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宁[1](2021)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美分别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一大经济体,两者之间的双边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当前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伴随着中美双边间贸易摩擦与争端地不断加剧,这使得双边经贸合作在难以正常开展的同时对中国相关产业在GVC中的国际分工以及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或增加了难度。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下,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逐渐成为GVC分工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大国,自身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获取了明显的收益。然而,随着中国参与GVC分工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对外贸易中所获取的收益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所遭受的来自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或贸易壁垒限制也在日益增多,而相较于其他贸易伙伴国,中国所遭受的来自于美国等国家的高频次且具有明显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摩擦或争端却尤为明显。如现阶段不断升级的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以“中美双边巨额贸易逆差”为借口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通过加征高额关税或发动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政策进行严厉打击或限制,甚至官方公开“污名化”中国,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是汇率操纵国”““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以及当前“新冠肺炎来源国”等,以期通过各种手段对华相关产业或产品进行围追堵截或打击。而细化看来,会发现美国对华所发起或实施的这一系列贸易政策或限制手段的根本目的为限制或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或升级,矛头直指“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期在限制或扼杀中国中高端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维护自身在GVC分工中的核心利益或霸权地位免受威胁或动摇。而对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制造业来说,在当前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其转型升级以及在GVC中的分工地位攀升是否会受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会受到何种影响?具体的影响机制或机理是怎样的?以及基于此情境下如何实现自身向GVC中高端位置攀升?这一系列的问题均值得引起密切关注与探究。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该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息息相关,贸易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本文立足于中美双边贸易摩擦与争端不断频发的现实情境下,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为研究视角,具体探究其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以期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深化研究,为及时化解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被动局面,积极向价值链中高端位置攀升以及如何更好地规避或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或壁垒限制、推动中美双边经贸正常合作等寻求可行的对策或建议。具体看来,首先,基于对研究背景与意义等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献梳理,在发现已有研究不足的同时明确本文研究主题与方向;其次,借助数理模型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就两者的作用机制进行细化阐述与分析,在此提出相关推论与待研究假设;再次,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中国制造业GVC国际分工现状进行典型化分析,并就本文重点探究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初判;接下来,结合理论与典型化分析,重点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同时也就GVC参与度、国际竞争力作同步探究,具体主要从整体层面、作用机制层面等方面展开;另外,也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分工利得进行拓展性考察,在对价值链中贸易利益进行解构与分析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分解结果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基于前文理论分析、现实解读与实证检验,对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GVC分工地位攀升、积极规避或弱化贸易政策限制等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借鉴Lorz和Wrede(2008)中有关交易成本的思想以及D-S模型应用,结合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中美双边间的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这一现实或政策本质,将贸易壁垒或制度性障碍引入模型,以此来探究其对要素流动以及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借鉴Antras等(2019,2013)的GVC多阶段生产模型,以此来分析GVC生产分工网络下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累积扩大效应”及对其价值链国际竞争力、增值收益以及分工位置的影响。另外,结合现实中美国对华所采取的诸如反倾销等贸易政策会提高双边间贸易壁垒的特性以及有关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相关研究,可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本质为基于WTO“合法”外衣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歧视性,这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直接“抑制”影响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如“连带”、“污名化”等影响效应。为此,在此主要沿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即贸易政策(壁垒)限制——贸易成本变动——GVC分工”这一逻辑脉络对本文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具体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所产生或带来的贸易成本变动会通过“抑制连带效应”、“网络链条效应”、“投资跨越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四个渠道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影响,并在此提出相关推论和研究假设。在现实解读部分,首先,通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分阶段梳理可发现,自中国“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正逐渐由“复杂型”向“战略型”转变,且政策转向的动因与不同时期阶段下美国自身经济发展战略、利益集团博弈、社会认知、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中美双边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工具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逐渐转变,且贸易政策制裁领域也在逐步扩大。