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性阅读;现代诗歌
作者简介:张晓剑,任教于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中学。
诗歌,曾经是中国文学的主宰,发展到了今天,这个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的文学样式,却有太多的人认为它的地位很尴尬。对于中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有强烈的阅读欲望,但是,他们又普遍对现代诗歌的解读感到迷茫:“读不懂!”
我们阅读一般文章的标准,总是要求文从字顺,主题鲜明,思想突出,一目了然,更多地遵循着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规律。能够准确地得到这些信息了,我们就说读懂了。但是,这些要求在现代诗歌中几乎都是无效的。因此,“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
在当前倡导“大语文”、“人文语文”的教学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思考并尝试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建构诗歌教学的有效高质课堂,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诗歌是非常独特的文学体裁,它最富有情感性、想像性、象征性,它是一个超现实的艺术空间。诗歌的阅读,应该放弃纯粹理性、纯粹思想性的解读,用开放的心态,回到诗性阅读的立场上来。所谓回归诗性的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性、想像性、象征性、超现实性。面向诗歌意象本身和语言本体,暂时放弃思想预设和解释企图,在对语言和意象的专注探索与重新体验中,融入生命感觉与灵魂,就会触及诗歌内在的血肉,得出思想或者引发你的生命情感、情绪,甚至莫名的感动。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打开所有的生命感官,用体会的方式回归诗性的阅读。
一、在“情”中体会回归诗性的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的生命是感情,是激情,没有情就没有诗。”许多精美的现代诗歌都具有它独特的情感美,情感美激荡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冰心的《纸船》首先就美在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即浓郁真挚的情感美上。王君老师曾把《纸船》的教学实录命名为《情到深处自然鸣》,可见,这首小诗曾经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灵,激起了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在“情”的体会中,让学生走进思念,走进美好的情感,使整个课堂被真情萦绕。唤醒沉睡的情感体验,这是回归诗性阅读的前提。
体会诗中的“情”,就是把握了诗歌的魂。回归诗性的阅读,情感的泛滥是前提。
二、在“读”中体会回归诗性的阅读
钱理群教授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事实上,基于诗歌的意义和声音不可分割的特征,朗读和倾听可能是一种更为直接也更为有效地进入诗歌的方法。
反复地朗读,倾听别人的朗读,不仅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文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直接感知诗歌的声音,体会诗中的情感美与意境美,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从而全面地感受诗歌的魅力。作为现代诗歌的朗读,我们更应该力求用诗意的手法来引领这诗意的语文活动。
诗歌在我们身上激发起一种尚未被意识到的需要,催生一种潜在的能力,让我们的心灵进入一个自由的境界--这个自由正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激发并创造人性。如果我们还渴望拥有这样一种人性,那么,读诗也许是一条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三、在“品”中体会回归诗性的阅读
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基于情感的语言运用,并以其轻盈的、生动的表象不断激发我们身上的审美能力和需要。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含蓄而隽永,具有十足的“文味”和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经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反复读的过程。只有读思结合并注入真情实感,边读边“细嚼慢品”,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多读,才能读出语感,读出意蕴,读出情趣。同时,只有“细品”也才能品出特色,品出用意,品出精妙……好的诗歌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情。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学习诗歌必须以“品味”为课堂的核心,才能让学生领悟这一高雅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在“悟”中体会回归诗性的阅读
古人说诗无达诂。就一首诗而言,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新的阐释。这种阐释丰富了一首诗的内涵,赋予了它不断增强的活力。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在这样一个不断重新阐释的过程中,作品的价值不但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了增值。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以挖掘出诗歌“意在言外”的丰富内涵。新课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品味诗歌的意象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来填补诗歌的空白,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说话格式叙说自己对母爱的体验和感受。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诗人将自己的所感所悟用诗样的语言传达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但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能用诗意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悟,这就达到了诗歌教学中“悟”的目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金字塔上的塔尖。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追求“确定”、“唯一”,这样只会冲淡诗歌浓郁强烈的意趣,枯竭诗歌空灵润泽的灵感,使诗歌成为一堆冰冷枯燥的语言乱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意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其发散性、联想性、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其与作品和诗人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因此,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回归诗性的阅读吧。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于漪,刘远主.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4]于漪,刘远.赵谦翔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中学
邮政编码: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