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性冲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冲突,人性,工业革命,乡村,欲望,利己主义,本相。
人性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徐琴[1](2018)在《人性冲突与存在悖论——读敖超长篇小说《直线叁公里》》一文中研究指出敖超从事创作多年,他各体兼涉,在小说、诗歌、散文方面皆有收获。在小说创作方面,敖超注重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精神困境,在内容和题材上大多涉及纠结的情感和隐秘的欲望,他对生活有着敏锐的发现,他书写日常但却不流于浅陋,既洞察世事,又葆有天真。2009年敖超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假装没感觉》,集子中收录了9部中短篇小说,2012年在《芳草》上发表了中篇小说《獐子》。这些作品以(本文来源于《西藏文学》期刊2018年06期)
白斌[2](2018)在《民族歌剧《原野》的人性冲突与审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歌剧《原野》由万方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通过音乐形象的塑造与文学意象的升华,表现出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作品中充满人性冲突,这种人性冲突反映出时代的审美观念。人性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形成了民族歌剧《原野》的悲剧美学特征,也正是基于这种悲剧基调,才使作品在角色塑造、音乐演绎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时代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8年07期)
尹航[3](2018)在《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人性冲突及利己主义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罗生门》是日本近代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着名代表作,于1915年在《帝国文学》杂志上刊发,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一经发表便引起当时日本文坛的轰动,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芥川龙之介通过这部作品借古讽今,探讨了在现实残酷环境中人性的善恶转变问题,以寄托自己对当时现实社会中人性冲突及利己主义的思考。文章依次陈述《罗生门》中所展现的人性冲突以及所折射出的利己主义思维,然后再深入探讨这两方面所体现出的小说主题思想。(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元华[4](2017)在《法理与人性冲突的背后——评戏剧小品《老丁家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老丁家的故事》系由万安县文化馆创作、万安县采茶剧团演出的一部戏剧小品。该小品力求反映时代变迁中的人性与法理的冲突,着意表现社会变革中人物灵魂的挣扎和自我救赎的努力,从而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喜获第十叁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长期以来,征地拆迁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难题。不少干部认为"征地拆迁"早已取代计划生育,成为"天下第一难"。《老丁家的故事》以万安县城城南片区棚户区的改造为现实背景,直面当下生活和干群关系,触摸社会深层次的矛盾,以平民的视角切入征地拆迁(本文来源于《影剧新作》期刊2017年04期)
汪兆骞[5](2016)在《伦理与人性冲突背后的不安灵魂》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对广兴所知不多。记得我从《当代》杂志退休不久,曾应邀参与一次全国性文学评奖活动,审读了不少作品,其中便有广兴的“叁光蚀录”叁部曲。评奖中,该作品力求反映时代洪流裹挟之下的人物命运的遭际与追寻,着意表现社会变革中人物灵魂的挣扎与自我救赎的努力,得到评委的(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6-12-09)
杨龙辉[6](2016)在《剖析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人性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着名的短篇小说作者,其作品大都是借古喻今,从中探讨不受时空限制的人性问题。《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成名小说,其中描述了一位仆人,无路可走的境况之下,走到罗生门下。在生死问题的考验之下,这位仆人心理善恶转变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描述当中,作者向人们展示了善恶观念转变的轻而易举,也表达了人之善恶两面性的冲突,以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刘娜[7](2016)在《刘恒小说的人性冲突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恒的小说在褪去创作初期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之后,从进入创作中期开始便着力于探寻人类的原始本性,观察在生存困境与各种诱惑之下的人性本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悲剧意味,并展现了人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本文将以刘恒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小说中的人物及事件展开分析,揭示刘恒小说中所存在的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多面人性冲突的主题。论文主要内容构架如下:引言主要介绍选题来源,概述学界研究刘恒小说的成果及其不足,从而引出论文选题及写作思路。第一章以“人与环境”为主线,论述人与环境的共生与冲突。在刘恒笔下,环境被一个更为具体的象征物所替代,即粮食。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论述刘恒小说对生理需求的理解及其内涵,即以《狗日的粮食》为代表的某些短篇小说中或显或隐地对粮食作了深刻叙写。在刘恒的笔下,粮食是真实的可触摸的存在,同时又并不真实也难以触摸,而是以一种高姿态促使人们为之癫狂。刘恒还以“力气”为描写对象,通过所塑造的某些农民形象将自己一生的力气都交给了土地和粮食,粮食和生存占据了他们的精神存在。第二章主要以“人与人”为探究主题。在刘恒笔下塑造了许多男性形象,他们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而这些特殊关系则成为其探究人性的重要依据。本章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殊关系入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位移。比如“父与子”是人类血缘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在刘恒小说中“父子关系”不是简单地被解读并浓缩为“权威与叛逆”,他们在矛盾中转换着各自的角色,或者说叛逆压制了权威,但又在迷茫中寻找权威。