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垃圾处理都是无害的

所有垃圾处理都是无害的

一、垃圾处理全部无害化(论文文献综述)

童萌[1](2021)在《多主体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中部山区Q县考察》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加强生态治理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生活垃圾分类在农村的有效治理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改善生活垃圾污染现状、顺应新时代新发展要求的关键环节。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依据文献资料、政策法规、访谈记录以及调研问卷等多种素材,尝试通过创新治理模型,探寻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难点的有效办法。研究焦点上,本文着重关注协同治理过程中多主体的参与效能。通过分析治理主体在垃圾分类全流程中的角色,分别探讨了四大主体在各环节的责任定位与相互关系,以此建构了多主体协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分段模型,随即尝试了对综合模型的创新。综合模型是从宏观的视角探索多主体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实现方式,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协同动因、协同引擎、协同参与和协同效果五个版块。运用综合模型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具有灵活性,在描述协同过程时可以创新推演方法,并从不同角度展现治理动态。通过运用综合模型对Q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经济发展落后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负面影响,而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等主体需要从依赖政府支持走向拥有自主性。只有多主体从主观上愿意倾注更多努力,协同治理才能始终保持活力,从而促进治理成效最大化。因此本文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获得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在于,通过精准政策供给、强化机制保障、优化人文环境等多种方式,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通过优化人力配置、升级组织架构、强化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整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各类资源;通过拓展互动渠道、重构博弈路径、维持参与秩序等多种措施,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能力。

贾亚娟[2](2021)在《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关乎6亿农村居民生活福祉,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成色。2018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647亿吨,其中近1/4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只有48.91%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垃圾靠风刮”以及随处丢弃等现象依然出现在村落图景中。目前,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多数农村地区通过“户投放-村收集-镇/街道运输-县/区/市处理”的混合处理方式来解决生活垃圾治理这一难题,表面上解决了村落的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实质上对土壤、地下水以及空气带来了严重的二次污染,未能真正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以及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间的良性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途径,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Co VID-19)等传染病多发的当前形势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农户是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源头,也是实施分类治理的源头,还是分类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具有自发合作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作为农村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具有显着的正外部性,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有益于社会的集体合作行为,而社会资本被认为可以通过信任互惠、信息传播、规范约束和关系网络等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解决分类治理中“集体行动困境”和“公地悲剧”等问题。另外,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也是在一定制度框架下的自主选择行为,农户不同的环境关心程度,往往会影响其参与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以及参与深度,进而会决定集体合作行为的决策过程以及效果。因此,立足农村,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户诉求,依据其选择偏好从集体行动角度探究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可行性及其必要构件,刻画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选择偏好的影响机理、作用过程及其实现路径,对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发挥农户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环境宜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尊重农户偏好,设计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是农村生活垃圾可持续分类治理有效实施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核心。但目前来看,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农户主体作用缺失;二是“自上而下”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的设计实施,由于忽视农户偏好而约束了分类治理政策实施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基于此,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效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自主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为指导,依据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4个环节设计农户参与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模拟实验,刻画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选择偏好的作用机理,基于陕西农村地区52个非试点样本村863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分类模式的选择偏好、合作模式的选择偏好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验证并揭示了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选择偏好的影响机理及其作用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认知逐渐增强,但农户参与度不高。宏观数据分析表明,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治理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仍然存在治理收效较弱、制度体系不健全、农户参与度不够等问题。研究区域调查显示,4个试点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以及治理成效存在差异,而且农户参与不足,更是缺乏依据农户偏好制定并实施分类治理的政策;52个非试点样本村中仅有3个村子推行分类处理并建设有可腐烂/可堆肥垃圾处理设施;863个农户样本中有59.68%仅简单地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但是样本农户具有较强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感、分类认知、源头分类态度以及分类能力。因此,全面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可持续分类治理,树立绿色治理理念是前提、分类运作是抓手、规章制度是保障,尊重农户偏好调动农户积极参与是关键。第二,构建了包含社会信任(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网络3个维度14个指标的社会资本指标体系,对样本农户的社会资本进行测度发现农户在不同维度下的社会资本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环境关心选用中国版环境关心量表CNEP进行测度,农户的环境关心均值为3.840,环境关心水平较高。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源头分类选择偏好的影响,社会资本中的制度信任、人际信任显着提升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偏好,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没有显着影响,另外,农户受教育年限也对其产生显着正向影响。总体而言,社会资本总指数、环境关心和受教育程度均显着提升农户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的意愿水平,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第三,农户对分类治理模式偏好的选择实验结果显示,参与实验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具有显着偏好及较高的支付意愿,社会资本、环境关心显着正向影响其支付意愿。参与实验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公共服务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偏好,且农户对宣传培训、清洁工上门收集频次以及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水平具有显着偏好;农户对清洁工上门收集垃圾频次以及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水平2个指标属性具有显着的边际支付意愿,清洁工上门收集垃圾频次的平均边际支付意愿为2.224元/月/户,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水平的平均边际支付意愿为1.075元/月/户,农户整体支付意愿平均为22.033元/月/户。总的来说,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人际信任程度越高、社会规范水平越高、环境关心水平越高的农户选择保持现状的可能性越低,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偏好越强。从农户个体、家庭特征的影响来看,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具有较高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选择偏好和支付意愿。第四,阳光堆肥房农户合作偏好的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户对阳光堆肥房具有较高的合作偏好,社会资本、环境关心显着正向提升阳光堆肥房的农户合作偏好。政府补贴可以有效提升农户参与阳光堆肥房的合作意愿,而且农户偏好于参与合作户数较多、合作灵活性较高、距离村子较近以及相关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阳光堆肥房合作模式。