其次,基于生产分解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状态典型化事实发现: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以后向参与的方式融入GVC,且同美、日相比较其后向和深度后向GVC参与度均相对更大;考察期内中国制造业GVC分工位置的波动轨迹大致呈“V”型,且从2012年起表现出明显攀升迹象,但相较于美、英等制造业强国其GVC分工位置仍相对较低,处于中下游位置;在国际竞争力层面,中国制造业相较于美国整体上具有相对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这种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上,而美国却在高技术类别制造业中表现出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近年来双边在高技术类别间的竞争力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结合出口分解模型对价值链中的贸易利得进行解构发现,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获益能力要相对低于美国,但细化看来会发现中国在低技术类别制造业中的增值收益或获利能力要高于美国,而在高技术类别尤其是在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却明显低于美国,但近年来会发现双边在此类型下的价值链增值收益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在实证检验部分,立足于现实中各经济主体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考虑到产业在GVC中积极开展国际分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在价值链中分工地位的攀升或获取更多的增值收益,为此本文一方面着重探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并在此过程中对制造业GVC参与度和国际竞争力作同步考察;另一方面也将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增值收益或增值能力进行拓展性分析与考察。以期基于对中国制造业在GVC分工中的前后向参与度(“我为谁生产”、“谁为我生产”)、国际竞争力(“我在GVC中的竞争力”)、分工地位(“我在GVC中的地位”)、增值收益(“我在GVC中的增值能力”)进行考察的研究脉络,实现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这一影响效应的全面细致考察与探究。首先,整体层面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的提升,且这种影响效应会因不同的对华贸易政策呈现出差异性;同步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参与GVC的“门槛”且会抑制其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其次,行业技术异质性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低技术类别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对高技术类别并无明显影响。另外,基于GVC分工地位下有关贸易政策动态演变的检验中发现,“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表现出了明显的动态复杂性。随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作用机制的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会通过“抑制转移效应”、“网络链条效应”以及“污名化效应”三种渠道来实现。最后,基于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技术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家制度环境或制度质量水平能够显着弱化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所产的负面影响。而对于GVC增值能力的考察检验发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的增强。在对策建议部分,尽管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会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就难以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目标,通过实证检验可发现中国制造业可通过积极借助或利用来源于自身或国家层面的特定竞争优势,比如自主创新、“一带一路”建设等进而以此来实现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基于此,本文从产业和国家层面就如何积极能动地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规避或弱化污名化言论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具体看来,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来源于母国制度环境的特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建设以及加强中美双边交流等途径,以此来助力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更高攀升。
张讯[2](2021)在《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磷化工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经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逐渐抬头,加之以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贸易形势极为严峻。1983-2020年间,美国对外一共发起828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其中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192件,俨然是美国对外反倾销的重点对象。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所涉及的产品涵盖领域广泛,包括我国机电、化工、纺织等领域。其中,化工占据美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的15%,而磷化工是化工行业的支柱产业,屡遭反倾销调查以及高额的反倾销税给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对与反倾销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其福利影响以及贸易效应进行分析;介绍了美国对我国反倾销的整体情况,特别是对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美国对我国磷化工产业反倾销的基本情况。针对2001-2020年美国对华磷化工产品发起的5件反倾销调查,分析美国对华磷化工反倾销的总体概况。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美国对华磷化工产业反倾销的宏微观经济因素,以草甘膦为例论证出口价格增长率和进口渗透率对反倾销产生的影响,并从四个宏观经济层面来分析我国磷化工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本文还以反倾销案件为案例,分析了美国对华磷化工产业反倾销所产生的五大贸易效应,并结合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具体案例和RCA指数等对其非贸易效应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磷化工产业特点,从反倾销预警机制、企业应对能力和产业层面提供对策建议,帮助我国磷化工产业做出长期产业规划并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减少美国反倾销给我国磷化工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
