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甾体皂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皂苷,薯蓣,细胞,天冬,蒺藜,凋亡,正交。
甾体皂苷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萍,张杰,杨敏,丁博,郭冬琴[1](2019)在《接种时期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滇重楼幼苗生长发育及甾体皂苷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接种时期对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的滇重楼幼苗生长发育及重楼皂苷含量的影响,为栽培驯化出高品质的滇重楼奠定基础。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接种时期滇重楼中重楼皂苷I、II、VI、VII的含量;采用曲利苯蓝染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不同接种时期及不同AM真菌组合的滇重楼的侵染率、生理指标、根茎生物量等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接种时期的AM真菌侵染率较强,保护酶活性、光合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无明显变化,丙二醛含量降低,滇重楼幼苗的抗逆性提高,生长发育良好;栽培种源1年实生苗(2015年8月采收,T7时期)的品质相对较低,栽培种源1年实生苗(2015年6月、7月采收,T5、T6时期)的与栽培种源2年实生苗(2015年8月采收,T8时期)的品质最佳;不同的AM真菌混合组中,S2、S3和S6处理组的效果更佳。结论接种时期对AMF侵染的滇重楼幼苗生长发育及重楼皂苷含量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8期)
田伟生[2](2019)在《天然资源型化合物甾体皂苷元的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皂苷元是一类重要的天然资源型化合物,它们已经被作为合成甾体药物的基本原料之一。为了能够实现高效、洁净并以"原子经济性"方式利用这类化合物资源,作者课题组系统地研究了甾体皂苷元的氧化降解反应。通过研究提供了用30%双氧水作为氧化试剂分别氧化伪甾体皂苷元和甾体甾苷元成为相应的孕烯酮醇、孕甾叁醇、甾体-22-酸内酯以及系列含甲基侧链的双官能团手性合成试剂的实用方法和技术,进一步还研究了甾体皂苷元氧化降解产物在甾体药物、天然甾体活性分子和非甾体功能手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作者课题组研究了甾体皂苷元螺环缩酮的溴代开环、胺代开环、内酯化溴代等反应,为利用甾体皂苷元完整骨架高效合成一些具有胆固醇基本结构的中药活性成分和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甾体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仕宝,苏莹,李会宁,杨培君,吴鹏[3](2019)在《响应面法优化重楼药材中甾体皂苷的回流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重楼药材中甾体皂苷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重楼皂苷类化合物提取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软件Design Expert 8. 0设计方法,对提取纯化工艺的4个显着因素(液料比、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提取溶剂为70%乙醇,液料比30∶1(m L∶g),提取时间60 min·次-1及连续回流提取2次为最佳工艺。在此条件下,实际提取率值为2. 094%(20. 94 mg·g-1),与软件预测值相比,其实验结果相符。结论:该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重楼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赵珍东,夏黎,杨炳伟,林劲,周国洪[4](2019)在《丫蕊花甾体皂苷YB16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丫蕊花甾体皂苷(YB16)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5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CT15细胞,以不同浓度的YB16(0.125~16.000μmol/L)干预24 h,噻唑蓝(MTT)法检测HCT15细胞存活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吖啶橙(AO)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JC-1染色观察细胞膜电位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B淋巴细胞瘤–2(Bcl-2)、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激活型PARP(cleaved-PARP)、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激活型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YB16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呈剂量效应关系(P <0.05);与对照组比较,YB16组细胞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0.500、1.000μmol/L YB16组HCT15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分别为(0.542±0.04)、(0.351±0.03)]明显下降,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分别为(0.647±0.05)、(0.686±0.03)和(0.677±0.03)、(0.762±0.04)]均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YB16可抑制HCT15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9年08期)
