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解剖论文_刘铭波,李保龙,叶伟德,胡伟,梁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显微外科解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外科,面神经,鼓室,足趾,趾甲,脑干。

显微外科解剖论文文献综述

刘铭波,李保龙,叶伟德,胡伟,梁勇[1](2019)在《■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移植的显微外科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临床设计切取■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15只(左侧6例,右侧9例,男性11例,女性4例)新鲜足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测■趾腓侧趾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分布规律和特点。结果■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存在,根据其起源分为:Ⅰ型,■趾腓侧趾背动脉由第1跖背动脉内侧发出9例,占60.00%,起始处直径(1.21±0.34)mm;Ⅱ型,■趾腓侧趾背动脉在近节趾骨由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内侧发出3例,占20.00%,起始处直径(1.13±0.26)mm;■趾腓侧趾背动脉由第1跖背动脉与■趾腓侧趾底动脉在近节趾骨共干发出3例,占20.00%;根据分支优势可分3种亚型:Ⅲa型:第1跖背动脉分支粗大型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82 mm,■趾腓侧趾底动起始处直径0.53 mm;Ⅲb型:■趾腓侧趾底分支动脉粗大型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51 mm,■趾腓侧趾底动脉起始处直径0.71 mm;Ⅲc型:第1跖背动脉分支与■趾腓侧趾底动脉分支等大型(均细型)1例,占6.67%,分支在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41mm,分支在母趾腓侧趾底动起始处直径0.43mm。所有类型■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延伸入甲床,并有皮支滋养上甲皮及腓侧甲廓。结论以■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可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该术式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切取安全,并有营养神经伴行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代飞虎,董吉荣[2](2018)在《经脑干腹侧至面神经脑桥小脑叁角段的显微外科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面神经脑桥小脑叁角段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显微解剖参数。方法:成人头颅标本,经口咽至斜坡暴露脑干腹侧面,经脑干腹侧面对面神经脑桥小脑叁角段及周围诸结构进行显微测量。结果:面神经与脑桥分离点至面神经实际出入脑干处、内耳门距离为(6.08±0.85)mm、(11.55±1.11)mm;前庭蜗神经与脑桥分离点至前庭蜗神经实际入脑干处、内耳门距离为(6.86±0.91)mm、(10.20±1.19)mm。面神经实际出入脑干处、面神经与脑桥分离点位于舌咽神经出入脑干处、前庭蜗神经与脑桥分离点、绒球内侧缘内侧,是面神经减压重要区域。面神经实际出入脑干处至舌咽神经出入脑干处、前庭蜗神经与脑桥分离点、绒球内侧缘距离分别为(2.12±0.44)mm、(6.32±0.76)mm、(5.65±0.99)mm。面神经与桥脑分离点至舌咽神经出入脑干处、前庭蜗神经与脑桥分离点、绒球内侧缘距分别为(5.95±0.70)mm、(1.18±0.53)mm、(2.98±0.73)mm。结论:面神经实际出入脑干处、面神经与脑桥分离点与血管压迫关系密切,空间位置较深,是术中减压和避免损伤的操作重点。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绒球可作为术中快速定位面神经脑桥小脑叁角段进行减压的重要标志。(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王涵,王玉海[3](2018)在《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经彩色乳胶灌注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颈静脉孔区经口入路进行解剖,观察路径中组织结构的暴露情况和走行关系,定位相关解剖标志,记录测量数据。结果:尸头标本的颈静脉孔区颅外部分均显露良好,可暴露自颈动脉嵴内侧至枕骨髁后外侧缘和中线至茎突根部区域,磨除颈静脉孔前内侧骨质后,可观察到岩下窦、Ⅸ~Ⅺ神经在孔内走行和毗邻关系。测量相关参数,枕髁前缘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12.47±1.49)mm;舌下神经管外口上缘距颈动脉嵴内侧(9.90±1.40)mm等。结论:经口入路可较好的暴露颈静脉孔区前内侧,以枕髁和颈动脉嵴为解剖标志,有助于避免此入路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时对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损伤。