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炕杨和常绿杨对天牛抗性初步研究

南炕杨和常绿杨对天牛抗性初步研究

一、南抗杨、常绿杨对云斑天牛抗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刚,苏智,刘明虎,赵英铭,张格,崔振荣,淡慧丽,陈星明[1](2018)在《新疆杨与北抗杨抗光肩星天牛特性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北抗杨与当前西北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主栽树种新疆杨的抗虫性差异,为在西北绿洲区推广北抗杨提供参考。【方法】1999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韩一凡课题组提供北抗杨家系6个优选无性系(16-4、16-8、16-17、16-18、16-22、16-27)。2003―2011年向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城区投放北抗杨家系6个优选无性系、新疆杨等共18个杨树品种,进行多品种抗性比选以及观察纯林抗性小区试验,共104株,面积2.72 hm2;2013年在临河区、磴口县、杭锦后旗各投放1 000株北抗杨,以新疆杨为对照树种,开展疫区扩大试验。解剖被害木内光肩星天牛虫道,分析新疆杨和北抗杨上光肩星天牛产卵、孵化、幼虫取食、发育的差异;调查疫区扩大试验林光肩星天牛产卵和羽化情况,分析新疆杨和北抗杨纯林中虫口演进趋势的差异。【结果】新疆杨树皮对光肩星天牛成虫产卵具有较强的选择抗性;光肩星天牛小幼虫很少取食新疆杨的形成层和韧皮部,主要靠取食木质部完成发育。因此,新疆杨树皮破损小、容易愈合,而木质部受害严重,光肩星天牛成虫羽化率达25.8%。北抗杨树皮对光肩星天牛成虫产卵的选择抗性较弱;光肩星天牛小幼虫先取食北抗杨的形成层和韧皮部,造成树皮掌状凹陷,产卵刻槽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瘢痕,对树皮外观损伤较大;但北抗杨形成层、韧皮部、木质部对光肩星天牛从小幼虫到成虫羽化出孔各个阶段的发育均表现出很强的抗性,最后成虫的羽化率仅为0.25%。【结论】新疆杨具有较强的选择抗性和耐害性,但发育抗性弱,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纯林虫口密度累进增大,抗性不能持久,危害多年后出现枯梢,木质部虫道密布,木材利用价值降低。北抗杨选择抗性较弱,但发育抗性很强,纯林抗性持久稳定,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被害木木质部内虫道很少,木材被害轻,因而木材的利用价值高。北抗杨推广造林时可根据性别、干形和速生性的需求选择不同无性系,如以快速绿化为目标,可选用速生性最好的16-27无性系(即北抗杨1号,雄性);农田防护林可选干形好、高生长最大的16-4无性系(雌性);兼顾干形和不飞絮,可选16-8无性系(雄性)。