总体而言,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制度信任程度越高、环境关心水平越高的农户选择保持现状的可能性越低,参与阳光堆肥房的合作供给以及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合作偏好越强。从农户个体、家庭特征的影响来看,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以及是党员或村干部的农户具有较强的合作偏好。最后,为推行切实可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方案,减少政策方案与实施效果之间的差距,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本文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依据农户偏好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分类模式与合作治理模式,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农户参与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环境关心视角提出了引导、约束、激励农户参与分类治理的政策建议与保障体系,以期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决策参考,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户偏好的分类治理政策方案提供实证借鉴,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农户选择偏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万筠[3](2020)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日益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逐渐暴露并日趋严峻,据统计现在全国2/3以上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我国自八十年代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开始出台专项政策以来,经历了早期的随意丢弃简单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集中收集处理、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源头分类的综合治理阶段,然而其在发展变迁中却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着焚烧设施大规模兴建期和反焚烧冲突频发的矛盾,也在垃圾分类推广中出现时而暂缓停滞、时而积极热情的现象。基于这些实践观察和矛盾张力,本研究尝试探究的问题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形态?在中国的制度结构和政策运行中,如何理解这种变迁形态的运行机理和内在动力?随着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了政策变迁的非线性发展形态,结合着对中外政策变迁代表性理论的梳理,本研究从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对其不足和启示进行评析,并继而提出了“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阶段形态、均衡式发展机理、及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为政策优化和城市治理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并进一步回应和推动本土化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在构建并利用“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政策内容分析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历史和逻辑统一法、半结构访谈法等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发展的形态特征、内在机理和因果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安排:首先,在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形态的分析判断上,借助政策范式理论的序列分布设定判断标准,通过与政策内容分析法的结合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处理和具体解读,并进而划分出四个时期,分别为:末端被动管理的第一个均衡期(1986—2003年)、鼓励市场参与的第二个均衡期(2004—2009年)、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2010—2016年)、以及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2017—至今)。其次,在针对推动均衡式变迁的机理解释上,借助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推导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制定—地方偏好执行—社会反馈互动”政策运行“三阶段”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制度惯性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力及成本作用形式:中央政策制定阶段的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地方偏好执行阶段的路径依赖提升决策和交易成本、社会反馈互动阶段的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中的均衡期产生、维持及推动新均衡期重新出现的内在运行机理。再次,在针对间断发生的因果机制分析上,具体进入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政策在各地执行过程中因遭遇反焚烧冲突所形成的间断发生场域,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并验证间断结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因果机制,并将其归纳为: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四种模式,在将四种模式统一整合后补充了行动者之间如何互动导致间断结果出现的因果机制链条,也进一步完善了从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结果出现的中间逻辑环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分析框架进行了补充完善,将均衡运行机理、间断因果机制的分析结论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过程优化进行结合,并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作以展望。限于作者有限的知识能力,本研究或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论贡献:其一,对政策变迁形态认知边界的拓展。本研究对间断均衡的变迁形态判断持肯定态度,在融合了政策范式理论后重新设定了形态判断标准,并通过对政策文本材料的内容分析,将原来应用在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材料和判断标准进行了拓展,并将间断期视为一段时期的矛盾凸显期。其二,通过对政策运行过程的提炼,分析了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作用机制。聚焦决策环节的传统变迁理论分析是一种截面式的观察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渐进式变迁逻辑的关注,本研究将中国的政策运行过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提炼,并通过制度惯性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了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是一种关注政策长期发展的历时性视角。其三,通过间断发生场域概念的提炼和具体分析,补充了政策间断出现的因果机制。传统理论对“机会之窗”开启到间断出现的中间因果机制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焦点事件开启机会之窗后各主体的行为互动进行了 fsQCA分析,回应了传统理论对因果机制分析不足的问题,并由此对间断发生的变迁过程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4](2020)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文中认为农办牧[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督促指导各地和各类防疫主体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我部组织制定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防控实际,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解读,科学有序推进常态化防控工作。

郑永莲[5](2020)在《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1]。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和重要目的。本文选取宜宾市翠屏区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模式这一典型案例,立足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治理实际,探讨垃圾“三分类”治理不仅有益于理论探讨,且具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文章对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进行了综述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数据的查阅,收集整理学界关于垃圾分类的基本理论和成果,界定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和“三分类”治理等核心概念。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证分析法,阐述了宜宾市翠屏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历史沿革,走访了翠屏区部分乡镇,对其如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以及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开展研究提供论据支撑,以借鉴和启示。研究发现,一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对话机制,建立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信任与依赖关系,形成交互影响的网络,均衡各方利益诉求,达成协作共识,开展集体行动,进而达到垃圾分类治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基于“邻避”效应的研究,在邻避设施选址时,通过对村民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做到充分尊重民意,采取信息公开,并给予适当补偿的措施,充分预警和有效防止可能出现的“邻避”冲突。三是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采取政府主导、村民初分、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协调的协同治理机制,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继而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良性循环。

