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矿务局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

通化矿务局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

赵显文[1]2004年在《通化矿务局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国有煤炭企业的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中的重点,这主要是由煤炭企业的产业特点和煤炭企业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期限的临近,煤炭资源将会枯竭,这是煤炭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再者煤炭生产行业对于环境影响的严重性和突出性,这都决定了国有煤炭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调整煤炭产品结构,变革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建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煤炭企业几十年经营发展也表明,企业承担着多种社会负担,这使得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为辅业的运转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限制了主业的高效、迅速发展。因此,剥离企业的社会职能也是煤炭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通化矿务局为研究对象,应用计量分析等数学方法,通过对煤炭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现状、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几个方面的研究,从产量规划,多种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了适合通化矿务局自身发展的策略;阐述了通化矿务局的策略选择;并结合通化矿务局实际情况,对通化矿务局改制路径的选择提出了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可以预见,通化矿务局实施此策略,将会使老矿区重新焕发生机。

孙洪志[2]2004年在《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衰退,当煤炭行业进入衰退阶段时,往往会引起所在区域经济的剧烈振荡。据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煤炭行业转型及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国外对煤炭行业制度创新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已经跨越了实证研究的范围,过渡到了实践操作层面。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世界各国的煤炭行业主要从组织层面、发展战略层面、技术层面进行了改革。国内对煤炭行业制度创新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主要是从叁个方向开展的研究。一是对煤炭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二是对利益群体的研究和分析;叁是对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和分析。煤炭企业从兴到衰是客观规律,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开采时间长资源枯竭的矿井都将面临转型和制度创新问题。吉林省的煤炭行业整体处于这一衰退阶段。但目前还没有一套符合吉林省煤炭行业特殊性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没有一套对吉林省煤炭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同时,也缺乏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和改革思路。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分析;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资源优化;制度创新;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建议等。从吉林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入手,通过全面分析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制约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历史问题,包括企业债务负担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就业压力问题劳保问题、资金投入问题等;二是管理问题,包括观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成本缺乏控制、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叁是人员素质问题;四是竞争能力问题;五是衰老报废矿井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吉林省煤炭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瓶颈”。表明吉林省煤炭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煤炭企业缺乏竞争力,同时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的本质是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如何确立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整个行业的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构成行业的企业的竞争合力。把吉林省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集合来考虑,可分析其在全国煤炭行业中竞争地位。吉林省煤炭企业提供的煤炭总量远不能满足吉林省对煤炭的需求,由于吉林省煤炭质量和价格不占优势,吉林省煤炭行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为了对煤炭行业的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可利用AHP与专家评议法建立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通过模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得出结论,吉林省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与全国的其它煤炭企业相比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产品质量、产品效率都是落后的。煤炭本身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煤炭资源是稀缺的,具有垄断性。自然资源最优配置的本质要求就是考虑社会经济和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优化配置从效益角度讲就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资源量角度表述对应着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效益最大化和总资源成本最小的最优规划问题。为了建立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模型,可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利用价格-产量函数得到的收益函数和生产成本函数,建立收益最大化目标函数,使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最优资源配置。二是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具有投资大,回收时间长,风险高的特征,具有期权性质,可利用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可简便有效地确定煤炭资源开采的价值。生产函数可分析评价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建立吉林省煤炭行业生产函数发现吉林省煤炭行业的产出主要是靠大量的劳动投入来支持产出的。吉林省煤炭行业是典型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合理。在投资总额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建立优化投资项目动态0-1整数动态规划模型对的各矿区各项目进行投资规划,以获得在有限投资下的最大投资收益。现代经济发展的史实证明,经济发展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而且也与制度因素相关联。制度创新涉及到的最敏感的问题是产权结构,经过近20年的改革,我国产权制度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权结构。无需讳言,在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难度最大,对于资源型行业的国有煤炭企业,问题就更为突出。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特别是符合国有企业现实状况的多种产权实现形式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吉林省煤炭行业企业制度创新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优质资产数量小,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第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极大的缺陷,不能对公司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解决的对策是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吉林省煤炭企业制度创新。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技术创新指标评价模型,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及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作为煤炭行业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个特例,可对小煤窑行为策略进行博弈分析,分析关井压产政策实施的对策。吉林省煤炭行业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原则,组建了多种经营公司,通过积极扶持,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但由于国家缺乏资源型企业和城市转型政策,煤炭企业自身缺乏转型经验和人才等原因,煤炭行业难以完成转型任务。因此,吉林省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基?

