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输沙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论,垂线,成因,水流,河流,公式,含沙量。
输沙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华,马怀宝,夏军强,李涛,王远见[1](2018)在《小浪底水库异重流高效输沙理论与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浪底水库高效排沙是延长水库寿命的关键。水库在蓄水状态下,高效输沙主要体现在提高异重流排沙比与减少异重流滞留层淤积等方面。本文采用理论探讨、水槽试验及实测资料分析方法,研究水库输沙流态动态转换与异重流输沙水动力机制、水库滞留层物理参量变化及其与水动力之间的响应机制。提出了引入压力与动量修正系数的异重流动量方程与描述复杂流态下异重流潜入点判别公式;建立了异重流支流倒回灌淤积计算公式与支流拦门沙高程抬升值和支流淤积量的多元响应关系;明晰了异重流滞留层对后续洪水的响应关系,进而提出水库高效排沙调度原则。(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鑫,王福军,肖若富,杨魏,姚志峰[2](2016)在《非对称往复流层移输沙问题理论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浪引起的非对称往复流作用下的层移输沙现象因波形复杂、对应较大的底床切应力和输沙量、对海岸地貌影响较显着而备受海岸工程研究关注。本文基于非对称歪斜波理论、波浪边界层理论和非恒定流动的泥沙浓度分布理论,结合动床面侵蚀深度推导非对称往复流作用下层移输沙问题对应的瞬时输沙率。在此基础上采用已有的实验数据,验证并研究非对称往复流作用下的层移输沙特性。成果可揭示非对称往复流动作用下层移输沙现象的基本特征,准确描述近岸复杂动力条件下的瞬时浓度、流速、含沙层侵蚀深度、输沙率,并统一表达不同流动条件下的瞬时输沙率周期变化对应的不同流速次数。成果可体现相位差、悬移质、波形、加速度以及波浪边界层的发展等因素对输沙的综合影响,可为复杂水动力条件下高含沙量的宏观水沙两相紊流数学模型提供特殊的参数依据,并推广应用于岸滩演变等问题,提高模型精度。(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0)
赵连军,吴国英,王嘉仪[3](2015)在《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理论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中泥沙纵向输沙状态与垂线分布特性是相互依存的。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规律是不平衡输沙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该问题研究对推进河流泥沙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平衡状态下含沙量垂线分布规律研究成果较多,理论也较为成熟,而触及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规律的成果很少。本文重点分析了韩其为关于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的理论研究成果,认为其在公式建立中采用平均含沙量垂线平衡特定分布条件的做法值得商榷。同时提出,要想实现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研究的突破,必须开展大量的水槽试验,并对试验测验要求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范玉[4](2014)在《水沙两相流理论及引水工程管道输沙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沙问题是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探讨和完善水沙运动理论,研究河流泥沙特性也是理论和工程实践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泥沙运动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成果,包括泥沙起动、推移运动和悬移运动、推移质输沙率及挟沙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一些经典理论进行了总结,对管道水流的输送方式进行探讨,讨论了对应不同水流强度下管道内水沙的流动状态。总结了水沙两相流的研究现状,结合连续介质模型和颗粒动力模型这两种模型方法的特点,从连续介质微元体的运动分析出发,建立了平均意义上的流体流动和颗粒运动的固液两相流基本方程,对流体N-S方程、描述颗粒运动的B.B.O方程、多孔介质中流体运动的Brinkman方程和渗透Darcy方程等进行了统一解释,得到了水沙两相流连续和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推导了河床底部泥沙运动方程。泥沙颗粒特性是水力输送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山西中部引水工程中泥沙特性试验分析,介绍了泥沙取样、泥沙含沙量、颗粒级配、矿物成分以及颗粒的几何特性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在颗粒形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泥沙颗粒的平面圆度系数的方法,通过傅里叶级数展开对颗粒的形状进行拟合,模拟出泥沙颗粒边缘轮廓的变化,在该研究工程中得出了圆角形颗粒占泥沙颗粒的主要成分的结论。根据球体绕流解建立的静水泥沙沉降阻力系数,分析了球度系数与形状系数对水流阻力系数的影响。