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坚持新闻宣传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论文文献综述)
郭虎[1](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程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头版廉政报道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1年,既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现象的斗争史和矢志不渝建设廉洁政治的发展史,还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廉政宣传的前进史。习近平指出要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积极批判腐败、宣传先进、弘扬正气、教育群众,在廉政宣传和廉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先后以“廉政”、“反腐”、“腐败”、“贪污”为文章标题关键词,在194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之间检索出856篇头版廉政文章。接着将这些头版廉政文章录入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中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软件生成的高频词汇词语云,制作高频核心词汇表。最后,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头版廉政文章的标题和正文展开深入细致地探讨,以期达到准确完整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概况的目的。本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史逻辑在于言语风格由单一到丰富、话语内容由“革命”到“建设”、宣传模式由密集到立体。本研究总结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经验:坚持党性原则,确保政治方向;坚持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典型宣传,正面报道与反面揭露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宣传艺术。本研究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启示:完善廉政宣传理论,增强廉政宣传自信;创新廉政宣传机制,提高廉政宣传效果;占领新兴舆论阵地,主动回应现实问题;增强廉政话语权,积极引领其他媒体。
王海霞[2](2019)在《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保证、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它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结晶和升华,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以及我国历代党的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精髓要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求意识形态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内容、途径、方法等进行客观认识和安排部署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作为主要创立者,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针对党员干部、学生、农民、军人等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提出“四个讲清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四个自信”等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是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习近平主要提出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遵循意识形态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等原则。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习近平认为,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习近平倡导并使用了宣传教育法、舆论斗争法、辩证分析法、示范警示法、滴水穿石法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习近平主要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教育队伍建设、重要支撑构筑等方面阐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在宣传教育方面,他主张正面宣传教育和舆论斗争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和分层分类教育相结合、教育“软约束”和制度“硬措施”相结合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他主张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制机制、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法规等,在教育队伍建设方面,他主张选拔和任用优秀教育人才、加强教育队伍培训和管理、增强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加大对教育者的考核激励力度等,在重要支撑构筑方面,他分别从话语支撑、理论支撑、文艺支撑、环境支撑等方面构建起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体系。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具有丰富意蕴、重要价值和鲜明特征。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蕴含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深邃的哲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主张寓言于教,在形象生动的话语隐喻中彰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论方面,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实践方面,它为促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创新提供方向指引;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而辩证的特征,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安克娴[3](2014)在《媒体道德责任研究》文中认为记者和媒体是否应该就自己的职业行为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可能许多记者认为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报道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除此之外他们不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亚里士多德说,精心叙述的故事始终包含着道德的意图。不可否认,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同时也是价值的传播者,媒体传播信息的行为对社会存在善恶的影响,这说明,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中存在着道德选择的客观可能性,所以媒体应该对社会、对公众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在我们当前这个时代,虽然传媒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是关于媒体道德指责也越来越多。媒体的虚假报道频频出现、低俗之风愈演愈烈,记者经常为利益所左右,报道对象经常因媒体的报道而受到伤害,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媒体道德责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别有用心地误导公众,网络暴力时常存在。媒体的喧嚣和浮躁现状使传媒的公信力急速下降,也使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显得越来越急迫而重要。本论文试图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从伦理哲学的层面构建媒体道德责任理论的基本框架,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类型、构成要素与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基于当前媒体道德责任危机的现实状况,探讨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路径。道德责任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主体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角色在道德上应该做的事情,在一定的社会中表现为以道德准则的形式明确的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一种道德行为要求。媒体拥有新闻自由前提下广泛的传播权利,其社会角色又极为特殊,既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机构,又是舆论宣传工具,所以,媒体对社会担负着多重的道德责任。媒体道德责任是传播主体(媒介组织和个体传播者)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者的角色时,在道德上为其传播行为的善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简单说来,媒体道德责任就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所做的分内应做之事,既是对传播行为善的肯定,也是对传播行为恶的追究。当前媒体正面临着种种道德危机,表现出诸多失责行为:记者的撒谎与欺骗、采访报道中的话语霸权反映出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媒体组织在传播方针上对广告商利益的倾斜,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娱乐化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都折射出媒体追逐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媒体暴力、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和新闻歧视反映出媒体的道德冷漠,对报道对象缺乏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则反映了当下媒体面临的道德困惑,论文从知情权与隐私权、媒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敬业精神还是人文关怀精神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当前媒体的种种失责行为表明,媒体职业道德的现状堪忧,媒体道德责任的承担任重道远。