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诺[1]2017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改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教学目标开始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获得能力,还要形成良好的历史价值观。因此,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知识的教学,更是历史思维的教学。现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响应了新课改的号召,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及其主体地位的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问题环节的设置过于表象化,未能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实质性作用。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思维的活跃度却始终停滞不前。如何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成为历史课程改革更为关注的课题。问题意识是人们产生疑问和困惑时,努力寻求答案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人们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历史学科的过去性要求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历史学习中,历史问题意识作为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是学生能够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探究。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利于学生在问题探索中提升素养;同时,又在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进而推进学生素养和思维的双向进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探究。首先,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问题意识与历史素养相结合,对历史问题意识进行概念界定。以心理学理论知识作为依托,引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当今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锦州市太和高中文科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现状进行考察。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当今高中生历史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将理论与调查结果相结合,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视角提出相应策略。为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提供参考和借鉴。
庄小燕[2]2017年在《从课程目标的达成谈史料教学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史料教学是一种体现历史学科特点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教学模式。历史教学中实施史料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新改革的形势下,课程目标对史料教学的要求不仅在于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史料、分析史料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解决历史现实问题的能力。鉴于现阶段学界对史料教学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操作经验,因此,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达成课程目标的角度,结合调查、访谈的结果,剖析教学实践案例,力求提出达成课程目标要求的史料教学的策略。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缘由;二是梳理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叁是对“史料”、“史料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四是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研究意义;五是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史料教学的本义进行阐释,首先,笔者从辨析“史料教学”和“材料教学”的概念出发,区分两者运用于历史教学的不同目的。其次阐述史料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获得历史学习的方法、证据素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第叁部分是当前史料教学的现状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分析,首先是分析课程目标对史料教学的要求,包括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其次是对高中史料教学达成课程目标要求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发现中学一线教师开展史料教学达成课程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学一线的史料教学仍侧重于落实历史知识点,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证据素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体现。最后是对调查结果进行原因剖析。第一是历史教师对史料教学的本义不明;第二是教师仍然在史料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第叁是实施史料教学未能较好的贯彻课程目标的要求。第四部分是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根据对第叁部分的原因剖析,结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叁大对策,九个实施策略。首先是合理选择和使用史料是前提,从选择史料的原则、辨析史料和材料的区别、解读史料的要求等提出选择和使用史料可实施策略。其次史料教学的实施要符合其本义,旨在让学生获得证据意识,培养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以探究的形式学习历史。最后是史料教学达成课程目标的应用策略,提高史料教学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课程目标指导下进行史料教学,借用史料构建历史教学情境等可资操作的策略。针对不同的策略,附以教学案例加以阐述。
曹刚[3]2016年在《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为学生开拓眼界和视野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要求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学会观察和研究新事物,同时能够有探究和钻研的精神。同时,高中历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属于高考科目中的一部分,对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就更多了一份责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开拓视野,开放思维,能够加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全面人才。
李雪艳[4]2017年在《高中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注重对高中生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在这一要求下,学校的历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锻炼高中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而知识运用能力正是历史学科能力之一。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有助于高中生快速有效地解决历史问题,更能使高中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科综合试题的设计也逐渐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其中第41题便是突出考查高中生能力的新题型。文综卷第41题一直以“压轴题”出现在试卷上,属于历史学科题目。其分值是12分,在百分制的试卷中,地位举足轻重。从2011年到2016年,文综卷第41题共出现6道同类题目,涉及四类题型:观点性评述题、历史地图题、目录修改题、图表或公式题。纵观这四类题型,在试题形式上,文综卷第41题有着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在考查内容上,文综卷第41题不但注重考查高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侧重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解析问题的历史学科能力。这是对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目标的贯彻和践行。但通过具体分析历史高考试题第41题和高中生的答题现状,发现学生的答题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存在高中生不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观点不明确、史实错误等问题。其问题实质是高中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欠缺。针对高中生答题时出现的核心问题,结合自身教学感受,提出六点旨在培养高中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策略:第一,构建历史基础知识体系;第二,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第叁,创设问题情境、拓展知识的运用范围;第四,加强史料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第五,巧设练习题目;第六,重视考试和学生自我评价。但在培养高中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过程中,不可盲目,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也应兼顾措施的适度性。以上,就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高中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历史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为历史课程改革尽绵薄之力。
姚佳琪[5]2017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仅提高。创新意识教育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的重任,进行创新意识培养与教育,不仅仅符合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高中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更是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经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两大重要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观察及谈话,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教育虽有所涉及,学生对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内容并不欢迎,教师虽有创新意识教育相关内容却不够深入,但无法满足创新意识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站在新的高度和角度,必须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积极开拓高中历史第二课堂,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融合,才能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教育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
