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丁基苯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丁基,脱髓鞘,胶质,藁本,细胞,溴化乙锭,氧化碳。
正丁基苯酞论文文献综述
王鲲宇,唐圣桃,邱峰,王晴晴,任明[1](2019)在《正丁基苯酞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的调节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丁基苯酞(n-butylphthalide, NBP)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大鼠脑损伤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COP组和ACOP正丁基苯酞干预组(干预组)。染毒过程中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检测ACOP组和干预组大鼠的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COHb%);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学习与记忆功能;检测海马和皮质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soxyguanosine, 8-OHdG)和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 3-NT)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和皮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uin 3, SIR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染毒过程中,ACOP组和干预组大鼠呈典型的ACOP表现,对照组大鼠无异常表现,ACOP组与干预组大鼠血液COH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OP组与对照组或干预组大鼠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第3象限游泳时间缩短。ACOP组与对照组或干预组大鼠相比,海马和皮质MDA和8-OHdG以及海马3-NT含量均升高,但各组大鼠皮质3-N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OP组与对照组或干预组大鼠相比,海马和皮质SIRT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NBP通过对脑组织SIRT3蛋白表达水平的调节抗氧化应激,降低脑组织MDA、8-OHdG和3-NT含量,从而发挥对ACOP大鼠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吴月娟[2](2019)在《消旋-3-正丁基苯酞对Cuprizone诱导的急性脱髓鞘小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MS治疗的主要机制是抑制急性期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并非直接促进髓鞘修复,大部分的药物都是作用于免疫系统,通过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起作用。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促进髓鞘再生诱导修复和增强神经保护作用可以作为MS免疫调节治疗的补充,这可以更好的促进疾病的自然修复。消旋-3-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消旋体,被证实能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影响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生长和凋亡,但是该药对少突胶质细胞和脱髓鞘的作用尚不明确。前期我们研究显示NBP可以改善脱髓鞘患者的症状及减轻脑磁共振的白质脱髓鞘病灶,并且在溴化乙锭脱髓鞘大鼠模型中显示出抗细胞凋亡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uprizone,CPZ)脱髓鞘小鼠模型是MS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其以损伤线粒体功能导致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为特征,由于CPZ喂养可诱导小鼠可逆性脱髓鞘,更适合用于髓鞘脱失和再生机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构建CPZ脱髓鞘小鼠模型,采用NBP进行治疗,探索其治疗的效果和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MS提供新的候选药物。第一部分CPZ脱髓鞘小鼠模型建立和NBP对脱髓鞘模型的行为学和髓鞘的影响目的:构建CPZ脱髓鞘小鼠模型,研究NBP对脱髓鞘小鼠的行为学影响和观察NBP治疗后髓鞘和轴突的变化。方法:取6-7周龄C57BL/6雄性小鼠,体重在15-16g之间,按不同实验目的分为模型建立部分和药物行为学观察和机制研究部分:(1)模型建立部分:分为正常组3只,CPZ模型组15只,共18只。正常组每天喂养普通饲料,CPZ模型组每天喂养含有0.2%CPZ的混合鼠粮;CPZ模型鼠从喂养鼠粮开始每隔一周心脏灌注取材,从第1周末开始,每周3只灌注取材,连续5周,第5周末结束(分别为CPZ1周组,CPZ2周组,CPZ3周组,CPZ4周组,CPZ5周组);(2)NBP药物行为学观察和机制研究部分:分别为对照组,CPZ模型组,10mg/kg NBP+CPZ治疗组,20mg/kg NBP+CPZ治疗组,每组10只,共40只。对照组每天喂养普通饲料,模型组和治疗组每天喂养含有0.2%CPZ的混合饲料,在第2周开始各浓度NBP组每天按小鼠体重腹腔注射NBP 1次,对照组和CPZ模型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0.1毫升,于每周末称量体重变化直至第5周末,各组均在第5周末取材。造模第四周末,利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对各组小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检测,第5周开始,旋转棒实验和旷场实验观察小鼠平衡和运动功能,利用LFB髓鞘染色和NF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胼胝体区域髓鞘和轴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超微结构,WB检测各组髓鞘蛋白PLP和MBP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延长,同期CPZ模型小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NBP腹腔注射4周后能够缓解CPZ小鼠体重的下降(P _1<0.01,P _2<0.01)。2.旋转棒实验发现第5周CPZ模型小鼠在转棒上停留的时间明显减少,平衡功能明显落后于对照组小鼠(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的NBP组均可以增加小鼠在转棒上停留的时间(P _1<0.05,P _2<0.05)。旷场实验研究发现,4个组小鼠的移动速度和总路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水迷宫实验研究表明,前5日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均逐日下降,但在第6日4个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累计距离和穿越平台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3.LFB髓鞘染色与对照组比较,CPZ模型小鼠胼胝体在第2周时开始出现髓鞘脱失(P<0.05),在第4周时髓鞘脱失更加显着,第5周时髓鞘脱失基本完毕(P<0.05),形成急性脱髓鞘模型。第5周末与CPZ模型组比较,两种浓度NBP治疗组均可改善CPZ模型小鼠胼胝体脱髓鞘程度并与药物浓度存在关联性(P _1<0.001,P _2<0.001),高浓度NBP比低浓度NBP更有效减轻脱髓鞘(P<0.001)。4.电镜结果提示CPZ模型小鼠胼胝体存在髓鞘超微结构破坏和轴突线粒体损伤,NBP治疗后可以促进髓鞘板层结构完整性,保护轴突线粒体。5.与对照组相比,CPZ模型组胼胝体的髓鞘蛋白PLP和MBP表达显着减少(分别为P<0.05和P<0.01),20mg/kg NBP治疗与模型组相比能够有效促进这两种髓鞘蛋白的生成(分别为P<0.05和P<0.01)。6.CPZ模型组小鼠胼胝体中NF68免疫组化阳性染色不连续,排列紊乱,表达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01)。经过4周的NBP治疗后,低浓度和高浓度NBP组NF68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P _1<0.001,P _2<0.001),且高浓度NBP组NF68表达的升高比低浓度NBP组更显着(P<0.05)。结论:1.CPZ模型小鼠出现体重下降和平衡功能障碍,而NBP能够改善CPZ脱髓鞘小鼠的体重和平衡障碍。2.CPZ模型小鼠的髓鞘随时间延长逐渐脱失,第5周时髓鞘完全脱失,NBP治疗后可改善脱髓鞘并与浓度有相关性。3.高浓度的NBP通过促进髓磷脂蛋白质PLP和MBP的生成从而减轻CPZ模型小鼠中的髓鞘脱失。4.CPZ脱髓鞘小鼠存在轴突及线粒体损伤,NBP可以保护线粒体结构完整性,减轻轴突损伤。第二部分NBP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减轻炎症反应目的:采用CPZ脱髓鞘小鼠模型,研究CPZ模型小鼠炎症细胞浸润变化及NBP对脱髓鞘小鼠的炎症浸润影响,并进一步探讨NBP对NF-κB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和分组同第一部分。