孙舒[3](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侯菁[4](2020)在《东盟对华保障措施的原因及福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自古以来贸易往来较为密切。1995年到2019年间,中国与东盟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84.5亿美元扩大至6414.9亿美元,共增长34.8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5.9%,随着双边贸易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升,同时双边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在日趋严重。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统计,从1995年至2019年间,中国共遭受350起保障措施案件,其中东盟国家对中国发起了64起保障措施案件,占据全球总量的18.29%。显而易见,中国已经成为东盟国家进行保障措施的主要目标成员国。但同时,对源自中国的产品实施保障措施,通过提高关税、进口配额和关税配额等手段限制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无疑会在多个方面影响到东盟各成员国国内的经济发展,综合来看,具体会对东盟国家的整体福利产生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目前仍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状况、存在的贸易摩擦、保障措施的实施以及GTAP模型的应用相关文献,结合保障措施的相关理论,从保障措施的概念、特征和实施条件出发,介绍了国外对华保障措施的实施现状,以及东盟国家对华保障措施的相关情况。并基于此,从国际、东盟和中国三个视角对中国出口产品频遭东盟国家保障措施的原因进行阐述,同时实例补充了钢铁成为东盟对华保障措施目标产业的原因所在。接着,采用局部均衡模型为主要工具,从提高关税、进口配额和关税配额三方面,分别对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进行分析,加总整合出实施不同保障措施手段对国家净福利的影响。最后,利用GTAP模型,分别采取四种不同的冲击条件进行政策模拟,从而验证第五章的理论分析结果,并明确指出保障措施对一国GDP、贸易条件、进出口、产业产出和社会福利等宏微观经济效应的影响,尝试提出中国应对东盟国家保障措施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东盟对华保障措施频发的原因,主要包括国际方面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以及WTO制度体系存在的缺陷,东盟国家自身的贸易失衡、竞争力的差异以及中国威胁论,还有中国自身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出口企业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协会运行机制存在缺陷。同时运用实例补充分析了钢铁成为东盟对华保障措施目标产业的原因所在,主要包括东盟钢铁产业是东盟重点保护和扶持的弱势产业以及东盟对中国钢铁产品的恶性抵制,还有中国钢铁产能增长过快、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产业集中度偏低等。在此基础上,运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重点分析了东盟国家对华钢铁产品实施保障措施对双边及其他周边国家产生的福利效应,其中,理论分析方面,利用局部均衡模型得出,东盟国家对中国钢铁产品设置的包括提高关税、进口配额和关税配额等各种贸易限制,对东盟国内带来的福利效应是利还是弊尚不能明确;实证分析方面,利用GTAP模型得出,东盟国家对华钢铁产品实施保障措施,必然会对中国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对于东盟国家而言,如果中国不采取任何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那么东盟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正向影响产生,可一旦中国跟进采取报复性措施,对源自东盟国家的化学原料和制品工业征收25%的关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GDP、进口数量、贸易条件和福利变动均为负向影响,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却是最终的受益者。由此,最后提出中国应加强政府间交流合作与政治互信、完善行业协会的相关职能、改善企业出口结构以及东盟各国应基于自身发展情况,分别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权衡利弊,三思而行。
申鹏花[5](2020)在《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出口目的地战略选择研究 ——以美对华钢铁行业反倾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1995到2017年,我国就遭受了1269起反倾销调查,是全世界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22.95%。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彼此贸易利益的冲突无法避免,且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对美钢铁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但美国国内钢铁行业正逐渐衰落,美国为扶持本国产业发展,不断针对我国出口到美的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这给我国钢铁行业带来消极影响,所以研究美对华钢铁等相关行业反倾销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反倾销出现原因”、“反倾销带来的影响”、“钢铁产业遭遇反倾销原因与现状”等相关主题的国内外文献。其次,在掌握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反倾销的观点后,本文首先介绍了反倾销的相关概念及反倾销调查程序,美对华反倾销的历史及现状以及给企业带来的贸易效应,然后分析了美国对中国钢铁反倾销的现状以及原因。在定量分析方面,首先将各个数据库中钢铁反倾销等所需数据进行整理,对企业在遭遇反倾销后可能出现的出口目的地决策选择进行分析,得到钢铁企业遭美国反倾销后主要选择8种策略,运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到中国钢铁等相关企业在遭遇美国反倾销后,生产率高的企业大多会改变出口目的地以及不同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量,大型企业会继续向美出口甚至会增加对美出口量,同时对非美国家的出口也会增加,中型企业继续向美出口保持不变或者减少出口,但是会增加对非美国家的出口量即转移出口目的地来应对反倾销,一些偏中小型企业可能会直接退出美国市场,转向非美国家出口,在转向非美国家出口时,更加偏向于向离原出口市场相近的国家,且更有可能偏转至发达国家出口;其次利用对美出口变化与对非美出口变化构建变量来研究反倾销贸易效应发现,对于生产率高的企业贸易偏转效应更加显着,企业可以通过转移出口目的地来消除反倾销带来的破坏效应,对于利润率高的企业也有类似的反倾销贸易效应;最后通过对企业出口值的研究发现,企业出口大多存在出口惯性,并且企业在反倾销调查发起的当年就会产生较大反应,反倾销终裁会延续这种反应,对总出口值和起诉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对非起诉国出口增加,起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有利于我国对其出口,以上结论在各行业间差异不大,各行业在遭遇反倾销后均会出现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偏转效应。
李斯琦[6](2019)在《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行业作为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行业之一,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典型案例,美国坚持认为由于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全球钢铁价格降低,造成美国关闭部分钢铁工厂。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急于解决本国产能过剩的问题,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国,钢铁产品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举步维艰,因此在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分析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为绪论,是文章的问题提出部分;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对反倾销措施的四种贸易效应进行界定,并利用产量竞争模型及三国博弈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对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现状、特点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首先通过贸易数据的观察,粗略估计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是否存在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移效应以及贸易偏转效应,随后利用2001年到2015年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案例中HS10位编号涉案产品的月度数据,运用OLS回归模型,引用申请前、申请后、初裁前、初裁后、终裁前、终裁后六个虚拟变量,实证检验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过程中不同阶段贸易效应的存在及大小;第五部分为对策部分,根据本文的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从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提出我国钢铁行业今后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结论发现,无论是从数据的直观分析还是实证分析,一旦美国政府做出肯定性初裁,无论终裁结果如何,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量都会减少,同时美国从墨西哥、印尼等竞争国进口同类涉案产品数量会增加;中国的涉案产品会增加向第三方市场的出口,且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偏转。