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遗传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肿病,标记,嵌合体,规律,分子,抗性,隐性。
分子遗传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尚,徐莉娜,周林,李艳婷,南晓洁[1](2019)在《Agaricus bisporus野生驯化新品种“沐野1号”的分子遗传鉴定与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双孢蘑菇"沐野1号"的分子生物学分类地位以及子实体重金属富集情况,在培养料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铅(Pb)、砷(As)、镉(Cd)、汞(Hg)和铬(Cr),测定子实体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沐野1号"菌丝体的rDNA ITS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同源性比例高达99%。在重金属检测试验条件下,子实体中Pb、As的富集量未超过绿色食品的标准,而当Hg添加质量浓度大于0.2mg·mg-1、Cd添加质量浓度大于0.5mg·mg-1时,子实体中的Hg和Cd含量超过了绿色食品的限量标准。(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8期)
黄蓉梅,徐伟南,丑天胜,仝宗军,韩星[2](2018)在《毛木耳白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秋季,漳州一农户种植的褐色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品种"43012H"发生白色突变,有的菌袋同时长出褐色、白色、褐色与白色交杂的颜色嵌合体耳片,有的菌袋长出白色耳片,而有的菌袋出菇颜色正常。采集白色耳片、褐色耳片和嵌合体耳片进行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进行栽培试验,从褐色耳片(正常)分离获得的菌种(AC_B),种植得到正常的毛木耳子实体;从白色耳片(突变)分离获得的菌种(AC_W),种植得到纯白色子实体;从颜色嵌合体耳片分离获得的菌种(AC_R),栽培后也只长白色子实体,没有出现嵌合体子实体。AC_B分别与AC_W、AC_R的菌种混合接种栽培,菌袋中同时长出白色、褐色和嵌合体耳片。再次进行组织分离与栽培试验,性状稳定。对AC_B和AC_W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2个与本研究中所用菌株的耳片颜色相关的SNP位点,即SNP1和SNP2。上述组织分离得到的菌株中,褐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A/G(杂合)、SNP2 A(纯合),白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G(纯合)、SNP2 A/C(杂合)。(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Muhammad,Zeeshan,Shabbir[3](2018)在《亚洲玉米螟Cry1Ah抗性遗传规律与分子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达杀虫蛋白的转基因作物防治鳞翅目害虫已广泛应用20多年。然而,室内及田间例证表明靶标害虫抗性种群的产生威胁转基因作物的可持续应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玉米重要害虫之一,是转cry1Ah基因玉米的靶标害虫。明确靶标害虫的抗性遗传规律及其分子基础是建立适宜抗性治理策略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旨在明确亚洲玉米螟对Cry1Ah的抗性演化与遗传规律以及抗性的分子基础。评估了抗性遗传的母体效应、性连锁和显性度。另外,通过回交的方式评估了调控抗性的基因位点数目。采用改进的Pull-down方法,即将Cry1Ah蛋白和NHSactivated sepharose活化琼脂糖进行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鉴定了Cry1Ah蛋白在ACB-BtS和ACB-AhR两个品系BBMV上的受体蛋白,进而通过组学分析从转录和翻译水平比较了ACB-BtS和ACB-AhR在的异同。在人工饲料添加Cry1Ah蛋白汰选48代的ACB-AhR品系对Cry1Ah产生了200倍的抗性;该抗性品系能够在转cry1Ah基因玉米上存活。该品系对Cry1F产生了高达464倍的交互抗性;对Cry1Ab和Cry1Ac产生了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交互抗性水平分别为28.38倍和22.11倍;对Cry1Ie没有产生交互抗性。ACB-AhR的交互抗性模式同ACB-FR的模式不对称。ACB-FR对Cry1Ah没有产生交互抗性,说明:这两个抗性品系的抗性机制不同。Cry1Ah抗性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显性度随着毒素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用转cry1Ah基因玉米组织生测,抗性表现为功能隐性遗传。抗性为多基因调控。Pull-down分析结果表明:在敏感品系中,Cry1Ah能够结合多种蛋白,主要包括碱性磷酸酶(ALP)、钙黏蛋白(CAD)、肌动蛋白、氨肽酶(APN)、酚氧化酶(proPO)、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PI)、immulectin、V-ATP酶,以及一些从未报道过的结合蛋白。在抗性品系中,没有检测到Cry1Ah同ALP的结合,表明亚洲玉米螟对Cry1Ah产生抗性可能同该蛋白的缺失有关。另外,选取了12个代表性基因,比较了这些基因在ACB-BtS和ACB-AhR中的表达量。相比ACB-BtS品系,ACB-AhR的proPO、ALP、和APN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7.5倍、6.2倍、1.4倍;但是cad的表达量下降了0.7倍。该实验结果一方面表明亚洲玉米螟对Cry1Ah产生抗性同ALP和CAD受体位点的减少、免疫系统的增强有关;一方面为Cry1Ah同免疫相关蛋白直接结合提供了证据。“组学”分析结果表明:ACB-BtS和ACB-AhR共转录了7007个mRNA和表达了182个蛋白,90个转录本具有同步转录和翻译功能。同Cry1Ah抗性相关的下调基因包括:APN、ABCC3、DIMBOA诱导细胞色素P450、ALP、谷胱甘肽S-转移酶、CAD、V-ATP酶。上调基因包括热激蛋白70和羧酸酯酶。与抗性相关的基因大多为下调基因。KEGG分析结果表明:578个差异表达基因和29个差异蛋白分别参与27个代谢途径和10个代谢途径。另外,基于随机选择基因相对表达量的RT-qPCR结果证实了“组学”反应。DEGS结果对进一步阐明亚洲玉米螟对Cry1Ah的抗性提供了参考价值。以上结果表明ACB具有对Cry1Ah玉米产生抗性的潜在风险,在7天的侵染之后。其抗性为常染色体遗传,无性链锁,多基因调控且为功能性隐形。ACB-AhR对Cry1Ab和Cry1Ac中等交互抗性,对Cry1F产生了不对称性的高水平交互抗性,而对Cry1Ie没有交互抗性。Cry1Ah抗性可能与ALP、CAD受体位点的减少及免疫力增强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12-01)