媒体道德责任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由于当前媒体在市场化的生存环境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面临多重利益冲突,导致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只重视自己媒体的经济利益,对媒体道德责任并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所以媒体应该明确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论文从环境监视、社会关系协调者、舆论引导者、舆论监督者、文化守望者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媒体的社会角色和应该担负的道德职责。论文认为,我国媒体要想更好地担负起媒体道德责任,应该坚持党性原则、公共利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原则。在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控制机制方面,论文分别分析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这两种控制机制的作用,在媒体道德责任的具体实施方面,论文最后从媒体组织和传播者个体两个方面探讨了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法。媒体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隶属于社会总体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媒体的道德责任承担,既要强化媒体道德自律,又需要外部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约束,构建一个媒体承担责任的有利环境。
李艳[4](2014)在《江泽民的宣传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泽民的宣传教育思想是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剧烈变动的条件下形成的,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理论,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实践。在现代社会,由于报纸、刊物、电台、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体的运用,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宣传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江泽民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纷繁复杂的文化背景,特别是网络时代宣传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宣传教育的地位和使命、方针和原则、途径和方法等。他认为宣传教育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命运所系的工作,必须用最好的东西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弘扬主旋律,讲求党性和真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意识,坚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江泽民的宣传教育思想,具有坚定的原则性、鲜明的主体责任意识、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等特色,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发扬“政治家办报”传统,注重加强宣传教育队伍的建设,要求宣传教育工作者保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形象,科学管理宣传教育事业。江泽民的宣传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理论,是当代中国宣传教育的行动指南,也是新时期反对错误思想倾向的锐利武器。
刘艳[5](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积极汲取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不断根据实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认识和理论原理,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和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既是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观规律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体系建构的必要环节。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既要把它放在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又要把它融进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流中加以考察。唯有如此,才能使该思想体系真正处在纵向演进、横向发展的历史坐标中,才能在回归历史场境的过程中勾画出其清晰的发展脉络、理清其何以能成为一个科学体系的内容支撑,才能在思想建构和理论阐释上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所以,本文着重从纵向维度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逻辑渊源,勾画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论述及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从横向维度就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容与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剖析和探讨,既突出该思想发展的理论深度,也展现出该思想发展的当代价值。按照这一研究思路,本文主要从历史必然性、发展历程、主要成果、突出特色、历史地位及如何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六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论述。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既有其诞生、发展的内部因素,也离不开其赖以支撑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它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时代变化引领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实践品质;在社会生态趋势变化的角度,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强劲动力;在理论渊源承继的角度,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源泉和思想保障;在主体性价值发挥的角度,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素质集中展现执政党的卓越品质,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关键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过程,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发展的推动,可以归纳为探索发展、开拓创新、繁荣发展和和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其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初步探索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轮廓,成功打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局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两个坚定不移”、“三个统一”、“四以”等新的理论内容,成功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境界;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入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从指导理念、意识形态主题、政治保障等层面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繁荣发展;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历史阶段,着重从强化理论武装、深化教育内容和加强党内教育等层面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教育的目的、内容、路径、主体、客体和原则六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问题的科学探索和理性回答中。