卓志航[2](2017)在《云斑天牛嗅觉基因差异性表达及成虫寄主选择中定向信息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牛类害虫一般具有补充营养习性,成虫自由生活历时较长,且取食及产卵具有嗜性;云斑天牛以生活隐蔽、分布广、寄主多、危害重、抗逆强和防治难等原因成为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重要蛀干害虫,常对林木造成毁灭性打击;在林业无公害防治的新背景下,如何利用云斑天牛取食及产卵嗜性并对其进行绿色生态防治成为研究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基于云斑天牛成虫寄主选择嗜性,以云斑天牛成虫、幼虫和蛹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 responses,EAG)、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75)层析、荧光探针(N-phenyl-1-naphthylamine,1-NPN)结合、反转录 PCR(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RT-PCR)、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PCR,RT-qPCR)及转录组(Illumina HiSeq)测序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云斑天牛成虫寄主选择中嗅觉基因差异性表达和定向信息物质,从成虫寄主选择遗传机制和定位机制探讨了云斑天牛成虫对寄主选择机制,揭示云斑天牛寄主选择的遗传性影响,破解成虫识别寄主的化学指纹图谱,明确云斑天牛寄主选择定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云斑天牛转录组包含137485条Transcript序列和69214条Unigene序列;其中,Transcript序列平均长度1142 bp,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1983 bp。转录Unigene在NR数据库注释41636条,NT数据库注释14895条,KO数据库注释19287条,SwissProt数据库注释33442条,PFAM数据库34687注释条,GO数据库注释35321条,KOG数据库注释20582条。NR注释表明,72.0%的云斑天牛Unigene与赤拟谷盗 T.castaneum 和中欧山松大小蠧 D.ponderosae具有相似性。基因功能注释分类表明:转录组在GO数据库主要包含5个最主要功能,分别是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单有机体过程、结合和催化活性,分别占20912条、19086条、17202条、21477条和15823条Unigenes;转录组在KOG数据库26个功能目录共注释20585条Unigenes,其中,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和伴侣共有1977条,一般功能预测3285条(最多),信号传导机制3053条,合计占全部Unigenes 40.39%;总共19287条Unigenes分至五个KEGG功能类别,其中细胞过程6793条,环境信息处理6255条,遗传信息处理3038条,代谢3852条,有机系统3508条。此外,通过转录组文库构建,Unigenes表达水平分析还表明:包括云斑天牛嗅觉基因在内的不同虫态功能基因表达存在显着差异。(2)在检测的10种云斑天牛嗅觉相关基因中,杨树寄主云斑天牛CSP2基因表达最强,CSP1,OBP1和Minus-COBP3基因表达较弱;核桃寄主云斑天牛OBP2基因在表达最强(其次为CSP2),CSP1、Minus-COBP3和Minus-COBP4基因表达较弱;杨树寄主云斑天牛成虫10种嗅觉基因表达均显着高于核桃寄主云斑天牛(杨树雄成虫除外),所有表达基因中CSP2(杨树雄成虫)表达最强,CSP1(杨树幼虫)表达最弱;成虫嗅觉相关基因表达通常高于幼虫,雌雄成虫表达不同且各有高低。在雌成虫取食核桃除外时,云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取食后,嗅觉相关基因OBP2、OBP3、CSP1、CSP2、Minus-C OBP1、Minus-C OBP3 表达明显升高,且 OBP1、OBP3 及CSP2基因通常情况会占据主导作用,而Minus-C OBP3和Minus-C OBP4作用较小;此外,雄成虫通常取食核桃后嗅觉相关基因表达较强,雌成虫取食核桃和桉树后嗅觉相关基因表达较弱,表明云斑天牛雄成虫可能嗜食核桃,雌成虫可能厌食核桃及桉树。(3)云斑天牛触角部位总蛋白提取液中存在pro.Ⅰ~Ⅻ 12种大分子粗提蛋白,这12种大分子粗提蛋白经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75纯化后,可得到一种与荧光探针1-NPN产生荧光结合的纯化蛋白pur-pro.Ⅰ。纯化蛋白pur-pro.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2 KDa,其对应为大分子粗提蛋白pro.Ⅻ,是云斑天牛一种气味结合蛋白。(4)云斑天牛寄主核桃树皮和树叶、小果蔷薇及野蔷薇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萜烯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和醌类等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萜烯类、醛类和醇类相对含量较高,酮类、烃类及芳香烃类相对含量较低。核桃树皮挥发性成分有9类36种,核桃树叶8类42种,小果蔷薇5类16种,野蔷薇7类23种。核桃树皮和树叶均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共4类13种,树皮和树叶萜烯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43.371%和78.948%;树皮烃类相对含量最低,1.043%;树叶酮类相对含量最低,0.009%。小果蔷薇和野蔷薇同时包含3类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野蔷薇醛类相对含量最高,81.387%,小果蔷薇醇类最高,55.519%;野蔷薇芳香烃类最低,0.679%,小果蔷薇酚类相对含量最低,0.747%。(5)在检测的24种寄主植物挥发性成分中,并非所有寄主植物挥发性成分都能对云斑天牛行为产生影响,能影响云斑天牛成虫EAG反应的只是一部分特定挥发性成分,包括:2-正戊基呋喃、1-辛烯-3-醇、萜品油烯、2-乙基呋喃、芳樟醇(雄成虫除外)、水杨醛、罗勒烯、(E,E)-2,4-庚二烯、4-异丙基甲苯、桉叶油醇、1-石竹烯、左旋-β-蒎烯、愈创木酚和5-羟基对萘醌;成虫对不同寄主挥发性成分反应灵敏度不同,具有不同偏好;雄成虫对1-辛烯-3-醇EAG反应最强,雌成虫对水杨醛及芳樟醇EAG反应最强。此外,研究还表明云斑天牛雌雄成虫对同种寄主挥发性成分存在不同偏好,成虫对同种寄主挥发性成分同分异构体存在不同偏好,且成虫对寄主挥发性成分EAG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寄主挥发性物质浓度呈正相关。