我国应配合“一带一路”政策实行市场多元化、调整对美出口钢铁产品结构、密切关注美国对中国竞争国的钢铁产品的反倾销情况;充分利用反倾销的时滞效应,善于运用价格承诺,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以期减少反倾销调查带来的损失。
何白俐[7](2019)在《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欧盟实施对广西北流陶瓷企业的反倾销措施是广西北流陶瓷企业遭遇的第一起反倾销案件。目前,该案件仍处于实施中。案件经历了反倾销立案、初裁、终裁、期中复审、日落复审等主要反倾销案件节点。此次反倾销行为对北流陶瓷企业影响深远,导致其他国家也频繁向北流日用陶瓷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削减了北流陶瓷企业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也使各企业能进一步提升反倾销意识,规范国际贸易经营方式。且广西陶瓷企业主要以中小型外贸企业为主,研究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可为中国中小外贸企业应诉反倾销提供对策建议。首先,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介绍了反倾销的主要概念以及反倾销调查的基本程序,其中重点介绍了欧盟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认可的做法。从贸易保护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出发,解释了发起反倾销和应诉反倾销的原因。其次,通过整理广西统计年鉴以及贸易救济相关统计数据得出,第一,广西陶瓷的发展现状主要以出口为主,且频繁遭受来自他国的反倾销措施;第二,通过在广西北流陶瓷企业以及陶瓷行业协会的实地调研了解到,广西陶瓷企业遭遇反倾销损失严重,积极应诉的企业获得了全国较低的税率;第三,广西陶瓷企业经营中的不足面临欧盟经济不景气是广西陶瓷企业遭遇欧盟反倾销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最后,本文重点以广西三环集团和广西老田瓷业公司在应诉欧盟反倾销的工作展开分析,广西三环为获得行业最低税率组建了反倾销应诉小组并且争取进口商的配合非常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广西老田在应诉过程中还应该加强企业员工的反倾销意识。总结企业在应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企业应该重视反倾销预警工作,并通过建立反倾销应诉小组以及稳定进口商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应诉能力,通过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还要争取来自政府和行业协会在信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宋舒婷[8](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资本市场反应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贸易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同时,贸易摩擦与纠纷也不断发生。各国家和地区为了维护和谐有序的国际贸易秩序及本国的贸易发展,为了创造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关税壁垒措施不断减弱的同时,WTO所许可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保障措施被频繁使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倾销调查都是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正义”行为,许多国家打着反倾销的幌子只是为了限制国外的产品进入。反倾销措施已经成为各国和地区对我国出口贸易限制的常用手段。一旦某个国家对某种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该产品生产企业就会面临失去该国市场的风险,可见,反倾销调查会直接削弱相关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这种影响进而会沿着产业链传递,最终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关于反倾销调查对相关企业产生何种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如何应对反倾销调查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信号传递理论和产业保护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反倾销的调查过程和反倾销对涉案企业的潜在影响机理,结合国内外关于反倾销宏观和微观影响的文献梳理,在对反倾销对上市公司行为影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四个研究假设。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披露反倾销公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运用事件研究法对相关企业的股价变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获悉贸易救济调查对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反应影响程度。然后利用设定的事件窗口期间,通过市场累计的异常收益率回归分析企业研发投资、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三个方面对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涉案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应对反倾销调查。实证结果得出:在被调查国资本市场上,遭受反倾销调查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显着为负;并且涉案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越多,反倾销调查的负向市场反应越弱;涉案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越完善,反倾销调查的负向市场反应越弱。因此,本文认为,企业无论是加强研发投资、还是完善内部控制对于应对反倾销调查都有一定的积极效果,而这些措施属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并非在短期内可以达成的,这就表明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不能临时抱佛脚,必须注重内涵发展,不断完善企业自身发展,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才能更好的应对反倾销调查带来的负面影响。