考虑黄河为高含沙水流河道,引水工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挟带部分泥沙进入输水系统。本文对管道引水输沙首次提出管道水流挟沙力的概念,运用经典的Einstein输沙理论方法,用管道推移质输沙率代替传统推移质输沙率概念,确定水流强度与管道推移质输沙率的关系,同时得到了管内悬移质的参考浓度,通过对悬移质浓度垂向分布的扩散理论进行修正,得到了不同参考浓度对应的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并进行了验证,运用管道水流挟沙力的概念,得到了不同泥沙中值粒径、水流强度对应的水流挟沙力,结合浆体管道输送状态的经验流速公式,确定管道输沙的水流运动状态,为引水工程的泥沙运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最后借鉴床面冲淤变形方程,通过量纲分析,建立了壁面磨损方程,并对管壁和水泵的相对磨损率进行了估算。(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0-01)
史传文,宋庆国,张双双[5](2014)在《基于输沙平衡度的河型成因理论假说及其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立冲积河流输沙平衡度公式的基础上,提出河型成因理论假说:冲积河流河型形成的内在成因是河流的输沙平衡度,外在成因是表达河床、水流和泥沙的物理量;河流系统中包含了河床系统、水流系统和泥沙系统3个二级系统;河道整治工程首先影响河型的外在成因,然后通过外在成因影响内在成因,不同的输沙平衡度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河型。黄河下游的验证结果表明:依据冲积河流河型成因理论假说可以对河型进行分类,并有效地对河型进行预测,从理论上讲可以控制河型。(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4年08期)
张磊,钟德钰,王光谦,吴保生[6](2013)在《基于动理学理论的推移质输沙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Boltzmann方程得到了床面附近运动颗粒的速度分布函数,将其在速度空间上积分,同时考虑床面颗粒起动概率的影响得到了床面颗粒的冲刷率函数。在此基础上,将该函数代入Einstein提出的推移质输沙基本模式中得到了基于动理学理论的推移质输沙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相对误差为10%~50%,可用于高强度和低强度输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床面附近运动的推移质颗粒的统计属性;②得到的推移质输沙率理论表达式与经典推移质输沙公式十分接近,同时大大改善了Einstein公式在高强度输沙情况下的计算结果,这也说明了本文理论推导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5期)
于思洋,黄河清,范北林,姚治君[7](2012)在《利用河流平衡理论检验推移质输沙函数的应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推移质输沙函数多根据试验资料建立,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给出相去甚远的预测,对河流平衡形态影响显着。本研究利用河流平衡理论检验推移质输移通式Φ=cb(τ0*-τ*c)β中各参数对河道平衡形态的影响,式中Φ为无量纲推移质输沙强度,τ0*为无量纲水流平均剪切应力,cb、τ*c和β为输沙参数,分别代表输沙系数、无量纲水流临界剪切力和输沙指数。引入河道过水断面的宽度与平均水深的比值作为表征断面形态的无量纲参数,基于变分原理的图形分析结果表明,输沙通式中指数β的选取是影响平衡河道形态的重要因素。结合长江中游监利河段河道形态实际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已有推移质输沙函数对河道平衡形态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β=5/3时河流平衡理论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性。(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徐俊锋[8](2012)在《基于统计理论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泥沙交换的随机现象出发,运用泥沙运动统计理论的有关概念,取无量纲单步运动距离和单步运动时间为水流强度参数的函数,推导出了基于统计理论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基本结构,运用差分进化的变异法对该基本公式的叁种不同形式进行了拟合求参和统计分析,优选出了更加合理的拟合公式,并与其他常用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物理概念清楚、结构合理,精度高于其他公式。(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刘伟林,韩念民,郭爱军[9](2011)在《垂线输沙率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垂线含沙量分布公式与流速指数分布公式的乘积得到垂线输沙率分布公式,据此对12种垂线平均输沙率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建议用辛普生九点法与高斯—勒让德四点法作为计算垂线平均输沙率近似真值的方法,其中后者不仅工作量小,精度高,还避免了施测底速底沙的难题。