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丽新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266100
摘要: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更是特别需要“情感与理性”并重。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丰富的情感体验还给学生,课堂上处处流淌着情感,交织着哲理,知识就会变得和蔼可亲起来。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发展智能,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意味着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理性升华,培育美德精神的主阵地之一。
关键词:备好自己创设情境有效提问激发情感思维碰撞
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文亦是多种情感、哲理的集粹。作为读者,我们能静心去聆听作者在倾诉衷肠,去感受情感的每一个脉动,哲理的每一个启迪,心也在这个丰富而深邃的世界里感动着、深思着、收获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想能不能也让我的学生陶醉在语文丰富的情理世界里,这促成了我在这方面的不断的探索。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曾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捡,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今教童子,必使趣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可见情感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实践中,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上课前重视“备好自己”,让自己成为架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桥梁
很多时候老师备好教材,备好学情、备好教法学法后,就觉得已经备好课,实际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被忽略了。这个环节就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再悟文本,将课文里的情感蕴积于心,带着充沛的感情才可以走进课堂,这也就是所说的要“备好自己”。当作者的情感引起自己的共鸣时,老师要时时怀着一颗感动的心来与学生分享,满怀感情走进课堂,让课堂成为一个情感场,形成了这个无声的场,后面的情感的升华才有了可依托的基础。要想润物细无声,老师要先让自己的情感之湖泛起涟漪。比如我在教《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心中一直被一种悲愤激动着,于是我就带着这种感情走进课堂,当导入播完《九·一八》这首歌时,我说:“同学们,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情难自已,你们有什么感受?”因为学生已充分预习了这节课,所以我这么一说,同学们就先被我的感情感染了,学生一样和我先沉默后纷纷举手说心里很难过,很悲痛,这时情感预热了,为后面的水到渠成先引出情感的活水,可见教师带着情感走进课堂有多么重要。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精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陶冶情感。人的情感总是在不定期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语文教师若能注意调动情感作用,把作者寄托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就有可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产生学习的热情,收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感的预期效果。比如我在讲授《行道树》时,先播放了一棵生长在黄山上的迎客松的照片,又播放了一组原始森林里的照片,在学生被树的美所吸引时,借机问:“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生长在哪里?”此时学生已经进入情境,充分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学生已沉浸在自己就是一棵树的世界里,此时我再说那么就有这样一棵树,做了和我们都不一样的选择,它远离了山林峡谷,来到了我们城市的马路边。学生马上就感受到行道树的与众不同了。学生很急着进入很好的学习,真是“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啊。
一位著名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和老师一起进行学习之旅。
三、关键处注意留白,发挥学生充分的想象力,激发情感
教学中,教师如能注意留白,比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故事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会对整个课堂的走向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变色龙》这一课文时,同学复述情节,在讲到奥楚蔑洛夫在得知狗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我让他停下来,问同学们:“此时文中主人公会怎样呢?”学生一时争着发言,纷纷表明自己的猜想,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味口,学生在得知答案后,对奥楚蔑洛夫左右逢源,见风使舵的性格充满了鄙视,这时我再问:“奥楚蔑洛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可以有别的选择吗?”学生一时又变得深沉起来,智慧就在静静地思考中流动着,学生也对奥楚蔑洛夫的感情复杂起来,厌恶其人格,同情其处境,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把握了主旨。由此可见,好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深深的思索,这样也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上既有动情的感悟,又有理性的思索,情理交织,相映成辉。
四、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启发学生思考,训练良好的思维能力
语文提问还须善问,提问要区别对象,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学记》日:“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呜,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提问要做到启迪思维、激发情感、收放自如,也就是说提问要注意点拨、激起共鸣,找到课堂上思维、情感的碰撞点。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对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
如我在教《老王》这课时,我提出:“杨绛和其他人相比,已经为老王做了很多事,对老王好不好?”学生回答说:“好”,我说:“那为什么她还是感到愧怍?”学生联系背景回答“是因为杨绛对自己要求高,自己比老王幸运,觉得自己还可以给老王更多的帮助,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我又接着问:“从中可以看出杨绛是个怎样的人,给你什么启示呢?”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各抒己见,在同学们思想的碰撞与感情的共鸣中,课堂也自然亮点闪烁、精彩诱人了,自然也就把握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文章中心。这样通过一个问题串,学生被大学者杨绛崇高的人格所打动,对杨绛充满了钦佩之情,相比之下,知道了自己的“小”,情感教育就是这样在课堂中渗透的,可见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在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里,让学生的心灵翱翔在至真至善至美的世界里,心灵得以净化,思维得以拓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强课程的活力
要想课堂教学变成活水,必须还原“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在生活中、在社会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去感受“生活处处是语文”,开发课程资源,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结合我们当地气候特点、风土人情以及学生的学习准备等情况灵活、大胆地筛选和补充、调整教材。创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因材施教。
在开发课程资源、增添语文的魅力时,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有系统性,注意课内外有机融合地开展活动。这样课程资源才能拓展并延伸课程,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感悟社会,思考人生,美好的情感就在无声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情理教育渗透在课堂,渗透得无痕,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生机盎然,处处流淌着一种诗意美、情感美、哲理美。文章本是有情物,语言文字不仅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载体,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因而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思维培养,是塑造良好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特别值得重视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