李淑桃[6](2020)在《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村的规划建设是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也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的关键。2017年,广东省提出“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重要举措,总投入财政资金300多亿元。根据“无规划,不建设”的要求,所有省定贫困村都编制了相关规划并于2019年基本完成了整治建设任务。那么,这批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情况到底怎样?对其进行科学的实施评价十分必要。本文以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和代表性的翁源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的实证研究。不仅为这批省定贫困村的规划实施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村庄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目前,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集中在城市规划领域,对于村庄规划的实施评价研究十分贫乏。本文借鉴和吸纳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的特点,构建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该实施评价体系包括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两部分的评价。实施效果评价主要从实施结果和实施绩效两方面分析规划的落实情况以及对村庄和村民产生的影响;实施过程评价主要从政策保障、资金管理、主体协作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评析规划实施的运作机制及影响因素。依据上述实施评价体系,论文重点以翁源县青云村为例,通过详实深入的实证调研,对其规划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实施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实施广度较好,但由于村民主体意愿变更、资金规模估算偏差大等原因导致实施深度较差,部分项目的变更对经济性和效用性考虑有所欠缺;规划实施成效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水平的提升上,对农民增收带动尚不明显,但不同类型的自然村由于资金投入、建成效果的不同,村民的评价差异较大。在实施过程评价部分,地方政策的完善性、资金整体的统筹性、规划编制期间各相关团队的协同性均有效促进了青云村村庄规划的实施,但同时在配套政策的协调性、建设资金投入的精准度、规划实施阶段各利益主体间的协同性、深化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和建设工程质量的可控性方面存在不足。青云村在规划实施效果和规划实施过程评价中所反映的情况在翁源县乃至广东省其他省定贫困村中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也对广东省定贫困村以及我国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以人居环境整治为主要任务的欠发达地区村庄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对于尚在摸索中的贫困村规划编制与实施,本论文既注重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探讨,更注重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以期发现贫困村规划建设及相关推进政策需要规避和重视的问题,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欠发达地区的村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宋晓琪[7](2020)在《全流程视角下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及优化路径》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进展现状,从全流程的视角切入,严格遵循“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分类处置”这四大分类管理流程,查阅大量2013—2019七年间的相关文献,运用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案例比较等研究方法,将协同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四大基本理论支撑,通过分析各个流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来考察A市政府作用在此项工作中发挥的成效与不足。同时,选取日本和台湾两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成功案例,在“去异求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启示。最后,依然遵循四大管理流程,并结合政策工具、政府规制、循环经济、社区治理、正负激励等“N”种理论的核心内涵,对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分别提出对应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A市虽然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分类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居民分类意识有所提高、终端处置设施运行良好,但面临的困境显得更加突出,亟需提出可行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环节的政府治理理念、政策工具选择、管理主体权责和必要配套机制;前端分类投放环节的投放原则、宣传教育、群众基础;中端分类收运环节的混合收运、监管过程、回收系统;末端分类处置环节的处置方式、技术、资金难关以及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水平和垃圾处理厂的空间布局。

夏琦[8](2020)在《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种快速消费、快递网购等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转变。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也日益增多,垃圾围村围镇现象时有发生,垃圾成为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顽疾”,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地提到“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宜居美丽乡村,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并明确指出要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地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严峻形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所以,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所必须跨过的重点难题。本论文基于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协同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天门市D镇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考已有文献,以及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综合地分析了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现状及特点,并针对已有现象归纳出了一些原因:(1)政府主导方式单一;(2)监管效能低下;(3)村民参与融入热情不高;(4)垃圾混乱收集;(5)垃圾清理装备设施差;(6)市场化程度低。另外还分析了国内外其他地区的无害化治理情况,从法律层面、技术手段、环保意识等方面给各地区因地制宜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基于相关理论,本论文形成了技术治理创新无害化、行政治理法治规范化、基层治理现代有效化“三化一体”的框架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长效机制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解决阻碍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体制机制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推动垃圾无害化治理政策的落实落地,为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美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选择和建议。另外,论文对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进行了分析,并在该镇开展了一系类活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调查样本不足和分析不完善等。本论文中对创新无害化处理技术手段的展望,让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从起步阶段的分类资源减量化、到垃圾治理的相对无害化、最后到技术手段创新治理的真正无害化,最后得到的产物能够直接堆肥利或者使用在其他途径上,希望垃圾真正的完全利用,没有污染,让农村生活水平越来越富裕的同时,居住环境越来越美丽。

梁仲娇[9](2020)在《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以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为研究出发点,通过采取访谈法,选取了江门市政府相关管理人员、餐厨垃圾运营企业及餐饮单位的管理人员展开访谈。从政策本身、政策主体、政策所需要的资金设备技术、宣传沟通等不同维度来分析政策执行问题的成因。进一步得出由于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出台较晚,存在着政策不够量化细化,政策集中在后端处理,忽略前端处理;政策执行主体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受人员素质和法制观念导致政策执行不一;政策的执行还受资金设备技术因素、宣传沟通渠道的制约,导致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成本高效率低。本文通过对根因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成功经验,在细化量化现有政策、提升执行主体素质、增加资金设备技术的投入的基础上,还需加强源头治理,提出了就地试点回收处理的政策,鼓励有能力的餐饮单位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实现餐厨垃圾分散就地回收处理,实现餐厨垃圾的源头减量和二次收运污染。并提出将试点单位作为其他餐饮单位或者学生的教育示范基地,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利用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互动促进的良好效果,为餐厨垃圾后续的回收处理提供了新出路,减轻了江门市的财政压力,对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李剑颖[10](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38万人,而同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01.8万吨,平均相当于每人每年会产生163.4kg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综合处理法。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地域特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总量、成分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城市采取何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处理技术水平、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提出与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最为吻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正是由于需要综合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单一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法已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就是在某一场区内,进行前期分选,先把可回收的资源回收利用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焚烧或堆肥的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把无法循环利用已经大大减量化的残渣进行填埋。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极大的减少单一处理方法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具有发展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在对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不足且相对单一的现象,选择费用一效益分析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成分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设计工艺。进一步结合运营期环境监测情况对该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从环境影响潜力及能耗等方面对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进行环境影响对比评价。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方面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的进行,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评价,通过对实例——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为寻找建设环境影响最小、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对市政市容及环境环卫管理部门规划与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垃圾处理全部无害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垃圾处理全部无害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多主体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中部山区Q县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生活垃圾