陈倩[9](2019)在《美国对华“双反”的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也取得瞩目的成就,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1052万亿美元,增幅创六年新高,再次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逆全球化风潮盛起的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更加令人侧目,这也使得中国成为各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对象国。其中,美国是世界上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特别是当美国新一届总统上任之后,打着贸易保护、美国优先的旗帜,摒弃原先国际上各国之间协商为主、互相尊重的原则,以中国不公平贸易为借口对我国产品不断征收关税和实施贸易救济调查。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对华共发起22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10%,其中反补贴调查10起,反倾销调查10起,保障措施2起,涉案金额达到45亿美元。自2006年美国打破对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首次对我国铜版纸进行反补贴调查,从此“双反”调查成为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新手段,截至2017年,美国已经对华实施“双反”措施67起。美国对华实施“双反”调查意味着会比单独的反倾销或反补贴措施裁定更高的税率,对中国的出口与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产生严重制约。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双反”调查研究的现状与动态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了国外对华实施“双反”调查的现状,整理了2004年至2017年中国遭受外国“双反”调查的数量及“双反”申诉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美国对我国实施“双反”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在此引入RCA指数,目的是想研究美国对华实施“双反”与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无直接因果关系;进而借鉴之前经济学家对反倾销的研究进行理论分析,用图解的形式解释了由“双反”引起的贸易效应,分别是本文所要研究的贸易限制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偏转效应以及贸易抑制效应。再利用关税经济效应理论与价格竞争模型进一步证明了由于“双反”引起的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接下来对美国“双反”引起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于美国对华“双反”的产品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进行统计型描述,在此基础上以58起案件下104件产品为例,时间跨度为2004年-2017年,分别研究“双反”的调查阶段、终裁阶段以及总阶段产生的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结果表明,美国对华“双反”有着明显的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出口产生严重的制约。其中,贸易调查阶段的效应比终裁阶段更加显着,即只要美国对华发起“双反”调查,无论最终是否进行肯定性终裁,中国涉案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额和出口份额都会减少;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能够促进中国对美的出口,并且这种促进能够抵消美国“双反”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汇率和GDP也是影响中国对美出口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的结果分别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维度给出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该早日争取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鼓励企业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完善国内补贴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协会应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培训,带领企业做好“双反”预警机制建设;企业应自身加强“双反”预警机制、积极配合“双反”调查、加强与美国相关利益集团的合作。
杨岚[10](2018)在《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不断的加深、关税壁垒不断弱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将反倾销作为保护本国贸易的主要手段。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出口企业蓬勃发展加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我国已连续23年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第一“目标国”,反倾销已经对我国的外贸出口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2017年中美贸易战的发生,国际间的贸易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反倾销压力将继续增加。反倾销诉讼它并不是仅仅是普通的法律诉讼,它本质上是会计制度的一种纷争。在反倾销调查中,会有非常多的涉及会计专业问题的事项,在应诉反倾销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套完整的会计框架。并且,在不同的会计制度和市场环境下反倾销调查对会计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因此结合我国政策和国情的反倾销会计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为企业反倾销应诉提供准确有力的会计支持,有助于提高出口企业反倾销应诉能力、维护企业正当权益。本文以我国企业反倾销会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反倾销调查对会计的要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反倾销应对和反倾销会计发展的现状,采用规范分析为主、比较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提出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一些我国反倾销应诉的实际案件进行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主要从会计准则差异和成本核算的差异的方面分析了反倾销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及其成因从会计信息、成本核算、会计预警和人才培养四个层面,对我国企业反倾销会计的完善提出较为可行的建议。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结构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结构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相关研究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脉络 |
2.1.2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方法 |
2.1.3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 |
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相关研究 |
2.2.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动因 |
2.2.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特点 |
2.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方式 |
2.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和价值链分工相关研究 |
2.3.1 中美贸易政策发展的新趋势及相关研究 |
2.3.2 中美价值链分工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理论模型 |
3.1.1 理论建模基础 |
3.1.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企业生产状态的影响 |
3.1.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 |
3.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嵌入GVC分工影响的作用机制 |
3.2.1 抑制转移效应 |
3.2.2 网络链条效应 |
3.2.3 投资跨越效应 |
3.2.4 “污名化”效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典型化事实 |
4.1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分析 |
4.1.1 测算方法 |
4.1.2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测算与分析 |
