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尾虫论文_孙元,闫国永,高珊,闫国峰,岑雨仙

导读:本文包含了弹尾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兴安岭,群落,作用,森林,土壤,松林,生物多样性。

弹尾虫论文文献综述

孙元,闫国永,高珊,闫国峰,岑雨仙[1](2018)在《氮沉降下季节变化调控对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栖弹尾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一个重要类群,它们体型小,分布广泛。文章样点位于伊春市五营区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采用模拟氮沉降梯度施氮方法,用Tullgren干漏斗法分离弹尾虫并进行统计、鉴定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弹尾虫数量随着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单峰变化曲线,即从春季到夏季增加,夏季到秋季减少,其中秋季数量最少。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氮添加、季节变化和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弹尾虫所有科数量均显着影响,说明季节变化可能改变氮添加对弹尾虫的影响。因此,要全面理解弹尾虫对氮添加的响应,需要考虑季节变化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庞帅,王超,王光华,王雪芹,祝增荣[2](2017)在《利用18S rDNA分析冬水田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冬水田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在分析弹尾纲18S r DNA通用引物特异性的基础上,利用18S r DNA标记法检测了冬水田中蜘蛛取食弹尾虫后其体内猎物的残留情况,并分析了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取食单头纵纹刺齿?Homidia socia后的阳性检出率与消化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弹尾纲18S r DNA通用引物Col4F/Col5R可作为冬水田蜘蛛捕食弹尾虫后检测该猎物的有效特异性引物;蜘蛛目6科11种蜘蛛均捕食弹尾虫,阳性检出率均大于69.0%,其中丰富度最高的几个优势种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纵条蝇狮Marpissa magister、棕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拟水狼蛛的阳性检出率依次是81.8%、75.0%、71.4%、70.0%和69.1%。试验条件下,拟水狼蛛取食纵纹刺齿?后的阳性检出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该下降曲线可用指数方程拟合,并计算得到该蜘蛛体内弹尾虫DNA检测成功率50%时的消化时间DS50为19.3 h;根据拟合曲线,阳性检出率在0~40 h下降最快,之后减缓,64 h为最长的阳性检出率时间。研究表明弹尾虫是冬水田蜘蛛的重要捕食猎物。(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佳艺[3](2017)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垂直带弹尾虫群落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植被及环境因子有一定的响应,同时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发育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3年9月研究了长白山800m-1700m自然垂直带中土壤弹尾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探讨了弹尾虫不同种对长白山800m-1700m自然垂直带不同生境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响应,揭示长白山自然垂直带森林环境中,海拔高度变化与弹尾虫群落组成的相关关系,并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相关依据。共采集弹尾虫14545只,隶属于9科31属41种。优势属为德跳属、符跳属和原棘跳属,并以德跳属个体数最多、分布最广。不同海拔弹尾虫群落优势属组成基本一致,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稀有属上。研究样地内德跳属1种(Desoria sp.1)和长白原棘跳(Protaphorura changbaiensis)在长白山研究区域内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在各个海拔生境下土壤层全氮含量均显着低于凋落物层全氮含量。在海拔800m、1400m、1550m和1700m生境下土壤层有机碳含量均显着低于凋落物层有机碳含量,其余海拔均无显着差异。从弹尾虫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PCA排序图可以看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降低,土壤层弹尾虫群落密度升高,凋落物层弹尾虫群落密度无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5)

