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清[1]2004年在《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各种形式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资,并由其归口管理,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而各高校拥有占用使用权。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部分高等教育活动市场化的趋势,结果是相当部分高校国有资产将进入市场化经营管理,并在经营管理中实现保值增值。但高等教育在我国作为“准公共产品”,这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不全是经营性的,相当大部分国有资产只能是非经营性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办学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和途径还有可能增多,流失速度也可能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将会给国家、高校造成更大的损失。 虽然,有关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文章时有见诸报刊,但其数量之少和研究领域之窄是有目共睹的,且多为工作经验交流之文章,时至今日没有多少知名学者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系统性的成果发表。我国加入WTO后,国外高等教育的进入,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模式和体制,理顺国家、高校、校企、教职工四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国有资产的性质和经营管理的范围,实现保值和增值,以保证高校既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结合社会需要,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面对新形势的要求,需加强对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历史的观点、改革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问题,采用以实证性社会调查为收集资料的基本手段,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了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分析,使研究的成果更加科学合理。 本论文首先对作为整个论文研究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等。其次,论文研究了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管理体制的现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国有资产产权存在的问题和权属的管理。再其次,分别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着重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和模式设计以及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接着,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重点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目标模式、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评价和考核等问题,并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有偿使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紧接着,分析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其中包括“非转经”的主要方式、“非转经”存在的问题、“非转经”的治理。接下来,在高校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研究之外,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土地问题和后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在高校土地的管理和经营一章中,主要对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特性、高校土地使用现状、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土地的管理和运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一章中,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着重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最后,也是本论文的重点和核心之所在,论文特别用了大量的篇幅针对前面各章节研究分析问题的现状、成因和研究的对策思路等,为达到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保值增值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主要是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体制的创新,提出了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分类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的制度;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规范和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重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和高校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等。 本论文与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相关同类型研究成果比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1.首次对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和研?
蔡燕婷[2]2017年在《马克思资本运营视域下福建高校仪器设备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公立高校是政府投资兴办,其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公共财政拨款。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经费投入不足与资源利用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解决好这一矛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公共财政投入就无力支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当前我国高校发展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育经费短缺与固定资产运行效率低下的矛盾。本文以福建高校仪器设备为例,对福建高校仪器设备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和梳理,并在马克思资本运营视域下,对福建高校仪器设备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研究,尝试在马克思资本运营理念指导下提出提高福建高校仪器设备运行效率的对策建议。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福建高校仪器设备的运行现状研究发现,尽管福建省高校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效益不断提高。然而,福建高校仪器设备在日常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仪器设备闲置浪费矛盾突出,运行效率和运行效益不高仍然是高校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第二,在马克思资本运营视域下,分析福建高校仪器设备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福建高校仪器设备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探索,指出福建高校仪器设备运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仪器设备产权主体过于单一且归属界定不明晰,仪器设备运行中的周转速度缓慢,政府在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仪器设备运行中市场化程度偏低。第叁,借鉴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改革中的经验,尝试从政府、市场、高校叁个层面来构建科学的、充满生机活力和高效的高校仪器设备运行机制。
吕慎杰[3]2010年在《广东海洋大学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系统设计及制度创新》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国有资产是保障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科学管理资产,充分发挥资产效益,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薄弱,管理手段方法落后,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利用效率低下、流失情况严重、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许多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对高校建设与发展不利。广东海洋大学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积蓄的资产管理弊病阻碍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不善的大环境,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个案,结合学校资产经营管理的不足,试图构建一个优化开放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系统——后勤服务集团,使学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在与外界交流不平衡的前提下,构建一种有序性,随着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有序性也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整个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系统处于不断地变革与完善中。后勤服务集团剥离于学校行政职能机构,享有公司独立法人资格,整合学校除地产和房产以外的有偿服务资产资源,采用“公司+公有”的管理模式,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强力有效管理,以期待这一开放系统的有序运行能够解决学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其他高校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论文运用产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系统设计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其对高校国有资产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分析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及权属管理,发现其不足;借鉴国内外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剖析广东海洋大学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设计一个开放优化的资产经营管理系统,从职能结构、绩效评估、核算分配,到监督反馈,统一纳入系统管理当中;对系统加以完善,配以灵活的资产经营管理制度,使系统运作过程有所依据,达到良性畅通循环。