曾志宏[3]2017年在《城市复兴视野下的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我国着名老工业基地吉林省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学、文化遗产学、建筑学、历史学等学科探讨吉林省工业遗产的保护理论和实践方法,以期对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吉林省工业遗产是我国近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末民初外国资本的涌入、历经奉系军阀民族工业的发展、“九一八”前后殖民工业的畸形膨胀和“一五”期间的苏联援建,至1965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建设完成,百余年的发展为吉林省留下了大量刻有时代印记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物证,也是国家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城市大建设的背景下,大量土地被重新开发,导致工业遗产资源的迅速流失,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亟待进一步展开。城市复兴理论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将工业遗产纳入到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职能转型等大背景中,建立城市复兴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有效联系,充分挖掘工业遗产在完善城市文功能、发扬城市工业文化、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振兴城市经济方面的作用,是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向。首先对吉林省工业遗产的资源进行梳理,理清近代工业的发展脉络,分析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制定工业遗产的评价标准,提出工业遗产的保护名录。在资源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针对工业遗产资源家底不清,流失严重的问题,提出建立登录制度、统一工业遗产评价标准的策略;针对保护机制缺失,首先确立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工业遗产本体叁个操作层次上的管理职责,规范了从历史研究、文献调查到城市复兴具体步骤的工作流程;针对保护利用形式单一的问题,从城市功能、文化、经济和空间四个方面,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在城市复兴的背景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新的途径。最后,综合以上的策略方法,以长春市为例,从旧工业区的功能置换和恢复地区活力、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以文化事件为触媒塑造城市形象这叁个角度探讨工业遗产在其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和保护利用的新模式。