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和价值;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着重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为基础性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重点性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拓展性内容;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了学习教育、舆论导向、典型示范和学科建设等诸多间接的、内隐的和渗透性的有效路径和方法;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中国共产党人突出强调既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以青年学生为基本着力点,又要广泛辐射军队、农村、企业和社区等社会各领域;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要求既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为宣传主力军,又要依靠全党和全社会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重点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理论联系实际、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相结合、因材施教和因人制宜等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逐步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呈现出五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其一,既不再将政治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加于人的发展之上,也不完全倾向于个体脱离社会的自然发展,而是在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发展交互关系的基础上,追求政治化主导的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人本教育之间协调发展;其二,不再单纯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认识和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是将教育的意识形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寻求意识形态性教育、科学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相互统一;其三,不再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政治宣传功效,而是坚持政治宣传、理论探索和教育教学三者并行不悖;其四,不再通过外在强制力单纯对群众进行生硬的灌输教育,而是提出灌输性教育、渗透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三者要相互融合;其五,不再单纯重视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重点性教育,而是把将企业职工和农民群众等不同群体广泛纳入教育的对象范畴,推动广泛性、先进性和层次性教育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宝库增添崭新的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稳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平稳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但它在理论归纳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基本原理的研究范围和相关论述还未能圆满的契合实践,需要在不断探索中继续研究和论证。从当代价值和历史局限正反两方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既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社会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可以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实践是永无止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作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理论保障,也是永无止境的。在当前与今后,对于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思想体系和具体内容,我们应当结合新形势下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做到既坚持又发展。所谓“坚持”,主要是要以科学地态度深入挖掘、认真研究并积极贯彻落实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力争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力求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最高价值。所谓“发展”,主要是要积极顺应时代与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创新精神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和完善,开拓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内在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一脉相承地传承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本真精神,避免丧失基本立场,又与时俱进地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创新,避免思想僵化。
才华[6](2013)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宣传机构是党始终常设的关键机构,是党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核心组织载体,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承担着理论宣传、群众教育、文化建设、凝聚力量等重要职能。论文以党的宣传部系统为中心,以宣传机构发展史为基础,系统回顾、总结、概括党的宣传机构建设的丰富经验、基本规律、思想理论,对充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当前和今后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组织机构建设和宣传工作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思想的理论资源。在机构建设方面包括组织系统性的要求、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等思想;在宣传工作方面包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阶级性和党性的定位、民本思想的引领等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资源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共产党人在宣传机构设置、机构管理、确立机构建设原则、建设宏大宣传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时期(1921—1977年),中国共产党从宣传工作“完美系统化”客观要求出发,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学习苏联经验,实现了宣传部系统、新闻出版机构、部队宣传机构、群众宣传机构的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到抗日战争时期,宣传组织机构系统基本成型。在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明确了“宣传家”、“鼓动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了“全党宣传”的重要思想。在机构管理方面,确立了“党管宣传”的原则,规定请示与报告制度,落实干部学习制度,在战时宣传阶段强调党的—元领导和中央集权,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党政分设、权限划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邓小平时期(1978—1989年),在经历“文革”浩劫、宣传部被诬为“阎王殿”遭砸烂、取消后,党的宣传机构首先面临的任务是恢复重建和整顿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开启的这一时期,改革思维也充分体现在宣传机构建设中。在职能建设上,强调党政分开;在机构设置上,提出“精简是一场革命”;在工作作风上,取消“四大”,提倡“三不”;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社会效益的最高原则。邓小平提出了宣传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建设目标,是对政治素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综合要求。江泽民时期(1989—200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继续完善宣传机构设置,增设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机构,明确了宣传机构的四项主要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调结合“三讲”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工作队伍。胡锦涛时期(2002—2012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新战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宣传机构建设提供了新空间、新阵地,中国进入“矛盾凸显期”使宣传机构建设面临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立中央舆情信息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科学决策;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大宣传格局。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实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在宣传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坚持“三贴近”原则,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整个宣传队伍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可喜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坚持党性第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体现时代性,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富有辩证性,反对“一点论”片面性;彰显民族性,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党的宣传机构建设发展体现出三大规律: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休戚相关、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同步前进、与世界科技浪潮同频共振。