张冬勇[3](2016)在《山核桃天牛危害调查及其云斑天牛植物源引诱物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是一种大型的多食性林业蛀干害虫。其成虫啃食嫩枝皮,幼虫蛀食树干,且幼虫隐蔽生活周期长,研究和防治比较困难。因此,裸露活动的成虫期是研究和防治云斑天牛的关键时期。本论文对浙江临安地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地的天牛种类和危害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了云斑天牛对补充营养寄主植物的室内取食偏好性,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和气相-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等技术手段对云斑天牛补充营养寄主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及活性测定,另外,对云斑天牛具有活性的化合物进行了野外诱捕试验,以期为开发利用云斑天牛植物源引诱剂来监测和防控云斑天牛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核桃天牛危害调查及其种类的鉴别方法结果表明:临安地区山核桃天牛种类主要包括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和云斑天牛B.horsfieldi三种;其中,桑天牛幼虫分布在山核桃枝条部位(100%),星天牛幼虫分布在根部和地上树干30 cm以下(100%),云斑天牛幼虫分布在树干0-150 cm(93.85%);不同种类天牛的幼虫排粪状、幼虫蛀道和成虫产卵刻槽具有不同的典型症状;桑天牛、星天牛和云斑天牛雌雄成虫之间具有显着的形态特征,可以用来区分雌雄个体;另外,三种天牛幼虫的前胸背板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可以通过此特征快速准确的区分其幼虫种类,相应的分子鉴定结果也证明了此方法的准确性。2.云斑天牛对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性研究云斑天牛对四种寄主植物的室内取食结果显示:取食偏好性顺序为:白蜡树>山核桃>黄山栾树,野蔷薇取食量为零,白蜡树是云斑天牛最喜欢取食的寄主植物。3.云斑天牛寄主挥发物的GC-MS分析和GC-EAD测定利用动态顶空收集法和GC-MS技术分离鉴定了云斑天牛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结果显示:白蜡树枝条主要气体挥发物检测到14种,黄山栾树检测到14种,山核桃检测到18种,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中,萜烯类和烷烃类等物质占主要成分,不同寄主植物的气体挥发物中多种成分存在显着性差异。化合物壬醛引起了云斑天牛显着的GC-EAD刺激反应。4.云斑天牛林间诱捕试验林间诱捕试验结果显示,顺-3-己烯醇和壬醛分别在林间诱捕到了一定量的云斑天牛,并且都是雄虫,同时顺-3-己烯醇还诱捕到了星天牛。