(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肖湘君,刘鸣江,廖辉文,刘昌雄,王郑钢[4](2017)在《游离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显微外科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游离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只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系统观测趾和第2趾动、静脉分布规律,测量血管长度及直径;模拟游离踇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术式设计。结果第1跖背动脉在第1趾蹼深层发出2分支:踇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和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踇趾腓侧趾底动脉血管(分叉至进入皮瓣)长度(1.82±0.12)cm,直径(1.08±0.06)mm;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血管(分叉至近侧趾间关节)长度(0.90±0.16)cm,直径(0.82±0.13)mm。静脉分深浅两层,第1、2趾背侧浅静脉汇流入足踝内侧的大隐静脉。模拟再造拇指相互环绕的血管蒂无卡压。结论 趾、第2趾动、静脉血管可保障趾甲皮瓣、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血供,模拟再造拇指相互环绕的血管蒂无卡压;适合设计游离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王政[5](2017)在《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神经管包容着视神经这一视觉通路中最为重要的器官,也是颅眶沟通的重要渠道,由于视神经管是视神经通向颅内最狭窄的部位,当该部位因肿瘤、外伤、炎症或邻近结构发生病变时,均易因视神经管的范围限制而累及视神经或眼动脉,导致视力损害。本研究通过对视神经管及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观察分析,力求提高该区域的手术技巧及手术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使用甲醛固定,且外观无异常的成人尸头10例,成人干颅骨标本10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张依生,孟镔,宋峰亮,储博书,崔英健[6](2016)在《第1跖背动脉显微外科解剖类型观察和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国人足部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类型及所测得的解剖学数据,为临床显微外科进行修复手和足部合并骨和肌腱外露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以及手拇指再造时,以取用第1跖背动脉为蒂的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6具成人尸体双侧足部标本32例,对其第1跖背动脉用游标卡尺进行解剖测量,并对第1跖背动脉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32例足部标本的测量,第1跖背动脉可分为5种类型。Ⅰ型(肌上型):第1跖背动脉走行于第1骨间背侧肌浅面,共13例(40.6%);Ⅱ型(肌内型):第1跖背动脉穿行于第1骨间背侧肌内部,共11例(34.4%);Ⅲ型(肌下型):第1跖背动脉走行于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共6例(18.8%);Ⅳ型(细小型):第1跖背动脉极其细小,共1例(3.1%);Ⅴ型(缺如型):第1跖背动脉缺如,共1例(3.1%)。第1跖背动脉发出的前、后穿支与跖骨和跖趾关节的距离:后穿支起点至第1跖骨底中点距离为(2.4±0.3)mm;后穿支起点至第1跖骨头中点距离为(10.1±1.0)mm;前穿支起点至跖趾关节中点距离为(7.6±2.7)mm。结论第1跖背动脉对手和足部创伤及拇指再造等皮瓣移植有重要临床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徐志明[7](2016)在《侧颅底颞下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岩斜区周围显微外科解剖目的:岩斜区由于位置深在,其与周围的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复杂,所以该区域手术是对神经外科医生严峻的挑战。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岩斜区域的血管、神经解剖关系及走行特点,为研究侧方进入岩斜区域的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材料与方法:使用8例动脉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去除脑组织,显微镜用4-15倍,在镜下从不同方向模拟侧方入路,研究岩斜区重要神经、血管的走行及与岩骨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岩骨内重要结构的分布特点,明确神经、血管问及其与周围重要显微结构的解剖关系,并详细记录解剖数据。结果:岩斜区由岩骨和斜坡区组成。其中岩骨内、周围有重要的解剖结构:骨迷路中的耳蜗、半规管是重要的定位标志。耳蜗至Meckel’s腔口外缘的最短距离为11.26±0.32(9.12-13.84)mm;耳蜗至膝状神经节的距离3.53±0.37(1.76-3.04)mm;耳蜗至颈内动脉岩骨段膝部的距离为2.76±0.54(2.08-3.28)mm。耳蜗新的定位方法,由叁点:内听道口内缘、面神经膝部、A点(岩浅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处和膝状神经节连线中点处)组成。