本文对广东海洋大学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系统设计及制度创新,目的在于提高今后高校资产管理理论和操作水平,对高校建设与发展乃至整个中国高教事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熊一[4]2010年在《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处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高校的国有资产又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新校区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投资体制、资金来源渠道的变革以及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使高校国有资产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新形势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战略措施,研究和探讨高校的资产管理,有助于高校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降低高等教育事业运行成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有助于巩固和加强高校的物质基础,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作用,进一步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全文分五章。各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交代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综述了相关研究文献,介绍了本文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提出了预期贡献。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述,分别阐述了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概念、产权理论和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理论的具体内容。第叁章是研究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进程、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其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产权关系模糊不清,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机制不合理,高校资产管理不善等。第四章是探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思路与如何构建新模式。通过对国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经验的借鉴探讨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基本框架与新模式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立从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和监督机制在内的全过程资产管理制度。第五章是案例分析,分析XX师范学院国有资产管理。本文的预期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结合资产管理实际工作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研究和分析,形成了一个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般性框架系统,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2、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从资产管理全过程出发,较为完整地构建出一套具有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3、提出应利用现代先进网络技术实现对资产管理的创新,从而实现资产的现代化管理。在物联网时代,核心技术RFID技术可实现资产的跟踪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自动管理”,实现资产管理中“人、地、时、物同步管理”,可有效避免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管理效益,该技术应逐步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领域实践并推广。希望本研究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刘小玲[5]2008年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国有资产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和后勤等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数量的多少和价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的办学规模及水平。随着高校国有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强化和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已经引起高校及其资产管理部门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文章在概述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理论的基础上,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性质及其特征、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意义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分析。结合本人多年的资产管理经验和工作体会,分析了现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资产考核指标不科学,不规范;缺乏经营管理的意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如创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资产信息化进程、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和共享率,构建法制化、重审计的监督体制等等,期望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吴英杰[6]2013年在《广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各大高等院校正日益面临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在不断扩招,扩大学校规模的基础上,存在着诸多难以预测与不可控制的因素,加上缺乏合理的制度约束导致各大高校存在过度举债、大兴基建以及资产重复购置和处于闲置状态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高校爆发财务与资产管理风险,埋下了祸源。随着2007年3月份吉林大学在该校网站发出《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以及随后被曝光的30亿债务规模,导致吉林大学在2008年以后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难以自拔。此次事件引发了教育部与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同时也揭开了全国各大高校在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所存在问题的面纱。本文的选题来源于广东省财政厅和教育厅招标的重点科研项目《广东高校财务管理及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的子课题。希望通过问卷和实地调研访谈的形式摸清广东省内各大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对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价作为工具,发现被评价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优秀之处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让被评价对象能够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的国有资产管理。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门,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以及绩效评价方面的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并给出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路线图。第二章以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的形式分析了广东省各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引入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第叁章构建了广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在模糊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标杆法和叁角模糊函数法,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五章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思路,选择广东省S大学作为评价对象,运用之前建立的评价体系对S大学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发现S大学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优秀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宏观上的管理建议。
刘悦[7]2013年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经营性资产从学校剥离,把经营性资产单独组建高校资产公司。学校设立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直接对高校资产公司行使股东权并实施监管。学校是高校资产公司的出资人并且是唯一的股东,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职能是管理学校所投资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由此可见,高校资产公司设立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管理形式,而且资产公司不直接进行产品经营,它通过股权投资形成控股型高校企业集团,因此,高校资产公司的法律定位应为纯粹的控股公司。从法律上看,资产公司和所投资公司是各自独立的法人,高校资产公司与所投资公司主要通过股权关系而连接,在大多数场合通过股权路径来实现两者之间相关联的经济运作,两者互称关联公司。由于股权控制、财务监管和人事安排,高校资产公司合法取得了对所投资子公司的控制权,所以,虽然受控子公司在法律上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其经营管理必须服从高校资产公司的控制和支配,服从高校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受控公司无时无刻不处于法律上的独立性与经济上的依赖性之矛盾冲突中。高校资产公司在运作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极有可能出现滥用控制权,侵蚀受控公司的独立人格,损害受控公司合法利益的情况。因而,法律上要对控股公司的行为进行规制,高校资产公司作为控股公司,他们要对受控公司承担诚信义务,不得滥用控制权对受控公司从事不利交易或采取不利措施。