黄蓉梅,徐伟南,丑天胜,姜思源,仝宗军[4](2018)在《毛木耳白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与分子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秋季,漳州一农户种植的褐色毛木耳品种"43012H"发生白色突变,有的菌袋同时长出褐色耳片、白色耳片、褐色与白色相嵌的耳片,有的菌袋长出白色耳片,而有的菌袋长出的是正常的褐色耳片。采集白色耳片、褐色耳片和嵌合体耳片进行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进行栽培试验,从褐色耳片(正常)分离获得的菌种(AP_B),种植得到正常的毛木耳子实体;从白色耳片(突变)分离获的菌种(AP_W),种植得到纯白色子实体,没有出现嵌合体子实体;从嵌合体耳片分离获得的菌种(AP_R),栽培后也只长白色子实体。AP_B分别与AP_W、AP_R的菌种混合接种栽培,菌袋中同时长出白色、褐色和嵌合体耳片。再次进行组织分离与栽培试验,性状稳定。对AP_B和AP_W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2个与本研究中所用菌株的耳片颜色相关的SNP位点,即SNP1和SNP2。上述组织分离得到的菌株中,褐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A/G(杂合)、SNP2 A(纯合),白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G(纯合)、SNP2 A/C(杂合)。(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何伟,周丽娟[5](2018)在《专题复习训练二——遗传的基本规律、细胞基础、分子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8年33期)
戴彬[6](2018)在《烟草黑胫病抗性遗传规律分析及其SSR分子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烟草抗黑胫病育种效率,为烟草抗黑胫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为分子辅助选择提供有效的SSR分子标记。本实验以抗黑胫病品种岩烟97和自育高钾感黑胫病品系GK2为亲本进行杂交,对其亲本、F1代、F2代、BC1代群体进行人工接种黑胫病抗性鉴定,依据鉴定结果分析其遗传规律。提取各世代烟株样品基因组DNA,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进行筛选,获得与烟草黑胫病抗性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结果如下:(1)菌谷接种法大田处理16株发病,发病率80%;盆栽处理20株发病,发病率100%。创伤接种法大田处理18株发病,发病率90%;盆栽处理19株发病,发病率9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措施下两种接种方式的接种效果一致。(2)抗病亲本岩烟97对烟草黑胫病0号生理小种表现高抗,单株鉴定结果符合抗感比例1R:0S;感病亲本GK2高感烟草黑胫病,单株鉴定结果符合抗感比例0R:1S;杂交F1代中感烟草黑胫病,单株鉴定结果符合抗感比例0R:1S;F2代分离群体中感烟草黑胫病,单株鉴定结果符合抗感比例1R:3S;BC1代4个组合A:♂岩烟97×♀(♂岩烟97×♀GK2)、C:♂岩烟97×♀(♂GK2×♀岩烟97)表现为抗病,单株鉴定结果均符合抗感比例1R:1S;B:♂GK2×♀(♂GK2×♀岩烟97)、D:♂GK2×♀(♂岩烟97×♀GK2)均表现为中抗,单株鉴定结果均符合抗感比例0R:1S。(3)SSR-PCR选择前、后引物0.4μL、ddH_2O 13.5μL、dNTP 2μL、10×PCR buffer2μL、rTaq酶0.2μL、DNA模板1.5μL的反应体系进行扩增,扩增产物条带清晰明亮。(4)318对SSR引物中有25对在抗、感亲本间表现出多态性差异,多态率为7.86%。25对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差异的SSR引物,经F2代单株筛选获得SSR引物PT54175_(-216)在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间的多态性差异与亲本一致。PT54175_(-216)位于烟草第六号染色体短臂端,与亲本岩烟97的黑胫病抗性基因连锁,PCR扩增条带大小为216bp。(5)PT54175_(-216)在F2代群体中进行验证,40株抗病、98株感病,抗感基因型分离比例符合期望比1R:3S,X2c=0.30,P0.05=0.950。菌谷接种法进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的结果可靠有效,适用于大量大田烟株进行黑胫病抗性鉴定;岩烟97对烟草黑胫病0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基因遗传可能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SSR标记PT54175_(-216)在亲本及抗感分离单株间呈现稳定的多态性差异,与抗性基因连锁遗传。(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文淑君[7](2017)在《专题复习训练叁——遗传的细胞基础、分子基础、基本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7年33期)