未来党的宣传机构建设将朝着民主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曹蓉[7](2011)在《江泽民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江泽民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观点和论述,从历史的视角,阐明了江泽民新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并据此把江泽民的新闻思想划分为三个形成时段,详细论述了江泽民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江泽民新闻思想的主要特点,并揭示了江泽民新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主要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江泽民新闻思想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正文包括第一部分,江泽民新闻思想的形成。分析了江泽民新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江泽民新闻思想的理论来源,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还梳理了江泽民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即初步形成阶段、丰富完善阶段、成熟发展阶段。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从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方针原则、舆论导向、新闻事业的两个效益、新闻工作的改革创新和新闻队伍建设六大方面全面概括和总结了江泽民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分析了江泽民新闻思想的基本特征,即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政治性,独特的创新性。第四部分探讨了江泽民新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结语主要总结和概括了江泽民新闻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指导作用,并指出江泽民新闻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蒋丽[8](2008)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研究》文中指出16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他们的不朽着作《共产党宣言》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指导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及广大民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总的根本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在新闻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创立者。列宁继承、扞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并根据我国新闻事业的实际,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尤其是新闻出版和传播媒体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演进历程,系统梳理其有关的理论成果,深刻揭示其不断深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因此,笔者构建该论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理论渊源、时代背景、演进历程、基本途径、主要特点、历史成就、实践经验、基本规律、创新发展等展开,从个人学术基础和工作的实际出发,论文的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理论;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论述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演进历程及理论成果,主要论述8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发展过程,并简要总结相关的理论观点;第四部分,“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思考,主要论述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进程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现实意义。
程金福[9](2007)在《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腐倡廉不仅是中共官方维护政治合法性避免危机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维护公共利益免受侵害的需要。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以“舆论监督”的新功能建构,突破了“喉舌论”单一功能的承当;并在反腐倡廉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倡廉报道”、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的三种新报道类型。“倡廉报道”和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形成了中共官方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反腐败宣传的主要模式。而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则主要是大众传媒主动揭露报道腐败,进而推动中共官方对于腐败的查处。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新功能提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上开启了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结构关系上的第一次突破:媒介权力可以不再仅仅是作为政治权力的延伸,还可以是来自“群众”的一种对于政治权力的“批评”力量;它动摇了“喉舌论”的关于新闻传媒的单一功能定位,也动摇了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单一的从属性结构关系,这一突破和动摇为此后的中国传媒实践开拓了新路,拓展了空间,并建构了当代中国媒介权力监督党(政治)权力的最初合法性。但是,“舆论监督”的提出由于没有在理念上建构出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新的明确的结构关系,因而也就难以抗衡和阻止后来理念上回归结构关系的老路——即以“舆论导向”的提出对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进行规范调整。1996年“舆论导向”的规范,和20世纪90年代之后“舆论监督”的后期解读,以及媒介市场化的发展,促使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结构关系呈现出妥协多变的态势。
王勇[10](2005)在《舆论导向鉴论(上)——谈正确有效引导舆论》文中研究说明
二、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坚持新闻宣传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坚持新闻宣传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程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头版廉政报道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和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2章 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宣传的论述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报刊的论述 |
2.1.2 列宁关于“出版物党性”原则的思想 |
2.2 中国共产党人对宣传的论述 |
2.2.1 毛泽东的党报理论 |
2.2.2 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 |
2.2.3 江泽民的新闻宣传思想 |
2.2.4 胡锦涛的新闻宣传思想 |
2.2.5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 |
第3章 1949-1978年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探索 |
3.1 时代背景: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 |
3.2 基本内容 |
3.2.1 标题结构:祈使句显着 |
3.2.2 标题词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
3.2.3 正文内容:“运动”“斗争” |
3.3 主要特点 |
3.3.1 服务巩固政权 |
3.3.2 积极动员人民群众 |
3.3.3 凸显战斗风格 |
3.3.4 重点报道典型案例 |
3.4 小结 |
第4章 1979-2012年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发展 |
4.1 时代背景:经济建设 |
4.2 基本内容 |
4.2.1 标题结构:陈述句主导 |
4.2.2 标题词汇:“廉政”“经济” |
4.2.3 正文内容:“法制”“教育”“监督” |
4.3 主要特点 |
4.3.1 服务经济建设 |
4.3.2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
4.3.3 强调以人为本 |
4.3.4 着重宣传廉政成效 |
4.4 小结 |
第5章 2013年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完善 |
5.1 时代背景:全面从严治党 |
5.2 基本内容 |
5.2.1 标题结构:灵活多样、短小精炼 |
5.2.2 标题词汇:“党的建设” |
5.2.3 正文内容:“制度”“监察” |
5.3 主要特点 |
5.3.1 服务全面从严治党 |
5.3.2 持续加大正面宣传 |
5.3.3 创新话语风格 |
5.3.4 聚焦基层贪腐问题 |
5.4 小结 |
第6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史逻辑与经验启示 |
6.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史逻辑 |
6.1.1 语言风格由单一到丰富 |
6.1.2 话语内容由“革命”到“建设” |
6.1.3 宣传模式由密集到立体 |
6.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经验 |
6.2.1 坚持党性原则,确保正确方向 |
6.2.2 坚持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 |
6.2.3 坚持典型宣传,正面报道与反面揭露相结合 |
6.2.4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宣传艺术 |
6.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启示 |
6.3.1 完善廉政宣传理论,增强廉政宣传自信 |
6.3.2 创新廉政宣传机制,提高廉政宣传效果 |
6.3.3 占领新兴舆论阵地,主动回应现实问题 |