采用HE染色和GFAP、Iba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并观察各组胼胝体区域炎性细胞浸润、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WB检测各组NF-κB(p65)、IκBα、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PZ脱髓鞘小鼠胼胝体随着时间延长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加重,在第4、5周时炎性浸润明显达到高峰(P<0.05),第5周时CPZ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明显增生活化(分别为P<0.001和P<0.001)。2.与CPZ模型组比较,NBP治疗4周后能够减轻小鼠胼胝体炎性细胞浸润程度(P _1<0.001,P _2<0.001),同时能够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异常增生(P _1<0.001,P _2<0.001)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P _1<0.001,P _2<0.001)并与药物浓度存在关联性,高浓度NBP抑制效果较低浓度NBP更显着(P<0.01)。3.与对照组比较,CPZ模型组促进了胼胝体IκBα降解(P<0.001)、NF-κB(p65)核易位(P<0.001)以及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的释放(P<0.01)。NBP治疗后均可抑制NF-κB(p65)核移位(P _1<0.05,P_2<0.001),减轻IκBα的降解(P _1<0.05,P_2<0.001),降低CPZ小鼠中的TNF-α水平(P_1<0.05,P_2<0.01),但是高浓度的NBP的抑制效果较低浓度的NBP更显着(P<0.05)。结论:1.CPZ模型小鼠的炎性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NBP治疗后可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并抑制模型组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生活化。2.NBP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和TNF-α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第三部分NBP抑制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保护少突胶质细胞目的:采用CPZ脱髓鞘小鼠模型,研究CPZ模型小鼠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OPC)变化及NBP对脱髓鞘小鼠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和分组同第一部分。采用CC1、NG2、Olig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并观察各组OL和OPC的变化,Tunel+CC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OL凋亡情况,WB检测线粒体途径相关凋亡蛋白Bax、Bcl-2、Cyt C、Cleaved Caspase-3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PZ模型组胼胝体CC1标记的OL从第2周开始数量逐渐减少(P<0.05),在第4周达最低值(P<0.05),之后在第5周末OL数量明显增多(P<0.05)。同时,胼胝体NG2标记的OPC从第2周开始增多,第5周末数量则达到高峰。2.在第5周末,NBP组OL数量相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 _1<0.001,P _2<0.001)。模型组第叁脑室室管膜下区存在OL凋亡,与模型组相比,高浓度的NBP组通过降低Bax/Bcl-2(P<0.01)、Cyt C(P<0.01)、Cleaved Caspase-3(P<0.05)蛋白表达减少OL的凋亡(P<0.05)。3.在第5周时CPZ组胼胝体OP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与CPZ组比较,NBP组OPC数量显着下降(P _1<0.001,P _2<0.001)。另外模型组Olig2阳性表达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多(P<0.01),NBP组Olig2表达相比模型组显着减少(P _1<0.01,P _2<0.001)。结论:1.在喂养CPZ鼠粮2-4周,CPZ模型组胼胝体存在OL的丢失及OPC增殖和迁移,而在第5周末OPC增殖达到高峰并分化为成熟的OL。2.喂养CPZ鼠粮5周仍有OL凋亡,而高浓度的NBP通过抑制Bax/Bcl-2、CytC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减轻OL凋亡。全文结论本研究采用CPZ脱髓鞘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结合各种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探讨NBP在脱髓鞘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开发NBP新的用途。研究结果显示:1.NBP可以减轻CPZ脱髓鞘小鼠的髓鞘脱失和轴突损伤;2.NBP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减轻炎症反应;3.NBP抑制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的启动从而保护OL。NBP在脱髓鞘疾病中通过抗炎和增强神经保护作用促进髓鞘的修复。(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董乐[3](2019)在《消旋-3-正丁基苯酞对溴化乙锭诱导脱髓鞘模型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脱髓鞘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s)丧失,脱髓鞘,炎症和神经元变性。临床上具有病灶的空间多发性和时间的多发性。具有全世界广泛分布的特点。可导致严重的身体或认知障碍以及神经缺陷。该病病程反复,致残率高,加重家庭与社会负担。但是目前M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由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环境因素影响、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和氧化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OLs是唯一髓鞘形成细胞。目前认为,髓鞘是由OLs膜形成的扁平突起包裹形成,OLs的数量与功能对髓鞘的完整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OLs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免受损伤,为M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线粒体是细胞能量加工厂,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线粒体损伤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能量衰竭。如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助于自由基的形成。由于来自电子传递链的电子泄漏,线粒体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恒定来源。同时,当线粒体因伤害性因素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凋亡途径,导致细胞凋亡。消旋-3-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是从芹菜中提取的消旋体,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主要用于脑梗死患者。研究发现,NBP能够稳定线粒体结构稳定,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脑组织血流、抗凝、保护血脑屏障等作用,在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收益。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是一种能够内嵌式DNA染料,将EB注射至脑组织可见注射区域局限性白质脱髓鞘。能够定向诱导特定部位脱髓鞘。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模型中被广泛应用。目的本研究旨通过定向注射EB至右侧脑室,诱导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构建EB模型。用NBP作为干预药物,探索在探讨NBP对EB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EB组(12只)、NBP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其中EB组和NBP组通过右侧脑室注射EB诱导建立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模型。