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1]2004年在《核桃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选用核桃实生苗和核桃20 年生树为试材,主要对核桃组培快繁技术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研究,并且针对每一环节中的关键措施进行探讨。试验中发现取材于20 年生核桃树的外植体茎段和叶片污染、褐变现象严重,苗分化数以及愈伤组织分化数达不到统计样本要求。故试验结果均是以核桃实生苗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材料得到的。诱导和增殖培养基均为改良DKW。试验结果显示:核桃茎段腋芽萌发的最佳激素组合为:BA_(0.5mg/L)+KT_(0.5mg/L)+IBA_(0.02mg/L);诱导核桃叶片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配比为:6-BA_(0.01mg/L)+2,4-D_(0.01mg/L);核桃无菌芽苗增殖的最佳激素配比为:BA_(0.005mg/L)+IBA_(0.001mg/L);促使核桃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激素配比为:BA_(0.01mg/L)+2,4-D_(0.8mg/L);诱导核桃愈伤组织芽分化的最佳激素配比为KT_(0.8 mg/L) +NAA_(0.4mg/L);诱导生根的基本培养基为1/2DKW+蔗糖_(15g/L)+琼脂_(7g/L),NAA浓度在10.0mg/L 时,生根率最高;蛭石基质中核桃无菌苗移栽成活率较高。试验对核桃茎段不同节位的芽体在萌发能力和叶片、茎段等诱导愈伤组织发生表现以及对愈伤组织诱导时是否需要光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材时选择核桃顶芽和顶芽下4~5 节段的芽体作为接种材料较为适宜。而核桃叶片是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较佳材料,培养时需要在光照下进行。试验还对青霉素防止核桃茎段污染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80μg/ml 青霉素和3g 多菌灵浸泡处理核桃外植体,控制污染效果显着。试验中利用单一因子PVP 作为抗氧化剂防止核桃外植体褐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250mg/L 的PVP 预处理核桃外植体和用100mg/L 的PVP 作为培养基附加成分,褐变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通过叁元二次回归组合设计得出Na_2S_2O_3、AgNO_3、PVP 叁因子在抑制核桃外植体PPO 活性方面,以PVP作用最为突出,其次为Na_2S_2O_3,再次为AgNO_3。
裘晓梅[2]2014年在《核桃楸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核桃楸幼茎为外植体,分析在不同培养阶段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其组培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楸茎段在DKW培养基中培养7 d后,萌发率达到95%,芽体平均长度达到4.5 cm;增殖培养以培养基组合(DKW+1.0 mg/L 6-BA),增殖效果最佳,平均每个外植体出芽数为4.5个,新芽高度4.9 cm;最适生根培养基是添加了5.0 mg/L吲哚丁酸的DKW培养基,生根率可达20.1%。生根苗移栽至草炭︰蛭石︰沙子=1︰1︰1混合基质中,成活率96%以上。由此,成功建立了核桃楸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
刘小琅, 白小娟, 王晓华, 徐国平[3]2011年在《临夏州大河家蛋皮核桃离体快繁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了临夏州大河家蛋皮核桃诱导生芽、增殖培养、诱导生根的培养基及配方,结果表明,DKW+6-BA 1.0 mg/L是适宜的生芽诱导培养基,DKW+6-BA1mg/L+IBA 0.001 mg/L是适宜的增殖培养基,1/2DKW+IBA 5 mg/L+活性炭1 mg/L+间苯叁酚1 mg/L+蔗糖30 g/L是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并为其他核桃组培快繁提供了技术参数。
黄烈健, 王鸿[4]2016年在《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外植体选择及分化途径、影响增殖、生根的主要因素叁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林木植物组培的研究进展,外植体3种分化途径(腋芽萌发途径、间接器官发生途径、体细胞发生途径)有其相应的最适外植体类型,林木组培首选腋芽萌发途径。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影响增殖的两大因素,对培养基的探索已从对林木植物组培常用培养基的筛选发展到无糖培养基的探索,出现了光自养、开放组培等概念;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根的关键因素,外源激素与内源激素的相互作用对增殖有较大影响。