4.1.3 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测算与分析 |
4.1.4 全球价值链国际竞争力指数测算与分析 |
4.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与具体贸易政策措施运用 |
4.2.1 “小布什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1—2009) |
4.2.2 “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09—2017) |
4.2.3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2017—至今) |
4.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关系初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计量模型设定 |
5.2 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
5.2.1 变量选取与测量 |
5.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 基于整体层面的实证检验 |
5.3.1 基准回归分析 |
5.3.2 稳健性检验 |
5.3.3 行业技术异质性分析 |
5.3.4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动态演变分析 |
5.4 基于作用机制层面的实证检验 |
5.4.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5.4.2 检验结果与说明 |
5.5 基于化解或突破贸易政策限制下GVC分工地位提升层面的实证检验 |
5.5.1 指标量化与说明 |
5.5.2 基准回归检验 |
5.5.3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利得探究 |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6.1.1 全球价值链分解 |
6.1.2 数据来源 |
6.2 中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分析 |
6.2.1 中美制造业总值贸易与增加值贸易比较分析 |
6.2.2 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利益分配 |
6.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制造业GVC增值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
6.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3.2 基准检验 |
6.3.3 稳健性检验 |
6.3.4 差异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磷化工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内容结构 |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倾销 |
二、反倾销、反倾销流程与反倾销税 |
第二节 倾销与反倾销经济学分析 |
一、倾销经济学分析 |
二、反倾销经济学分析 |
第三节 反倾销相关贸易理论 |
一、资源禀赋理论 |
二、新贸易理论 |
三、保护贸易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对华磷化工产业反倾销现状 |
第一节 美国对华反倾销基本情况 |
一、反倾销数量成上升趋势 |
二、涉案产业分布广 |
三、肯定性终裁比率高 |
四、高税率对相关产业影响深远 |
第二节 美国对华磷化工产业反倾销情况 |
一、磷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
二、磷化工行业细分市场分析 |
三、美国对华磷化工产业反倾销案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对华磷化工产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原因 |
第一节 贸易价格与贸易量 |
一、我国对美草甘膦原药贸易现状 |
二、出口价格增长率 |
三、进口渗透率 |
第二节 宏观经济环境 |
一、美国实际GDP增长率和失业率 |
二、实际汇率增长率 |
三、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长率 |
第三节 其他因素 |
一、中国磷化工企业的反倾销应诉能力 |
二、中国上一年是否对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对华磷化工产业反倾销的影响 |
第一节 对磷化工产业的贸易效应 |
一、贸易效应分析 |
二、美国反倾销对磷化工产生的贸易效应 |
第二节 对磷化工产业产生的非贸易效应 |
一、继发性保护效应 |
二、对国别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
三、投资跨越效应 |
四、国家间的报复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构建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 |
一、结构化反倾销预警机制 |
二、构建行业协会主导的反倾销预警机制 |
第二节 提高磷化工企业应诉能力 |
一、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
二、通过行业协会联动企业和政府 |
三、营造良性政治和商业环境 |
第三节 磷化工产业创新升级 |
一、发展多元化产品格局 |
二、同其他化工以及尖端领域联合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范畴 |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
一、WTO制度发展 |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
三、从案件结果看 |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
四、从案件结果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DSU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 |
(二)中文译着 |
(三)中文论文 |
(四)中文学位论文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一)英文着作 |
(二)英文论文 |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
致谢 |
(4)东盟对华保障措施的原因及福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简评 |
1.2.1 关于中国与东盟贸易状况的研究 |
1.2.2 关于中国与东盟贸易摩擦的研究 |
1.2.3 关于保障措施的研究 |
1.2.4 关于GTAP模型应用的研究 |
1.2.5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WTO保障措施理论概述 |
2.1 保障措施概念及主要特征 |
2.1.1 保障措施的概念 |
2.1.2 保障措施的主要特征 |
2.1.3 与反倾销反补贴的对比特征 |
2.2 保障措施的实施条件 |
2.3 特别保障措施 |
2.4 实施保障措施的理论依据 |
2.4.1 幼稚产业保护论 |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第三章 东盟实施对华保障措施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
3.1 国外对华保障措施的现状 |
3.1.1 国外对华保障措施调查的国别统计 |
3.1.2 国外对华保障措施调查的行业统计 |
3.2 东盟国家对华保障措施的现状和特点 |
3.2.1 立案数量呈倒U型分布 |
3.2.2 国别分布相对集中 |
3.2.3 钢铁成为主要目标产业 |
3.2.4 最终保障措施实施比例高 |
3.3 主要东盟国家对华保障措施的总体概况 |
3.3.1 印度尼西亚 |
3.3.2 菲律宾 |
3.3.3 马来西亚 |
3.3.4 泰国 |
3.3.5 越南 |
第四章 东盟实施对华保障措施的原因分析 |
4.1 基于国际视角的原因分析 |
4.1.1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
4.1.2 WTO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
4.2 基于东盟视角的原因分析 |
4.2.1 一直存在贸易失衡 |
4.2.2 东盟国家竞争力的差异 |
4.2.3 中国威胁论 |
4.3 基于中国视角的原因分析 |
4.3.1 中国产品缺乏竞争力 |
4.3.2 中国出口企业秩序混乱 |
4.3.3 行业协会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
4.4 钢铁成为东盟对华保障措施目标产业的原因分析 |
4.4.1 中国与东盟钢铁产品贸易情况 |
4.4.2 东盟方面的原因 |
4.4.3 中国方面的原因 |
第五章 东盟实施对华保障措施的福利水平分析 |
5.1 自由贸易一般情况分析 |
5.2 提高关税对东盟国内福利效应分析 |
5.3 进口配额对东盟国内福利效应分析 |