孙新红[6]2017年在《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时间和空间是描述历史进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人类历史围绕时间和空间展开,离开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历史教学亦然。历史学科教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桥梁向学生传达历史知识,时空观念成为高中历史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潮流渐兴,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准绳,将时空观念列为当今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品格和素养之一,因此,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以高中岳麓版历史教材为例,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做出基本探讨,力图能为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的培养工作尽一番努力。本文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时空观念的选题缘由做出解释,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做简要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目的及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简要说明。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时空观念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分别对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概念做出解释,并阐明了两者之间的纵横关系,同时指出时空观念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所在。第叁部分梳理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时空历史知识,丰富学生关于时空观念培养的知识储备。本部分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展开,时间观念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标准纪年的方法、按历史时序学习历史、明确历史分期等;空间观念的相关知识点包括特殊地域名称、古今地名指代、疆域与行政区划、军事战役形势、经济重心转移等。第四部分对时空观念的培养提出策略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擅于利用教科书,深挖教科书中的培养资源;二是重视图式的应用,丰富学生的历史表象;叁是积极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使历史课堂走向立体时空;四是开展体验式教学,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知时空;五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要求。本文提出的培养策略并不是机械单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共同促进了时空观念培养工作的展开。
段宇琴[7]2016年在《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发展要求学习者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再建;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学校教学改革能够实现课程提出的叁维目标;互联网科技发展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同时高考测量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核异常严格:课堂教育面临困局。如何在困局中获得新生是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原因和意义所在。为了较好对该模式进行研究,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了该模式研究提出的背景和相关理论,明确进行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第二章概述了该模式的概念,探讨了该模式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建构模式,明确了该模式研究的独特性;第叁章则分析了该模式的教学应用和应用中的生成形式,以及应用中呈现的基本特点、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式。高中历史四位一体模式在学校的教学中进行研究和验证。通过研究应用可知:该模式将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与学科特点相结合,提出了教师构建课堂“引导-探索-疑惑-升华”教学四环节的原则和方法;将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史料阅读的学科方法与四环节的教学活动实现有机结合,总结了模式建构的多种途径和教学应用中的生成形式——这是论文的创新和研究价值所在,也是对探究教学研究的本土化拓展。
王静[8]2017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主学习是与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相适应的新型学习模式,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水平提升的时代要求。微课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新生产物,它优化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生动形象的视频为载体,结合丰富的图文和其他多媒体信息,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了微课、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的研究方法。然后介绍了微课和自主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对微课的制作流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行性,给出了运用微课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然后重点结合微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按照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和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叁大步骤,详细设计了运用微课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策略。最后,讨论了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应该着重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模式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创新性的结合,为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将微课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静[9]2017年在《高中与高校历史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一个整体,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衔接也无处不在。既有德、智、体、美、劳等不同方面、不同种类的衔接,也有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学生如何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顺利进入更高阶段,这就需要各个教育阶段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所以,我们在对各个教育阶段进行专门研究的同时也应该重点关注各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以便更好地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在余立先生主编的《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一书序言中,顾明远先生指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大学和中学的衔接”。高中和高校属于不同的教育领导体制,处于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性质及目的。但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加强高中与高校教育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知识的获取伴随着能力的养成,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显然比知识本身更具有价值。目前,高中在高考导向作用下,过多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发展,既会影响学生进入高校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旨在研究高中与高校历史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问题,并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有效应对策略。本文除绪论外,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高中与高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问题的必要性作了详细的解释。第二部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包括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第叁部分:分别就高中和高校双方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模式进行分析,并找出双方在这一具体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双方在培养目标的落实、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上都存在断裂现象。第四部分:在前几节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就双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站在高中的角度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培养目标落实上,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及平台;在课程设置上,开设选修课程、活动课;在教学上,把握课堂教学,注重课外引导;完善评价体系,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学生。
张敏明[10]2016年在《新课程视域下高中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视域下,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提出要发挥历史课程的人文素养的作用,而历史人文素养的提升却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学界对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但是一直到现今也没有定论,对于历史学科能力应该如何界定、如何培养?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试着从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而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层面来探讨对于高中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历史学科能力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本文通过对能力、学科能力、历史学科能力概念和相关理论的介绍,从历史学习的价值、学生思维的成长、学生学习评价、国际视野的历史学科能力理论发展、历史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要求等多维视角说明构建历史学科能力体系的必要性及培养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尝试提出历史学科能力体系,并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探讨高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教学案例,得出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探究[D]. 王艺诺. 渤海大学. 2017
[2]. 从课程目标的达成谈史料教学的策略[D]. 庄小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3]. 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曹刚. 课程教育研究. 2016
[4]. 高中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研究[D]. 李雪艳. 河南师范大学. 2017
[5].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D]. 姚佳琪.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6]. 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的培养[D]. 孙新红. 聊城大学. 2017
[7].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 段宇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8].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 王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9]. 高中与高校历史教学衔接的若干问题[D]. 张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10]. 新课程视域下高中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初探[D]. 张敏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