阐述了组培中褐化、玻璃化、污染叁大难题的起因和解决措施,对褐化和玻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和培养环境方面,提出无糖组培通过对培养环境进行改善,有望改善褐化、玻璃化问题;传统组培希望从无菌技术层面解决污染难题,这也造成了组培成本偏高的问题,进而对开放组培和无糖组培的探索,通过抑菌剂的添加及糖的剔除有望降低组培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随着组培技术的发展,在抑菌剂加入的条件下,不进行高温高压灭菌,进行开放式的组培;利用植物自生的光合能力,剔除培养基中的蔗糖,同时改变光照条件、培养环境中的CO_2浓度、湿度,以促进外植体光自养微繁殖生长;二者均着眼于降低组培成本,简化组培程序,有望使组培技术得到革新。本文对林木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黄颖颖[5]2016年在《花叶山姜无土栽培及组培快繁研究》文中提出花叶山姜(Alpinia pumila)系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 L.)的野生低矮草本植物,可作优良的家庭盆栽花卉和林下地被植物。本试验通过对花叶山姜的耐阴性、无土栽培和组培快繁进行研究,寻找适宜它生长的最适光强、栽培基质配比、水培营养液配方和培养基配方,以期更好更快地开发利用它,从而丰富我国的盆栽花卉和林下地被植物,非常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人工加设黑色遮阴网,设定3种遮阴水平50%、75%和90%,并以全光照(0%)作为对照,考察花叶山姜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能力。研究发现,花叶山姜适合生长的遮阴度为全光照的75~90%,其中90%遮阴下(晴天光强约为5000lux)的观赏品质最佳;75%以下遮阴不利于芽的产生。但如果运用在商业生产中,为了获得最大的增殖效率或使其长势更快些,则以50~75%遮阴水平(晴天光强约为10000~20000lux)为佳。2、根据不同混合基质配比试验结果得出,泥炭:园林废弃物:细沙:珍珠岩:蛭石=1:8:1:1:1为花叶山姜生长的最佳配比基质。该基质中花叶山姜生长状况最佳,表现为新叶数多,叶色浓绿、斑纹明显、有光泽,病虫害较少,地下根系生长良好,且分蘖能力强。以园林废弃物为主要成分的栽培基质,本地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质轻,且环保节能、无污染,不仅栽培效果好,还有利于盆花的生产、运输,是理想的栽培基质。3、试验通过4种营养液配方与4种浓度的组合处理,并根据90d后不同营养液配方下花叶山姜生长状况的评价,最后得出1/4霍格兰配方营养液培养下的花叶山姜生长效果最佳,适用于水培生产,不仅可以维持最佳的观赏状态,还可以节约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最为理想的营养液配方。但如果应用于家庭水培,相比于1/4霍格兰配方,而1德沃多作为家庭用水培营养液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因为可以直接在市面上购买,操作性强。4、以花叶山姜的茎尖或带芽点的茎段作为外植体,采用MS培养基并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进行了芽分化、丛生芽增殖和试管苗生根等研究。结果表明:当初代培养基配方为MS+6-BA6.0mg/L(单位下同)+NAA0.1时,不定芽的诱导率最高,达到52%;丛生芽的继代培养以MS+6-BA4.0+NAA0.1+TDZ1.0培养基为佳,增殖倍数达到3.56;生根培养基以1/2MS+NAA0.5较佳。
王小军[6]2015年在《红树莓组培快繁体系与试管苗褐化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红树莓哈瑞太兹(Heritage)筛选不同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树莓芽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诱导的影响,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最后成功的驯化移栽,建立红树莓组培快繁体系。同时进行红树莓试管苗褐化控制技术的研究,试图找到控制红树莓组织培养各个阶段褐化的有效措施。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红树莓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通过对外植体采集时间、芽类型和灭菌时间进行完全随机试验。试验得出非裸芽为最佳的外植体,而最适合非裸芽的灭菌时间为8mmin。在初代芽诱导培养基试验中通过6-BA、NAA和GA3进行正交试验,得出最适合红树莓芽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1.Omg/L+NAAO.lmg/Lo在芽诱导中6-BA为主导因素。在继代增殖培养时通过6-BA、NAA和TDZ的正交试验,得出最适合红树莓试管苗继代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TDZ0.5mg/L,起主导作用的仍为6-BA,与试验结果一致。生根培养中通过对基本培养基类型、是否活性炭和IBA质量浓度进行研究,得出最适合红树莓试管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活性炭0.5 g/L+IBA0.2mg/L。本试验通过对驯化天数的研究,表明移栽前的驯化对红树莓试管苗至关重要,极大的提高了移栽成活率。最佳驯化时间为3-5d,移栽成活率达到93%。2.红树莓试管苗褐化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外植体和灭菌方法对红树莓褐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分段式灭菌具有明显优势,而非裸芽的褐化率低于裸芽和顶芽。