5.4 关税配额对东盟国内福利效应分析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6.1 GTAP模型的相关介绍 |
6.1.1 模型的基本原理 |
6.1.2 理论模型结构 |
6.2 GTAP模型的设定 |
6.2.1 数据的处理 |
6.2.2 模拟情景的设定 |
6.3 GTAP实证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出口目的地战略选择研究 ——以美对华钢铁行业反倾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反倾销相关研究综述 |
1.2.2 钢铁反倾销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 |
2 美对华反倾销现状 |
2.1 反倾销相关概述 |
2.2 美国反倾销调查程序 |
2.3 美对华反倾销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
2.4 美对华反倾销贸易效应现状分析 |
2.4.1 反倾销贸易破坏效应现状 |
2.4.2 反倾销贸易抑制效应现状 |
2.4.3 反倾销贸易转向效应现状 |
2.4.4 反倾销贸易偏转效应现状 |
3 中国钢铁遭遇反倾销现状 |
3.1 中国钢铁产业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状 |
3.2 美对华钢铁产业反倾销的现状 |
3.3 美对华钢铁产业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
4 实证分析与检验 |
4.1 模型介绍 |
4.1.1 模型设定 |
4.1.2 模型系数解读 |
4.2 反倾销后企业目的地战略选择实证研究 |
4.2.1 数据来源与初步整理 |
4.2.2 模型构建与变量介绍 |
4.2.3 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
4.2.4 模型检验 |
4.2.5 对非美国家出口效应的进一步研究 |
4.3 反倾销对出口企业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
4.3.1 模型构建及变量解释 |
4.3.2 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3 模型检验 |
4.3.4 反倾销贸易效应的进一步研究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角度 |
5.2.2 企业角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国内外研究 |
1.2.2 关于反倾销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 |
1.2.3 关于对华钢铁反倾销的研究 |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倾销与反倾销的基本概念 |
2.1.1 倾销的概念及类型 |
2.1.2 反倾销的相关概述 |
2.2 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 |
2.2.1 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 |
2.2.2 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 |
2.2.3 反倾销的贸易偏转效应 |
2.2.4 反倾销的贸易抑制效应 |
2.3 反倾销措施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
2.3.1 反倾销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理论分析 |
2.3.2 反倾销贸易偏转效应和贸易抑制效应的理论分析 |
3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现状及特征分析 |
3.1 中国对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现状及特征 |
3.1.1 中国对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现状 |
3.1.2 中国对美国钢铁产品出口特征 |
3.2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 |
3.2.1 我国钢铁产品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
3.2.2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实施反倾销的现状及特征 |
3.3 我国钢铁产品频繁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
3.3.1 美国方面 |
3.3.2 中国方面 |
4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 |
4.1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流量分析 |
4.1.1 贸易限制效应的流量分析 |
4.1.2 贸易转移效应的流量分析 |
4.1.3 贸易偏转效应的流量分析 |
4.2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贸易效应的实证模型 |
4.2.1 模型的设定和变量的选取 |
4.2.2 数据来源说明 |
4.2.3 模型的检验及修正 |
4.3 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的实证结果 |
4.3.1 贸易限制效应 |
4.3.2 贸易转移效应 |
4.3.3 贸易偏转效应 |
5 应对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对策 |
5.1 宏观层面 |
5.1.1 针对不同程度的贸易限制效应,调整对美出口结构 |
5.1.2 利用贸易转移效应,适时增加对美出口 |
5.1.3 考虑贸易偏转效应,配合“一带一路”实行市场多元化 |
5.2 微观层面 |
5.2.1 充分利用时滞效应,尽可能减少损失 |
5.2.2 善于运用价格承诺,维护合理贸易利益 |
5.2.3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反倾销调查程序研究 |
1.3.2 企业遭受反倾销研究 |
1.3.3 反倾销应对措施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点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点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反倾销的概念 |
2.1.1 反倾销的定义 |
2.1.2 反倾销调查程序 |
2.2 反倾销相关理论 |
2.2.1 自由贸易理论 |
2.2.2 贸易保护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陶瓷企业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
3.1 广西陶瓷企业发展现状 |
3.2 广西陶瓷企业遭遇欧盟反倾销概况 |
3.2.1 遭遇反倾销企业概况 |
3.2.2 反倾销案件主要历程 |
3.2.3 应诉反倾销主要措施 |
第四章 广西陶瓷企业遭受反倾销原因分析 |
4.1 内部原因 |
4.1.1 广西陶瓷低价出门 |
4.1.2 企业市场结构单一 |
4.2 外部原因 |
4.2.1 欧盟经济低迷 |
4.2.2 进口国贸易保护措施 |
4.2.3 歧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
第五章 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经验与教训 |
5.1 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经验 |
5.1.1 组建反倾销应诉小组 |
5.1.2 积极参与行业抗辩 |
5.1.3 积极配合反倾销调查 |
5.2 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教训 |
5.2.1 产品结构失衡 |
5.2.2 缺少技术创新能力 |
5.2.3 缺乏反倾销应诉能力 |
第六章 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对策 |
6.1 提高企业应诉能力 |
6.1.1 重视反倾销预警工作 |
6.1.2 成立反倾销应诉小组 |
6.1.3 稳定与进口商合作关系 |
6.2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
6.2.1 优化企业产品结构 |
6.2.2 调整企业市场结构 |
6.3 争取政府及行业协会的支持 |
6.3.1 建立信息沟通渠道 |
6.3.2 积极实施应诉工作 |
6.3.3 争取反倾销应诉补贴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上市公司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资本市场反应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能提供的贡献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号传递理论 |
2.1.2 产业保护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反倾销的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