6.3.4 增强廉政话语权,积极引领其他媒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二、相关概念解析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思想溯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 |
二、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任务 |
三、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
四、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二、列宁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第三节 中共历代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二、邓小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四、胡锦涛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
第二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 |
第一节 时代召唤: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 |
一、历史方位 |
二、国际背景 |
三、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历史借鉴: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历史依据 |
一、对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败得失的反思 |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的借鉴 |
第三节 现实需要: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现实依据 |
一、顺应国内外意识形态教育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 |
二、解决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矛盾问题的必然选择 |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 |
第四节 发展历程: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
一、孕育阶段 |
二、萌芽阶段 |
三、探索阶段 |
四、形成和发展阶段 |
第三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宏观设计 |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一、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二、意识形态教育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 |
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 |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 |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 |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任务 |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 |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方针 |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原则 |
第四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具体部署 |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理想信念教育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
四、党史国史教育 |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 |
一、宣传教育法 |
二、舆论斗争法 |
三、辩证分析法 |
四、示范警示法 |
五、滴水穿石法 |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
一、宣传教育途径 |
二、制度建设途径 |
三、教育队伍建设途径 |
四、重要支撑构筑途径 |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多维视角及具体要求 |
一、领域维度具体要求 |
二、群体维度具体要求 |
第五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价值和特征 |
第一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 |
一、哲理深邃: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哲学意蕴 |
二、寓教于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话语隐喻 |
第二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价值 |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理论价值 |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 |
第三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特征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
二、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3)媒体道德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呼唤媒体道德的自我守望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喧嚣的媒体——媒体道德责任的落寞 |
第二节 媒体角色与媒体道德责任 |
第三节 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综述 |
一、我国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
二、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
三、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与特性 |
第一节 道德责任 |
一、道德责任的历史探源 |
二、对道德责任界定的几种思路 |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 |
一、媒体道德责任存在的前提 |
二、媒体道德责任的界定 |
三、媒体道德责任的表现形式 |
四、媒体负责任行为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特性 |
一、媒体道德责任客体的广泛性 |
二、媒体道德责任动机的无私性 |
三、媒体道德责任形式的契约性 |
四、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自觉性 |
小结 |
第三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危机 |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滥用 |
一、媒体的撒谎与欺骗 |
二、媒体话语霸权侵犯了报道对象的权益 |
第二节 媒体功利主义,缺乏责任担当 |
一、媒体功利主义的涵义 |
二、媒体组织的功利主义 |
三、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 |
第三节 媒体的道德冷漠 |
一、媒体暴力 |
二、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 |
三、新闻歧视,把社会苦难作为一种消费品 |
第四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困惑 |
一、保障公众的知晓权还是保护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
二、保障媒体自身利益还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
三、是坚持敬业精神还是坚持人文关怀精神 |
小结 |
第四章 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
第一节 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 |
一、西方传播学研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认识 |
二、我国媒体的传播功能 |
第二节 媒体的角色定位及其道德责任 |
一、作为环境监视者的责任 |
二、作为社会关系协调者的责任 |
三、作为舆论引导者的责任 |
四、作为舆论监督者的责任 |
五、作为文化守望者的责任 |
小结 |
第五章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原则 |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二、坚持真实、客观、公正 |
三、坚持公共利益 |
四、坚持以人为本 |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 |
一、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内部控制机制 |
二、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外部控制机制 |
第三节 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 |
一、个体传播者的负责任行为 |
二、媒体组织负责任的管理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4)江泽民的宣传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江泽民宣传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
第一节 时代背景: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期宣传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学说 |
第三节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宣传教育活动 |
第二章 江泽民宣传教育思想的内容一:宣传教育的地位和使命 |
第一节 党的生命的一部分 |
第二节 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
第三节 党和国家命运所系的工作 |
第四节 用最好的东西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 |
第三章 江泽民宣传教育思想的内容二:宣传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
第一节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
第二节 唱响主旋律 |
第三节 讲究党性和真实性 |