伍少球[8]2013年在《佛山市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前几年的“收缩发展”战略,近年中国地市一级国资已基本退出竞争领域,转而集中在区域内的公共和准公共领域。不可否认,国资监管部门在主导政策、推进措施、监管模式等方面直接影响到其管辖的国有企业发展。随着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与之相随,一些突出问题日益凸显,如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债务、国资监管中“监管角色不清”、企业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直接制约着国企的良性运行。为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路径,依照“科学监管带动国企科学发展”的主旨,论文在文献回顾、系统梳理我国国资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相关的概念与论理支持,综合运用访谈、调研、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归纳的方法,选择佛山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管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定位及功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创新问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与国有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清晰国资监管模式的基础上,理清政府、国资监管机构和授权经营企业叁者的关系;国资监管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分析。论文以佛山市政府对国资监管实施政策为视角,对我国现有地市一级国资监管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国资监管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从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地市一级国资监管的科学性角度出发,提出符合我国特色的地市一级国有资产监管的对策。
杜伟[9]2012年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双重委托代理模型与监督管理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从中央到省、市、自治区再到地级市的各级人民政府组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形成国资委、以资本经营为主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子公司叁级国有资产管理架构。对地市级政府来说,其组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并为地方政府搭建融资平台。地市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资本构成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两部分,其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占相当比重。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何实现该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论文首先研究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模式。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实现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它的配置机制是政府,是以社会效益为配置目标,以是否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发展、稳定等诸多要求为目的。论文围绕促进公共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前提,综合选取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以效率、效益、公平为目标构建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监管体系、监管结构、监管方式,以及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其次论文研究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单委托代理问题。在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下属子公司叁级管理架构中,论文假设不考虑上级国资委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约束或者下级子公司对其约束的条件下,分别分析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下属子公司、国资委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两种单委托代理关系。并得到结论认为:对于成长阶段的创新性下属子公司,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应当减少对其业绩的激励强度;而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稳健保守型下属公司应当增加其对业绩的激励强度;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有经营性业绩和社会效益两个。其中国资委对公司的经营性业绩的激励应当较高,而对社会效益产出上的激励不应过大。由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在国资委与其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处于代理人的地位,而同时又在其与下属子公司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处于委托人的地位,因而具有双重委托代理身份。论文进一步的研究考虑上下约束存在,国有资产资本经营公司处于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中,是如何同时与下属公司以及上级国资委之间进行博弈。论文构建双重委托代理模型得到分析结论认为:国资委应努力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投入推向一些新兴的优势社会公共事业中来,这样才能实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营;国资委应实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职能化管理,进而可以增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国资委应强化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进而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所创造出的价值得到增加。再其次,论文在新兴古典框架下研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问题,并得到结论:在非经营性资产的委托代理中,委托方(国资委或该城市投资公司)与代理方(城市投资公司或其下属子公司)之间采用相容契约能够消除由于道德风险引起的内生交易成本。论文最后进行了实例研究。XX市是XX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一部分由市国资委监管,另一部分由市财政局监管。市国资委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主要通过X投公司进行。国资委对城市投资公司的考核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在经济效益方面主要考核企业的融资能力,社会效益方面则主要考核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投资贡献率。
汤军[10]2007年在《我国高校产业改制中的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模式探讨》文中提出我国高校产业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发展至今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对高校、对社会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围绕我国高校产业的现状,共探讨五个相互关联的命题。第一个问题——高校直接办企业是否合理?第二个问题——高校究竟应该怎么样办企业?第叁个问题——高校企业改制后的模式是怎样的?第四个问题——改制后的模式相适应的治理模式是什么?第五个问题——改制后的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什么?“功能拓展说”和“产学研结合说”都表明高校产业有其存在的立论依据。而我国高校的现状又进一步地表明,高校产业改制势在必行。从目前我国高校产业改制的现状看,现行的改制模式主要有“江中模式”和“防火墙模式”。对比分析,“防火墙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也非常符合教育部的高校产业改制政策导向,将成为高校产业改制的范本。资产经营公司作为“防火墙模式”框架下的核心部分,其治理模式是极其重要的,其中董事会是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也是联系股东及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经理层的纽带,它的构成在高校有其特殊性,如何完善就显得非常重要。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改制后整个高校产业集团内众多企业的母公司,应选择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实施高校产业集团全面预算整合模式,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完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使得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既能对子公司加强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控制,又能激励子公司共同实现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 江文清. 四川大学. 2004
[2]. 马克思资本运营视域下福建高校仪器设备运行研究[D]. 蔡燕婷.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3]. 广东海洋大学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系统设计及制度创新[D]. 吕慎杰. 广东海洋大学. 2010
[4].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 熊一.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5].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小玲. 湘潭大学. 2008
[6]. 广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吴英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7].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律问题研究[D]. 刘悦. 湖南大学. 2013
[8]. 佛山市国有资产监管问题研究[D]. 伍少球.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9].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双重委托代理模型与监督管理应用研究[D]. 杜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10]. 我国高校产业改制中的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模式探讨[D]. 汤军. 厦门大学. 2007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论文; 国资委论文; 国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