王贝,高琳,王杰,张洁,孙欣光[5](2018)在《中药天冬中甾体皂苷25-epi-officinalisninⅡ的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中药天冬中甾体皂苷25-epi-officinalisninⅡ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天冬药材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UHPLC-CAD)检测,检测器工作气压59.2 psi(1 psi=6.895 kPa),雾化温度35℃。采用Kinetex?C_(18)(100 mm×4.6 mm,2.6μm)色谱柱,乙腈-0.1%乙酸水(19∶81,V/V)等度洗脱,流速1.2 ml/min,进样量5μl。结果该皂苷与其他成分实现良好分离。在0.0519~1.0380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检测限为12.5 ng,定量限为25.0 ng,精密度、重复性、24 h稳定性的RSD均<3.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3%。收集的11批不同产地天冬样本含量测定结果为0.36~6.86 mg/g。结论本研究建立的UHPLC-CAD方法灵敏、稳定,可用于中药天冬中25-epi-officinalisninⅡ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上官信一[6](2018)在《蒺藜甾体皂苷成分TTS-12及其制剂抗皮肤癣菌的内体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多个指标验证TTS-12对皮肤癣菌的抗真菌活性,初步探究TTS-12的抗皮肤癣菌机制,通过体外抗真菌药物诱导的方式建立皮肤癣菌耐药模型,并考察TTS-12对耐药皮肤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通过感染氟康唑耐药皮肤癣菌豚鼠模型来考察TTS-12的体内抗菌活性。方法:1.运用CLSI的M38-A2方案测定TTS-12对两种常见皮肤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并考察TTS-12对皮肤癣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总生物量的影响,通过棋盘法测定TTS-12与常用抗皮肤癣菌药物联合使用的抗真菌效果。2.通过HPLC-UV检测TTS-12对红色毛癣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的合成量影响,并考察TTS-12对细胞线粒体中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两种酶活性的影响。3.通过体外浓度递增法建立皮肤癣菌耐药模型,考察耐药模型的稳定性并测定TTS-12对耐药皮肤癣菌的抗菌活性。4.建立豚鼠感染耐氟康唑红色毛癣菌模型,给予1%的TTS-12凝胶,观察TTS-12对病变皮肤的改善效果,探讨TTS-12凝胶对豚鼠感染耐药红色毛癣菌体癣模型的影响。结果:1.蒺藜TTS-12对红色毛癣菌标准株的MIC值为2μg×mL~(-1),MFC为16μg×mL~(-1),对27株临床菌株的MIC范围为1~8μg×mL~(-1),对须癣毛癣菌标准株MIC为1μg×mL~(-1),MFC为8μg×mL~(-1),对27株临床菌株的MIC范围为0.5~8μg×mL~(-1)。对真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生物量菌均有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并且与特比萘芬联合使用时,对两种皮肤癣菌的标准菌株FIC<0.5,对临床菌株FIC<0.5的比例为81.5%和76.2%。2.建立了HPLC-UV检测麦角含量的分析方法,TTS-12的浓度越高,其抑制红色毛癣菌中麦角甾醇合成作用越大,且TTS-12能够抑制线粒体中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呈剂量依赖性。3.利用体外浓度递增法建立了红色毛癣菌抗氟康唑和酮康唑模型,两种模型分别对两种药物的MIC范围为128~512μg×mL~(-1)和64~128μg×mL~(-1)。经过多次传代仍保持耐药性。TTS-12对两种的MIC依旧处在较低水平,其范围在4~16μg×mL~(-1)和4~8μg×mL~(-1)。4.建立了豚鼠感染耐氟康唑红色毛癣菌体癣模型,与模型组相比,含量为1%的酮康唑和TTS-12凝胶均对感染有一定改善作用,且TTS-12的改善作用要高于酮康唑。HE和PAS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相比,TTS-12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轻,且角质层较为正常,棘层基本没有增厚。结论:1.蒺藜TTS-12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都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能够抑制两种皮肤癣菌的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且与特比萘芬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2.TTS-12抗皮肤癣菌的机制可能为影响麦角固醇的合成通路,减少其合成量,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并影响线粒体中呼吸作用的限速酶,从而影响细胞功能导致细胞死亡。3.TTS-12对于氟康唑、酮康唑耐药的红色毛癣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并且TTS-12凝胶对感染耐氟康唑红色毛癣菌豚鼠模型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说明TTS-12具有一定体内抗耐氟康唑皮肤癣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8-05-20)
罗舜仁[7](2018)在《裂果薯甾体皂苷的特征图谱与有效组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及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比较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及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两种检测方法检测裂果薯皂苷成分,建立裂果薯总皂苷的特征图谱,寻找总皂苷中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考察裂果薯皂苷乙醇水溶液的稳定性。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及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建立裂果薯皂苷SFSP_(60%)高效液相色谱ELSD的特征图谱,探讨皂苷中各有效组分的相互作用及对体外抗肝癌活性的影响。3.使用裂果薯总皂苷、皂苷化合物SPHSⅠ和SPHSⅡ筛选能被抑制增殖的肿瘤细胞,以及它们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和A549凋亡诱导的初步研究。方法:1.采用80%乙醇在常压下提取裂果薯块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醇提物,将正丁醇组段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皂苷,按50%~95%乙醇梯度洗脱收集各组分皂苷;将60%乙醇组分用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裂果薯皂苷化合物。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和ELSD联用法,建立裂果薯中甾体皂苷的高效液相色谱ELSD特征图谱,并且观察裂果薯皂苷乙醇水溶液在4℃冰箱中保存半年的稳定性。