庞帅[4](2017)在《冬水稻田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冬水稻田是指为保来年栽插,在水稻收割后蓄水越冬的稻田。在我国南方稻区,冬水田既是一种耕作制度,又是一种大规模的蓄水工程。在重庆等西南丘陵山区,冬水稻田作为一种特殊的农田生态系统广泛存在。本研究在对重庆市冬水稻田节肢动物叁种栖息地调查的基础上,室内饲养和观察了两种优势跳虫的生活史,同时克隆了其线粒体COI基因,比较分析了两者的亲缘关系;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取样,利用基因标记法分析了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结果如下:冬水稻田系统叁种生境中,总计诱捕到3,918头节肢动物,尽管个体数是田埂>杂草地>稻田,但3者间差异不显着(P>0.05);物种类群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差异较小且3者间差异不显着(P>0.05);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是稻田和田埂均显着大于杂草地(P<0.05);Simpson多样性指数是杂草地显着大于稻田和田埂(P<0.05)。猎物以腐食者天台刺齿跳虫Homidia tiantaiensis和纵纹刺齿跳虫H.socia为绝对优势种;捕食者以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纵条蝇狮Marpissa magister和棕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为优势类群;这些猎物和天敌种群动态在不同栖息地结构差异明显,并随季节的变化呈现消长的变化趋势。两种优势弹尾虫的饲养结果表明,孵化期、蜕皮次数和蜕皮间隔3个指标的均值差异较小;而天台刺齿跳虫的蜕皮期要明显高于纵纹刺齿跳虫,均值分别为17.04 d和13.48 d。两种跳虫COI-658基因比对分析指出,两者间的相似度达到了91.66%,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弹尾纲通用引物Col4F/Col5R仅对天台刺齿跳虫和纵纹刺齿跳虫具有扩增作用,与同域发生的其他稻虫无交叉反应,可作为冬水稻田蜘蛛捕食弹尾虫后检测该猎物的有效特异性引物;冬水稻田蜘蛛目6科11种蜘蛛均捕食弹尾虫,阳性检出率均大于40%,其中丰富度最高的几个优势种食虫沟瘤蛛、拟水狼蛛、纵条蝇狮、棕管巢蛛和草间小黑蛛的总阳性率按大小依次是51.9%、51.8%、47.4%、46.2%和45.8%。并且随月份呈递减趋势,其中当年采后季节的阳性率要显着高于翌年春季,荧光定量结果表明纵纹刺齿跳虫在拟水狼蛛、草间小黑蛛、食虫沟瘤蛛、棕管巢蛛和纵条蝇狮体内的残留拷贝数均呈现当年水稻采收后较高,随后下降并翌年春季回升的现象。实验条件下,拟水狼蛛取食纵纹刺齿跳虫后的阳性检出率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该下降曲线可用指数回归方程拟合,得到拟合方程:Y=95.6189 exp(-0.035864 X),R=0.9911,P<0.0001。根据拟合曲线,该阳性检出率在0-40 h下降最快,之后减缓;最长检出时间为64h;根据拟合方程得出了该蜘蛛体内弹尾虫DNA降解50%时的消化时间DS50值为19.3 h;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表明,纵纹刺齿跳虫DNA在拟水狼蛛肠道内消解主要发生在捕食后的8h内。结论:冬水稻田系统不同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腐食者和捕食者是冬水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功能群,在采后秋季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等要高于翌年春季;其中天台刺齿跳虫和纵纹刺齿跳虫以及蜘蛛中的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草间小黑蛛、纵条蝇狮和棕管巢蛛分别是腐食者和捕食者中的绝对优势种,对采后季节冬水田“水稻残体-腐食者-捕食者”营养级联系统起重要影响作用。这2种弹尾虫生长发育规律相似,亲缘关系较近。冬水田所有蜘蛛均能捕食弹尾虫,且捕食量较高,说明弹尾虫是该季节稻田内蜘蛛维持生存的主要猎物源;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量当年采后秋季要高于翌年春季;蜘蛛捕食弹尾虫后的消化时间主要在捕食后的8 h内,蜘蛛中肠弹尾虫DNA降解50%时的DS50值为19.3 h,该DNA残留量最长的检出时间为64h。(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20)

陈璐[5](2016)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弹尾虫对氮沉降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5月至9月,通过人工模拟氮沉降,在小兴安岭自然保护区进行土壤弹尾虫多样性动态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试验共获得标本3430个,隶属于7科14属。其中,优势科为等节(虫兆)科、棘(虫兆)科和球角(虫兆)科,常见科为疣(虫兆)科,稀有科为长角(虫兆)科、鳞(虫兆)科,圆(虫兆)科为极稀有科。从总体类群数来看,经采集鉴定的标本,春季为5科,夏季为7科,秋季为6科。其中,等节(虫兆)科、棘(虫兆)科在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科,疣(虫兆)科为常见科,主要差距体现在稀有类群方面。(2)2014年全年实验经施氮处理后,3个优势科的情况如下,在春季,等节(虫兆)科,中氮与对照,低氮,高氮相比,均显着。棘(虫兆)科,中氮与低氮相比显着,与高氮相比显着。球角(虫兆)科对照与中氮相比显着。总数表现在中氮与对照,低氮,高氮相比,均显着。夏季:等节(虫兆)科,高氮与对照与中氮相比,均显着。棘(虫兆)科和球角(虫兆)科施氮表现差异不显着。总数表现在高氮与中氮,低氮相比均显着。秋季:等节(虫兆)科等优势科均不显着,稀有科中的鳞(虫兆)科对照与低氮,中氮,高氮相比均显着。总数差异表现也不显着。对照、低氮和高氮叁组弹尾虫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从春季到秋季的时间段内为先增多后减少,而中氮组为连续性数量减少。(3)2014年,春季、夏季、秋季分别进行采样,统计个体数量变化趋势相同,数据结果为夏季个体数最多,春季次之,而秋季最少。2014年不同取样期个体数统计结果来看,在春季和夏季,个体数总体规律为中氮下最多,高氮下最少。春季采样期中,低氮个体数与对照相比略少;秋季采样期中,低氮个体数比中氮稍多。(4)根据2014年数据,分析2014年各季节3个优势科的情况,各科凋落物层与其他层相比均显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6-10-18)