因此,进行红树莓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为非裸芽,灭菌时间为4min+3min。暗培养对褐化的影响不显着,可以降低褐化程度,同时暗培养会导致红树莓芽诱导的时间变长。在继代增殖中,本试验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EDTA、柠檬酸和Na2S2O3,得出活性炭和柠檬酸对控制红树莓试管苗褐化有积极作用。随着活性炭含量的增加,褐化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增殖倍数也在不断降低,认为在控制红树莓褐化时,添加活性炭含量不宜超过2g/L。柠檬酸质量浓度为6g/L时,褐化率达到最低,增殖倍数为7.17。添加EDTA不仅不会减轻褐化,反而增加了褐化率和褐化程度。添加Na2S2O3虽然会降低褐化率,但会加重褐化程度,使严重褐化的比例大幅增加。当培养基中的Mg、Fe含量为MS的1/2时,植株叶片会变黄,当Mg、Fe含量提升为MS的2倍时,植株浓绿,无发黄现象。但Mg、Fe加倍后会使褐化率升高为79.78%,但与对照(MS)无显着差异。说明Mg、Fe元素可以缓减红树莓试管苗变黄。生根培养中,本试验研究了活性炭对试管苗生根阶段褐化的影响,活性炭浓度为1.0g/L时生根率较高,平均每株生根数较高,植株生根快且生根整齐。
张盛圣[7]2016年在《绿萝离体快繁与影响叶色变异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通过对绿叶、花叶绿萝进行组织培养,筛选不同外植体以及灭菌时间,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绿萝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气生根抑制、不定根诱导的影响,并解决在愈伤诱导和继代中的褐化问题,最终建立完整的绿萝组培快繁体系。此外,对绿叶绿萝和花叶绿萝组培中叶色变异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其变异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变异性状的分离与纯正品种的扩繁。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绿萝初代培养中,以茎段作为外植体,采用8min+10min分段式灭菌法效果较好。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TDZ2.0mg/L+2,4-D0.2mg/L。继代培养中,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3mg/L+TDZ0.2mg/L, 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2mg/L,添加0.2 mg/L的PP333可以提高增殖系数,在50ml固体培养基中加入15ml珍珠岩有效地抑制了继代增殖过程中气生根的生长。不定根诱导,以1/2MS+NAA0.2mg/L为培养基生根效果较好。2绿叶绿萝比花叶绿萝褐化率高,且茎段褐化率大于叶柄和叶片。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适当进行暗培养,添加2.0g/L活性炭或8.0g/L柠檬酸可以有效控制愈伤组织诱导阶段褐化。继代增殖阶段,继代次数越多,褐化越严重,在继代1~4次时添加1.0g/L的活性炭,继代4~8次时添加2.0g/L的活性炭,继代8次后添加3.0g/L的活性炭能有效降低继代中褐化的增加。3绿叶绿萝经过愈伤增殖的总变异率显着高于经基部不定芽增殖的总变异率,花叶品种两种增殖方式的总变异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继代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激素种类和浓度差异对绿萝叶色变异有显着影响,并且影响作用的大小是6-BA>NAA>IBA。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绿叶绿萝叶片变异率增加,花叶绿萝叶片变异率略有降低。随着繁殖次数的增加,变异率呈上升趋势,绿叶绿萝的组培繁殖比扦插繁殖的叶片变异率低。4将发生变异的植株剔除,进行绿叶、花叶绿萝分离提纯,结果表明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绿叶和花叶两个品种的总变异率都呈现下降趋势,且在继代第6代之后,可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较低的变异率。
于婷乔[8]2014年在《蓝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组培工作者多次对单一品系的蓝果忍冬进行了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本试验于2012年11月底从东北农业大学设施工程中心蓝果忍冬资源圃采集选取了4个不同的蓝果忍冬品系进行研究,分别是来自俄罗斯的“蓓蕾”、“蓝鸟”(L.Kamtschatica Pojark.)和来自中国的“长白山1号”(L.caerulea var.edulis)、“阿尔泰1号”(L.caerulea var.altaica)。