郑茜[4](2014)在《我国杨树杂交育种思路演化及主栽部分种遗传相似性分析》文中指出杨树是非常重要的栽培树种,也是重要的林木分子生物学物种,在世界上广泛栽培。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杨树杂交育种工作已进行了几十年,新品种不断涌现,但表现突出的并不多。系统分析杨树杂交育种状况,对加深对杨树育种基础、育种思路、育种效率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建国几十年来所育成的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系谱关系、生长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杨树育种的理念,同时用分子标记探讨了我们现保有的表现良好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以佐证我们分析的结果。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杨树虽然推出不少品种,但育种的种质基础相对比较狭窄,使我国今后选育出突破性杂交种困难度提高。90年代以前的品种主要是小叶杨和钻天杨的后代,90年代后主要是I-69、I-63的后代,遗传背景相对单一。2.杨树栽培区扩大,从原来的黄河以北地区扩大到长江中下游地区。3.杨树的轮伐期变短,主要从原来的6-10年到目前的5-7年。杨树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有变长变宽的趋势。4.随机选用48个样本DNA对56对SSR引物进行初步筛选,结果有53对引物的PCR产物能扩增出条带,且多态性引物比率较高,表明了SSR分子标记技术是杨树遗传结构的一种高效检测手段。5.从56对引物中筛选出14对引物用于SSR分析,共扩增出79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为75个,多态性水平为94.9%,引物对扩增带数为2-9之间,平均每对5.64条带。表明供试材料在DNA水平上具有存在广泛变异。6.根据对材料遗传相似性聚类,遗传相似系数在0.54360.9773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604,可在遗传距离为0.5830处将供试杨树材料分成三大类群,支持育种基础狭窄的结论。分类结果与形态学性状与系谱演化情况基本一致,说明SSR能比较准确的检测基因型之间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关系。

袁继池,侯开举,侯梅,王海民,冷艳芝,周忠诚,江建国[5](2014)在《同树种引诱成虫集中产卵法防治杨树云斑天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10 a试验,研究出了一种高效防治杨树云斑天牛的新技术——"配置杨树易感品种引诱成虫集中产卵法"。即在造林时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具有一定速生性但易感云斑天牛危害的杨树品种作为引诱种,引诱云斑天牛成虫在引诱种上集中产卵,而后只需对占总林分极小比例的引诱种进行涂刻槽和插毒签防治即可。这种技术将营林措施和化学物理措施结合起来,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防治费用降低50%,同时该技术具有技术简单、易掌握等优点,适合在营建杨树丰产林时推广应用。