(本文来源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丁富平[10](2010)在《重力侵蚀与沟道输沙能力变化的理论分析与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沟道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黄土高原区,沟道侵蚀量一般占流域总侵蚀量的50-70%以上,而且沟道岸坡的失稳将在上游造成壅水或在下游形成洪水,对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土壤侵蚀的预测能够为水土保持与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不过,目前的土壤侵蚀计算方法(或模型)大都是基于坡面或小流域尺度的预测模型,而专门探讨沟道侵蚀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土坡稳定分析、水流演算的理论推导和输沙量计算,建立了考虑重力侵蚀影响的沟道输沙量计算方法,并取得了如下成果:(1)探讨了砂土、粘土、结构性的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鉴于土体结构性的重要性,从细观形态学途径、固体力学途径和土力学途径叁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尺度转换的概念及有关方法,建立了基于结构性尺度转换的土体本构概念性模型。(2)分析了非饱和土的普遍极限平衡的计算方法及其简化形式,并将其推广到饱和土极限平衡的计算;提出了基于损伤函数和强度准则的土体整体破坏的判断方法;根据耗散能方程和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计算滑坡体运动距离的预测模型;以陕西省泾阳县东风村黄土塬边的滑坡为例,采用整体法和普遍极限平衡分析法对其安全系数进行了实例计算,确定了滑坡圆弧的圆心,最危险滑动面,滑坡体断面面积等成果。(3)根据W.M.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和W.彭克山坡平行后退理论,结合黄土高原沟道侵蚀的特点,提出了平行后退和非平行后退的沟坡和沟底下切侵蚀量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推导了平行后退、沟底发生侧蚀和局部沟坡失稳等叁种情况下的计算公式。(4)总结了水平蓄水池水库演算、特征河长法、Musingum法、马斯京根法分段流量演算法、马斯京根法非线性流量演算、河道的相应水位(流量)法等集总式水流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特征河长的概念,并将其推广到任意河长,最后提出了确定特征河长的新方法—绘图法;以水文学原理和水力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建立河段槽蓄方程,找到了特征河长、Musingum法和扩散波动力方程联结的纽带,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提高Musingum法水流演算精度的方法;通过对河道水力特征的假设,推导出计算流量比重系数X的叁种公式,并探索了X与整个河道长度无关的机理,得到了X与计算步长、河底比降等水流要素的关系。(5)在综合考虑水流演算结果和岸坡稳定性的基础上,确定了水沙计算的平衡输沙能力公式和非平衡输沙能力公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输沙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波浪引起的非对称往复流作用下的层移输沙现象因波形复杂、对应较大的底床切应力和输沙量、对海岸地貌影响较显着而备受海岸工程研究关注。本文基于非对称歪斜波理论、波浪边界层理论和非恒定流动的泥沙浓度分布理论,结合动床面侵蚀深度推导非对称往复流作用下层移输沙问题对应的瞬时输沙率。在此基础上采用已有的实验数据,验证并研究非对称往复流作用下的层移输沙特性。成果可揭示非对称往复流动作用下层移输沙现象的基本特征,准确描述近岸复杂动力条件下的瞬时浓度、流速、含沙层侵蚀深度、输沙率,并统一表达不同流动条件下的瞬时输沙率周期变化对应的不同流速次数。成果可体现相位差、悬移质、波形、加速度以及波浪边界层的发展等因素对输沙的综合影响,可为复杂水动力条件下高含沙量的宏观水沙两相紊流数学模型提供特殊的参数依据,并推广应用于岸滩演变等问题,提高模型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沙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俊华,马怀宝,夏军强,李涛,王远见.小浪底水库异重流高效输沙理论与调控[J].水利学报.2018
[2].陈鑫,王福军,肖若富,杨魏,姚志峰.非对称往复流层移输沙问题理论解[C].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3].赵连军,吴国英,王嘉仪.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理论研究展望[J].水力发电学报.2015
[4].范玉.水沙两相流理论及引水工程管道输沙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史传文,宋庆国,张双双.基于输沙平衡度的河型成因理论假说及其验证[J].人民黄河.2014
[6].张磊,钟德钰,王光谦,吴保生.基于动理学理论的推移质输沙公式[J].水科学进展.2013
[7].于思洋,黄河清,范北林,姚治君.利用河流平衡理论检验推移质输沙函数的应用性[J].泥沙研究.2012
[8].徐俊锋.基于统计理论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2
[9].刘伟林,韩念民,郭爱军.垂线输沙率计算方法的理论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10].丁富平.重力侵蚀与沟道输沙能力变化的理论分析与计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