取冬萌芽为试验材料,筛选合适的外植体;采用不同的75%酒精、2%NaClO和0.1%HgCl2消毒剂组合和灭菌时间获得无菌材料:在WPM、MS、H、B5、N6、White常用培养基中筛选最适基础培养基:通过对6-BA.ZT.GA3不同激素组合配比,筛选生长培养基的有利激素;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有效的生根培养基;探索不同温度、相对空气湿度条件和基质对驯化和移栽的影响,研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品系,蓝果忍冬组培快繁技术的异同点,建立单个品系的组培快繁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外植体的筛选:不同地理区域的品系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品系的蓝果忍冬适合做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部位,基本相同,均可采用茎尖(1.OOcm左右)、茎段为外植体。其中,茎段可产生丛生芽,茎段(个):丛生芽(个)=1:3或4,茎尖(个):丛生芽(个)=1:1,茎段可通过丛生芽切割方式继续培养;其中“蓝鸟”(L.Kamtschatica Pojark.)茎段的培养效果的成活率明显低于其他叁个品系,污染率较高,所以“蓝鸟”(L.Kamtschatica Pojark.)最好取茎尖为外植体。(2)灭菌条件的筛选:不同地理区域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品系的蓝果忍冬同种外植体,所需要的灭菌条件并不完全相同,总体来说,蓝果忍冬茎尖外植体的最佳处理方法为:75%酒精(30s)→3次无菌水冲洗→0.1%氯化汞(6min)→6次无菌水冲洗(每次不少于1min)。(3)基础培养基的选择:4个品系都可用WPM和MS做基础培养基,成活率明显高于其它培养基,“蓓蕾”、“蓝鸟”、“阿尔泰1号”WPM成活率较高于MS,所以选用WPM为基础培养基。其中“长白山1号”也可用MS培养基,与WPM培养基培养效果无显着差异。(4)生长培养基的选择:1.Omg·L-16-BA对4个品系组培苗的增长均有显着影响,可有效的促进组培苗的生长,所以对于4个不同品系的蓝果忍冬来说,最佳的生长培养基为:WPM+1.0mg·L-6-BA。(5)生根培养基的选择:IBA在生根环节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不同品系之间存在浓度差异。6-BA促进组培苗的生长,1.0mg/L为最适浓度,GA3对生根率的影响不是很大,因品系不同有差异。除“蓝鸟”外,其他叁个品系1/2WPM的生根率高于1/4WPM。“蓓蕾”的生根培养基为:1/2WPM+1.0mg·L-16-BA+0.5mg·L-6IBA:“蓝鸟”的生根培养基:1/4WPM+1.0mg·L-16-BA+0.5mg·L-1IBA+1.0mg·L-1GA3;“长白山1号”的生根培养基:1/2WPM+1.0mg·L-16-BA+1.0mg·L-1IBA:“阿尔泰1号”的生根培养基:1/2WPM+1.0mg.L-16-BA+0.5mg·L-1IBA+0.5mg·L-1GA3。(6)驯化移栽条件的摸索:不同地域间的蓝果忍冬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品系的驯化和移栽条件基本相同。“蓓蕾”、“阿尔泰1号”驯化的相对空气湿度为70%-80%,室温20℃:“蓝鸟”、“长白山1号”要求相对空气湿度80%,室温20℃。严格的控制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驯化和移栽过程中的首要条件,其次移栽时要注意冲洗培养基,以免遭致有害微生物的入侵,最后将已生根的组培苗移栽到草炭土:沙=1:1基质中,温度20℃,湿度为80%培养25d,可形成正常植株。
聂卫卓[9]2008年在《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及褐变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健康成株的蝴蝶兰花梗腋芽为外植体,采用单因素、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获得蝴蝶兰无菌苗,筛选出丛生芽途径进行快繁的各阶段的最适培养基;以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采用单因素、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诱导出类原球茎,进一步分化成无菌苗,筛选出叶片诱导类原球茎进行快繁的各阶段的最适培养基,并且对叶片褐变控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蝴蝶兰诱导丛生芽快繁途径各阶段最适培养基(1)中部腋芽为最佳部位,萌芽率为43.33%。(2)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5.0mg/L+NAA0.5mg/L+椰乳10%,诱导率达80%,褐变率低。(3)丛生芽的继代增殖培养基仍沿用诱导培养基,增殖系数为2.89,丛生芽颜色翠绿,生长健壮。(4)无菌苗生根壮苗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3.0mg/L+NAA0.5mg/L,生根率100%,平均生根数4.18条,平均叶片数5.23片。2、叶片诱导类原球茎快繁途径各阶段最适培养基(1)叶片诱导类原球茎最适培养基为VW+6-BA5.0mg/L+椰乳10%,诱导率为54.44%。诱导的类原球茎个大、饱满,生长健壮,有利于增殖。(2)类原球茎增殖培养基为1/2MS+6-BA3.0mg/L+NAA0.3mg/L+香蕉汁200g/L,增殖系数为3.41。增殖速度快,类原球茎颜色翠绿,表面湿润,排列疏松。(3)类原球茎分化培养基为1/2MS+6-BA3.0mg/L+NAA0.4mg/L+香蕉汁200g/L,分化整齐一致,移栽成活率高。(4)其它因素对增殖的影响:液体培养、薄层切割、10个类原球茎切块均有助于增殖。3、对蝴蝶兰的褐变控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对叶片进行10d黑暗预处理,褐变率降至为48.60%。(2)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抗褐变剂,均可降低褐变率,以添加2g/LAC效果最好,褐变率降至35.80%,且不影响类原球茎的诱导。(3)对培养材料进行热激处理1h,褐变率降至45.17%,培养材料长势良好。
