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液流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液流体,Zn,原生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热液流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翠云,李晓峰,韦星林[1](2019)在《相山铀-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热液流体性质及演化:来自磷灰石的矿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山铀矿田,是我国已探明的铀资源量最多的陆相火山岩型铀矿田,隶属于环太平洋铀成矿域的华南活动带铀成矿省,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接合部位,赣杭构造带西南段。相山铀矿床受控于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该盆地主要由变质岩基底,火山岩盖层和红盆构成。最近深部钻探工程揭示在相山西部,尤其是牛头山深部地区发现较好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化现象。近几年,许多学者也对该地区上部铀矿与下部铅锌银成因关系进行初步研究与探讨,但仍存在较大争议(聂江涛等, 2015;杨庆坤等, 2017;刘斌, 2019)。磷(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张侠,于增慧,翟世奎,杨治峰,徐婕[2](2019)在《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硼(B)是流体迁移元素,趋向于在热液流体中富集而成为常量元素。不同来源的B其同位素组成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可标识热液流体(元素)的物质来源、水–岩反应程度及沉积物(元素)混入等重要过程,对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示踪意义。迄今,对全球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已做了大量的测试分析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对不同地质背景(构造环境)条件下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对比分析,进而对造成不同环境热液流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的原因或机制尚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在获取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中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数据的基础上,定量估算了热液流体中B的主要来源,并对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端元流体中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的δ~(11)B值都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来源B的混合是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无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的B主要为海水与基底岩石来源B的混合,弧后盆地岩浆挥发性组分对热液系统的直接贡献及两种不同地质背景下基底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与水–岩反应程度的差异是其热液端元流体B同位素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有沉积物覆盖的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B的同位素组成与前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具有异常低的δ~(11)B值,水–岩反应过程中沉积物来源B的加入是导致热液流体中δ~(11)B值系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沉积物的吸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液流体的B同位素组成。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热液区热液流体同样受到了沉积物来源B加入的影响,具有较低的δ~(11)B值,且相对于冲绳海槽受到了更强烈的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热液流体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本文提出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这两大构造环境中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系统性差异的成因模式。(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侯中帅,陈世悦,刘惠民,杨怀宇,李晨[3](2019)在《东营凹陷热液流体活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含油气盆地中热液流体活动的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生界和新生界古近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激光拉曼、岩石热解、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等手段,识别了含油气盆地中热液流体的活动标志,并对其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东营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较为发育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中发育多种热液流体活动的指示标志,包括多种热液矿物及其组合类型;特殊的岩石颜色和结构;幔源成因的CO_2气藏;具有异常高T_(max)或S_1与S_2值的泥岩;硫同位素表现为深源或有深源硫参与的特征;具有热液成因的碳酸盐脉;泥岩中Co,Ni,Zn和Mo等微量元素出现异常高值;灰岩的稀土元素具有Eu正异常;凹陷中浅层砂岩中伊利石质量分数超过40%或者绿泥石质量分数超过25%.热液流体活动可以促进湖水分层的形成,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热液流体的高温高压效应有利于烃源岩的生排烃和油气的运移;热液流体可以溶蚀岩石中的不稳定组分从而形成次生孔隙,同时热液流体通过促进绿泥石的发育来抑制次生石英加大的形成,从而改善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舒磊,沈昆,刘鹏瑞,单伟,熊玉新[4](2019)在《山东省邹平市王家庄斑岩铜(钼)矿床岩浆水热液流体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家庄斑岩铜(钼)矿床位于鲁西邹平火山岩盆地。