同时采用MTT法观察裂果薯皂苷SFSP_(60%)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的影响及SFSP_(60%)、SPHSⅠ和SPHSⅡ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3.采用MTT法观察SFSP_总、SPHSⅠ和SPHSⅡ对非小细胞肺癌H460和A549、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鼻咽癌细胞CNE-1的增殖抑制作用。用AO-EB染色法观察SFSP_总、SPHSⅠ和SPHSⅡ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和A549凋亡形态的影响。结果:1.22.3kg裂果薯根茎经过提取、萃取、D101大孔吸附树脂洗脱后得到42.79g裂果薯总皂苷(含量为98.56%);60%乙醇组分经过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反复分离纯化,得到11915.7mg裂果薯皂苷Ⅰ和1180.7mg裂果薯皂苷Ⅱ。在裂果薯总皂苷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色谱图中可见0~30min间出现了10个明显的特征峰,其中两个化合物为SPHSⅠ和SPHSⅡ,化合物1-8可能是与SPHSⅠ和SPHSⅡ母核类似的皂苷类化合物。根据面积归一法,计算得出SPHSⅠ和SPHSⅡ在SFSP_(Total)中相对百分比为42.52%和1.61%,化合物1为0.64%,化合物2为1.06%,化合物3为4.46%,化合物4为14.61%,化合物5为3.73%,化合物6为2.00%,化合物7为6.49%,化合物8为21.44%。且在色谱图中,SPHSⅠ和SPHSⅡ的相对比值为26.355:1;裂果薯皂苷SFSP_(6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色谱图在0~30 min出现了5个明显的特征峰,表明在SFSP_(60%)中至少存在5种化合物,其中两个为SPHSⅠ和SPHSⅡ,化合物1-3可能也是与SPHSⅠ和SPHSⅡ母核类似的皂苷类化合物。根据面积归一法,计算出SPHSⅠ和SPHSⅡ在SFSP_(60%)中相对百分比为84.28%和3.02%,化合物1为2.21%,化合物2为6.31%,化合物3为2.73%,SPHSⅠ和SPHSⅡ的相对比值为27.937:1。SFSP_(60%)乙醇水溶液在4℃冰箱储存条件下至少能保存2个月,但在2~6个月内溶液内部有可能发生降解、糖链脱落等反应而影响溶液的稳定性;单体SPHSⅠ和SPHSⅡ乙醇水溶液,在4℃冰箱条件下储存,能够至少保持6个月的时间且溶液内部无明显降解或改变。2.采用MTT法观察并计算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抑制率和IC_(50)。SFSP_(60%)(含量:98.55%)在24、48、72 h时的IC50值分别为3.75、1.56、0.95μg/mL,SPHSⅠ(纯度:96.91%)在24、48、72 h时的IC50值分别为2.048、1.193、0.632μg/mL,SPHSⅡ(纯度:98.07%)在24、48、72 h时的IC50值分别为1.941、1.054、0.499μg/mL,SPHSⅠ+Ⅱ在24、48、72h时的IC50值分别为1.728、0.799、0.470μg/mL。结果显示给药组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均P<0.05),且活性大小:SFSP_(60%)<SPHSⅠ、SPHSⅡ<SPHSⅠ+Ⅱ~([1])。3.SFSP_(Total)、SPHSⅠ和SPHSⅡ显着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和A549、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鼻咽癌细胞CNE-1的增殖,且作用呈现时间与剂量依赖性(均P<0.05)。SFSP_(Total)对A549和SKOV3细胞抗肿瘤效果相对较好;SPHSⅠ对H460和SKOV3细胞抗肿瘤效果相对较好;SPHSⅡ对H460细胞抗肿瘤效果相对较好。AO-EB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核形态清晰完整,呈绿色荧光;给药组细胞形态有明显的改变,如早期凋亡细胞核染色质着绿色呈固缩状或圆珠状,晚期凋亡细胞核染色质为橘红色并呈固缩状或圆珠状。结论:1.初步建立裂果薯总皂苷和裂果薯皂苷SFSP_(60%)的高效液相色谱ELSD特征图谱的方法,且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法优于紫外检测法;SFSP_(60%)和SFSP_(70%)为裂果薯总皂苷中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且SFSP_(60%)、SPHSⅠ、SPHSⅡ的乙醇水溶液均能在4℃冰箱条件下保存2个月没有明显改变,SPHSⅠ和SPHSⅡ能保存至6个月。2.在SFSP_(Total)和SFSP_(60%)中是SPHSⅠ和SPHSⅡ发挥主要抗肿瘤作用,且抗肿瘤作用是各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多种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是降低药物总体的抗肿瘤活性。3.SFSP_(Total)、SPHSⅠ和SPHSⅡ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和A549、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鼻咽癌细胞CNE-1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有广谱抗肿瘤作用,且对H460和A549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易晓敏[8](2018)在《开口箭中甾体皂苷诱导HL-60和HepG2细胞自噬与凋亡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口箭(Tupistra chinensis Baker)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显着的细胞毒作用,甾体皂苷是开口箭的主要活性成分,然而其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开口箭中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凋亡以及自噬两种程序性死亡的作用,阐明其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口箭的进一步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研究旨在阐明从开口箭中分离得到的其中一个甾体皂苷类化合物5β-spirost-25(27)-en-1β,3β-diol-1-O-α-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3-O-α-L-rhamnopyranoside(SPD)抑制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和人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人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和人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SPD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阳性对照为顺铂),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分布变化,用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法分析线粒体通路上凋亡相关蛋白(PARP、caspase-3、caspase-9、Bax和Bcl-2等)的表达情况,阐明SPD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本研究运用MDC染色法初步确定细胞自噬的发生,对HepG2细胞进行GFP-LC3质粒的转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自噬标志性蛋白LC3-II的聚集从而确认自噬的发生,通过Western