        (二)垃圾分类治理
        (三)多主体协同
    二、相关理论解释
        (一)协同治理
        (二)公共服务
        (三)生态文明
        (四)环境正义
    三、理论工具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文献回顾
    一、关于不同治理模式的文献述评
        (一)政府供给模式
        (二)市场供给模式
        (三)村民自主供给模式
        (四)多元协作供给模式
    二、关于分类环节设定的文献述评
        (一)垃圾前端分类投放的研究焦点
        (二)垃圾中端分类收运的研究焦点
        (三)垃圾末端分类处置的研究焦点
    三、关于典型地区案例的文献述评
        (一)国内发达地区农村的垃圾分类治理
        (二)国内欠发达地区农村垃圾分类治理
        (三)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的垃圾分类治理
第三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政策梳理
    一、政策文本的统计概述
    二、政策演化的综合分析
        (一)相关政策的量化分析
        (二)政策演变及原因分析
    三、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价
        (一)取得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的诉求
第四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模型构建
    一、多主体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角色分析
        (一)政府主体的治理角色
        (二)企业主体的治理角色
        (三)社会组织的治理角色
        (四)村民主体的治理角色
    二、多主体协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分段模型解释
        (一)前端分类投放模型中的主体分析
        (二)中端分类收运模型中的主体分析
        (三)末端分类处置模型中的主体分析
    三、多主体协同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模型创新
        (一)综合模型的建构概念
        (二)综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三)对于以往模型的超越
第五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案例考察
    一、Q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基本情况
        (一)治理流程的分段概述
        (二)治理目标的推进难点
        (三)治理难点的主要原因
    二、Q县案例基于综合模型的实践应用分析
        (一)外部环境
        (二)协同动因
        (三)协同引擎
        (四)协同参与
        (五)协同效果
    三、Q县的案例考察对垃圾分类治理的启示
        (一)外部环境角度
        (二)协同动因角度
        (三)协同引擎角度
第六章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体系
        (一)精准政策供给,增强政策贯穿力度
        (二)强化制度保障,推动机制整合衔接
        (三)优化人文环境,夯实文明乡风根基
    二、整合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资源
        (一)优化人力配置,疏通环卫链条堵点
        (二)升级组织架构,嵌入乡村治理网络
        (三)强化技术创新,提高治理流程效率
    三、提升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能力
        (一)拓展互动渠道,凝聚垃圾分类共识
        (二)重构博弈路径,促成多方利益共赢
        (三)维持参与秩序,推动协同长效常治
结语
附录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相关政策文件统计(2006-2020 年)
附录2 Q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要支出细目(2018-2020 年)
附录3 Q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清单
致谢

(2)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
        1.3.2 农村公共物品及生活垃圾治理合作供给研究
        1.3.3 农户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及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1.3.4 选择实验法及农户偏好研究
        1.3.5 社会资本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1.3.6 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1.3.7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生活垃圾
        2.1.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2.1.3 农户参与
        2.1.4 社会资本相关概念
        2.1.5 环境关心
    2.2 理论基础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延展
        2.2.2 集体行动理论及其发展
        2.2.3 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引导
        2.2.4 效用理论及其应用
        2.2.5 外部性理论及其运用
        2.2.6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深化
        2.2.7 理性行为理论及其实施
    2.3 研究框架构建
        2.3.1 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整体研究框架
        2.3.2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中国现状及研究区域概况
    3.1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剖析
        3.1.1 治理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3.1.2 分类治理成效较弱
        3.1.3 地区差异较大
        3.1.4 分类治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3.1.5 农户参与度不高
    3.2 研究区域概况及调研实施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调研实施
    3.3 试点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比较分析
        3.3.1 基本情况
        3.3.2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实践模式
        3.3.3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参与供给主体分析
        3.3.4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效果分析
        3.3.5 综合比较
    3.4 非试点样本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4.1 样本村分布及概况
        3.4.2 样本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4.3 样本农户分布及特征
        3.4.4 样本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的测度及解析
    4.1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指标体系构建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3 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4.2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指标测度
        4.2.1 社会资本指标测度
        4.2.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3 公因子提取
    4.3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的特征解析
        4.3.1 社会资本指标的特征解析
        4.3.2 环境关心指标的特征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源头分类选择偏好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假说及理论分析框架
        5.2.1 社会资本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
        5.2.2 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
        5.2.3 理论分析框架
    5.3 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5.3.1 变量描述及测度
        5.3.2 模型设定
    5.4 实证检验及分析
        5.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模式选择偏好
    6.1 问题的提出
    6.2 实验流程与模型设定
        6.2.1 实验流程
        6.2.2 模型设定
    6.3 实验设计
        6.3.1 评估指标选取及水平值设定
        6.3.2 正交实验及问卷设计
    6.4 数据说明与变量描述
        6.4.1 数据说明
        6.4.2 变量描述及测度
    6.5 实证分析
        6.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6.5.2 农户参与分类治理模式的选择偏好
        6.5.3 农户参与分类治理的支付意愿
        6.5.4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合作选择偏好
    7.1 问题的提出
    7.2 实验流程与模型设定
        7.2.1 实验流程
        7.2.2 模型设定
    7.3 实验设计
        7.3.1 评估指标选取及水平值设定
        7.3.2 正交实验及问卷设计
    7.4 数据说明与变量描述
        7.4.1 数据说明
        7.4.2 变量描述及测度
    7.5 实证分析
        7.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7.5.2 农户参与阳光堆肥房的合作选择偏好
        7.5.3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阳光堆肥房合作偏好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模式设计及优化