矿床围岩,即王家庄复合岩体,主要由闪长岩、二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等组成。从岩体周边向内到矿体,依次出现钾蚀变带、钾硅化蚀变带和强钾硅化蚀变带。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矿石:深部蚀变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的早期浸染状矿石和浅部角砾岩化二长闪长岩中的块状硫化物石英脉矿石。矿石矿物主要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金小燕,刘晓健,郝轶伟,王军,王富民[5](2019)在《CF油田火山热液流体活动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CF油田热液活动对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对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碳氧锶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碳酸盐岩储层中存在典型的热褪色、细密不规则诱导缝,发育鞍形白云石、硅质结核、自生石英等典型热液矿物;受热液影响的方解石阴极发光下发亮橘黄色光、δ18O值异常低、87Sr/86Sr值异常高,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高于地层温度;富含Mg~(2+)的酸性岩浆热液流体沿断裂涌入地层,促使围岩发生白云石化作用,产生大量的晶间孔,同时溶蚀碳酸盐岩,形成大量的溶蚀孔隙;受热液流体作用影响形成的诱导缝可进一步沟通储集空间,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提升了碳酸盐岩储层储集性能。(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1期)
赵如意,王博,陈毓川,王刚,陈云杰[6](2018)在《甘肃省龙首山芨岭铀矿床成矿热液流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芨岭铀矿是中国北方最典型的钠交代型铀矿床之一,文章通过对芨岭矿床ZKJ9-4钻孔深部所见含矿蚀变闪长岩、近矿蚀变闪长岩、远矿蚀变闪长岩、闪长岩原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组分迁移计算及矿体中心部位的淡粉红色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和激光拉曼光谱研究,认为芨岭钠交代型铀矿床的成矿流体含有大量碳酸铀酰络合物[UO_2(CO_3)_2]~(2–)和[UO_2(CO_3)_2]~(4–)的同时还含有丰富的SiO_2、Na~+、Ca~(2+)、Mg~(2+)、Fe~(2+)、Mn~(2+)、∑REE、U、Th、Ga、Sr、Zr、Ba、Rb、Nb、Mo、Cd、Sn、Hf、Ti、Ta、CO_2、H_2S和CH_4等组分,成矿流体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并对MnO、K_2O、Cr和Co具有较强的交代溶蚀作用。成矿流体是起源于岩浆演化晚期的再平衡岩浆水,热液温度为(300±20)℃,盐度为2.99 wt%~4.57 wt%NaCl,密度为0.75~0.77 g/cm~3。流体沸腾是芨岭钠交代型铀矿成矿物质的早期卸载机制,晚期成矿流体中加入了大量的大气降水,流体混合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成矿物质的卸载。(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廖煜钟,赵博,张德会,李正君,李彦春[7](2017)在《试论岩浆-热液流体聚焦中的成矿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以侵入体为中心的岩浆热液矿床,含矿流体的对流循环存在聚焦和分散两种情形:聚焦带来矿石沉淀和堆积,形成储量;分散导致近矿蚀变和矿质分散,形成分散量。储量的形成很可能受制于聚焦条件下的非线性反馈机制。近矿围岩蚀变容易为遥感信息所捕获,辅以必要的化探数据有望估算出金属分散量。金属储量与分散量之和记为总金属量,而金属储量和总金属量的比值可定义为成矿效率。成矿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成矿学命题,它反映了地质体(不管是单个矿床还是区域尺度)的实际成矿生产力,有利于总结成矿规律、开展成矿预测。(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何俊杰,丁兴,孙卫东[8](2017)在《富氟热液流体中TiO_2矿物生长过程与机制——来自HDAC原位观察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自然界丰度最高的高场强元素(HFSE),钛一般被认为难以在富水流体(地表水、岩浆热液、变质热液)中发生活动。然而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在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与石英脉共生的金红石,揭示了钛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与富水流体发生作用并形成热液矿物(Zack et al.,2002;Rubatto and Hermann,2003;Jiang et al.,2005;Gao et al.,2007;Spandler et al.,2011)。一系列的高温高压实验也提供了钛在热液流体中活动的证据,其中卤素(尤其是氟)的参与可大幅度提高钛在高温高压流体中的迁移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李继岩,王永诗,刘传虎,董大伟,高志强[9](2016)在《热液流体活动及其对碳酸盐岩储集层改造定量评价——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西部下古生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微量元素分析、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分析、常规物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西部下古生界热液流体活动证据,定量评价热液流体对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集层溶蚀改造程度,并对储集层有效裂缝纵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区热液溶蚀的判识标志为发育的典型热液矿物组合,如萤石-硬石膏-自生石英组合等,与热液相关的裂缝充填物中包裹体均一温度高达150~210℃,另外热液溶蚀区域碳酸盐岩表现出高Fe O、高Si O2、高Mn O、低Na_2O含量的特征。热液流体溶蚀作用不仅可产生新的萤石矿物,而且溶蚀形成了大量的孔、微孔、小缝及微缝,改善了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热液流体溶蚀围岩的同时会携带碳酸盐物质在构造裂缝中淀积成方解石等裂缝充填物,由于热液沿断裂上升过程中流速和温度逐渐降低,导致下古生界不同层段中发生的溶蚀强度和充填程度差异明显,其中凤山组和冶里组—亮甲山组构造裂缝充填程度低、溶蚀孔缝发育,马家沟组构造裂缝充填程度高、溶蚀孔缝相对不发育。(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6年03期)