孙元,陈璐,杨志浩,邵红涛[6](2016)在《不同施氮浓度下弹尾虫季节动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弹尾虫是土栖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分布广泛。在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在不同施氮浓度下(对照、低氮、中氮和高氮)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分离弹尾虫并进行鉴定与数据分析。共获得标本3 430个,隶属于7科。类群数方面,优势科为等节科、棘科和球角科,常见科为疣科,稀有科为长角科、鳞科,极稀有科为圆科。不同季节主要差距体现在稀有类群方面。总个体数夏季最多,秋季最少。在春季和夏季,个体数总体规律为中氮下最多,高氮下最少。对照、低氮和高氮3组弹尾虫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从春季到秋季为先增多后减少,而中氮组为连续性数量减少。(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白耀宇,庞帅,李石力,丁伟[7](2015)在《烟草青枯病危害对烟株根际土壤螨类和弹尾虫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烟草青枯病的危害对烟株根际土壤螨类和弹尾虫发生的影响,于2013年7-9月在重庆市彭水县烟区青枯病发病典型试验地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27 169头,其中螨类和弹尾虫共占86%~99%.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病初期,发病烟株(3级以下)根际土中螨类和弹尾虫的数量与健康植株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中期,仅3级以下烟株0~10cm根际土中的螨类和弹尾虫数量显着高于5~7级和9级(p<0.05);但在发病后期,无论是0~10cm还是10~20cm的3级以下烟株的螨类数量均显着高于5~7级和9级(p<0.05),而9级的弹尾虫数量显着高于3级以下和5~7级(p<0.05);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根际土中螨类和弹尾虫的比值随着青枯病危害程度的加剧而显着降低(p<0.05).青枯病危害强烈影响根际土壤螨类和弹尾虫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程樟峰,郭瑞,王义平,翁东明,姜朝阳[8](2015)在《浙江清凉峰弹尾虫多样性及森林土壤环境评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浙江清凉峰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探讨多因素影响下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变化,于2012年5-8月,对浙江清凉峰3个样地(龙塘山、千顷塘和干坑林区)中不同土壤层中的弹尾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标本1 552头,隶属于8科17属,其中龙塘山样地中的类群数量和个体数量最多,占整个类群总数的39.5%,千顷塘样地次之,干坑林区样地最少,仅占总数的28.7%。3个样地中,弹尾虫个体密度在土壤的垂直分布中均具明显表聚性。分析弹尾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森林土壤环境的关系表明,3个样地中弹尾虫群落随植物种类和干扰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个体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在植物种类丰富、干扰强度小的龙塘山样地较高,此处森林土壤健康程度也较高。随着植物种类减少和干扰强度的增加,干坑林区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减小,森林土壤健康程度也较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孙元,兰晓萍,邵红涛[9](2014)在《土栖弹尾虫环境指示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弹尾虫是土壤中的优势类群,对环境变化反应灵敏。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环境对弹尾虫影响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的特点以及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全球变化等因素对弹尾虫的影响。指出弹尾虫作为指示生物缺乏长效性多因素研究,应采用新方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是今后研究的热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13期)