blot技术分析自噬相关标志性蛋白(p62、Beclin-1和LC3)的表达情况,以及自噬经典通路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中下游关键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阐明SPD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自噬与细胞凋亡、自噬与细胞死亡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采用自噬抑制剂Baf-A1联用SPD,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主要蛋白的表达情况,阐明SPD诱导的细胞自噬在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开口箭中的甾体皂苷SPD能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性。对HL-60细胞和HepG2细胞分别作用48 h,IC_(50)分别为2.0±0.2μM和7.4±0.1μM;阳性对照(顺铂)IC_(50)分别为4.7±0.6μM和6.5±0.3μM,SPD对HL-60细胞表现出更显着的细胞毒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pG2细胞凋亡情况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视野内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均随之增多,直观地说明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HepG2细胞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多。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4和8μM的SPD作用于HL-60细胞,或者8和10μM的SPD作用于HepG2细胞时,能显着的提高细胞凋亡率;2μM的SPD作用于HL-60细胞和HepG2细胞,12 h即可显着提高凋亡率,36 h早期凋亡率达到最高,晚期凋亡率随作用时间增加而不断增大,72 h时达到最高,说明SPD能诱导HL-60细胞和HepG2细胞发生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表明,SPD能阻滞HL-60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能阻滞HepG2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JC-1染色结果进一步显示,SPD作用HL-60细胞和HepG2细胞后,线粒体膜电位显着下降,提示线粒体功能出现异常。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通路上的关键蛋白,发现促进细胞凋亡的蛋白Bax及PARP蛋白的剪切化形式的表达量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ARP的下游蛋白caspase-3活性形式在药物处理后也有一定程度的上调趋势,而抑制细胞凋亡的Bcl-2蛋白则在SPD作用下显着下调,提示SPD诱导HL-60细胞和HepG2细胞凋亡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综合上述结果可知,SPD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发挥其细胞毒作。MDC染色和GFP-LC3质粒转染HepG2细胞,SPD能显着提高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和上调LC3-II蛋白的表达,提示SPD可能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结合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p62、Beclin-1和LC3-II)的表达,p62蛋白被下调,Beclin-1和LC3-II蛋白上调,进一步说明SPD能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经典通路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的表达,发现在SPD的作用下,mTOR蛋白磷酸化形式明显被下调,其上游的Akt蛋白和下游效应因子p70S6K和4E-BP1的磷酸化形式也被不同程度的下调,说明SPD通过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诱导HL-60细胞和HepG2细胞自噬。为了进一步阐明SPD对细胞自噬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自噬抑制剂Baf-A1联用2μM的SPD作用于HL-60细胞,或联用8μM的SPD作用于HepG2细胞,检测SPD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噬被抑制后,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说明SPD诱导细胞发生死亡性自噬;另一方面,检测自噬被抑制后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发现促进细胞凋亡的相关蛋白PARP、Bax和剪切化caspase3蛋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而抑制凋亡的蛋白Bcl-2受到上调,说明SPD诱导的细胞自噬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综上所述,开口箭中甾体皂苷类化合物SPD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HL-60细胞和HepG2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并通过(PI3K)/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共同促进HL-60细胞和HepG2细胞的凋亡和死亡。(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胡宏秀[9](2018)在《两种甾体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皂苷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活性产物,常见中药如知母、麦门冬、穿山龙以及七叶一枝花等都含有大量甾体皂苷。