王伟,王敏芳,刘坤,郭晓南[10](2016)在《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在示踪热液流体演化和矿化分带中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液型矿床形成过程中流体的组成、运移、演化及其矿质沉淀机制是矿床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和难点。矽卡岩矿床中具有震荡环带结构的石榴子石完整记录了热液流体的性质、组成及演化过程,这种震荡环带的出现暗示了不同成分系列的石榴子石对不同阶段热液流体成矿物化环境的特定选择性。石榴子石晶体元素化学分带现象是流体运移和矿物再沉淀过程周期性循环再现的结果,对指示早期矽卡岩阶段热液流体中主、微量元素化学分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成分系列、不同期次石榴子石的Fe_2O_3和Al_2O_3含量差异显着,其对热液流体演化过程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示踪作用;相对主量元素而言,微量元素在流体演化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探针作用,钙铝榴石常富集Al、Ti、Zr、HREE元素,而钙铁榴石常富集As、W、Mo、Fe、LREE元素。借助EMPA和LA_ICP_MS技术对具震荡环带结构的石榴子石进行主、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的微区和原位分析是探讨成矿过程中流体组成和性质演化的重要手段,其有可能揭示矿物生长机制、成矿环境以及成矿流体组成与性质的演化,而这一地质信息对于全面理解矽卡岩型矿床的矿化分带及成矿作用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热液流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硼(B)是流体迁移元素,趋向于在热液流体中富集而成为常量元素。不同来源的B其同位素组成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可标识热液流体(元素)的物质来源、水–岩反应程度及沉积物(元素)混入等重要过程,对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示踪意义。迄今,对全球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已做了大量的测试分析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对不同地质背景(构造环境)条件下热液流体中B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尚缺乏系统性的对比分析,进而对造成不同环境热液流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的原因或机制尚缺乏深入的认识。本文在获取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主要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中B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数据的基础上,定量估算了热液流体中B的主要来源,并对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端元流体中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热液活动区热液端元流体的δ~(11)B值都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来源B的混合是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无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的B主要为海水与基底岩石来源B的混合,弧后盆地岩浆挥发性组分对热液系统的直接贡献及两种不同地质背景下基底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与水–岩反应程度的差异是其热液端元流体B同位素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有沉积物覆盖的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中B的同位素组成与前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具有异常低的δ~(11)B值,水–岩反应过程中沉积物来源B的加入是导致热液流体中δ~(11)B值系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沉积物的吸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液流体的B同位素组成。有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热液区热液流体同样受到了沉积物来源B加入的影响,具有较低的δ~(11)B值,且相对于冲绳海槽受到了更强烈的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热液流体的Sr同位素组成特征,本文提出了洋中脊和弧后盆地这两大构造环境中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系统性差异的成因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液流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翠云,李晓峰,韦星林.相山铀-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热液流体性质及演化:来自磷灰石的矿物学研究[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张侠,于增慧,翟世奎,杨治峰,徐婕.洋中脊和弧后盆地热液区热液流体B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性差异[J].海洋学报.2019
[3].侯中帅,陈世悦,刘惠民,杨怀宇,李晨.东营凹陷热液流体活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4].舒磊,沈昆,刘鹏瑞,单伟,熊玉新.山东省邹平市王家庄斑岩铜(钼)矿床岩浆水热液流体演化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金小燕,刘晓健,郝轶伟,王军,王富民.CF油田火山热液流体活动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6].赵如意,王博,陈毓川,王刚,陈云杰.甘肃省龙首山芨岭铀矿床成矿热液流体特征研究[J].地球学报.2018
[7].廖煜钟,赵博,张德会,李正君,李彦春.试论岩浆-热液流体聚焦中的成矿效率[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7
[8].何俊杰,丁兴,孙卫东.富氟热液流体中TiO_2矿物生长过程与机制——来自HDAC原位观察的制约[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9].李继岩,王永诗,刘传虎,董大伟,高志强.热液流体活动及其对碳酸盐岩储集层改造定量评价——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西部下古生界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
[10].王伟,王敏芳,刘坤,郭晓南.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在示踪热液流体演化和矿化分带中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