        8.2.1 分类模式设计及优化
        8.2.2 合作模式设计及优化
    8.3 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政策建议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立意和议题选择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研究政策相关概念的梳理辨析
        三、国外政策变迁理论的回顾述评
        四、国内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进展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分解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的分解
    第五节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论文结构和篇章布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的政策变迁分析框架
    第一节 关于政策变迁的三个解释视角
        一、对不确定性的关注: 政策窗口开启的机会视角
        二、对理性选择的关注: 行动者之间的博弈互动视角
        三、对子系统的关注: 制度与时机兼顾的转换视角
        四、解释视角的不足和启示
    第二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 一个解释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形式
        三、注意力转移的驱动因素
        四、分析框架的具体说明
第三章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历程
    第一节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体系
        一、城市生活垃圾界定及属性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理念及原则
        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职能与体系构成
    第二节 间断均衡期划分的判断标准
        一、政策范式理论
        二、判断标准的说明
    第三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内容分析
        一、阶段历程的划分
        二、扎根理论的选择依据
        三、具体操作步骤
    第四节 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发展历程
        一、1986—2003年: 末端被动管理的均衡期
        二、2004—2009年: 鼓励市场参与的均衡期
        三、2010—2016年: 冲突频发和转向源头防治的间断期
        四、2017—至今: 源头防治和公众参与的新均衡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度惯性: 均衡式变迁的内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政策运行过程
        一、制度结构对中国政策运行过程的影响
        二、制度惯性的作用过程: 自上而下的三阶段政策运行
    第二节 制度惯性的阻力及成本分析
        一、中央政策制定: 价值导向固化提升认知成本
        二、地方偏好执行: 路径依赖提升决策交易成本
        三、社会反馈互动: 参与渠道缺失提升信息成本
    第三节 制度惯性对均衡式变迁的塑造、延续与调整
        一、第一个均衡期: 初步构建、塑造成型
        二、第二个均衡期: 方向延续、阻力对抗
        三、新均衡期实现: 成本支付、政策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意力转移: 基于间断发生场域的因果机制分析
    第一节 间断发生场域和影响因素模型
        一、政策间断的发生场域
        二、影响因素模型和变量设计
    第二节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一、fsQCA的选择依据
        二、具体运算过程
        三、真值运算结果讨论
    第三节 间断发生的模式提炼和因果机制分析
        一、扩大社会影响的“负面形象—媒体互激”模式
        二、政府维稳压力下的“焦点—吸纳”模式
        三、维稳压力与社会影响共存的“媒体互激—吸纳”模式
        四、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员—共识”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变迁: 理论阐释、实践对策与发展之路
    第一节 “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框架的理论启示
        一、对政策变迁形态的认知拓展
        二、制度惯性维持均衡式变迁
        三、注意力转移助推间断发生
    第二节 均衡性与顶层设计: 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一、层级治理迈向法理分权
        二、转向协商共识的公共决策
        三、完善创新扩散的试点机制
    第三节 间断性与过程优化: 冲突应对和消解策略
        一、冲突应对: 多元行动者参与的嵌入式治理
        二、消解冲突: 多元利益诉求的制度化吸纳
    第四节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未来发展之路
        一、源头主动防治,兼顾前瞻性与协调性
        二、鼓励公众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三、践行“三化”原则,构建配套政策体系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理论贡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养殖生产环节
    中小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餐厨废弃物(泔水)
        2.2车辆
        2.3猪只
        2.4人员
        2.5风险动物及生物媒介
        2.6饲料
        2.7生产生活物资
        2.8水源
        3.布局和设施
        3.1围墙
        3.2场区入口
        3.3出猪间(台)
        4.猪群管理
        4.1禁止野外散养或放养
        4.2实施“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管理
        4.3引进猪只的管理
        4.4日常巡检
        4.5售猪管理
        5.人员管理
        5.1人员入场前注意事项
        5.2人员进入猪场流程
        5.3人员进入猪舍流程
        6.车辆管理
        6.1外来运猪车管理
        6.2饲料运送车管理
        6.3内部运猪车管理
        6.4病死猪/粪污运输车管理
        7.物资管理
        7.1兽药疫苗管理
        7.2饲料管理
        7.3食材管理
        8.病死猪和猪场废弃物处理
        8.1病死猪处理
        8.2粪便污水处理
        8.3餐厨废弃物(泔水)处理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8.5生活垃圾处理
        9.风险动物控制
        10.清洁与消毒
        10.1猪场清洁
        10.2栏舍清洗消毒
        10.3环境消毒
        10.4工作服和工作靴洗消
        10.5设备和工具消毒
        10.6消毒效果评价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指南
        1.场址选择
        1.1政策要求
        1.2生物安全评估
        2.场区布局与建设
        2.1场区布局
        2.1.1生物安全区界限划分
        2.1.2净区与污区
        2.2猪场建设
        2.2.1围墙
        2.2.2道路
        2.2.3料塔
        2.2.4猪舍
        2.2.5隔离舍
        2.2.6出猪台
        2.2.7淋浴室
        2.2.8隔离场所
        2.2.9车辆多级洗消和烘干中心
        3.饲养管理
        3.1后备猪管理
        3.1.1引种评估
        3.1.2隔离舍准备
        3.1.3引种路线规划
        3.1.4隔离观察
        3.1.5入场前评估
        3.2精液引入管理
        3.2.1供精资质评估
        3.2.2病原学检测
        3.3猪群管理
        3.3.1全进全出管理
        3.3.2猪群环境控制
        3.3.3栏舍要求
        3.3.4日常管理
        3.4生猪转群管理
        3.5生猪调出管理
        3.6出猪台管理
        3.7风险动物控制
        3.7.1外围管理
        3.7.2场内管理
        3.7.3环境卫生
        4.人员管理
        4.1场内工作人员
        4.1.1人员入场前管理
        4.1.2场外隔离人员操作程序
        4.1.3人员入场操作程序
        4.1.4人员出场
        4.2后勤人员
        4.2.1后勤区域管理
        4.2.2厨房管理
        4.3来访人员
        4.3.1进入场区外围
        4.3.2进入场区
        5.车辆管理
        5.1外部运猪车
        5.2内部运猪车
        5.3散装饲料运输车
        5.4袋装饲料运输车
        5.5病死猪运输车
        5.6猪粪运输车
        5.7通勤车
        5.8社会车辆
        5.9车辆的洗消管理
        5.9.1生猪运输车
        5.9.2非运猪车辆
        5.9.3采样检测
        6.物资管理
        6.1食材管理
        6.2兽药疫苗
        6.2.1进场消毒
        6.2.2使用和后续处理
        6.3饲料
        6.4生活物资
        6.5设备
        6.6其他物资
        7.卫生与消毒
        7.1场区外环境控制
        7.1.1猪场外围及主道路
        7.1.2猪场门口
        7.2外生活区、生活区卫生与消毒
        7.2.1隔离宿舍
        7.2.2厨房
        7.2.3餐厅
        7.2.4生活区宿舍
        7.3生产区环境卫生与消毒
        7.3.1生产区一般要求
        7.3.2生产区淋浴室卫生与消毒
        7.3.3生产区物资间卫生与消毒
        7.3.4生产区人员卫生管理
        7.3.5圈舍卫生与清洗消毒
        7.3.6赶猪通道清洗与消毒
        7.4工作服和工作靴清洗消毒
        7.5设备和工具清洗消毒
        7.5.1栏舍物品和工具消毒
        7.5.2漏缝板等消毒
        7.5.3附属设备消毒
        7.6饮水
        8.病死猪与污物无害化处理
        8.1病死猪内部转运与无害化处理
        8.2粪便无害化处理
        8.3污水处理
        8.4医疗废弃物处理
        8.5餐厨垃圾处理
        8.6其他生活垃圾处理
        9.监测与处置
        9.1检测实验室要求
        9.2非洲猪瘟监测
        9.2.1早期发现
        9.2.2采样
        9.2.3病原检测
        9.3处置及生产
        9.3.1全面检测
        9.3.2清除
        9.3.3持续检测
        9.3.4恢复生产
        10.制度管理与人员培训
        10.1生物安全制度管理
        10.1.1生物安全小组
        10.1.2制定规程
        10.1.3登记制度
        10.1.4检查制度
        10.1.5奖惩制度
        10.2生产运维记录管理
        10.2.1建立记录制度
        10.2.2记录可追溯
        10.3人员培训
        10.3.1制定培训计划
        10.3.2理论培训
        10.3.3实操培训
        10.3.4执行能力考核
    饲料生产经营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3.分区管理原则
        4.进厂原料、车辆、人员、物资及食材控制(红区)
        5.原料处理(橙区)
        6.原料储存(黄区)
        7.饲料加工(绿区)
        8.成品储存与运输(绿区)
        9.饲料中转站和经营场所
        10.监测与记录
        11.异常处置