假手术组通过右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NBP组中的大鼠以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剂量为20 mg/(kg·d)NBP干预,EB组和假手术组以相同的方式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14天后,采用LFB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脱髓鞘程度;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白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BP、caspase 9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BP、Cyt C的表达。结果造模14天后,LFB髓鞘染色观察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EB组可见脑室周围白质严重髓鞘脱失,大片的空泡变性脱失区域。与EB组相比,NBP组脑白质周围组织髓鞘较完整,脱髓鞘减轻。EB组、NBP组、假手术组的脱髓鞘评分分别为2.5±0.522、1.333±0.492、0.167±0.389。EB组脑白质周围组织脱髓鞘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NBP组脑白质周围组织脱髓鞘评分明显低于EB组(P<0.05)。证实定向侧脑室注射成功诱导CNS脱髓鞘。HE染色可见EB组脑室周围白质组织松散,炎性细胞浸润,与EB组相比,NBP组可见脑白质周围组织炎性细胞减少,组织相对致密。Tunel染色可见,EB组脑室周围白质弥漫性分布凋亡细胞,NBP组可见部分凋亡细胞存在,假手术组较少见凋亡细胞。EB组、NBP组、假手术组凋亡细胞占比分别为0.397±0.015、0.188±0.019、0.164±0.012。与假手术组相比,EB组脑白质周围组织存在大量OLs凋亡(P<0.05),与EB组相比,NBP组脑白质周围组织OLs凋亡减少(P<0.05)。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B组MBP表达减少,可见大片空泡区域。与EB组相比,NBP组MBP表达增加,但可见部分斑块状脱失。EB组、NBP组、假手术组MBP平均光密度分别是0.204±0.014、0.368±0.021、0.392±0.030。与假手术组相比,EB组MBP表达减少(P<0.05),与EB组相比,NBP组MBP表达增加但仍可见部分斑块状MBP脱失(P<0.05)。caspase 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B组脑室周围白质caspase 9广泛表达,与EB组相比NBP组caspase 9表达减少。EB组、NBP组、假手术组caspase 9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221±0.030、0.129±0.034、0.104±0.021。与假手术组相比,EB组caspase 9表达减增多(P<0.05),与EB组相比,NBP组caspase 9表达减少(P<0.05)。Western blot检测MBP表达,EB组、NBP组、假手术组MBP灰度值分别为0.600±0.190、1.076±0.162、1.083±0.188。与假手术组相比,EB组MBP表达减少(P<0.05),与EB组相比,NBP组MBP表达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Cyt C表达,EB组、NBP组、假手术组MBP灰度值分别为1.203±0.243、0.835±0.138、1.076±0.162。与假手术组相比,Cyt C表达减增多(P<0.05),与EB组相比,NBP组Cyt C表达增减少(P<0.05)。结论NBP对EB诱导的CNS脱髓鞘具有保护作用。保护机制与抑制OLs内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董乐,吴月娟,黄琪,廖宇晗,韦雷[4](2018)在《消旋-3-正丁基苯酞对溴化乙锭诱导脱髓鞘模型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消旋-3-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诱导脱髓鞘模型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EB组、NBP组、假手术组。建立EB诱导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模型。通过LFB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脱髓鞘程度; 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白质组织炎细胞浸润; 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OLs)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BP、caspase-9的表达;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BP、Cyt C的表达。结果 LFB髓鞘染色和HE染色证实定向侧脑室注射成功诱导CNS脱髓鞘;与假手术组相比,EB组CNS存在大量OLs凋亡,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百分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0. 05),MBP表达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 <0. 05),Cyt C、caspase-9表达多于假手术组(P <0. 05)。与EB组相比,NBP组脱髓鞘明显减轻,OLs凋亡减少,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百分率低于EB组(P <0. 05),MBP表达高于EB组(P <0. 05),Cyt C、caspase-9表达少于EB组(P <0. 05)。结论 NBP对EB诱导的CNS脱髓鞘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OLs内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吴月娟,董乐,黄琪,马美刚,韦兴[5](2018)在《消旋-3-正丁基苯酞在急性脱髓鞘模型中的治疗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无法有效的指导缓解髓鞘损伤和促进髓鞘再生等方面的治疗。我们先前报道了一例海洛因脑病患者经消旋-3-正丁基苯酞(NBP)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及脑MRI病灶明显改善,并进一步在溴化乙锭脱髓鞘大鼠模型中研究发现NBP可能通过抗细胞凋亡作用从而减轻脱髓鞘。目的:为了进一步阐明(本文来源于《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期刊2018-10-26)
张秀春,程希,胡锦渠,钟姗珊,赵传胜[6](2018)在《dl-3-正丁基苯酞对内皮素诱导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l-3-正丁基苯酞对内皮素诱导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向纹状体、皮层注射内皮素-1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dl-3-正丁基苯酞组。dl-3-正丁基苯酞组每日ig 70 mg/kg,起始于缺血后1周,持续给药2周。采用平衡木实验、粘性标签试验和圆筒试验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细胞的情况。结果 dl-3-正丁基苯酞对脑缺血大鼠运功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改善,明显促进海马齿状回的新生神经细胞增多,增加双皮质素(DCX)阳性细胞总树突长度。结论 dl-3-正丁基苯酞不仅能够对脑缺血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而且促进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再生,对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损坏的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7期)
张聪[7](2018)在《正丁基苯酞对实验性脑梗死小鼠神经可塑性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血管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因素和成年人残疾的第一原因,其中以脑梗死为主。调查显示,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高和溶栓时间窗短等几大特点,80%的脑梗死患者遗留永久性的残疾,30%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寻找治疗脑梗死有的效药物,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是本研究的目的。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快速、严重的脑组织损伤,但研究资料显示:损伤后脑组织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与神经可塑性密切相关。神经可塑性可以在多个尺度上观察到,从微观结构角度来讲指的是轴突、树突的分支、树突棘形态和密度、突触大小和数量、受体密度和某些大脑区域神经元结构和数量等。从宏观结构来看,行为、环境刺激、思想和情绪也可能通过神经可塑性的神经活动改变而变化,这对健康发育、学习、记忆和脑损伤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恢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又名丁苯酞,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脑梗死的国家一类新药。