朱海兰[10]2005年在《长俊木瓜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长俊木瓜是蔷薇科(Rosaceae)、木瓜属(chaenomeles lind)、皱皮木瓜种(chaenomeles speasose)中一个优良新品种,为落叶灌木,春季,先于叶开放的粉红色花挂满枝头,秋季,黄绿色的果实满树,深绿长椭园形的大叶片与似肾形的大托叶相互映衬。其特点是果实特大,香气清爽,果肉厚,肉质细腻,汁液丰富,加工利用率高达90%以上。其是加工罐头、果脯、果冻与饮品的理想原料,是集观赏药用及食用于一体的优良品种。2000 年由山东临沂引种到杨凌,数量少,利用常规无性繁殖:压条、扦插不易生根,嫁接成活率低。为了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优良苗木、扩大繁殖,我们开展了长俊木瓜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从植物离体快繁的几个主要阶段: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和移栽进行了研究,探索出长俊木瓜离体快繁的技术要点和关键环节。初代培养:1、主要明确了外殖体的适宜消毒方法和技术参数。采用联合消毒法,即用市售“84”消毒液按1∶4 稀释后消毒15min,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时间7~8min,消毒效果好,因消毒而引起的褐变率也较低。2、通过对基本培养基种类、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GA3 的四种单因子试验,确立了适宜于长俊木瓜离体快繁的基本培养基为MS、细胞分裂素为6-BA,浓度为0.5mg/L,生长素为IBA,浓度为0.1mg/L,赤霉GA3 为0.01~0.5mg/L。3、通过基本培养基,细胞分裂素6-BA,生长素IBA,赤霉GA_3 的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适合于初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mg/L+IBA0.05mg/L+ GA_30.1mg/L+蔗糖30g/L+琼脂4g/L。继代培养:1、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继代增殖培养的几个主要因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G_A3 进行了研究,确立了长俊木瓜的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 +6BA0.5mg/L+IBA0.01mg/L+GA30.01mg/L+蔗糖30g/L+琼脂4g/L。2、通过连续跟踪培养,发现了增殖系数随继代次数的增加而变化的趋势,前六代增殖系数称缓慢上升,以后下降,改变基本培养基盐浓度,可解决连续继代中增殖系数下降的问题,。3、研究了活性炭对壮苗培养的影响,加入0.2%的活性炭有利于得到健壮的无根苗。生根和移栽:1、采用一步生根法和瓶外生根法,可使长俊木瓜无根苗生根,其生根率分别为45%、75%。
参考文献:
[1]. 核桃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D]. 张燕. 山西农业大学. 2004
[2]. 核桃楸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裘晓梅.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4
[3]. 临夏州大河家蛋皮核桃离体快繁技术的初步研究[J]. 刘小琅, 白小娟, 王晓华, 徐国平.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4].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J]. 黄烈健, 王鸿.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5]. 花叶山姜无土栽培及组培快繁研究[D]. 黄颖颖.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
[6]. 红树莓组培快繁体系与试管苗褐化控制技术研究[D]. 王小军. 宁夏大学. 2015
[7]. 绿萝离体快繁与影响叶色变异因素的研究[D]. 张盛圣. 宁夏大学. 2016
[8]. 蓝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D]. 于婷乔. 东北农业大学. 2014
[9]. 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及褐变控制研究[D]. 聂卫卓.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
[10]. 长俊木瓜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 朱海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标签:园艺论文; 核桃论文; 红树莓论文; 固体培养基论文; 植物组培技术论文; 山莓论文; ms培养基论文; 6-b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