    生猪产业相关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1.保险理赔人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2.配种员动物防疫行为规范
        3.基层防疫员良好行为规范
        4.兽药、饲料销售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5.动物诊疗人员良好行为规范
二、调运和屠宰环节
    生猪收购贩运及承运行为规范
    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车辆
        2.2司乘人员及随车物品
        3.车辆清洗消毒
        3.1基本要求
        3.2清扫与整理
        3.3初次清洗
        3.4二次清洗
        3.5检查及干燥
        3.6消毒及干燥
        3.7驾驶室的清洗、消毒
        4.其他注意事项
        4.1随车用品
        4.2司乘人员
        4.3记录
    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猪只
        2.2车辆
        2.3人员
        2.4水源
        2.5生产及生活物资
        3.建筑布局与设施
        3.1总体布局
        3.2大门
        3.3卸猪台
        3.4病害生猪及其产品、废弃物暂存设施
        3.5病害猪及产品无害化处理间
        3.6生产区布局
        4.生猪入厂检查
        4.1采购要求
        4.2生猪入厂检查要求
        5.人员管理
        5.1企业人员
        5.1.1基本要求
        5.1.2技能要求
        5.1.3卫生要求
        5.2外来人员管理要求
        6.清洗消毒
        6.1基本要求
        6.2消毒管理要求
        6.3场区环境消毒
        6.4卸猪区域清洗消毒
        6.5待宰圈清洗消毒
        6.6生产车间清洗消毒
        6.7冷库清洗消毒
        6.7.1日常消毒
        6.7.2彻底消毒
        6.8运输车辆清洗消毒
        6.8.1进出场消毒
        6.8.2卸载后的清洗消毒
        6.9人员消毒
        6.10工作服清洗消毒
        6.11储血罐清洗消毒
        6.12清洗消毒效果评估
        7.无害化处理
        7.1基本要求
        7.2处理要求
        7.2.1病害生猪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
        7.2.2污水、污物的处理
        7.2.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7.2.4生活垃圾的处理
        7.3操作人员要求
        7.4运输要求
        7.5消毒要求
        8.非洲猪瘟检测
        8.1检测实验室
        8.2检测程序
        8.2.1采样
        8.2.2样品处理
        8.2.3留样
        8.2.4核酸提取
        8.2.5检测
        8.2.6结果判定
        8.3检测报告
        8.4注意事项
        9.记录和档案管理
三、其他环节
    无害化处理场所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
        1.目的
        2.关键风险点
        2.1建设布局
        2.2车辆
        2.3暂存点
        2.4人员
        2.5设施设备
        2.6无害化处理产物
        3.无害化处理场
        3.1建设要求
        3.2管理
        3.3消毒
        3.4监测评估
        4.收集转运
        4.1收集
        4.2转运车辆
        4.3车辆消毒
        5.暂存点
        5.1布局和设施要求
        5.2管理
        5.3消毒
        6.人员管理
        7.记录和档案管理
    生猪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
        1.总则
        1.1目的
        1.2定义
        1.3建设原则
        1.4适用范围
        2.选址与布局
        2.1选址
        2.2布局
        2.3水、电
        2.4出、入口
        2.5标识
        3.设施设备建设
        3.1洗消设施设备
        3.2污物污水处理设施设备
        3.3信息监控平台
        4.制度与机制
        4.1清洗消毒制度
        4.2洗消用品使用管理制度
        4.3洗消登记制度
        4.4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4.5洗消环境监测制度
        5.清洗消毒程序
        5.1清洗消毒前的准备
        5.2清理
        5.3清洗
        5.4消毒
        5.5烘干
        6.其他
    非洲猪瘟自检实验室建设规范
        1.选址布局
        2.室内建设
        3.仪器设备
        3.1病原学检测
        3.2血清学检测
        4.人员管理
        5.制度建设
        6.安全防护

(5)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3 案例典型性和代表性分析
        1.3.1 典型性分析
        1.3.2 代表性分析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1.5.1 核心概念
        1.5.2 理论基础
        1.5.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章 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的案例描述
    2.1 案例选取背景和数据来源
        2.1.1 案例选取背景
        2.1.2 案例数据来源
    2.2 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演化过程
        2.2.1 农户随意乱放,分散不处置
        2.2.2 修建垃圾屋(池),露天焚烧处置
        2.2.3 政府+农户填埋处置
        2.2.4 政府+农户+企业无害化处置
        2.2.5 多元协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2.3 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的主要做法
        2.3.1 制定分类标准,提高垃圾分类成效
        2.3.2 配套硬件设施,保障垃圾分类投放
        2.3.3 提供处理服务,保障垃圾分类治理
        2.3.4 整合资金投入,保障治理常态开展
        2.3.5 强化宣传引导,提升村民分类意识
    2.4 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的主要成效
        2.4.1 堆肥垃圾发酵堆肥,实现垃圾就地减量化
        2.4.2 可回收垃圾再利用,实现垃圾利用资源化
        2.4.3 其他垃圾转运发电,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
第三章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案例
    3.1 垃圾“三分类”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作用
        3.1.1 厘清各利益主体职责与权利,固化机制成为各方准则
        3.1.2 均衡各利益主体利益诉求,达到个体和整体利益最大化
    3.2 垃圾“三分类”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3.2.1 政府的诉求
        3.2.2 村民的诉求
        3.2.3 企业主体的诉求
        3.2.4 社会组织的诉求
    3.3 垃圾“三分类”治理中各参与主体利益的实现方式
        3.3.1 制定垃圾治理的目标
        3.3.2 保证各参与主体的利益
        3.3.3 促进农村新乡风与文明形成
第四章 运用邻避理论分析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案例
    4.1 垃圾“三分类”治理中邻避理论的重要作用
        4.1.1 深化村民参与程度
        4.1.2 完善村民监督机制
    4.2 垃圾“三分类”治理中解决“邻避”冲突的基本原则
        4.2.1 科学民主——以人为本原则
        4.2.2 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原则
        4.2.3 适当补偿——共同承担原则
第五章 运用协同治理原理分析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案例
    5.1 垃圾“三分类”治理中协同治理的重要作用
        5.1.1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5.1.2 增强政策的执行性
    5.2 垃圾“三分类”治理中协同治理的主要方式
        5.2.1 各参与主体协同构建四级体系
        5.2.2 各参与主体协同完成五个环节
        5.2.3 各参与主体协同落实五项制度
    5.3 垃圾“三分类”治理中协同治理的运用
        5.3.1 政府——科学制定政策、组织动员
        5.3.2 村民——民主参与、监督实施
        5.3.3 企业——投标、商业谈判提供服务
        5.3.4 社会组织——协调、宣传服务
第六章 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6.1 均衡各方利益,确保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6.1.1 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
        6.1.2 均衡各方利益,保障治理成效
    6.2 有效避免“邻避”效应,充分预警可能出现的“邻避”冲突
        6.2.1 民主科学治理
        6.2.2 民主监督有力
        6.2.3 信息公开透明
    6.3 培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全面构建垃圾“三分类”共治局面
        6.3.1 培育多元主体,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
        6.3.2 倡导绿色发展,践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脱贫攻坚意义深远,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整治备受关注
        1.1.2 广东省定贫困村整治建设投入庞大,实施成效亟待检验
        1.1.3 村庄规划的必要性得到重视,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亟待探索
        1.1.4 研究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
        1.2.2 村庄规划
        1.2.3 规划实施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价值及方法
        1.4.1 研究价值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规划实施评价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总结及启示
    2.2 村庄规划实施相关研究
        2.2.1 相关理论
        2.2.2 村庄规划实施机制
        2.2.3 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2.2.4 影响村庄规划实施的因素
        2.2.5 促进村庄规划实施的策略
    2.3 贫困村相关研究
        2.3.1 村庄特征研究
        2.3.2 减贫措施研究
        2.3.3 贫困村村庄规划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特征研究
    3.1 村庄特质
        3.1.1 产业发展支撑条件薄弱
        3.1.2 人力资源集聚能力弱
        3.1.3 村庄建设管控不足
        3.1.4 人居环境水平低下
        3.1.5 小结
    3.2 规划的目标与及相关政策要点分析
        3.2.1 规划实施的目标
        3.2.2 规划相关政策要点分析
    3.3 规划编制的核心策略
        3.3.1 相关政策落实精细化