赵金山[4]2016年在《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城市经济引擎的老工业区最初是因发展工业而兴盛起来的,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业企业逐渐退出城市中心区,而遗留下的厂房如何再利用;工业建筑、设施设备是“拆”是“留”,是“用”是“保”,都是急需回答的问题。城市工业地段更新改造是城市复兴的重要方面,工业用地调整也是实现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工业地段整体性更新的方法研究城市老工业地段的更新与再利用。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经验总结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城市复兴理论应用于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中。首先,阐述了工业用地更新的概念、类型和发展历程;回顾了工业地段更新的重要理论及研究状况;构建“工业区—典型企业—建筑”的叁级保护研究体系。其次,在调研部分,回顾了吉林省工业发展的历程,对老工业区文化景观结构按场地、建(构)筑物、生产设备、废旧材料和景观绿化的分类进行了剖析,并对老工业区遗产的分布特征、产业特征、类型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更新存在的问题。在策略研究部分,明确了整体性更新利用的策略,从更新原则、更新目标、环境再利用、遗产再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归纳出符合区域实情的策略建议。最后,针对老工业区典型企业进行了设计畅想,选取长春宽城铁北老工业区的长春热电一厂地块,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地段更新的策略、定位、布局提出了更新办法,并对地段的景观系统改造从地形、植被、路径叁个层次提出了可行措施。通过对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的调研分析,本文从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的角度出发,构建出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更新策略框架,总结出符合吉林省省情的工业用地更新策略,对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谭俊涛[5]2017年在《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和森林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城市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必然面临的问题,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并且资源枯竭类城市所占比重高,亟需进行城市转型。自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国家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已开展10多年,如何科学的评价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并且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演化弹性理论具有解释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更新、再生和重组属性的能力,将演化弹性思想引入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科学依据,也拓宽了弹性理论的应用范畴。文章评价了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绩效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弹性分析框架,分析了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的弹性特征,最后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从基本概念辨析入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演化经济弹性研究涉及的主要基础理论进行阐述,并对主要理论涉及的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主要理论对论文带来的启示进行阐述。2.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构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可持续发展增量表征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叁个方面评价了19个资源型城市振兴战略实施后的转型绩效,并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绩效差异进行分析,最后从可开采资源量、交通区位、要素投入和国家政策支持、城市发展基础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的主要因素。3.从演化弹性的定义出发,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弹性的分析框架,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应对短期危机和长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能力。资源型城市应对短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评价主要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两次短期危机,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维持性和恢复性能力,并对两次经济危机经济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资源型城市应对长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评价主要分析了振兴战略实施后资源型城市应对长期扰动的经济维持性、适应性和转型性的特征。4.以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及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辽源为例,分析辽源市如何形成路径依赖以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进行路径创造,成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整体较好的城市;另外选取同为衰退型煤炭城市双鸭山作为对比分析案例,分析两个城市经济转型过程的弹性差异成因,为其他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借鉴。5.依据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的特征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的经济弹性特征的分析结果,从提高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和应对短期危机的长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调控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对东北地区2003以来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进行分析,发现吉林省和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明显好于黑龙江省,辽源、松原和白山市转型效果较好,鸡西、伊春和黑河市转型较差,综合类和石油类城市转型绩效较好,煤炭类和森工类城市转型效果较差。经济转型绩效与城市转型绩效总体趋势相近,大庆市经济转型绩效较差,石油类城市社会转型效果较好,不同城市生态环境转型差异较小。资金投入和交通区位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影响大,城市规模、可开采资源和城市发展基础次之。2.对东北资源型城市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所表现出的经济弹性,从经济维持性和经济恢复性两个维度进行了测度,发现资源型城市应对经济衰退的经济维持性和经济恢复性均较差,但不同类型城市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石油类城市和钢铁类城市的经济维持性最强,而煤炭类城市的经济维持性最差。影响两次经济衰退过程中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差异,区位优势、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外商依存度以及政策支持对两次经济衰退过程的经济弹性均有正向作用,而资源型产业就业比重却一直存在负向作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制造业的经济弹性更强,而第叁产业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表现出更强的弹性。3.对19个资源型城市应对长期扰动的经济弹性能力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辽宁省和吉林省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弹性要明显高于黑龙江省,辽宁省的盘锦、本溪和鞍山排名前3位,而黑龙江省的四大煤城经济弹性最低,再生型城市经济弹性最高,而衰退型城市经济弹性最低,冶金类和石油类城市经济弹性较高,煤炭城市经济弹性最低。与城市经济弹性位序相比,盘锦、大庆等石油城市的经济维持性明显偏低,而适应性较强;黑河、牡丹江等森工类城市经济维持性较强,而经济适应性不足;阜新、抚顺、辽源等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性较强。随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的维持性、适应性和转型性以及经济弹性的区域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经济弹性增加量最大的叁个城市分别为黑河市、阜新和辽源市,经济弹性减小量最大的四个城市分别为大庆、七台河、双鸭山和葫芦岛,森工类城市经济弹性指数增加量最大,其次为冶金类城市和综合类城市,煤炭城市经济弹性呈下降趋势,石油类城市经济弹性下降量最大。4.分析辽源市如何形成路径锁定以及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进行路径创造,发现辽源市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导入、锁定和解锁的阶段,振兴战略实施后,第二产业占比持续增加,振兴战略主要对第二产业的振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辽源市的路径突破主要发生在2008年被确认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试点后,通过政策导向的路径创造有序展开,通过抓住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支持政策,采取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的战略,积极发展非煤产业的路径创造。采掘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由2003年占比超过20%,至2014年所占比重仅有3.4%;工业行业的多样化指数明显增强,制造业向高级化发展。5.对比辽源和双鸭山两个城市的转型差异并对成因进行分析,发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来看,辽源市自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状况均要好于双鸭山市。2012年之前辽源市的经济增长率要整体高于双鸭山市,而2012年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过程中,辽源市的经济下行较小;从叁次产业结构调整看,辽源市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调整显着,而双鸭山市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第二、叁产业增长缓慢;从工业行业结构看,双鸭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占比最高的两个行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他行业发展明显不足,双鸭山市工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缓慢,工业结构调整滞后于辽源市。6.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初步分析了辽源市和双鸭山市经济弹性的差异性特征,将两个城市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发现2003年之前,两市的发展轨迹比较相似,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适应性循环过程,都经历了重组、开发、保持和释放四个阶段,造成两市转型绩效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后,两市的发展轨迹出现了较大的差异,2008年辽源市被确认为国家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发展加速推进,进入了开发阶段,2013确立“2+3”的产业发展战略,进入了转型快车道,进入了保持阶段。而鸭山市振兴东北战略实施后,城市进入重组阶段,城市接续产业选择不明确,城市产业发展又回到了上一个循环过程中。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从提高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和应对短期危机的长期扰动的弹性能力调控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那伟[6]2008年在《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脆弱性成为国际上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脆弱性理论和研究范式是地理学研究人地系统的前沿理论,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耦合系统相互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论文运用脆弱性理论对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辽源市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表现和影响因素,并以此对辽源市人地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辽源市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对策。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矿业城市、脆弱性理论、人地系统的研究发展历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脆弱性概念、评价内容与方法、脆弱性的研究框架以及矿业城市研究发展历程等问题。第二章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论述了辽源市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概况,重点分析了辽源市从建制至今100多年的人地系统演化历程,并将整个历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最后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人口、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社会因素。第叁章研究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外在表现。首先,研究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特征,分析了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按照人地系统组成结构,分别分析了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并将辽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进行比较。论文认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表现是经济总量小,地区经济差距大;产业发展水平低和资本流失严重,政府财政积累能力弱。社会系统脆弱性表现是居民生活水平低;城市失业率高,工人技能差;市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化质量差;棚户区和塌陷区面积大。自然系统脆弱性主要是城市生态环境差,工业污染严重,水土资源短缺,流失严重。第四章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和因果过程分析。根据脆弱性的外在表现,总结分析了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形成影响因素。按照不同的影响方向,将影响因素分为敏感性因子和恢复力因子,并分别对叁个子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造成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脆弱性的敏感性因子是煤炭产业和计划经济体制;恢复力因子包括叁次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外部援助能力等。社会系统脆弱性恢复力因子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基础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的敏感性因子是煤炭产业和传统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恢复力因子包括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森林覆盖率和水土资源保有量等。第五章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根据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分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结合熵权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方法,从1990~2005年一共16个样本年,对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敏感性、恢复力进行了评价。第六章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优化调控对策。根据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的表现和评价结果,按照降低系统敏感性和脆弱性,提高自身恢复力的思路,分别对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调控对策。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盛莉[7]2009年在《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建设技术经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项目日益增多。为了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和探索研究铁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建设项目的方案论证结果与实际相符,杜绝项目盲目上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本文首先介绍了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建设在国民经济和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阐述了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建设的必要性。第二章介绍了铁路建设项目运输需求分析,说明了货源产地与产品生产地的空间差异、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的空间差异、各地区生产能力不均衡产生了铁路货运市场的不同需求,指出了影响铁路货运需求的主要因素,就铁路货运、客运需求预测方法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的客货运量,为做好经济评价打下良好基础。随后进行了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中,本文简要介绍了铁路建设项目运营期现金流入及现金流出构成的主要因素和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主要指标,并且计算出了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各新建线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敏感性分析;国民经济评价中,本文介绍了铁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含义与意义,论述了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关系,介绍了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方法、参数和评价指标,对本文采用的费用和效益法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作了进一步说明,并且计算出了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各新建线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敏感性分析。最后,本文对东北东部铁路通道进行了综合评价,讨论了其他运输方式替代的可能性,对难以量化的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建设的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张石磊[8]2012年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机制及城市规划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从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综合交叉的学术视角,将城市规划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公共政策这一思路引入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将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梳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与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规划响应的内容、途径及其导向,并结合白山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城市规划响应实践,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城市规划相应的一般框架和具体途径。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城市规划响应的背景及必要性阐述,认为人文地理学与规划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城市规划响应的理论背景;我国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现实需要开展城市规划响应研究;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自上而下的改革压力以及大量规划人员的实践探索都有利于开展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规划理论研究。(2)对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和城市规划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理论梳理,定义了城市规划的广义概念,认为当前对于资源型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研究深入且广泛,已经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两者间缺乏有效交叉和融合,特别是未能将城市规划这一重要的公共政策手段运用到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缺乏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探讨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这些恰恰是本研究需要重点突破的方面。(3)从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形成特征、转型特征、转型问题、障碍因素以及转型流程等方面,结合对国外转型的经验与教训的借鉴,形成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机制的一般认识。认为总体而言,从特征上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突发性和嵌入式特征;从转型过程来看当前学术界普遍共识是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从转型的症结上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表象上看是产业问题,本质上却是体质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来看,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启迪主要是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规划响应的重要意义。(4)探讨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城市规划响应创新的外部动因,提出了城市规划体系的制度创新,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应当建立超越狭义城市规划范畴的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与问题出发,指出了城市规划响应的需求,响应的导向、响应的内容,并强调了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核心主体地位,特别是政府利用城市规划这一公共政策来引导和调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5)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针对白山市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发展背景、过程、问题,具体探讨其城市规划的响应实践,并提出其规划响应的不足之处及其未来响应的主导方向。认为白山的规划实践中,建立以《生态城镇化规划》为统领的转型规划体系,由该规划组织和统领其它法定和非法定规划,并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上开展相应的创新实践,其区域导向、生态导向、文化导向和产业发展导向等是实现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的重要保障。认为防灾减灾规划、产业转型规划和景观规划较为欠缺,同时,未来在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规划响应中,除了积极引导和促进其转型升级以外,更应对由于资源开发后的破坏导致功能转变的区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功能修复与更新,尤其是棕地的生态修复和再利用。政府的主体地位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要充分体现,并发挥其主动性,科学引导和组织资源型地区的转型过程。