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血小板凝集、调节免疫、抗炎以及心脑血管活性等。为了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寻找高效低毒的目标产物,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方法改造甾体皂苷。近年来,利用生物转化改造甾体皂苷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化学法相比其具有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高等优势。为了获得活性好毒性低的目标产物,本论文研究了两种甾体皂苷-原薯蓣皂苷(Protodioscin)和伪原薯蓣皂苷(Pseudoprotodioscin,PPD)的生物转化,并对转化产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索。筛选25株菌种对原薯蓣皂苷和伪原薯蓣皂苷的转化,通过TLC验证,筛选出转化率较高且转化产物较多的菌株,并对转化天数的考察,确定最佳转化时间。最终选取真菌橄榄色毛壳Chaetomium olivaceum CGMCC 3.3604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a CGMCC3.3789对原薯蓣皂苷进行转化以及菌株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 3.4663对伪原薯蓣皂苷进行扩大培养。发酵液经过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等分离手段分离,得到转化产物。从Chaetomium olivaceum CGMCC 3.3604对原薯蓣皂苷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中,得到4个已知转化产物26-O-β-D-glucopyranosyl-22α-methoxy-(20S,25R)-furost-5-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β-D-glucopyranoside(1),26-O-β-D-glucopyranosyl-(20S,25 R)-furost-5-ene-3β,22α,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2),薯蓣次级皂苷B(3)和薯蓣皂苷(4)。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转化原薯蓣皂苷的发酵液中分离出1个糖水解产物薯蓣次级皂B(3)。菌株藤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对伪原薯蓣皂苷转化,共得到12个转化产物。分别为26-O-β-D-glucopyranosyl-22α-methoxy-(20S,25R)-furost-5-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 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26-O-β-D-glucopyranosyl-(20S,25R)-furost-5-ene-3ββ,22α,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2),薯蓣次级皂苷 B(3),26-O-β-D-glucopyranosyl-20α-methoxyl-25R-furosta-5,22-diene-3β,26-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5),26-0-β-D-glucopyranosyl-22β-methoxy-25R-furosta-5-ene-3β,20β,26-tr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6),26-O-β-D-glucopyranosyl-25R-furosta-5,22-diene-3β,20β,26-triol-3-O-α-L-26-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7),16β-(4'R-methyl-5'-ol-pentanoxyl)-pregn-5-ene-3β-ol-20-one-3-O-α-L-rhamnopyranosyl-(1→4)-ββ-D-glucopyra Noside(8),pregnan-5.16-diene-20-one-3β-hydroxy-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9),25R-spirost-5-ene-3β,20-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ide(10),25R-spirost-5,20-di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1),25R-spirost-5-ene-21 β-methyl-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2),25S-spirost-5-ene-3β,20α-di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3),其中化合物 8,11,13为新化合物。微生物对两种甾体皂苷的转化位点主要集中在苷元的C20(22)位以及C-3位和C-26位糖链上。所得到的转化产物皆为糖水解产物,化合物8和9为孕甾烷结构骨架。转化反应涉及多种类型包括糖水解反应、羟基化反应、甲基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通过对转化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根据参考文献报道分别对两种底物微生物转化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推测。对转化产物进行药理活性初步研究,化合物3,4,5,8,11,13对HepG2细胞有一定毒性,化合物3,4,10,11,13对Hela细胞有毒性作用。化合物7和9具有一定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对NO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RAW264.7细胞中iNOS蛋白表达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李小沛[10](2018)在《白花延龄草甾体皂苷类成分分析及其提取物免疫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花延龄草(Trillium kamtschaticum Pall.)又名吉林延龄草,为百合科延龄草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其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和干燥根茎。其化学成分复杂、结构多样,在免疫调节、抗氧化、镇痛凝血和抗癌等多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药理活性,为传统名贵中草药。