研究发现NBP可阻断脑梗死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脑保护作用。NBP可明显缩小实验动物局部脑梗死的梗死面积,改善脑能量代谢,促进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减轻脑水肿,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作用。NBP持续治疗或序贯治疗有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效果,被列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指南2014》(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有关NBP对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恢复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电烧灼法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MCAO)模型。研究NBP是否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恢复并对其机制进行研究。本研究分为四部分,概述如下。第一部分正丁基苯酞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目的:1.在脑梗死后超急性期给予NBP治疗,通过行为学评分方法,筛选NBP治疗的有效剂量。2.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给予NBP延迟治疗,通过行为学评分方法,研究NBP对脑梗死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25 g,8-12周龄,清洁级,电烧灼法建立dMCAO模型。实验一:筛选NBP治疗的有效剂量: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Vehicle组,NBP不同剂量组(10mg/kg/d,20 mg/kg/d,40mg/kg/d)。术后1小时开始给予NBP腹腔注射并连续注射14天,分别于术前1天至3天、术后3至5天、1周、2周和4周对各组小鼠进行Rotarod Test神经功能评分,同时测量体重变化。实验二:研究NBP对脑梗死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神经保护作用: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假手术组Sham组,Vehicle组和NBP20mg/kg/d剂量组(NBP),分别于术后1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72小时和术后7天给予干预,连续干预14天。分别于术前1天至3天、术后3至5天、1周、2周、3周、4周、6周和8周甚至更长时间对各组小鼠进行Rotarod Test神经功能评分,同时测量体重变化。结果:1.脑梗死后NBP对神经功能恢复作用呈现抛物线式剂量相关性脑梗死后1小时给予10mg/kg/d、20 mg/kg/d和40mg/kg/d,续注射14天。在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进行Rotarod Test行为学评估,发现:术后1周、2周和4周,叁种剂量的NBP组与Vehicle组相比均明显差异(P<0.05)。术后3-5天,NBP 10mg/kg/d对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促进作用(P>0.05)。与NBP 10mg/kg/d组和NBP 40mg/kg/d相比NBP 20mg/kg/d组在任何时间点的行为学结果均高于其他两组。鉴于NBP20mg/kg/d组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评分,且行为学结果不受体重变化影响,我们选择20 mg/kg/d NBP进行后续实验。2.脑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给予NBP延迟治疗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24h-NBP延迟治疗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恢复:脑梗死后24小时腹腔注射NBP 20 mg/kg/d,连续治疗14天。与溶剂对照组相比,24h-NBP延迟治疗在术后第3-5天和1周不能改善神经功能恢复(P>0.05),在术后第2周、3周、4周、6周、8周可明显行为学结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P<0.05);72h-NBP延迟治疗可以改善脑梗死后恢复期神经功能恢复:脑梗死后72小时腹腔注射NBP 20 mg/kg/d,连续治疗14天。与溶剂对照组相比,72h-NBP延迟治疗在术后4周以内不能改善神经功能恢复(P>0.05)。在术后第4周、6周、8周可明显行为学结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P<0.05);7d-NBP延迟治疗可以改善脑梗死后恢复期神经功能恢复:脑梗死后7天腹腔注射NBP 20 mg/kg/d,连续治疗14天。与溶剂对照组相比,7d-NBP延迟治疗在术后第14周行为学结果才开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所述,脑梗死后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给予NBP治疗可以不同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脑梗死后越早进行NBP治疗,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越好。第二部分正丁基苯酞对于脑梗死后不同时期脑血流量的影响目的:用激光散斑成像仪监测小鼠脑梗死后不同时期皮层两侧脑血流量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Vehicle组和NBP 20 mg/kg/d剂量组,通过电烧灼法建立dMCAO模型。术后1小时开始给予NBP腹腔注射并连续注射14天,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7天、14天和28天对各组小鼠进行激光散斑成像仪监测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观察NBP对于小鼠大脑皮层两侧血流灌注的影响情况。结果:1.正丁基苯酞可改善脑梗死后亚急性期梗死侧皮层脑血流量激光散斑成像仪监测脑梗死侧皮层血流量,发现NBP能改善术后14天梗死侧皮层CBF(Vehicle组vs.NBP组:80.55%±4.36%vs.97.53%±4.46%,P<0.05)。而术后即刻,7天和28天,Vehicle组和NBP组的CBF相比没有差异(P>0.05),且均与基线水平相比明显降低(P<0.05)。说明正丁基苯酞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亚急性期梗死侧皮层脑血流量。2.脑梗死后对侧皮层脑血流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术后即刻测量脑血流量,脑梗死后对侧皮层的脑血流量也降低18%左右(P<0.05)。术后7天和28天,梗死对侧脑灌注量与基线水平相比仍然有差异(P<0.05),术后14天对侧皮层脑血流量达最大恢复水平(P>0.05)。说明脑梗死后对侧皮层也受影响,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血流量明显下降,而亚急性期皮层血流量有所恢复,结合梗死侧皮层血流量变化,提示脑梗死后亚急性期是血流恢复的关键时期。3.正丁基苯酞不能改善脑梗死对侧皮层脑血流量脑梗死后对侧皮层血流量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脑明显下降,在亚急性期有所恢复,但Vehicle组和NBP组的对侧皮层脑血流量未观察到明显差异(P>0.05)。说明正丁基苯酞不能改善脑梗死后对侧皮层脑血流量。综上所述,NBP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亚急性期梗死侧皮层脑血流量,但不引起对侧皮层血流量变化。第叁部分正丁基苯酞对脑梗死后中枢神经树突和树突棘可塑性的影响目的:通过高尔基染色法(Golgi-stain)观察脑梗死后不同时期梗死周围皮层神经树突生长趋势,树突分级以及树突棘密度,分类和形态来验证NBP对于梗死后树突和树突棘可塑性的促进作用。方法:实验一:观察梗死周围皮层神经树突生长趋势和树突的分级分支数量变化: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Vehicle组和NBP 20 mg/kg/d剂量组,通过电烧灼法建立dMCAO模型。术后1小时开始给予NBP腹腔。通过高尔基染色法(Golgi-stain)染色后分别观察术后1天、3天、7天、14天和28天梗死周围皮层树突生长趋势和树突的分级分支数量变化。实验二:观察第V层椎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分类和形态变化: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两组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和NBP 20 mg/kg/d剂量组(NBP 20mg/kg/d)。通过高尔基染色法(Golgi-stain)法观察术后28天梗死周围皮层第V层椎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分类和形态变化。结果:1.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梗死周围皮层树突向梗死中心生长梗死后的1天和3天,NBP和Vehicle的梗死周围皮层的树突均没有明显的向梗死中心生长的趋势。在梗死后7天,14天和28天,与Vehicle组小鼠相比,梗死周围皮层NBP 20mg/kg/d组的树突有明显的向梗死中心生长的趋势。2.