        3.3.2 各方需求落实合理化
        3.3.3 建设内容项目化
        3.3.4 资金效益最优化
    3.4 规划实施模式的特点
        3.4.1 整县统筹推进
        3.4.2 村庄分类推进
        3.4.3 多专业协作推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建构
    4.1 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及主体
        4.1.1 评价目的
        4.1.2 评价主体
    4.2 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及内容框架
        4.2.1 基本原则
        4.2.2 评价内容框架
    4.3 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体系
        4.3.1 评价的基本单元
        4.3.2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结果层面
        4.3.3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绩效层面
        4.3.4 规划实施过程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云村村庄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5.1 行政村概况及案例自然村选择
        5.1.1 行政村概况
        5.1.2 案例自然村选择及其代表性
    5.2 特色精品村—水口楼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5.2.1 村庄概况
        5.2.2 规划回顾
        5.2.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5.2.4 规划实施绩效评价
        5.2.5 小结
    5.3 美丽宜居村—李屋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5.3.1 村庄概况
        5.3.2 规划回顾
        5.3.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5.3.4 规划实施绩效评价
        5.3.5 小结
    5.4 干净整洁村—上岭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5.4.1 村庄概况
        5.4.2 规划回顾
        5.4.3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5.4.4 规划实施绩效评价
        5.4.5 小结
    5.5 案例自然村实施效果的综合评析
        5.5.1 规划实施结果层面
        5.5.2 规划实施绩效层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青云村村庄规划实施过程评价
    6.1 政策保障评析
        6.1.1 地方政策的完善性
        6.1.2 配套政策的协调性
    6.2 资金管理评析
        6.2.1 整体的统筹性
        6.2.2 投入的精准度
    6.3 主体协作评析
        6.3.1 行政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度
        6.3.2 专业团队间的工作协同性
        6.3.3 村民参与及沟通的有效性
    6.4 技术支撑评析
        6.4.1 深化设计方案的适用性
        6.4.2 建设工程质量的可控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于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的延展思考
    7.1 对翁源县省定贫困村规划实施的面上评价
        7.1.1 规划实施效果
        7.1.2 规划实施过程
    7.2 对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实施情况的思考
        7.2.1 规划实施效果
        7.2.2 规划实施过程
    7.3 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适用性评述
        7.3.1 对广东2277个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的适用性
        7.3.2 对我国其他欠发达地区村庄建设规划的适用性
    7.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结论及成果
    相关建议
    创新点
    局限性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水口楼项目实施深度评价测算数据详表
    附录2 :水口楼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附录3 :水口楼调研问卷
    附录4 :水口楼调研问卷数据采集
    附录5 :李屋项目实施深度评价测算数据详表
    附录6 :李屋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附录7 :李屋调研问卷
    附录8 :李屋调研问卷数据采集
    附录9 :上岭项目实施深度评价测算数据详表
    附录10 :上岭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附录11 :上岭调研问卷
    附录12 :上岭调研问卷数据采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全流程视角下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及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 文献选取说明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 政府、政府职能和政府作用
        (二) 垃圾、生活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三) 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管理
    二、理论基础
        (一) 协同治理理论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
        (四)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二章 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
    一、A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文件梳理
        (一) 国家级指导文件
        (二) 地方性指导文件
    二、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 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职责
        (二) 总体思路和具体分类模式
        (三) 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
        (四) 收运体系及其处置方式
    三、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 顶层分类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二)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有所提高
        (三) 终端垃圾处置设施运行良好
第三章 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的困境
        (一) 政府治理理念滞后
        (二) 政策工具选择失衡
        (三) 管理主体权责不清
        (四) 必要配套机制缺失
    二、前端分类投放的困境
        (一) 宣传教育浮于表面
        (二) 居民配合差强人意
        (三) 投放准确率仍较低
    三、中端分类收运的困境
        (一) 混合收运现象尚未杜绝
        (二) 收运全过程监管不到位
        (三) 资源回收系统存在缺陷
    四、末端分类处置的困境
        (一) 分类处置方式及技术难关
        (二) 分类处置资金及设备紧缺
        (三) 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水平低
第四章 国内外分类管理的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一、日本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形成
        (一) 在生态和经济危机下产生
        (二) 末端处理到循环利用的转变
    二、台湾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概况
        (一) 台湾生活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
        (二) 台湾垃圾分类处理的具体流程
    三、从成功案例中获得的经验启示
        (一) 立法先行政策跟进
        (二) 政府作用发挥到位
        (三) 强弱干预刚柔并济
第五章 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顶层分类管理体系构建的优化路径
        (一) 多元主体参与——贯彻协同治理理念
        (二) 健全法规体系——科学运用政策工具
        (三) 厘清部门权责——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四) 完善配套机制——打破集体行动困境
    二、前端分类投放的优化路径
        (一) 明确投放原则——以政府规制为保障
        (二) 强化宣传教育——以社会组织为依托
        (三) 巩固群众基础——以社区治理为主力
    三、中端分类收运的优化路径
        (一) 混合收运全杜绝——鼓励全民监督
        (二) 收运过程全透明——规范政府购买
        (三) 资源垃圾全回收——发展循环经济
    四、末端分类处置的优化路径
        (一) 分类处置技术及资金——深化政社合作
        (二) 垃圾处理市场化水平——放松经济规制
        (三) 垃圾处理厂空间布局——化解邻避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附录一: 关于A市生活垃圾分类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A市生活垃圾分类状况的访谈提纲

(8)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五)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解析
        (一) 农村生活垃圾
        (二) 无害化
    二、 相关理论基础
        (一) 生态文明理论
        (二) 美丽乡村理论
        (三) 协同治理理论
        (四)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现状
    一、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基本情况
        (一)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基本情况
        (三)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系
        (四)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4大环节
    二、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工作成效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主导方式单一
        (二) 政府监管效能低下
        (三) 村民参与融入热情不高
        (四) 垃圾混乱收集
        (五) 垃圾清理设施设备差
        (六) 市场化程度低
    二、 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 垃圾分类回收管理体系不完善
        (三) 政府垃圾分类重视程度不够
        (四) 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五) 资金保障不足
        (六)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充分
    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发展经验借鉴
    一、 国内发达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发展经验借鉴