第四节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第四章 江泽民宣传教育思想的内容三: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第一节 树立服从服务于大局的意识 |
第二节 坚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 |
第三节 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
第五章 江泽民宣传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一节 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性 |
第二节 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 |
第三节 注重宏观管理 |
第六章 江泽民宣传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理论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宣传教育的行动指南 |
第三节 新时期反对错误思想倾向的锐利武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概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一、时代转换需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一) 时代主题由革命到建设转换亟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范式新转换 |
(二) 提升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家“软权力”的时代诉求 |
(三) “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确立催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新转换 |
(四) 适应全球化语境、文本语境和教学语境变化的新需要 |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实践新境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
(一) 我国改革和建设的稳步推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提供成熟的社会环境 |
(二) 多样性文化并存的社会生态在建构的同时并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体系 |
(三) 思想领域价值多元化发展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整合社会思想的难度加大 |
(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的预期目标与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的指导性和可承继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泉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二)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观条件 |
(一)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二)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三)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探索发展(1978年-1992年) |
(一) 真理标准讨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解放的先声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战线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
(三) 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探索发展 |
(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 |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化与科学化的恢复与发展 |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开拓创新(1992年-2002年) |
(一) 明确旗帜问题至关重要,确立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 |
(二)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指导思想 |
(三)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话语 |
(四) 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在加强党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繁荣发展(2002年-2012年) |
(一) 创新指导理念,高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势位”引领社会思潮 |
(三) 全面实施与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四) 系统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
(五) 以提升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为主题强化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深入推进(2012年—至今) |
(一) 全面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二) 提出“中国梦”,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朴亲近的理论内容 |
(三) 以坚定信念、学习党史和推进党建科学化为主线强化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成果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 |
(一) 国家价值维度: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
(二) 社会价值维度:整合多样性社会思潮,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
(三) 个体价值维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
(一) 基础性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 |
(二) 重点性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 |
(三) 拓展性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 |
(一) 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和理论灌输的主要渠道 |
(二) 舆论导向:抢占大众传媒以及网络等宣传主阵地 |
(三) 典型示范:发挥模范人物对主流价值的昭示作用 |
(四) 强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 |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 |
(一) 中国共产党是理论教育和思想宣传领导核心 |
(二) 高素质的理论教育队伍是宣传教育的主力军 |
(三) 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 |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 |
(一) 以广大党员干部作为理论教育的重点对象 |
(二) 以青少年尤其大学生作为教育基本着力点 |
(三) 全面辐射军队、农村、企业和社区各领域 |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 |
(一) 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
(二) 坚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
(三) 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相结合 |
(四) 坚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突出特色 |
一、政治化主导的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人本教育齐头并进 |
(一) 工具性目的:从政治化角度实现对人的社会化塑造 |
(二) 理论教育的逻辑起点: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 |
(三) 价值目标与最终归宿:尊重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二、意识形态性教育、科学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实现有机统一 |
(一) 动力之源:“政治形态”意识形态观念的建构与完善 |
(二) 协调与互动:“文化形态”建设与“意识形态”建构 |
(三) 兼容并序与协调发展:“知、情、意、信”教育的内在统筹 |
三、政治宣传、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三者并行不悖 |
(一) 紧紧围绕“社会实际问题”强化政治宣传 |
(二) 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机制 |
(三)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与理论教育在发展中相互镶嵌 |
四、灌输性教育、渗透性教育和自主性教育相互融合 |
(一) 普及社会主流思想基础在于正面灌输 |
(二) 隐性的渗透教育蕴于显性的灌输教育 |
(三) 在灌输与渗透教育过程中激发自我教育 |
五、广泛性、先进性与层次性,阶段性与发展性多维度协调 |
(一) 广泛性教育是社会思想根基固化的根本路径 |
(二) 先进性和层次性教育寓存于广泛性教育 |
(三) 阶段性教育与发展性教育同步发展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地位 |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资源宝库得到极大充实 |
(二)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以稳固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
(四) 为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指南 |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局限 |
(一) 思想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薄弱环节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实践之间存在割裂和断层 |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一、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 |