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树突分支的增多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超急性期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皮层树突的恢复小鼠脑梗死后1小时腹腔注射NBP 20mg/kg,于术后24小时进行高尔基染色观察,发现与Vehicle组小鼠相比,NBP在梗死后1天皮层梗死中心的树突分支第一级和第叁级结果明显增加(P<0.05),在梗死后1天梗死周围皮层树突分支第叁级数目明显增加(P<0.05)。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梗死周围皮层树突的恢复小鼠脑梗死后1小时腹腔注射NBP 20mg/kg/d,连续注射14天。于术后3天,7天,14天和28天进行高尔基染色观察,发现NBP在梗死后3天梗死周围皮层的树突分支第一级,第二级和第叁级,梗死后7天梗死周围的树突分支第叁级,梗死后14天梗死周围皮层的树突分支第一级,第二级和第叁级以及梗死后28天梗死周围皮层的树突分支第一级与第叁级数目分别与相同天数的Vehicle组小鼠的树突分级分支相比显着增加(P<0.05)。综上所述,NBP可以促进脑梗死后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同部位树突分支不同程度的增多,提示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树突可塑性恢复。3.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恢复期树突棘可塑性恢复正丁基苯酞对脑梗死后恢复期树突棘分类比例的影响通过高尔基染色法(Golgi-stain)法观察术后28天梗死周围皮层第V层椎体神经元树突棘分类比例变化。发现与Vehicle组小鼠相比,NBP20mg/kg/d组在梗死后28天梗死周围第V层椎体神经元树突棘Stubby type(S-type)、Mushroom type(M-type)、Thin type(T-type)以及Mushroom type与Thin type的和(M+T-typ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NBP不促进某一类型的树突棘增多,其分类比例大致相同。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恢复期树突棘密度的增多树突棘密度方面,与Vehicle组小鼠相比,NBP 20mg/kg/d在梗死后28天梗死周围第V层椎体神经元树突棘S-type,M-type,T-type,M+T-type)以及总树突棘(total spine)均明显增多(P<0.05)。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恢复期树突棘形态的改变梗死后28天梗死周围第V层椎体神经元树突棘形态方面,NBP20mg/kg/d组Vehicle组小鼠相比,树突棘长度(length)和树突棘头部宽度(head width)显着增多(P<0.05)。而树突棘颈部宽度(neck width)两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NBP促进树突棘长度增长可以使得树突棘的活动范围更广,接收有效信息的范围更大,学习能力能力增强。NBP促进树突棘头部宽度增大说明树突棘在结构和功能上更加稳定。综上所述,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恢复期不同类型的树突棘密度增多和树突棘长度,头部宽度的增长,提示正丁基苯酞促进脑梗死后恢复期树突棘可塑性恢复。第四部分正丁基苯酞促进实验性脑梗死小鼠轴突再生和其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形态学染色法(BDA)和免疫荧光法观察梗死后恢复期NBP对于轴突的促进作用;通过细胞培养检测NBP对于轴突的促进作用和NBP对于GAP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基因的促进作用;通过测定梗死后不同时期皮层组织内GAP43和磷酸化GAP43(P-GAP43)蛋白水平变化,探究NBP促进轴突可塑性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电烧灼法建立dMCAO模型。实验一:应用形态学染色法(BDA)观察脑梗死后神经轴突再生情况: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假手术组(Sham),溶剂对照组(Vehicle),NBP 20 mg/kg/d剂量组(NBP 20mg/kg/d)。在脑梗死模型建立后第14天进行BDA对侧大脑皮层注射,并于术后第4周取材进行脑组织免疫组化切片染色和免疫荧光切片染色,观察脑梗死神经轴突再生情况。实验二:应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技术观察NBP对于脑梗死周围皮层神经轴突的影响: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两组组:Vehicle组和NBP 20 mg/kg/d组。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技术(Confocol Technique)观察术后14天和28天,NBP对于梗死周围皮层轴突的影响。实验叁:应用细胞培养检测NBP对于轴突的促进作用:取孕15-18天的C57BL/6小鼠的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进行实验,分为对照组,0.1%DMSO组和不同浓度的NBP(0.1μM,1μM,10Μm,100μM)组,药物作用于神经元细胞24小时后进行后续实验。β-Tubul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NBP对皮层神经元神经突起的生长;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皮层神经元细胞中GAP43的表达;RT-qPCR法检测NBP对于皮层神经元细胞中GAP43基因水平表达。实验四,应用Western Blot测定GAP43,P-GAP43蛋白在NBP治疗中的作用: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各组:假手术组(Sham),溶剂对照组(Vehicle),NBP 20 mg/kg/d剂量组(NBP 20mg/kg/d)和NBP 40 mg/kg/d剂量组(NBP 40mg/kg/d)。分别于术后3天、7天、14天和28天通过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测量GAP43,磷酸化的GAP43(P-GAP43)蛋白在NBP治疗中的作用。结果:1.NBP促进脑梗死后恢复期对侧皮层轴突向梗死侧皮层再生通过术后第4周脑组织切片BDA免疫组化染色和BDA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梗死周围皮层内存在从健侧过来的的轴突纤维,且NBP组梗死周围皮层内轴突纤维有增多的趋势。表明NBP促进轴突纤维从健侧向梗死侧皮层生长。2.NBP促进脑梗死后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梗死周围皮层轴突可塑性恢复术后14天和28天,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技术(Confocol Technique)共染SMI312和GAP43,发现与Vehicle组相比,在梗死周围皮层NBP组GAP43促进轴突向梗死中心生长的趋势更明显。说明NBP促进脑梗死后亚急性期和恢复期梗死周围皮层轴突可塑性恢复。3.NBP可以增强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神经突起的生长药物作用于神经元细胞24小时后用β-Tubulin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NBP对皮层神经元神经突起的生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μM、10μM和100μM的NBP组能够明显促进神经元神经突起的生长(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NBP可以增强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神经突起的生长。从结果上看,10μM的NBP组对神经突起的生长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后续实验选用NBP浓度为10μM进行。4.NBP通过调节GAP43实现对皮层神经元神经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免疫荧光法显示,绿色荧光为β-III tubulin染色的皮层神经元细胞,红色荧光为GAP43染色的荧光。结果显示: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能够迭加,表明皮层神经元细胞中存在GAP43的表达,这提示GAP43可能对调节皮层神经元神经突的生长具有生物学效应。用RT-q PCR法检测细胞中GAP43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BP对GAP43 mRNA表达有所升高,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表明,NBP可能通过调节GAP43实现对皮层神经元神经突起生长的促进作用。5.NBP在脑梗死后不同时期对于GAP43和P-GAP43蛋白水平的测定NBP不引起脑梗死后梗死侧皮层GAP43蛋白水平的变化小鼠梗死后脑组织蛋白水平测定结果示:GAP43无论在术后3天、7天、14天和28天,Sham组,Vehicle组、NBP(20mg/kg/d)组和NBP(40mg/kg/d)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NBP促进脑梗死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梗死侧皮层P-GAP43蛋白水平的增加:与Vehicle组小鼠相比,NBP 20mg/kg/d组的P-GAP43蛋白在术后3天、7天和14明显增加(P<0.05)。NBP 40mg/kg/d组蛋白P-GAP43在术后3天和7天明显低于NBP 20mg/kg/d组(P<0.05)。