刘继斌[9]2012年在《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管治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任何区域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战略问题,区域管治是区域空间结构重组背景下的区域发展由增长极向极化区域转变的尺度管理新趋势,两者都是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区域转型发展时期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以国家确定的探索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模式和深化对外开放新举措的政策区——长吉图区域为对象,对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管治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区域管治理论的理论背景和长吉图区域上升为区域合作模式探索和对外开放政策区的实践背景,指出了该研究对丰富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管治研究的理论意义,对长吉图区域发展和促进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现实意义;制定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第二章对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区域管治概念进行了界定,辨析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区域管治的关系;系统梳理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要素、模式、基础理论、演变理论、理论新发展,对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从产业结构高级化、集聚与扩散、区域极化形态转变、产业地域分工、区域性设施建设、区域发展政策调整、区域要素优化方面提出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规律性认识;梳理了区域管治的理论、模式,对区域管治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从建立基于顺畅沟通的制度体系、区域协调的联合组织、地方特色的分级管治方面提出了区域管治的实施路径。第叁章分析了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发展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政策背景基础;梳理了长吉图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时空轨迹;提出了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第四章通过对长吉图区域现状空间结构及城镇竞争态势、区域城镇空间形态、区域城镇空间极化分析,识别了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即:城镇生态位与城镇化水平空间存在偏差影响着城镇化质量不高问题的解决,城镇空间形态的多中心性发育不良影响着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城镇空间极化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第五章提出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基本思路和趋势导向;从城镇空间重组、产业空间重组、生态空间重组和交通空间重组方面提出长吉图区域空间重组内容;并对长吉图区域的重要次区域——长吉一体化区域和延珲一体化区域进行细化研究。第六章从省域空间尺度、长吉图区域空间尺度、市县级空间尺度对长吉图区域空间管治进行了尺度管理研究,指出了叁个空间尺度的区域性协调、发展建设指导、行政管理与服务提供管治重点;通过对已有管治模式和制度体系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两者配套的长吉图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建设,并指出了不同管治体系与模式对应的区域管治内容;从区划调整与空间整合、空间分区与分级管治、区域协调与补偿机制叁方面提出了长吉图区域空间管治实施安排;从区域合作模式和合作部署方面提出了区域管治的先期行动,指导长吉图区域空间管治实施。

