导读:本文包含了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系结构,适应性,软件,度量,动态,模型,领域。
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张琳琳,赵楷,魏春霞,徐社会[1](2015)在《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通用度量过程;结合功能点方法以及AC2-ADL特征,扩展了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指标;在保险系统案例中,度量并分析该案例的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验证了度量过程以及扩展后的度量指标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15年06期)
晏郑勇[2](2014)在《基于动态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自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为了能够适应开放动态的网络环境,融合异构的硬件资源以及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要求软件系统能够在运行时自主地感知自身和环境的变化,并随着这种变化按照功能指标和性能指标进行静态调整和动态演化,以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具备这种能力的软件也叫自适应软件,一个自适应周期包括感知、决策和执行环节,叁个环节分别要求实现情境空间与目标系统的数据融合,智能的决策以及系统在线动态演化。软件体系结构从全局视角描述系统结构,为自适应各个环节提供完整性和可行性的保障。但有一些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准确地描述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性;自适应软件要求系统能够自主的感知、决策和演化,现有的自适应软件系统决策过程较为简单,应该考虑更加智能的决策算法。本文结合现有对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构件系统的软件自适应框架,框架包括用户层、控制层和目标层。并探讨了动态环境下系统感知、决策和执行环节的相关机制和算法:(1)根据现有对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分析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性,为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提供理论参考;(2)软件系统决策时,本文首先从权衡软件系统多个质量属性目标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效用理论的决策方法,计算满足当前环境下每个自适应动作的综合效用值;其次考虑自适应动作调整时影响的构件数目以及构件优先级。决策结果应当综合两方面计算选择最佳的动作。(3)设计了一个适合动态配置的结构模型,包括元层、配置层和基层,元层维护体系结构对象的信息,系统的动态配置通过调整体系结构元层,触发并实施对基层的调整。最后通过一个模拟的新闻网站系统验证本文提出的自适应关键技术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付赟,李敏强,陈富赞[3](2010)在《面向不确定需求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需求不确定性是软件开发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首先讨论了不确定需求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然后分析了需求与软件体系结构的关系;指出了软件体系结构对满足需求和控制软件风险的重要性;提出了在不确定需求的情形下,需求分析与体系结构设计的协同建模方法及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思想;论证了不确定需求情形下软件体系结构的演化过程,以保障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质量的开发思路。(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高晖,张莉,李琳[4](2010)在《软件体系结构层次的软件适应性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经验数据和专家知识,基于贝叶斯网建立了软件体系结构层次的结构特征、变化原因与软件适应性之间的因果关联模型,即软件体系结构层次的软件适应性预测模型,扩展贝叶斯网学习算法解决了该预测模型中较弱因果关系的发现问题.最后给出应用预测模型在软件体系结构层次上评估软件适应性的方法和实例.(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丁博,史殿习,王怀民[5](2008)在《一种面向普适计算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适计算的适应性特点使得软件复杂度增加,迫切需要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代表的架构/设计层面的重用手段。本文在对普适计算空间进行抽象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UbiArch,从概念、运行和开发叁个视图及元模型角度对该体系结构进行了完整阐述。UbiArch在架构/设计层面支持软件实体按需加入应用、主动响应环境变化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了软件适应能力的高层次重用,可有效支持普适计算环境下适应性软件的开发和实施。(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0-01)
毛斐巧,齐德昱[6](2008)在《一种动态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系统的演化需要具有灵活性、适应性的软件体系结构的支持。提出一种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固有的动态性的软件体系结构理论模型——动态树型软件体系结构模型(DTSAM)。在DTSAM定义的软件体系结构组织结构下,软件系统的演化抽象成为一棵动态树的渐增和渐减。其中,所设计的渐增和渐减算法分别定义了动态树的增减过程;所设计的生长函数中适应性因子的调节,使得软件体系结构在组织结构层次上具有整体适应性和局部适应性。最后应用模型对例子系统仿真,其过程产生的结果也证实了这种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8年07期)
李光辉[7](2008)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部门绩效评价要求能适应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地方政府公共部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信息化实现提供了低成本实现条件,而且能够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保证评价结论的信度与效度和增强评价结果的辅助决策潜力。公共部门绩效评价软件的开发成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本文着力构建一个具有适应性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软件框架,以解决绩效评价软件中绩效指标和指标操作的适应性问题。设计一个工具基础平台,能综合当今国内外众多评价指标和评价算法,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去寻找促进社会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绩效评价指标是一种分层形式的指标体系,指标子节点在指标应用于评价之前需要经常性地删除、扩展或者修改。采用XML可扩展描述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形成了一种以绩效指标为内容的格式,使得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程序都能方便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价需要用户与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系统进行反复的交互,用户交互界面灵活多变,MVC经典设计模式满足了这种需求。将MVC设计模式的模型、视图和控制器映射到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系统的表示层、中间层和数据层叁层结构,实现了指标操作模块的灵活性。软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具有一个好的框架结构,要求具有适应性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软件更是如此。将MVC方法从设计模式的层次上升到框架层次,结合具体的绩效评价领域,从全局的角度来对整个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系统进行规划,最终设计出一个具有适应性的软件框架结构,为软件系统的设计奠定基础。具有适应性的工具基础平台为绩效评价理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越来越多的研究趋向于将自适应人工智能算法与具体实践领域进行结合,实现软件系统从“适应性”到“自适应性”的发展,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8-06-05)