P-GAP43在术28天,Sham组,Vehicle组和NBP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P-GAP43蛋白水平在脑梗死后恢复期已经趋于稳定,不再发生变化。综上所述,NBP引起脑梗死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梗死侧皮层P-GAP43蛋白水平的增加,而不引起脑梗死后梗死侧皮层GAP43蛋白水平的变化,提示NBP通过调节P-GAP43对皮层轴突再生发挥作用。结论:1.发现术后1小时连续腹腔注射20mg/kg/d NBP可以显着提高小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提示NBP有脑保护作用。2.NBP延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实验性梗死小鼠的神经功能情况,提示NBP延迟治疗仍然具有脑保护作用。3.NBP可以改善脑梗死后亚急性期梗死侧皮层脑血流量,但不引起对侧皮层血流量变化。4.NBP干预可以使小鼠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皮层树突分级分支显着增多。NBP可以促进梗死周围皮层树突棘密度、树突棘长度和头部宽度增长。通过染色观察到NBP可以提高梗死周围皮层的树突和轴突向梗死中心生长的趋势,提示NBP有促进神经可塑性的作用。5.通过BDA染色法,发现NBP可以促进健侧皮层神经元轴突向患侧皮层生长的趋势。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发现NBP有促进患侧梗死周围皮层神经元轴突向梗死中心生长的趋势。6.在大脑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方面,发现NBP可以促进细胞神经元突起的生长,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到GAP43在皮层神经元细胞中可以表达,并通过RT-qPCR法检测细胞中GAP43的变化情况,提示NBP通过调节GAP43实现对皮层神经元的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7.NBP可以上调P-GAP43蛋白的表达,而总的GAP43蛋白表达量没有变化,提示NBP可能是通过促进P-GAP43的增高来增强神经可塑性机制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4-01)
刘晶,王光函,张颖,曹宏伟,庞敏[8](2018)在《气相色谱法测定辽藁本中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同时测定辽藁本中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含量,为辽藁本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HP-5MS气相色谱柱、分流不分流进样口、FID检测器。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300℃,H_2:40 m L·min~(-1),空气:400 m L·min~(-1),流速1m L·min~(-1),程序升温条件:50℃,10℃·min~(-1)至94℃,2℃·min~(-1)至102℃,5℃·min~(-1)至130℃,2℃·min~(-1)至144℃,0.5℃·min~(-1)至145.5℃,0.2℃·min~(-1)至146.8℃,后运行5分钟至280℃。结果:建立辽藁本中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含量测定方法。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线性范围分别为:85.6~684.8μg·ml~(-1)、46.13~738μg·ml~(-1)。精密度、重复性、8 h稳定性、加样回收率良好。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辽藁本中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魏珊珊[9](2017)在《正丁基苯酞对实验性脑缺血小鼠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管新生对脑梗死慢性期的大脑重塑和神经功能恢复十分有益[1]。已有研究表明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在实验性脑梗死中起脑保护作用,并可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2-5]。然而其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机制尚不是十分明确,其形成的新生血管是否为有功能的血管仍待证实,因为有功能的血管新生对神经功能恢复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本实验通过对雄性C57BL/6小鼠实行电烧灼闭塞大脑中动脉(permanent 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d MCAO)以制备皮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梗死后连续给予消旋正丁基苯酞14天,从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血管密度、血管通透性、脑血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脑缺血后血管新生情况,并评价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择雄性C57BL/6小鼠(年龄8-12周,体重20-25 g)。皮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备需先永久性结扎雄性C57BL/6小鼠小鼠的右侧颈总动脉,然后在体式显微镜下烧灼右侧大脑中动脉的皮层分支。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叁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溶剂对照组(Vehicle),用药组(NBP)。于造模后1小时开始腹腔给予药物或等体积溶剂,其中用药组给予NBP(20 mg/kg),假手术组和溶剂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溶剂0.5%吐温-80,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28天对各组小鼠进行疲劳转棒实验(Rotarod Test)以获得神经功能评分,28天后取材并用HE染色法测定脑萎缩体积;于造模后7、14、28天用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血管密度,新生血管增殖率及周细胞包裹率;于造模前、即刻、3、7、14、28天测梗死侧皮层脑血流变化;,于造模后3、7、14天应用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检测促血管新生因子如VEGF,Ang-1,N-Cadherin表达情况。结果:1正丁基苯酞可促进实验性脑缺血小鼠的神经功能改善本实验室既往研究发现脑梗死后1小时给予正丁基苯酞20mg/kg对实验性脑缺血小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正丁基苯酞40mg/kg,所以本实验选用对神经功能改善最佳的剂量20mg/kg进行实验研究。造模前所选小鼠均为在转棒上维持时间60秒以上者,而造模1天后Vehicle组和NBP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且未见明显差异;3天神经功能评分NBP组稍优于Vehicl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hicle VS.NBP:3天:41.97±10.43VS.48.73±3.44(P>0.05));自7天起至28天NBP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Vehicle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hicle VS.NBP:7天:44.76±7.35VS.61.42±5.74(P<0.05);14天:40.33±8.68 VS.61.91±8.37(P<0.05);21天39.91±8.66 VS.59.73±6.41(P<0.05);28天34.03±5.10 VS.63.82±3.75(P<0.05))(Fig.1A)。说明NBP20mg/kg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小鼠神经功能。2正丁基苯酞对实验性脑缺血小鼠梗死后28天脑萎缩体积无明显影响造模后28天两组小鼠脑萎缩体积差别不大,且无统计学意义(Vehicle VS.NBP:28天:7.56%±1.75%VS.5.77%±1.30%(P>0.05))(Fig.1B)。说明正丁基苯酞对脑缺血小鼠脑萎缩体积无影响。3正丁基苯酞促进脑缺血小鼠梗死边缘新生血管增殖同时增加了血管密度造模后第7天脑缺血小鼠梗死边缘开始出现Brdu+血管,即发生新生血管增殖,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Vehicle VS.NBP:7天:12.03%±1.64%VS.13.29%±1.85%(P>0.05));第14天NBP组梗死边缘Brdu+血管百分比较Vehicle组明显增加,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Vehicle VS.NBP:14天:13.41%±1.44%VS.24.61%±2.33%(P<0.05))(Fig.2 C,D)。据统计,7天时两组小鼠梗死边缘血管密度无差别,14天时发现NBP组小鼠梗死边缘血管密度较Vehicle组明显增多,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Vehicle VS.NBP:14天:11.77%±1.09%VS.14.70%±0.53%(P<0.05));到28天NBP组小鼠梗死边缘血管密度仍显着多于Vehicle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Vehicle VS.NBP:28天13.61%±0.95%VS.16.68%±0.46%(P<0.05))(Fig.2 A,B)。