罗森林[6](2010)在《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研究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克隆》文中研究表明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是用材林、防护林和经济林的一种重要的毁灭性蛀干害虫。由于其幼虫生活习性隐蔽,防治十分困难。随着化学生态学的发展,基于有取食和交配等裸露活动的成虫期防治策略已经成为探索云斑天牛防治的新途径。但目前关于云斑天牛的交配行为及其交配行为所利用的信号还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在对云斑天牛交配行为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嗅觉及视觉在其交配过程中的功能,并克隆了其化学感受蛋白基因,以期为阐明云斑天牛的交配行为机制及开发新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云斑天牛的交配行为在室内对60对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的观察发现,雄虫有80%是在没有触角接触的情况下与雌虫完成相遇进而抱对的,即雄虫主要不通过触角接触这种方式寻找雌虫;云斑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行为分为三个阶段:相遇抱对、尝试交配和输精、配后保护。从抱对到雄虫输精之前的阶段,统称为尝试交配阶段,该阶段平均需时32.7min,在这期间雄虫有不断舔触雌虫鞘翅的行为;从雄虫开始输精到输精完成平均时间61.2s;88.3%的云斑天牛输精完成后仍然保持着抱对状态即为配后保护阶段,平均用时25.5min。在室内对云斑天牛整个成虫期交配和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平均每对云斑天牛交配26.2次;交配次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羽化出孔后的7d-8d,总的趋势是随着日龄增加交配次数减少;在一天中,交配主要发生在12:00-22:00,特别是16:00-18:00。雌虫从羽化出孔12日后产卵,产卵过程大致持续30min,平均每雌产卵39.8粒,产卵数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加,在36日龄产卵量达到峰值,之后减少进入生殖末期。2.云斑天牛配偶定位和识别在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云斑天牛雌、雄成虫之间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以空气为对照时,雌虫对雄虫有明显的吸引作用(P<0.05),而雄虫对雌虫则无明显的吸引作用(P>0.05);当以补充营养植物野蔷薇为对照时,雄虫对雌虫+野蔷薇、雌虫对雄虫+野蔷薇均无明显的行为趋向(P>0.05)。说明雌虫可能存在非接触性信息素,而雄虫则可能不存在非接触性信息素。冻死雌虫与活雌虫同样能够引起测试雄虫曲腹的交配反应,但经正己烷浸泡后的雌虫则不会引起雄虫曲腹行为;而将雌虫正己烷浸泡液回滴到正己烷浸泡后的雌虫或雄虫、以及玻璃管上时,均能够引起雄虫的曲腹行为。说明云斑天牛雌虫存在接触性信息素,雄虫通过接触性信息素对雌虫进行识别。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云斑天牛雌、雄成虫正己烷提取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在本试验条件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正己烷提取物共分离鉴定出32种化合物,雌虫28种、雄虫24种;其中有8种化合物是雌虫所特有的,而对于哪种或哪些化合物对雄虫具有行为活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云斑天牛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云斑天牛雄虫下颚须的舔翅行为在配偶识别方面有重要作用。为了明确其化学感受机制,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云斑天牛下颚须中的化学感受蛋白基因(BhorCSP2),其核苷酸序列可读框全长384bp,编码127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其有保守的4个半胱氨酸位点和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具有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典型特征;通过对BhorCSP2编码的氨基酸和其它昆虫的30种CSP编码的氨基酸进行进化分析,发现该基因与赤拟谷盗TcasCSP11的同源性最高。

周忠诚,刘宗友,赵爱玲[7](2010)在《‘95’、‘895’等杨树品种在湖北的引种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对包括‘95’杨、‘895’杨在内的32个杨树品种生长量和云斑天牛危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2个杨树品种在材积和对云斑天牛抗性上都有显着差异。‘鲁山’杨、‘DD-86-3’具有速生特性同时对云斑天牛的抗性也比较强。而‘W 46’、‘95’杨,特别是‘107’杨速生性很好,但是云斑天牛危害情况比较严重,在生产当中要注意防治。

钱莲文,郭建宏[8](2010)在《常绿杨苗期生长特性》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了解目前世界上仅有的3个常绿杨树无性系(A-65/27、A-65/31及A-61/186)在亚热带的生长适应性,对它们苗期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无性系的扦插成活率达到90%以上。高度和地径年生长动态存在明显的速生期,高度年速生期主要在6-9月份,地径速生期集中在8-10月份。A-61/186的叶面积是三者中最大的,但其叶面积从生长初期到生长盛期的增加幅度最小,4月份A-65/27叶面积大于A-65/31,9月份A-65/31叶面积大于A-65/27,3个无性系生长过程中叶面积的增大主要是叶宽的增加。A-61/186的总生物量最大,苗木生物量1年生A-65/27大于A-65/31,2年生A-65/31大于A-65/27,根、茎、叶各部分生物量占总的比例大小趋势是一致的,均为茎>根>叶。3个无性系之间高度、地径、叶面积生长量及生物量均不存在显着差异。

夏永刚,张玉荣,钟武洪,周刚,廖正乾[9](2009)在《云斑天牛防控措施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是我国重大林木蛀干害虫,笔者重点对国内近20年的有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综述了我国在营林技术、抗性育种、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等5个方面防控云斑天牛的研究进展。