2.2.2 反倾销经济效应研究 |
2.2.3 反倾销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
2.2.4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反倾销对上市公司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相关研究假设 |
3.1 相关基本概念 |
3.1.1 倾销与反倾销 |
3.1.2 反倾销调查程序 |
3.1.3 资本市场反应 |
3.2 反倾销对上市公司影响的理论分析 |
3.2.1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反倾销对上市公司影响分析 |
3.2.2 基于产业保护理论的反倾销对上市公司影响分析 |
3.2.3 反倾销对涉案企业潜在的影响机理分析 |
3.3 反倾销调查对涉案上市公司影响的相关研究假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应对反倾销的资本市场反应实证分析 |
4.1 资本市场反应的实证模型与数据 |
4.1.1 数据的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4.1.2 模型的假设与设定 |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2.1 涉案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反应结果与分析 |
4.2.2 涉案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反应规律及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应对反倾销调查措施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5.1 反倾销应对措施有效性的实证模型与数据 |
5.1.1 变量设计 |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1.3 模型构建 |
5.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
6.2.2 提高企业创新技术水平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美国对华“双反”的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反倾销贸易效应的文献综述 |
二、反补贴贸易效应的文献综述 |
三、“双反”调查的文献综述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现状分析 |
一、国外对华“双反”调查现状 |
二、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现状 |
第二节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特点 |
一、数量急剧上升,几乎都为肯定性裁决 |
二、涉案产品金额增大,涉案行业呈扩张趋势 |
三、征收税率普遍较高,不同涉案企业税率差异大 |
四、调查周期长,加大企业应诉难度 |
五、美国对华“双反”产品的RCA指数研究 |
第三节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原因 |
一、压制中国经济竞争力,强化美国长期战略目标 |
二、片面看待中美货物贸易差额 |
三、美国经济增速迟缓,失业率上升 |
四、“双反”措施自身优势 |
五、中国出口企业的低价营销策略 |
第二章 “双反”调查贸易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双反”调查的四种贸易效应 |
一、贸易限制效应 |
二、贸易转移效应 |
三、贸易偏转效应 |
四、贸易抑制效应 |
第二节 “双反”调查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理论分析 |
一、关税经济效应分析 |
二、价格竞争模型分析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双反”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美国对华“双反”贸易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
一、贸易限制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
二、贸易转移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
第二节 实证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模型设计 |
二、变量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第三节 美国对华“双反”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
一、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
二、固定效应回归 |
三、GMM估计回归 |
四、回归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政府层面 |
二、行业层面 |
三、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10)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3 本文创新点 |
2 反倾销调查与反倾销会计 |
2.1 倾销与反倾销 |
2.1.1 倾销与倾销的认定 |
2.1.2 反倾销与反倾销调查 |
2.1.3 反倾销与反倾销调查的关键 |
2.2 反倾销调查的会计解读 |
2.2.1 反倾销调查程序与调查问卷的会计解读 |
2.2.2 反倾销调查内容的会计解读 |
2.3 反倾销会计及其信息质量要求 |
2.3.1 反倾销会计 |
2.3.2 反倾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3 我国反倾销会计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
3.1 反倾销及反倾销会计发展的现状 |
3.1.1 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 |
3.1.2 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现状 |
3.1.3 我国反倾销会计发展的现状 |
3.2 反倾销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1 成本核算的差异及其分析 |
3.2.2 会计准则差异及其分析 |
3.2.3 政策与市场差异及其分析 |
3.3 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 |
3.3.1 缺乏反倾销导向的成本核算 |
3.3.2 反倾销会计资料准备不足 |
3.3.3 缺乏反倾销会计预警能力 |
3.3.4 缺乏反倾销会计专业人才 |
4 反倾销会计应对思路及对策 |
4.1 反倾销会计应对思路 |
4.2 反倾销会计问题的应对对策 |
4.2.1 加强反倾销导向成本核算 |
4.2.2 建立反倾销信息库 |
4.2.3 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 |
4.2.4 培养反倾销会计专业人才 |
5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D]. 张宁宁. 山东大学, 2021(11)
- [2]美国对华反倾销对中国磷化工产业的影响研究[D]. 张讯.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3]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4]东盟对华保障措施的原因及福利效应研究[D]. 侯菁. 广西大学, 2020(07)
- [5]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出口目的地战略选择研究 ——以美对华钢铁行业反倾销为例[D]. 申鹏花.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美国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研究[D]. 李斯琦.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7]广西陶瓷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D]. 何白俐. 广西大学, 2019(01)
- [8]我国上市公司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资本市场反应及对策研究[D]. 宋舒婷. 济南大学, 2019(01)
- [9]美国对华“双反”的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视角[D]. 陈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我国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岚.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