4正丁基苯酞可增加脑缺血小鼠梗死边缘区域微血管周细胞包裹率脑梗死后14天,NBP组脑梗死边缘血管周细胞包裹率较Vehicle相比显着增高,且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脑梗死后28天梗死周边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包裹率较14天增加,且和Vehicle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3 A,B)。5正丁基苯酞可改善脑缺血小鼠血脑屏障渗透性脑梗死后7天、14天NBP治疗组脑组织伊文思蓝渗出率(梗死侧/梗死对侧)明显低于Vehicle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Vehicle VS.NBP:7天:5.8105±0.58719VS.2.4505±0.09629(P<0.05);14天:2.2025±0.17158VS.1.7162±0.12084(P<0.05)),从7天到14天再到28天,脑组织伊文思蓝渗出率逐渐减低,28天时脑组织伊文思蓝渗出率降到最低,与正常组织相似(Fig.3 C)。6正丁基苯酞可增加脑缺血小鼠皮层脑血流灌注量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结果显示了脑梗死后各时间点的皮层脑血流灌注量,其中可发现梗死后14天NBP组皮层脑血流灌注量比高于Vehicle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4)。由此我们可推论正丁基苯酞可增加脑梗死小鼠皮层脑血流灌注量。7正丁基苯酞可增加脑缺血小鼠皮层脑组织中调节血管生成与成熟因子VEGF,Ang-1,N-Cadherin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梗死后VEGF、Ang-1、N-Cadherin蛋白在梗死侧大脑皮层表达增高。VEGF在脑梗死后3天表达显着增高,且NBP治疗组表达高于Vehicle组,VEGF表达在7天时仍较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蛋白表达在脑梗死后3天、7天较Vehicle组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Cadherin自脑梗死后3天表达开始升高,且NBP组较Vehicle组更高,持续到14天,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ig.5)。结论:正丁基苯酞可以通过增加调节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VEGF,Ang1,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来促进实验性脑缺血小鼠梗死边缘区血管新生,且其促进生成的新生血管是结构完整的、有功能的血管,同时正丁基苯酞可增加梗死侧皮层脑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张亚亚,顾志荣,王亚丽,孙宇靖[10](2015)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当归中正丁基苯酞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近红外光谱(NIR)定量模型快速测定当归中正丁基苯酞含量的方法。方法采集甘肃及云南14个县级主产区的145批当归样本,将全归阴干,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RP-HPLC-DAD)测定的正丁基苯酞含量为化学参考值,以积分球漫反射方式扫描NIR,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在7415~4056 cm-1波数范围建立定量校正模型。结果所建模型对校正集样品的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c)、校正均方差(RMSEC)、预测均方差(RMSEP)、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cv)、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和平均预测回收率分别为0.976 7、0.614 3、0.706 5、0.897 8、1.155 4和102.08%。结论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当归中正丁基苯酞含量的快速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正丁基苯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MS治疗的主要机制是抑制急性期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并非直接促进髓鞘修复,大部分的药物都是作用于免疫系统,通过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起作用。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促进髓鞘再生诱导修复和增强神经保护作用可以作为MS免疫调节治疗的补充,这可以更好的促进疾病的自然修复。消旋-3-正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消旋体,被证实能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影响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生长和凋亡,但是该药对少突胶质细胞和脱髓鞘的作用尚不明确。前期我们研究显示NBP可以改善脱髓鞘患者的症状及减轻脑磁共振的白质脱髓鞘病灶,并且在溴化乙锭脱髓鞘大鼠模型中显示出抗细胞凋亡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uprizone,CPZ)脱髓鞘小鼠模型是MS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其以损伤线粒体功能导致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为特征,由于CPZ喂养可诱导小鼠可逆性脱髓鞘,更适合用于髓鞘脱失和再生机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在此基础上,构建CPZ脱髓鞘小鼠模型,采用NBP进行治疗,探索其治疗的效果和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MS提供新的候选药物。第一部分CPZ脱髓鞘小鼠模型建立和NBP对脱髓鞘模型的行为学和髓鞘的影响目的:构建CPZ脱髓鞘小鼠模型,研究NBP对脱髓鞘小鼠的行为学影响和观察NBP治疗后髓鞘和轴突的变化。方法:取6-7周龄C57BL/6雄性小鼠,体重在15-16g之间,按不同实验目的分为模型建立部分和药物行为学观察和机制研究部分:(1)模型建立部分:分为正常组3只,CPZ模型组15只,共18只。正常组每天喂养普通饲料,CPZ模型组每天喂养含有0.2%CPZ的混合鼠粮;CPZ模型鼠从喂养鼠粮开始每隔一周心脏灌注取材,从第1周末开始,每周3只灌注取材,连续5周,第5周末结束(分别为CPZ1周组,CPZ2周组,CPZ3周组,CPZ4周组,CPZ5周组);(2)NBP药物行为学观察和机制研究部分:分别为对照组,CPZ模型组,10mg/kg NBP+CPZ治疗组,20mg/kg NBP+CPZ治疗组,每组10只,共40只。对照组每天喂养普通饲料,模型组和治疗组每天喂养含有0.2%CPZ的混合饲料,在第2周开始各浓度NBP组每天按小鼠体重腹腔注射NBP 1次,对照组和CPZ模型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0.1毫升,于每周末称量体重变化直至第5周末,各组均在第5周末取材。造模第四周末,利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对各组小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检测,第5周开始,旋转棒实验和旷场实验观察小鼠平衡和运动功能,利用LFB髓鞘染色和NF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胼胝体区域髓鞘和轴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超微结构,WB检测各组髓鞘蛋白PLP和MBP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延长,同期CPZ模型小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NBP腹腔注射4周后能够缓解CPZ小鼠体重的下降(P _1<0.01,P _2<0.01)。2.旋转棒实验发现第5周CPZ模型小鼠在转棒上停留的时间明显减少,平衡功能明显落后于对照组小鼠(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的NBP组均可以增加小鼠在转棒上停留的时间(P _1<0.05,P _2<0.05)。旷场实验研究发现,4个组小鼠的移动速度和总路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水迷宫实验研究表明,前5日各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均逐日下降,但在第6日4个组小鼠在目标象限累计距离和穿越平台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3.LFB髓鞘染色与对照组比较,CPZ模型小鼠胼胝体在第2周时开始出现髓鞘脱失(P<0.05),在第4周时髓鞘脱失更加显着,第5周时髓鞘脱失基本完毕(P<0.05),形成急性脱髓鞘模型。第5周末与CPZ模型组比较,两种浓度NBP治疗组均可改善CPZ模型小鼠胼胝体脱髓鞘程度并与药物浓度存在关联性(P _1<0.001,P _2<0.001),高浓度NBP比低浓度NBP更有效减轻脱髓鞘(P<0.001)。