钱莲文,郭建宏,杨智杰[10](2009)在《干旱胁迫对常绿杨光合特性及生长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利用气体交换法和叶绿素荧光技术,对常绿杨3个无性系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后的光合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初期,常绿杨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均随胁迫的增强而下降,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Pn、Gs继续下降,但Ci上升,说明在轻度干旱胁迫下Pn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Gs下降,而重度干旱胁迫下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同步叶绿素荧光测定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会使PSII潜在活性中心受损,影响到光合电子传递,是Pn下降的主要原因。与对照相比,经过干旱胁迫的3个无性系生长量与生物量明显下降,说明即便后期供水充足,前期的缺水也会对苗木生长产生不可恢复的影响,但3个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着。

二、南抗杨、常绿杨对云斑天牛抗性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抗杨、常绿杨对云斑天牛抗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杨与北抗杨抗光肩星天牛特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区多品种 (树种) 抗虫试验
    1.2 疫区扩大试验
    1.3 光肩星天牛受害木的虫道解剖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肩星天牛的虫道特征
    2.2 北抗杨、新疆杨上光肩星天牛发育的差异
    2.3 北抗杨、新疆杨纯林中的光肩星天牛虫口演进
3 讨论
4 结论

(2)云斑天牛嗅觉基因差异性表达及成虫寄主选择中定向信息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云斑天牛研究现状
        1.2.1 危害情况
        1.2.2 防治措施
    1.3 寄主定向物质研究进展
        1.3.1 寄主定向物质组成及性质
        1.3.2 寄主定向物质与天牛的联系
        1.3.3 天牛对寄主定向物质的识别机制
        1.3.4 嗅觉相关蛋白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斑天牛转录组文库构建与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转录组基本情况
        2.2.2 转录组分类情况
        2.2.3 基因表达水平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云斑天牛嗅觉基因差异表达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及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虫态分析
        3.2.2 取食前后分析
        3.2.3 不同取食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一种云斑天牛气味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及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云斑天牛总蛋白分析
        4.2.2 云斑天牛总蛋白分离纯化
        4.2.3 纯化蛋白荧光结合鉴定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云斑天牛寄主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核桃树皮及树叶挥发性成分
        5.2.2 小果蔷薇及野蔷薇挥发性成分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云斑天牛触角电位生理反应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
        6.1.3 试验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种类挥发性成分EAG反应
        6.2.2 不同浓度挥发性成分EAG反应
        6.2.3 其它EAG反应情况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主要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山核桃天牛危害调查及其云斑天牛植物源引诱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山核桃病虫害发生现状
        1.1.1 山核桃主要虫害
        1.1.2 山核桃主要病害
    1.2 云斑天牛的研究现状
        1.2.1 分布及危害
        1.2.2 云斑天牛形态特征
        1.2.3 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1.2.4 补充营养
        1.2.5 交配和产卵
    1.3 云斑天牛的防治措施
        1.3.1 物理机械防治
        1.3.2 化学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营林技术防治
    1.4 云斑天牛的化学生态学
        1.4.1 植物挥发性气味
        1.4.2 信息素物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特色与创新之处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核桃天牛危害调查及其种类的鉴别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1.3 天牛幼虫前胸背板特征
        2.1.4 天牛幼虫COI基因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天牛种群分布情况
        2.2.2 天牛危害特征
        2.2.3 不同山核桃天牛成虫雌雄鉴别特征
        2.2.4 天牛幼虫前胸背板特征
        2.2.5 基于COI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云斑天牛对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植物
        3.1.3 室内取食试验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云斑天牛寄主挥发物的GC-MS分析和GC-EAD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
        4.1.2 供试虫源
        4.1.3 挥发物的收集与分析
        4.1.4 GC-EAD测定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寄主植物气体挥发物成分分析
        4.2.2 云斑天牛对白蜡树枝条气体挥发物的GC-EAD反应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云斑天牛林间诱捕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我国杨树杂交育种思路演化及主栽部分种遗传相似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杨树杂交育种概述
        1.1.1 国外杨树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1.2 我国杨树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1.3 我国杨树育种现存的问题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遗传多样性概念和意义
        1.2.2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1.2.3 杨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本研究立题依据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2 我国杨树主要杂交育成品种分析
    2.1 资料收集
    2.2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的遗传组成
    2.3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的主要性状概述
        2.3.1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适应性状
        2.3.2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的生长性状
        2.3.3 我国杨树育成品种的品质性状
    2.4 讨论
        2.4.1 亲本选配重要性
        2.4.2 产量的含义
        2.4.3 杂交育种目的并非追求最大杂交优势
3 我国杨树杂交育种理念的变迁
    3.1 杨树育种理念的变迁
        3.1.1 50 年-60 年代的育种
        3.1.2 60 年-70 年代间的育种
        3.1.3 70 年代-80 年代间的育种
        3.1.4 80 年-90 年代间的杨树育种
        3.1.5 90 年-00 年代间的育种
        3.1.6 2000 年以来的育种
    3.2 培育品种重要性状的变化
        3.2.1 丰产性状
        3.2.2 品质性状
        3.2.3 抗性
    3.3 讨论-集约栽培对未来杨树育种理念的冲击
4 我国部分主栽优良品种遗传相似性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分子材料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1.4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4.2 实验方法
        4.2.1 基因组 DNA 提取与检测
        4.2.2 SSR-PCR 扩增体系的优化及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因组 DNA 提取与检测结果
        4.3.2 PCR 反应体系建立结果
        4.3.3 引物筛选结果
        4.3.4 SSR 引物扩增产物多态性
        4.3.5 聚类分析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缩略词表
    附录二 56 对 SSR 引物信息
    附录三 14 对引物具体序列信息
    附录四 实验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致谢