李堂军[10]2000年在《矿区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适应性对策》文中提出对矿区概念进行了界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了矿区形成与演化机理,认为矿区城市化是矿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提出了矿区演化的四个进程:煤炭开发期、城市形成期、城市发展期和城市成熟期,根据我国目前矿区与城市的关系,采用距离系数与关联系数将矿区划分为城镇型、矿区城市型和城市矿区型叁类,构建与改进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和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提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化仿真系统的概念与设计思想,建立了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为核心的集成化动态仿真系统,对不同矿区进行了动态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区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适应性对策。

参考文献:

[1]. 通化矿务局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D]. 赵显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

[2]. 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D]. 孙洪志. 吉林大学. 2004

[3]. 城市复兴视野下的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 曾志宏. 吉林建筑大学. 2017

[4]. 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D]. 赵金山. 吉林建筑大学. 2016

[5]. 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D]. 谭俊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7

[6]. 辽源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那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7]. 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建设技术经济分析[D]. 盛莉.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8]. 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机制及城市规划响应[D]. 张石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9]. 长吉图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与管治研究[D]. 刘继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0]. 矿区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适应性对策[D]. 李堂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0

标签:;  ;  ;  ;  ;  ;  ;  ;  ;  ;  ;  ;  ;  

通化矿务局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