4.电镜结果提示CPZ模型小鼠胼胝体存在髓鞘超微结构破坏和轴突线粒体损伤,NBP治疗后可以促进髓鞘板层结构完整性,保护轴突线粒体。5.与对照组相比,CPZ模型组胼胝体的髓鞘蛋白PLP和MBP表达显着减少(分别为P<0.05和P<0.01),20mg/kg NBP治疗与模型组相比能够有效促进这两种髓鞘蛋白的生成(分别为P<0.05和P<0.01)。6.CPZ模型组小鼠胼胝体中NF68免疫组化阳性染色不连续,排列紊乱,表达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01)。经过4周的NBP治疗后,低浓度和高浓度NBP组NF68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P _1<0.001,P _2<0.001),且高浓度NBP组NF68表达的升高比低浓度NBP组更显着(P<0.05)。结论:1.CPZ模型小鼠出现体重下降和平衡功能障碍,而NBP能够改善CPZ脱髓鞘小鼠的体重和平衡障碍。2.CPZ模型小鼠的髓鞘随时间延长逐渐脱失,第5周时髓鞘完全脱失,NBP治疗后可改善脱髓鞘并与浓度有相关性。3.高浓度的NBP通过促进髓磷脂蛋白质PLP和MBP的生成从而减轻CPZ模型小鼠中的髓鞘脱失。4.CPZ脱髓鞘小鼠存在轴突及线粒体损伤,NBP可以保护线粒体结构完整性,减轻轴突损伤。第二部分NBP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减轻炎症反应目的:采用CPZ脱髓鞘小鼠模型,研究CPZ模型小鼠炎症细胞浸润变化及NBP对脱髓鞘小鼠的炎症浸润影响,并进一步探讨NBP对NF-κB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和分组同第一部分。采用HE染色和GFAP、Ibal-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并观察各组胼胝体区域炎性细胞浸润、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WB检测各组NF-κB(p65)、IκBα、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CPZ脱髓鞘小鼠胼胝体随着时间延长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加重,在第4、5周时炎性浸润明显达到高峰(P<0.05),第5周时CPZ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明显增生活化(分别为P<0.001和P<0.001)。2.与CPZ模型组比较,NBP治疗4周后能够减轻小鼠胼胝体炎性细胞浸润程度(P _1<0.001,P _2<0.001),同时能够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异常增生(P _1<0.001,P _2<0.001)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P _1<0.001,P _2<0.001)并与药物浓度存在关联性,高浓度NBP抑制效果较低浓度NBP更显着(P<0.01)。3.与对照组比较,CPZ模型组促进了胼胝体IκBα降解(P<0.001)、NF-κB(p65)核易位(P<0.001)以及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的释放(P<0.01)。NBP治疗后均可抑制NF-κB(p65)核移位(P _1<0.05,P_2<0.001),减轻IκBα的降解(P _1<0.05,P_2<0.001),降低CPZ小鼠中的TNF-α水平(P_1<0.05,P_2<0.01),但是高浓度的NBP的抑制效果较低浓度的NBP更显着(P<0.05)。结论:1.CPZ模型小鼠的炎性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NBP治疗后可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并抑制模型组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生活化。2.NBP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和TNF-α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第三部分NBP抑制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保护少突胶质细胞目的:采用CPZ脱髓鞘小鼠模型,研究CPZ模型小鼠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OPC)变化及NBP对脱髓鞘小鼠少突胶质细胞谱系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和分组同第一部分。采用CC1、NG2、Olig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并观察各组OL和OPC的变化,Tunel+CC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OL凋亡情况,WB检测线粒体途径相关凋亡蛋白Bax、Bcl-2、Cyt C、Cleaved Caspase-3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PZ模型组胼胝体CC1标记的OL从第2周开始数量逐渐减少(P<0.05),在第4周达最低值(P<0.05),之后在第5周末OL数量明显增多(P<0.05)。同时,胼胝体NG2标记的OPC从第2周开始增多,第5周末数量则达到高峰。2.在第5周末,NBP组OL数量相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 _1<0.001,P _2<0.001)。模型组第叁脑室室管膜下区存在OL凋亡,与模型组相比,高浓度的NBP组通过降低Bax/Bcl-2(P<0.01)、Cyt C(P<0.01)、Cleaved Caspase-3(P<0.05)蛋白表达减少OL的凋亡(P<0.05)。3.在第5周时CPZ组胼胝体OP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1),与CPZ组比较,NBP组OPC数量显着下降(P _1<0.001,P _2<0.001)。另外模型组Olig2阳性表达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多(P<0.01),NBP组Olig2表达相比模型组显着减少(P _1<0.01,P _2<0.001)。结论:1.在喂养CPZ鼠粮2-4周,CPZ模型组胼胝体存在OL的丢失及OPC增殖和迁移,而在第5周末OPC增殖达到高峰并分化为成熟的OL。2.喂养CPZ鼠粮5周仍有OL凋亡,而高浓度的NBP通过抑制Bax/Bcl-2、CytC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减轻OL凋亡。全文结论本研究采用CPZ脱髓鞘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结合各种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探讨NBP在脱髓鞘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开发NBP新的用途。研究结果显示:1.NBP可以减轻CPZ脱髓鞘小鼠的髓鞘脱失和轴突损伤;2.NBP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减轻炎症反应;3.NBP抑制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的启动从而保护OL。NBP在脱髓鞘疾病中通过抗炎和增强神经保护作用促进髓鞘的修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丁基苯酞论文参考文献
[1].王鲲宇,唐圣桃,邱峰,王晴晴,任明.正丁基苯酞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的调节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J].北京医学.2019
[2].吴月娟.消旋-3-正丁基苯酞对Cuprizone诱导的急性脱髓鞘小鼠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3].董乐.消旋-3-正丁基苯酞对溴化乙锭诱导脱髓鞘模型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4].董乐,吴月娟,黄琪,廖宇晗,韦雷.消旋-3-正丁基苯酞对溴化乙锭诱导脱髓鞘模型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
[5].吴月娟,董乐,黄琪,马美刚,韦兴.消旋-3-正丁基苯酞在急性脱髓鞘模型中的治疗机制研究[C].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2018
[6].张秀春,程希,胡锦渠,钟姗珊,赵传胜.dl-3-正丁基苯酞对内皮素诱导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改善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
[7].张聪.正丁基苯酞对实验性脑梗死小鼠神经可塑性的促进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
[8].刘晶,王光函,张颖,曹宏伟,庞敏.气相色谱法测定辽藁本中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含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
[9].魏珊珊.正丁基苯酞对实验性脑缺血小鼠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
[10].张亚亚,顾志荣,王亚丽,孙宇靖.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当归中正丁基苯酞含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