卢萍[10](2014)在《黑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对外源C、N干扰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弹尾虫(节肢动物门六足总纲Hexapoda:弹尾纲Collembola)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类群和数量最丰富的节肢动物,是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加速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提高土壤潜在碳截获能力和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界的干扰,如外源性C、N等物质输入土壤,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弹尾虫群落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削弱了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性作用,进而影响与其相关联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研究土壤弹尾虫群落丰富性和多样性动态变化以及对外源性C、N的响应,对进一步揭示弹尾虫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过程中的功能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自然条件下黑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丰富性和多样性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不同浓度外源性C、N干扰响应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模拟实验,进一步研究在外源性C、N干扰下,土壤弹尾虫多样性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自然条件下,采用改良干漏斗法和贝尔曼漏斗法对2011年和2012年不同外源C、N干扰下的土壤弹尾虫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采集270个土壤样本,获得42634头土壤弹尾虫,隶属12科。土壤弹尾虫群落多样性受外源性质和采样时段的影响显着。不同外源C、N干扰对土壤弹尾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外源C干扰下的土壤弹尾虫个体数高于外源N干扰下的土壤弹尾虫个体数,并且在外源C分解和矿化初期阶段(2011年),土壤弹尾虫类群数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上升趋势,9月开始下降,在后期阶段(2012年),土壤弹尾虫类群数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弹尾虫群落组成与采样时间和干扰源性质相关。外源C、N的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温度、湿度、pH、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未受干扰的处理(CK)相比,外源C的输入会增加土壤温度(6.59%~9.16%)和土壤湿度(1.16%~6.26%),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9.43%~26.37%)和全氮含量(7.93%~21.01%),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外源N的输入会降低土壤碳氮比,加速有机物的分解速率,不利有机物质的积累。发生变化后的土壤理化性质会对土壤弹尾虫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土壤弹尾虫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弹尾虫群落的变化与土壤温度、湿度、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着相关(p<0.05),其中,土壤湿度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的变化影响最大。2、在人工模拟条件下,首次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对土壤弹尾虫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土壤弹尾虫群落的丰富度受外源性质和采样时间共同作用的影响极显着(p<0.01),并且随月份变化明显(p<0.05)。在采样时间段内,土壤弹尾虫群落的丰富度主要是在5月与6月、7月、8月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不同外源C、N干扰下,土壤弹尾虫群落的丰富度主要是在N1.5与对照(CK)存在显着差异(p<0.05)。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不同外源C、N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总量受采样时间和外源性质共同作用的影响极显着(p<0.01),外源C的施入增加了PLFA总量,而外源N的施入则减少了PLFA总量,并且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LFA总量与土壤全氮含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p<0.05)。另外,外源C的施入同时也增加了细菌PLFAs、真菌PLFAs、菌根真菌PLFAs、革兰氏阳性菌PLFAs和革兰氏阴性菌PLFAs含量,外源N的施入则减少了它们的含量。土壤温度、湿度、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异的影响显着(p<0.05),其中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异的影响最显着。外源物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弹尾虫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各不相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弹尾虫群落遗传多样性变异的影响很大(p<0.01),为24%,并且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交互作用下对土壤弹尾虫遗传多样性变异的影响最大(p<0.01),达到了38%。根据上述研究的结论表明,外源C干扰对土壤弹尾虫群落的影响高于外源N的干扰;外源C、N分解过程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外源C干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的方式来增加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后,土壤弹尾虫的群落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土壤微生物也影响土壤弹尾虫群落多样性。这些结论为加强土壤管理、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创造有利于林木和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生态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4-05-01)

弹尾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冬水田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在分析弹尾纲18S r DNA通用引物特异性的基础上,利用18S r DNA标记法检测了冬水田中蜘蛛取食弹尾虫后其体内猎物的残留情况,并分析了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取食单头纵纹刺齿?Homidia socia后的阳性检出率与消化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弹尾纲18S r DNA通用引物Col4F/Col5R可作为冬水田蜘蛛捕食弹尾虫后检测该猎物的有效特异性引物;蜘蛛目6科11种蜘蛛均捕食弹尾虫,阳性检出率均大于69.0%,其中丰富度最高的几个优势种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纵条蝇狮Marpissa magister、棕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拟水狼蛛的阳性检出率依次是81.8%、75.0%、71.4%、70.0%和69.1%。试验条件下,拟水狼蛛取食纵纹刺齿?后的阳性检出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该下降曲线可用指数方程拟合,并计算得到该蜘蛛体内弹尾虫DNA检测成功率50%时的消化时间DS50为19.3 h;根据拟合曲线,阳性检出率在0~40 h下降最快,之后减缓,64 h为最长的阳性检出率时间。研究表明弹尾虫是冬水田蜘蛛的重要捕食猎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尾虫论文参考文献

[1].孙元,闫国永,高珊,闫国峰,岑雨仙.氮沉降下季节变化调控对弹尾虫群落结构的影响[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8

[2].庞帅,王超,王光华,王雪芹,祝增荣.利用18SrDNA分析冬水田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J].植物保护学报.2017

[3].李佳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垂直带弹尾虫群落的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4].庞帅.冬水稻田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D].西南大学.2017

[5].陈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弹尾虫对氮沉降的响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6].孙元,陈璐,杨志浩,邵红涛.不同施氮浓度下弹尾虫季节动态特征研究[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6

[7].白耀宇,庞帅,李石力,丁伟.烟草青枯病危害对烟株根际土壤螨类和弹尾虫发生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程樟峰,郭瑞,王义平,翁东明,姜朝阳.浙江清凉峰弹尾虫多样性及森林土壤环境评价的初步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

[9].孙元,兰晓萍,邵红涛.土栖弹尾虫环境指示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

[10].卢萍.黑土区土壤弹尾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对外源C、N干扰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论文知识图

长春市土壤弹尾虫个体密度长春市土壤弹尾虫类群数长春市土壤弹尾虫类群数长春市土壤弹尾虫个体密度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7月份和9月份土壤...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7月份和9月份土...

标签:;  ;  ;  ;  ;  ;  ;  

弹尾虫论文_孙元,闫国永,高珊,闫国峰,岑雨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