(5)同树种引诱成虫集中产卵法防治杨树云斑天牛(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试验地概况
    1. 2引诱种的筛选
    1. 3验证性试验
    1. 4生产性应用试验
    1. 5数据调查与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 1引诱种的筛选
    2. 2引诱种的验证
    2. 3生产性应用
3讨论

(6)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研究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云斑天牛的研究现状
        1.1 云斑天牛的为害概况
        1.2 云斑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1.3 云斑天牛对寄主的选择
        1.4 云斑天牛的防治
    2 天牛成虫行为的研究
        2.1 天牛的扩散与取食行为
        2.2 天牛的交配行为及策略
        2.2.1 天牛的交配行为
        2.2.2 天牛的多次交配与精子竞争
        2.3 天牛的产卵行为
    3 天牛化学生态学的研究
        3.1 天牛性信息素
        3.1.1 已知存在性信息素的天牛
        3.1.2 性信息素的类型
        3.1.3 性信息素的化学组分
        3.2 天牛的寄主信息物质
        3.2.1 寄主信息物质的种类
        3.2.2 寄主信息物质对天牛行为的影响
        3.3 天牛的感器
    4 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研究
        4.1 气味结合蛋白(OBPs)
        4.2 化学感受蛋白(CSPs)
        4.2.1 CSPs的特性及分布部位
        4.2.2 CSPs的生理功能
    5 结语
    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云斑天牛的交配行为
    第一节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的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遇抱对
        2.2 尝试交配和输精
        2.3 配后保护
        3 讨论
    第二节 云斑天牛交配、产卵节律的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斑天牛雌虫的产卵行为
        2.2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的日龄节律
        2.3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的昼夜节律
        2.4 云斑天牛产卵行为的日龄节律
        3 讨论
第三章 云斑天牛的配偶定位和识别
    第一节 云斑天牛的配偶定位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实验仪器
        1.2.1 Y型嗅觉仪
        1.2.2 风洞
        1.3 实验方法
        1.3.1 Y型嗅觉仪实验
        1.3.2 风洞实验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Y型嗅觉仪实验
        2.2 风洞实验
        3 讨论
    第二节 云斑天牛雌虫接触性信息素的证实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实验方法
        1.2.1 云斑天牛雌虫接触性信息素回滴实验
        1.2.2 回滴玻璃管模拟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斑天牛雌虫接触性信息素回滴实验
        2.2 回滴玻璃管模拟实验
        3 讨论
    第三节 云斑天牛接触性信息素的分离和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分析样品及处理方法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云斑天牛接触性信息素的分析条件
        1.3.2 云斑天牛接触性信息素成分的鉴定与定量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云斑天牛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克隆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试剂和溶液
        1.2.1 主要试剂盒
        1.2.2 LB培养基的配制
        1.3 实验方法
        1.3.1 文库序列分析和特异性引物设计
        1.3.2 云斑天牛下颚须总RNA的提取
        1.3.3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1.3.4 PCR扩增反应体系
        1.3.5 PCR产物的回收
        1.3.6 胶回收片段与载体pGEM-T载体连接
        1.3.7 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3.8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
        1.3.9 克隆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斑天牛总RNA的提取
        2.2 云斑天牛化学感受蛋白基因RT-PCR扩增产物
        2.3 阳性克隆PCR扩增检测结果
        2.4 云斑天牛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
        2.5 云斑天牛BhorCSP2与其它昆虫CSP同源性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云斑天牛交配行为及交配、产卵行为节律
        1.2 云斑天牛的配偶定位和识别机制
        1.3 云斑天牛下颚须中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的克隆
    2 展望
参考文献(REFERENCE)
研究生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致谢