        (一) 北京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二) 上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三) 浙江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二、 国外发达国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发展经验借鉴
        (一) 美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二) 日本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三) 德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 技术治理创新无害化
        (一) 无土喷涂覆盖技术
        (二) 堆肥发酵处理技术
        (三) 垃圾焚烧发电海水脱酸技术
        (四)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二、 行政治理法治规范化
        (一) 加快立法进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二) 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建设
        (三) 强化监督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三、 基层治理现代有效化
        (一) 鼓励市场参与,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
        (二) 开展宣传教育,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 广泛发动全民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垃圾治理格局
    四、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附录 :
参考文献
致谢

(9)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餐厨垃圾
        1.5.2 资源化
        1.5.3 政策执行
2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发展现状
    2.1 江门市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现状
        2.1.1 江门市餐厨垃圾的产生量
        2.1.2 江门市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量
        2.1.3 江门市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理方式
    2.2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的现行政策
        2.2.1 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主要内容
        2.2.2 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决策过程
        2.2.3 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执行现状
3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存在问题
    3.1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偏差
        3.1.1 政策象征式执行
        3.1.2 政策附加式的执行难以落实
        3.1.3 各主体单位选择性执行政策
    3.2 各级执行者对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抵制
        3.2.1 餐厨垃圾产生者对政策的抵制
        3.2.2 餐厨垃圾回收处理单位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3.2.3 职能部门矛盾式执行政策
    3.3 政策执行的资金设备技术准备不充分
        3.3.1 配套资金准备不充分
        3.3.2 设备技术准备不充分
    3.4 政策意见反馈机制缺失
4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政策本身质量问题
        4.1.1 政策缺乏量化细化
        4.1.2 集中回收处理政策不利于源头就地处理
    4.2 政策主体的影响因素
        4.2.1 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
        4.2.2 人员不足及水平参差
        4.2.3 执行主体的法制观念不足
    4.3 政策需要的资金、设备、技术的影响因素
        4.3.1 政府投入资金的制约
        4.3.2 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因素的制约
        4.3.3 餐厨垃圾处理配套技术因素的制约
    4.4 政策沟通宣传的渠道不畅通
        4.4.1 政策宣传的渠道不足
        4.4.2 政策意见反馈渠道不畅通
5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的对策建议
    5.1 制定明确可行的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
        5.1.1 完善政策漏洞、细化执行方案
        5.1.2 增加源头分散处理的政策条文
        5.1.3 优化付费政策
    5.2 推动政策执行主体人员的改善提升
        5.2.1 加强宣传,提高对政策的认同
        5.2.2 健全政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5.3 加强设备技术保障
        5.3.1 推动有机制剂技术的研发与生产
        5.3.2 设备和有机制剂的减免发放
    5.4 加强专项资金补贴保障
        5.4.1 增加补贴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
        5.4.2 增加对集中回收处理企业的专项资金补贴
    5.5 大力推行餐厨垃圾就地回收处理的优惠政策
        5.5.1 推出试点政策
        5.5.2 土地优惠政策
        5.5.3 减免费用和排污税收优惠政策
    5.6 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培训,提升民众的认知度
        5.6.1 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实现源头分类减量
        5.6.2 开展学生群体的培训,提升未来国民素质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的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B 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的访谈问题提纲
致谢

(10)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2.1.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其评价模型
        2.2.1 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2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2.2.3 国内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评价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四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1 北京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1 北京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环境概况
        4.1.3 环境质量状况
    4.2 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
        4.2.1 北京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分析
        4.2.2 北京市生活垃圾特征值分析
    4.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工艺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LCA环境影响评价
    5.1 评价目标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5.2 基于以上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环境排放
        5.2.1 数据收集
        5.2.2 运输过程的环境排放
        5.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环境排放
        5.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5.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5.4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5.4.1 影响分类
        5.4.2 数据特征化
        5.4.3 影响评价模型
        5.4.4 结果输出
    5.5 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6.1 环境效益评价
    6.2 经济效益评价
        6.2.1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收益分析
        6.2.2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成本分析
        6.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费效比计算
        6.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经济效益分析
    6.3 社会效益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四、垃圾处理全部无害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主体协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中部山区Q县考察[D]. 童萌.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21(02)
  • [2]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研究[D]. 贾亚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制度惯性、注意力转移与政策变迁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的间断均衡研究[D]. 万筠. 山东大学, 2020(08)
  • [4]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试行版)》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0(09)
  • [5]宜宾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分类”治理的案例研究[D]. 郑永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6]翁源县省定贫困村村庄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以龙仙镇青云村为例[D]. 李淑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全流程视角下A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困境及优化路径[D]. 宋晓琪. 苏州大学, 2020(03)
  • [8]天门市D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问题研究[D]. 夏琦.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20(12)
  • [9]江门市餐厨垃圾回收处理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梁仲娇. 暨南大学, 2020(07)
  • [10]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李剑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所有垃圾处理都是无害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