本课题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得到了白花延龄草的主要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得到的甾体皂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同时还进一步对其提取物进行免疫活性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白花延龄草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采用LC-MS/MS技术对白花延龄草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相进行了定性分析,共从中鉴定出7个甾体皂苷:偏诺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吡喃鼠李糖基-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葡萄糖苷或其异构体(1)、原薯蓣皂苷元-26-O-β-D-吡喃葡萄糖基-3-O-β-马铃薯叁糖苷(2)、24-羟基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4)、重楼皂苷Ⅶ(5)、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6)、重楼皂苷Ⅵ(7)。采用色谱技术对白花延龄草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相进行了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得到了4个甾体皂苷,分别为:化合物1:24-羟基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化合物2:重楼皂苷Ⅶ、化合物3: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化合物4:重楼皂苷Ⅵ。通过HPLC法对白花延龄草提取所得的4个甾体皂苷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对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进行了考察。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化合物4 4个皂苷的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463mg/g、0.922mg/g、3.135mg/g、3.899mg/g。2.正交试验优化所得甾体皂苷的提取工艺采用HPLC法测定,以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来优化4个甾体皂苷的提取工艺。由实验的方差分析结果可得4个甾体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其对应的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分别为:化合物1:1:8、4h、80℃;化合物2:1:9、4h、90℃;化合物3:1:10、4h、90℃;化合物4:1:12、4h、90℃。3.白花延龄草提取物的免疫活性研究白花延龄草的8个提取物组分分别为:组分1:乙醇粗提取物;组分2:正丁醇萃取相;组分3:乙酸乙酯萃取相;组分4:水相;组分5:化合物1;组分6:化合物2;组分7:化合物3;组分8:化合物4。提取物组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研究表明:8个提取物中以正丁醇萃取相活性最强;其次是组分8;组分5、组分6、组分7次之,3个组分活性差异不显着。正丁醇相中含有大量皂苷类成分,由此推测,白花延龄草皂苷类成分具有辅助增强免疫调节的活性,且具有协同作用。提取物组分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研究表明:各提取物组分中以正丁醇萃取相的活性最强,为75.2%;其次为组分6、组分8和组分5,分别为61.1%、60.8%和56.8%;乙酸乙酯萃取相活性最弱,为3.6%。MTT法检测提取物组分的细胞毒性研究表明:白花延龄草根茎的8个提取物组分,除乙酸乙酯组分具有较弱细胞毒性外,其它7个组分均不具有细胞毒性。由此证明,白花延龄草在辅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相对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甾体皂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甾体皂苷元是一类重要的天然资源型化合物,它们已经被作为合成甾体药物的基本原料之一。为了能够实现高效、洁净并以"原子经济性"方式利用这类化合物资源,作者课题组系统地研究了甾体皂苷元的氧化降解反应。通过研究提供了用30%双氧水作为氧化试剂分别氧化伪甾体皂苷元和甾体甾苷元成为相应的孕烯酮醇、孕甾叁醇、甾体-22-酸内酯以及系列含甲基侧链的双官能团手性合成试剂的实用方法和技术,进一步还研究了甾体皂苷元氧化降解产物在甾体药物、天然甾体活性分子和非甾体功能手性分子合成中的应用。作者课题组研究了甾体皂苷元螺环缩酮的溴代开环、胺代开环、内酯化溴代等反应,为利用甾体皂苷元完整骨架高效合成一些具有胆固醇基本结构的中药活性成分和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甾体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甾体皂苷论文参考文献
[1].黄艳萍,张杰,杨敏,丁博,郭冬琴.接种时期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滇重楼幼苗生长发育及甾体皂苷含量的影响[J].中草药.2019
[2].田伟生.天然资源型化合物甾体皂苷元的化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9
[3].王仕宝,苏莹,李会宁,杨培君,吴鹏.响应面法优化重楼药材中甾体皂苷的回流提取工艺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9
[4].赵珍东,夏黎,杨炳伟,林劲,周国洪.丫蕊花甾体皂苷YB16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9
[5].王贝,高琳,王杰,张洁,孙欣光.中药天冬中甾体皂苷25-epi-officinalisninⅡ的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8
[6].上官信一.蒺藜甾体皂苷成分TTS-12及其制剂抗皮肤癣菌的内体外活性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8
[7].罗舜仁.裂果薯甾体皂苷的特征图谱与有效组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及筛选[D].广西医科大学.2018
[8].易晓敏.开口箭中甾体皂苷诱导HL-60和HepG2细胞自噬与凋亡的机制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8
[9].胡宏秀.两种甾体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10].李小沛.白花延龄草甾体皂苷类成分分析及其提取物免疫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