(二)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精神 |
二、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 |
(一) 以发展的理念创新理论资源,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 |
(二) 以辩证的观念汲取文化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文化意蕴 |
(三) 以科学的理念应用科技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
(四) 以务实的精神推进教育实践,防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与实践相脱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6)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1.2.1 对于“宣传机构”的内涵界定 |
1.2.2 关于“宣传机构设置”的理论研究 |
1.2.3 关于“宣传机构管理”的理论研究 |
1.2.4 关于“宣传机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宣传机构建设概论 |
第一节 “宣传机构”的概念内涵 |
第二节 宣传机构的职能 |
2.2.1 意识形态的“灌输”与“贯注” |
2.2.2 民众的鼓动与激励 |
2.2.3 形势政策与思想道德教育 |
2.2.4 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 |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 |
2.3.1 机构设置 |
2.3.2 机构管理 |
2.3.3 工作队伍建设 |
2.3.4 机构工作原则 |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的理论资源 |
第一节 经典作家关于组织机构建设的理论思想 |
3.1.1 保持组织机构高度统一 |
3.1.2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
3.1.3 重视培养干部队伍 |
第二节 经典作家关于宣传工作的理论思想 |
3.2.1 以科学理论指导宣传工作 |
3.2.2 以阶级性和党性定位宣传工作 |
3.2.3 以人为本思想引领宣传工作 |
第四章 毛泽东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 |
第一节 毛泽东时期党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现实依据 |
4.1.1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
4.1.2 宣传工作“完美系统化”的客观需求 |
4.1.3 共产国际的领导指示和苏联模式的示范与借鉴 |
第二节 全面建立党的宣传机构系统 |
4.2.1 党的宣传部系统 |
4.2.2 新闻出版机构 |
4.2.3 部队宣传机构 |
4.2.4 群众性宣传组织 |
第三节 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队伍建设 |
4.3.1 对宣传家与鼓动家品质和素养的要求 |
4.3.2 宣传员的选拔与配备 |
4.3.3 走全党宣传、群众宣传之路 |
第四节 中央集权的宣传机构系统管理 |
4.4.1 确立党管宣传的原则 |
4.4.2 规定请示与报告制度 |
4.4.3 落实干部学习制度 |
4.4.4 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 |
第五章 邓小平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 |
第一节 邓小平时期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时代背景 |
5.1.1 历史前提:十年“文革”结束 |
5.1.2 现实依托: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 |
5.1.3 科技动力:中国快速掀起信息化浪潮 |
第二节 宣传机构的恢复和整顿 |
5.2.1 宣传机构的恢复重建 |
5.2.2 宣传机构的整顿 |
第三节 宣传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思想 |
5.3.1 重视宣传干部的“革命化” |
5.3.2 实现宣传干部的“年轻化” |
5.3.3 倡导宣传干部的“知识化” |
5.3.4 追求宣传干部的“专业化” |
第四节 宣传机构改革思想 |
5.4.1 实行党政分开 |
5.4.2 精简工作机构 |
5.4.3 克服涣散软弱 |
5.4.4 追求社会效益 |
第六章 江泽民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 |
第一节 江泽民时期宣传机构建设的时代背景 |
6.1.1 世情: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从未停止 |
6.1.2 国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
6.1.3 党情: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第二节 增设宣传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
6.2.1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
6.2.2.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 |
6.2.3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6.2.4 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 |
第三节 明确宣传机构的四项主要任务 |
6.3.1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
6.3.2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
6.3.3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
6.3.4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
第四节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工作队伍 |
6.4.1 讲政治,政治强 |
6.4.2 讲学习,业务精 |
6.4.3 讲正气,风气正 |
第七章 胡锦涛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创新 |
第一节 宣传机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
7.1.1 文化建设:宣传机构建设的新空间 |
7.1.2 新兴媒体:宣传机构建设的新阵地 |
7.1.3 矛盾凸显:宣传机构建设的新挑战 |
第二节 建设宣传机构新格局 |
7.2.1 中宣部成立舆情信息局 |
7.2.2 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7.2.3 形成“大宣传”格局 |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
7.3.1 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服务功能 |
7.3.2 提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
7.3.3 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
第四节 宣传工作队伍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 |
7.4.1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
7.4.2 开展“三项学习教育” |
7.4.3 坚持“三贴近”重要原则 |
7.4.4 深化“走转改”活动 |
第八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理论特色及建设规律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理论特色 |
8.1.1 突出党性 |
8.1.2 体现时代性 |
8.1.3 富有辩证性 |
8.1.4 彰显民族性 |
第二节 宣传机构建设的基本规律 |
8.2.1 伟大工程:与党的建设历程休戚相关 |
8.2.2 中国道路:同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 |
8.2.3 世界视野:和世界科技浪潮同频共振 |
第三节 宣传机构建设的发展趋势 |
8.3.1 民主化 |
8.3.2 制度化 |
8.3.3 现代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江泽民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二)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
1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形成 |
1.1 江泽民新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形势 |
1.2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理论来源 |
1.2.1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
1.2.2 科学思想 |
1.2.3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
1.3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 |
1.3.1 初步形成阶段 |
1.3.2 丰富完善阶段 |
1.3.3 成熟发展阶段 |
2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
2.1 关于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 |
2.1.1 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
2.1.2 新闻事业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 |
2.2 关于新闻工作的方针原则 |
2.2.1 “二为”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
2.2.2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
2.2.3 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是一致的 |
2.3 关于新闻工作的舆论导向 |
2.3.1 舆论导向的科学含义 |
2.3.2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
2.3.3 舆论导向思想是江泽民新闻思想体系的核心 |
2.4 关于新闻事业的两个效益 |
2.4.1 新闻宣传要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 |
2.4.2 积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
2.4.3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