任守纲,高上上,徐焕良[8](2008)在《面向农业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模式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向农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模式支持农业领域应用的领域分析模型、领域设计模型以及农业领域应用系统的生成,并表现出对农业领域变化能提供良好的自动性支持,体现所谓高层感知性、适应性和自动性。为支持这种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提出一种资源-规则-分析模型,并给出一个虚拟机架构的支撑体系。作为一个实例,在开源开发环境下对小麦生长模拟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原型进行开发和运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8年05期)
高晖,张莉[9](2008)在《软件体系结构层次的适应性度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适应特定变化的能力对软件开发和维护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软件适应性(Software Flexibility)是反映软件适应变化能力的一项重要质量特征。实践说明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件的适应性。在软件体系结构层次上量化地度量软件适应性,有助于设计人员改善和比较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案,并可以辅助设计人员评价软件体系结构的质量。本文首先定义了软件适应性的因素-准则-度量模型(FCM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变化影响图(CIG)对软件适应性进行度量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李慧[10](2008)在《面向方面连接件的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Internet和新兴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大,人们对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体系结构的适应性在系统开发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软件体系结构中的非功能属性影响了软件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给软件生存环境变化所引起的系统适应性调整带来了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软件体系结构领域应用了面向方面编程技术。面向方面编程技术能够很好地分离系统中的关注点,有效地处理由于横切属性所引起的代码混乱和代码分散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理解系统,增强系统的适应性。首先,本文分析了软件体系结构及其适应性,以及生存环境对它的重要性,提出了将面向方面编程技术应用到软件体系结构连接件中,从而为提高软件体系结构的适应性开辟新途径。其次,本文将软件体系结构中具有横切属性的非功能需求提取出来,封装实现为与构件同等地位的第一类实体——方面,并给出方面连接件的概念,利用面向方面编程中的切入点和通知概念,对系统构件和方面的交互进行处理。这既有利于降低构件间交互的复杂性和依赖性,增强构件的重用性和重配置能力,又有助于提高软件体系结构的适应性。再次,引入面向方面思想后,形成了以方面连接件为中心的构件、方面、方面连接件和配置的软件体系结构新格局,然后用统一建模语言建立方面连接件模型,并对体系结构描述语言进行扩展,扩展后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增强了对非功能属性和方面连接件的描述能力。最后,本文在分析基于构件软件开发和面向方面软件开发两种重要软件工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二者的优点,在建立基于方面连接件软件体系结构的同时,探讨了如何从软件生存环境入手建造适应性软件系统的过程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08-04-01)
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为了能够适应开放动态的网络环境,融合异构的硬件资源以及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要求软件系统能够在运行时自主地感知自身和环境的变化,并随着这种变化按照功能指标和性能指标进行静态调整和动态演化,以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具备这种能力的软件也叫自适应软件,一个自适应周期包括感知、决策和执行环节,叁个环节分别要求实现情境空间与目标系统的数据融合,智能的决策以及系统在线动态演化。软件体系结构从全局视角描述系统结构,为自适应各个环节提供完整性和可行性的保障。但有一些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准确地描述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性;自适应软件要求系统能够自主的感知、决策和演化,现有的自适应软件系统决策过程较为简单,应该考虑更加智能的决策算法。本文结合现有对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构件系统的软件自适应框架,框架包括用户层、控制层和目标层。并探讨了动态环境下系统感知、决策和执行环节的相关机制和算法:(1)根据现有对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分析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性,为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提供理论参考;(2)软件系统决策时,本文首先从权衡软件系统多个质量属性目标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效用理论的决策方法,计算满足当前环境下每个自适应动作的综合效用值;其次考虑自适应动作调整时影响的构件数目以及构件优先级。决策结果应当综合两方面计算选择最佳的动作。(3)设计了一个适合动态配置的结构模型,包括元层、配置层和基层,元层维护体系结构对象的信息,系统的动态配置通过调整体系结构元层,触发并实施对基层的调整。最后通过一个模拟的新闻网站系统验证本文提出的自适应关键技术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杰,张琳琳,赵楷,魏春霞,徐社会.面向方面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度量方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5
[2].晏郑勇.基于动态软件体系结构的软件自适应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付赟,李敏强,陈富赞.面向不确定需求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设计[J].计算机科学.2010
[4].高晖,张莉,李琳.软件体系结构层次的软件适应性预测模型[J].软件学报.2010
[5].丁博,史殿习,王怀民.一种面向普适计算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C].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6].毛斐巧,齐德昱.一种动态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理论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
[7].李光辉.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08
[8].任守纲,高上上,徐焕良.面向农业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模式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
[9].高晖,张莉.软件体系结构层次的适应性度量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8
[10].李慧.面向方面连接件的软件体系结构适应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