(7)‘95’、‘895’等杨树品种在湖北的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调查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量差异性分析
    2.2 对云斑天牛抗性的差异性分析
3 结 论

(8)常绿杨苗期生长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绿杨3个无性系扦插成活率
    2.2 常绿杨3个无性系高度、地径生长量
    2.3 常绿杨3个无性系叶面积指数
    2.4 常绿杨3个无性系生物量
3 小结与讨论

(9)云斑天牛防控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林措施
2 抗性育种
3 人工、物理机械防治
4 化学防治
5 生物防治
6 结束语

(10)干旱胁迫对常绿杨光合特性及生长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胁迫对常绿杨光合特性的影响
        2.1.1 对Pn的影响
        2.1.2 PSII光化学效率的变化
    2.2 干旱胁迫对常绿杨生长量与生物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干旱胁迫对常绿杨光合系统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对常绿杨生长量与生物量的影响

四、南抗杨、常绿杨对云斑天牛抗性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杨与北抗杨抗光肩星天牛特性的比较[J]. 王志刚,苏智,刘明虎,赵英铭,张格,崔振荣,淡慧丽,陈星明. 林业科学, 2018(09)
  • [2]云斑天牛嗅觉基因差异性表达及成虫寄主选择中定向信息物质研究[D]. 卓志航. 四川农业大学, 2017(12)
  • [3]山核桃天牛危害调查及其云斑天牛植物源引诱物质研究[D]. 张冬勇.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 [4]我国杨树杂交育种思路演化及主栽部分种遗传相似性分析[D]. 郑茜.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5]同树种引诱成虫集中产卵法防治杨树云斑天牛[J]. 袁继池,侯开举,侯梅,王海民,冷艳芝,周忠诚,江建国. 林业科技开发, 2014(02)
  • [6]云斑天牛交配行为研究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克隆[D]. 罗森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7]‘95’、‘895’等杨树品种在湖北的引种试验[J]. 周忠诚,刘宗友,赵爱玲. 林业科技开发, 2010(01)
  • [8]常绿杨苗期生长特性[J]. 钱莲文,郭建宏.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0(01)
  • [9]云斑天牛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 夏永刚,张玉荣,钟武洪,周刚,廖正乾. 湖南林业科技, 2009(05)
  • [10]干旱胁迫对常绿杨光合特性及生长量的影响[J]. 钱莲文,郭建宏,杨智杰.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9(01)

标签:;  ;  ;  ;  

南炕杨和常绿杨对天牛抗性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