2.5 关于新闻工作的改革创新 |
2.5.1 新闻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
2.5.2 做好宣传报道,积极创新内容和形式 |
2.5.3 改革新闻体制,增强新闻事业的活力 |
2.6 关于新闻队伍建设 |
2.6.1 要高标准搞好新闻队伍建设 |
2.6.2 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个根底 |
2.6.3 新闻工作者要讲究职业道德 |
3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基本特征 |
3.1 强烈的时代性 |
3.1.1 提出新闻工作的崭新命题 |
3.1.2 明确新闻工作者的新使命 |
3.2 鲜明的政治性 |
3.2.1 强调党性原则 |
3.2.2 重申“政治家办报” |
3.3 独特的创新性 |
3.3.1 新闻理论的创新 |
3.3.2 新闻实践的创新 |
4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4.1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理论价值 |
4.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
4.1.2 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
4.2 江泽民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
4.2.1 新闻工作的光辉指南 |
4.2.2 新闻研究的有力武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调研 |
1.3.2 网上调研 |
1.3.3 具体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4.1 选取了一个相对较新颖的研究视角 |
1.4.2 提出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演进的基本历程 |
1.4.3 初步勾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框架体系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思想渊源述要 |
2.1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理论述要 |
2.1.1 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规律的理论概括 |
2.1.2 无产阶级党报的理论概括 |
2.2 列宁、斯大林新闻理论述要 |
2.2.1 党的出版物的党性 |
2.2.2 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 |
2.2.3 苏维埃报刊的任务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最大成果 |
3.1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
3.1.1 吸收和借鉴我国资产阶级办报经验 |
3.1.2 学习和继承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办报传统 |
3.1.3 总结和汲取自身新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
3.1.4 吸纳党的领导人的新闻思想与新闻观点 |
3.2 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历史地位 |
3.2.1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
3.2.2 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科学体系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演进历程及理论成果 |
4.1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贡献 |
4.1.1 新闻事业是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 |
4.1.2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任务、作用和宗旨 |
4.1.3 强调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 |
4.1.4 倡导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坚持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 |
4.1.5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维护新闻真实性 |
4.1.6 注重调查研究,提倡新闻工作深入实际 |
4.1.7 提倡学习语言,重视文风问题 |
4.1.8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
4.2 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贡献 |
4.2.1 党的报刊是"思想中心"的论断 |
4.2.2 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
4.2.3 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辩证法 |
4.2.4 新闻宣传价值的社会效益标准 |
4.2.5 密切联系群众,用群众的话讲群众关心的事 |
4.2.6 重视外宣工作与创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
4.2.7 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 |
4.3 江泽民对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贡献 |
4.3.1 新形势下新闻媒介必须坚持"喉舌"性质 |
4.3.2 新闻媒介要坚持无产阶级党性,要讲政治 |
4.3.3 新闻媒介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
4.3.4 要从总体上、本质上、发展趋势上把握真实性 |
4.3.5 抓好新闻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的建设 |
4.3.6 正确认识"新闻自由" |
第5章 "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思考 |
5.1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面临新问题 |
5.1.1 新闻工作者急需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育 |
5.1.2 国际国内新形势给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课题 |
5.2 坚持和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
5.2.1 力戒千篇一律,在突现各种媒体的不同特色上下工夫 |
5.2.2 改进引导艺术,不断提升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
5.2.3 坚持革故鼎新,善于汲取一切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东西 |
5.2.4 抓两翼促双赢,把媒体经营纳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9)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
研究课题的提出 第二节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内容概述 第一章 |
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政治努力 第一节 |
"反腐倡廉":"腐败"概念的中国语境 第二节 |
四代领导人的反腐思路及其视野中的大众传媒 第二章 |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倡廉报道" 第一节 |
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
过程的描述 第三节 |
孔繁森的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第三章 |
作为官方警示教育的"反腐报道" 第一节 |
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
过程的描述 第四章 |
作为媒体自觉监督的"反腐报道" 第一节 |
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
过程的描述 第三节 |
"沙兰洪灾"的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第五章 |
从初立到突破: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第一次变迁 第一节 |
"喉舌论":结构的初立 第二节 |
"舆论监督"的早期提出:结构的突破 第六章 |
从调整到妥协: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第二次变迁 第一节 |
"舆论导向":结构的调整 第二节 |
"舆论监督"的后期解读:结构的妥协 第七章 |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
全书总结 第二节 |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
四、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坚持新闻宣传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程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头版廉政报道的分析[D]. 郭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2]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D]. 王海霞.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媒体道德责任研究[D]. 安克娴. 南京大学, 2014(05)
- [4]江泽民的宣传教育思想研究[D]. 李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 刘艳. 山东大学, 2013(04)
- [6]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研究[D]. 才华. 南开大学, 2013(06)
- [7]江泽民新闻思想研究[D]. 曹蓉.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5)
- [8]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研究[D]. 蒋丽. 东北大学, 2008(03)
- [9]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与反腐倡廉研究[D]. 程金福. 复旦大学, 2007(06)
- [10]舆论导向鉴论(上)——谈正确有效引导舆论[J]. 王勇. 采.写.编,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