又比如“兄与弟”,他们之间的关系堪比父子,而在刘恒笔下父亲的角色逐渐被长兄所代替,权威逐渐移位到长兄身上,这一转换使得兄弟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对立面。再如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也是其小说所着力展现的一种关系,女性形象在刘恒笔下并不多,但都是敢于为爱冲破伦理道德,敢于抗争命运的。在这些女性身上,几乎难以看到传统伦理道德的痕迹,而与之相对的一群男性面对伦理道德时却处处流露着胆怯。他们的冒险精神远远落后于女性,时时拿伦理道德压抑自己的人性。这种反常状态将成为本节研究的重点。第叁章以“人与自身”为研究重点。刘恒善于描述人物的心理,而大量的心理描写则更加明显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这正是人与自身的抗争。首先,“性”是研究刘恒作品难以规避的一个主题,而获得性体验与遵守伦理纲常却注定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它们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站在性欲与伦理之间如何抉择?这是刘恒笔下一群刚成人的男性所共同面临的人生课题。他的小说较为明显地揭示了人与道德的冲突,这种冲突感在人物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次,“白日梦”是刘恒喜欢描述的一种主人公心理场景,这与精神分析学有着重要联系,如果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白日梦”其实是人物的性幻想。而这种生理与精神的双重需要却注定要与传统伦理道德背道而行。因此,在刘恒所塑造的一群人物当中,“性”是使人与道德产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笔下的叛逆者群体秉持人类低级而又重要的需求向传统道德宣战,它们之间一旦发生冲突将会愈演愈烈,而且这场“战役”的结局并不圆满,强大的传统伦理道德所造成的精神上的压迫感使得叛逆者们放弃了人类的低级诉求而缴械投降。这成为了他们“回归”传统道德的标志,而这一过程中的无奈、矛盾和挣扎也成为研究这一群并不纯粹的叛逆者们的重要内容。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之外,还将对刘恒后期小说创作进行简单叙述,发现其创作风格与方向的转变,进而弥补本文的缺陷,同时,也对刘恒小说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问题和方向以供今后探讨。(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6-30)
王琼曼[8](2016)在《欲望与毁灭 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人性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卡斯特桥市长》侧重表现现代工业文明侵入农村所导致的作品中主人公悲剧性生存的主题,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主题以及作家背景的研究试图揭示人性在在工业文明大潮的冲击下的脆弱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充满欲望的灵魂被无情扭曲的悲惨命运。即使在一百多年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部作品仍然能激发人们对人性在巨大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的挣扎和无奈的深刻反思。(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6年18期)
史贞雯[9](2016)在《法律起源的人性分析——以人性冲突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本文将以人性冲突作为视角去分析和研究法律起源方面的人性分析内容。(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02期)
赵斌[10](2015)在《欲望与毁灭——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人性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卡斯特桥市长》侧重表现现代工业文明侵入农村所导致的作品中主人公悲剧性生存的主题,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主题以及作家背景的研究试图揭示人性在在工业文明大潮的冲击下的脆弱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充满欲望的灵魂被无情扭曲的悲惨命运。即使在一百多年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部作品仍然能激发人们对人性在巨大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的挣扎和无奈的深刻反思。(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5年12期)
人性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族歌剧《原野》由万方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通过音乐形象的塑造与文学意象的升华,表现出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作品中充满人性冲突,这种人性冲突反映出时代的审美观念。人性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形成了民族歌剧《原野》的悲剧美学特征,也正是基于这种悲剧基调,才使作品在角色塑造、音乐演绎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时代审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性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1].徐琴.人性冲突与存在悖论——读敖超长篇小说《直线叁公里》[J].西藏文学.2018
[2].白斌.民族歌剧《原野》的人性冲突与审美价值[J].四川戏剧.2018
[3].尹航.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人性冲突及利己主义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张元华.法理与人性冲突的背后——评戏剧小品《老丁家的故事》[J].影剧新作.2017
[5].汪兆骞.伦理与人性冲突背后的不安灵魂[N].文艺报.2016
[6].杨龙辉.剖析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人性冲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7].刘娜.刘恒小说的人性冲突主题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8].王琼曼.欲望与毁灭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人性冲突[J].劳动保障世界.2016
[9].史贞雯.法律起源的人性分析——以人性冲突为视角[J].法制博览.2016
[10].赵斌.欲望与毁灭——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人性冲突[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