胡靖锋,杨红丽,徐学忠,和江明,陈龙正[8](2017)在《微型大白菜“娃娃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抗根肿病大白菜材料CCR001、感病娃娃菜材料CM002以及后代材料F_1、F_2、BC_1为研究对象,分析娃娃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材料中根肿病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与菌土法对F_1、F_2进行抗病性鉴定,印证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根肿病抗性育种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宋波,索欢,陈龙正,徐海,樊小雪[9](2015)在《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遗传规律和分子标记(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性的遗传规律。[方法]该研究利用引进的结球白菜与不结球白菜进行杂交,以双亲、F1、F2和BC14个世代联合群体为试材,采用苗期接种鉴定法进行抗性鉴定,并进行ISSR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ISSR分子标记结合BSA法获得了与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命名为CR-873。该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连锁遗传距离为9.72 c M。[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不结球白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5年06期)
韩德志,任玉龙,郭勇,闫洪睿,张雷[10](2015)在《大豆炸荚发生规律及分子遗传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炸荚是野生大豆繁衍后代的一种原始自然属性,同时也是栽培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其发生规律和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育种应用价值。文章在剖析抗炸荚大豆荚部细胞学微观组织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大豆炸荚的发生规律和大豆炸荚表型性状的鉴定指标与方法,介绍了抗炸荚种质鉴定与抗炸荚品种选育概况,同时详细阐述了大豆抗炸荚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进展,最后对大豆抗炸荚性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5年06期)
分子遗传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秋季,漳州一农户种植的褐色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品种"43012H"发生白色突变,有的菌袋同时长出褐色、白色、褐色与白色交杂的颜色嵌合体耳片,有的菌袋长出白色耳片,而有的菌袋出菇颜色正常。采集白色耳片、褐色耳片和嵌合体耳片进行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进行栽培试验,从褐色耳片(正常)分离获得的菌种(AC_B),种植得到正常的毛木耳子实体;从白色耳片(突变)分离获得的菌种(AC_W),种植得到纯白色子实体;从颜色嵌合体耳片分离获得的菌种(AC_R),栽培后也只长白色子实体,没有出现嵌合体子实体。AC_B分别与AC_W、AC_R的菌种混合接种栽培,菌袋中同时长出白色、褐色和嵌合体耳片。再次进行组织分离与栽培试验,性状稳定。对AC_B和AC_W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2个与本研究中所用菌株的耳片颜色相关的SNP位点,即SNP1和SNP2。上述组织分离得到的菌株中,褐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A/G(杂合)、SNP2 A(纯合),白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G(纯合)、SNP2 A/C(杂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遗传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郭尚,徐莉娜,周林,李艳婷,南晓洁.Agaricusbisporus野生驯化新品种“沐野1号”的分子遗传鉴定与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J].北方园艺.2019
[2].黄蓉梅,徐伟南,丑天胜,仝宗军,韩星.毛木耳白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开发[J].菌物学报.2018
[3].Muhammad,Zeeshan,Shabbir.亚洲玉米螟Cry1Ah抗性遗传规律与分子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4].黄蓉梅,徐伟南,丑天胜,姜思源,仝宗军.毛木耳白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与分子标记开发[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5].何伟,周丽娟.专题复习训练二——遗传的基本规律、细胞基础、分子基础[J].教学考试.2018
[6].戴彬.烟草黑胫病抗性遗传规律分析及其SSR分子标记的筛选[D].湖南农业大学.2018
[7].文淑君.专题复习训练叁——遗传的细胞基础、分子基础、基本规律[J].教学考试.2017
[8].胡靖锋,杨红丽,徐学忠,和江明,陈龙正.微型大白菜“娃娃菜”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7
[9].宋波,索欢,陈龙正,徐海,樊小雪.不结球白菜抗根肿病遗传规律和分子标记(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
[10].韩德志,任玉龙,郭勇,闫洪睿,张雷.大豆炸荚发生规律及分子遗传基础[J].遗传.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