颈内动脉岩骨段紧邻岩浅大神经,岩骨段垂直部的长度约(6.24±1.60)mm,水平部的长度约(12.20±4.26)mm。颈内动脉岩骨段全程被一层致密的交感神经丛包被,其表面骨质厚薄不一,甚至缺如。岩骨后面静脉窦多有变异,本组标本中发现1侧岩下窦缺失,并发现多个岩上下窦的吻合支。面神经从脑干发出后,共分为5段:第1段是颅内段,长约12.34-14.46mm:第2段是内耳道段,长约7.46-9.12mm;第3段是迷路段,长约3.22-4.24mm;第4段是水平段,长约8.04~12.26mm,手术时最易损伤;第5段是垂直部,长约15.84~20.06mm,此段走行于乳突气房中。斜坡区硬脑膜下的结构分为叁部分:上部、中部和下部。①上部:此区域内有滑车神经、叁叉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走行。动眼神经长度为16.62±2.16mm。滑车神经穿小脑幕游离缘的点距岩尖1.32±0.78mm。本组标本中有2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②中部:此区域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走行,而后者与Ⅴ、Ⅵ、Ⅶ、Ⅷ颅神经的关系密切。小脑前下动脉起自于基底动脉的下1/3,本组标本中发现1侧双干小脑前下动脉,此标本的基底动脉向一侧迂曲明显,对侧的小脑前下动脉纤细③下部:此区域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走行。并与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关系密切,本组标本中有2侧小脑后下动脉缺失。结论:①岩斜区范围内神经、血管密布,关系复杂,全面掌握岩斜区的显微解剖是进行该区域病变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必要前提。②由于基底动脉尖与后床突的位置关系,对行基底动脉瘤手术入路选择有意义,故术前应明确二者位置。③后颅窝有多个血管与相邻神经组成血管神经复合体,故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结合病变的位置分清血管神经复合体,加以保护。④岩斜区的各个部位均可有病变出现,医生应在完全掌握该区域解剖特点的情况下,确定手术方式。⑤耳蜗是中颅窝底重要的听觉器官,在手术磨除岩骨过程中极易损伤,所以中颅窝底手术必须要尽量避开它。本文通过新的定位方法,可减少术中对耳蜗的损伤,并最大限度地磨除入路通道上的骨质,给手术提供更大的术野。二、改良颞下经岩前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目的:颞下经岩前入路又称为‘'Kawase"入路,是经典硬膜外侧方入路,本实验在总结其优势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良,探讨改良入路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鞍区后方、中颅窝底、岩斜区病变的可行性。探讨该入路的显露范围,术中操作要点。手术入路的难点及手术入路的适应症,为提高手术操作水平、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后可能的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材料与方法:使用8例动脉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用4-15倍,依据颞下经岩前入路的方法,模拟手术入路。显微镜下观察术野的暴露、辨认解剖标志、并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小脑幕缘、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脑干前缘的最大显露长度,鞍上区最高观测点距后床突顶点的距离,岩床裂显露长度、斜坡区、小脑幕切迹区的术野显露面积,对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所有标本均显露出小脑幕游离缘、床突上段颈内动脉及其分支、滑车神经、叁叉神经、动眼神经、视交叉后部、垂体柄上段、前后床突、基底动脉远段及其分支等结构。②离断颧弓后,可以使手术者的视线与中颅窝底相齐,可增加对视束、视交叉后部区、海绵窦区、叁脑室底等结构的显露。③labbe’s静脉又称为下吻合静脉,是大脑中静脉和横窦之间的吻合静脉。在本实验中,labbe’s静脉单干型7侧,双干为5侧,烛台型占2侧,多干型的2侧,有2侧注入小脑幕窦,1例注入乙状窦,余全部注入横窦。Labbe's静脉管径在同侧差异大,本研究左侧1.02±064mm(0.42~2.9mm),右侧0.92±0.72mm(0.7~2.52mm),左右两侧管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bbe's静脉进入窦之前都在硬膜内潜行一段距离,本组标本中分离此段静脉发现其长度差异大,平均约2.04±172mm(0.24~5.68mm)④Kwase叁角是一个菱形结构,由四点确定:a岩骨嵴叁叉神经压迹后缘;b 上半规管延长线与岩骨嵴的交点;c上半规管延长线与岩浅大神经的交点;d岩浅大神经与叁叉神经的下颌神经交点。通过磨除Kawase叁角,可显露岩上窦以下的岩斜区,特别适合于中、上斜坡肿瘤,以及起向幕上及中颅窝侵及的情况。本组标本磨除此叁角的面积为2.5cm。⑤打开小脑幕,显露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属支(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前床突、后床突、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视交叉后部、垂体柄上段、、基底动脉远段及其分支(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1-P2段)、脑桥和中脑腹外侧面等结构。测量基底动脉尖与鞍背的高度为3.46±4.62(一7.12-5.32)mm。⑥外耳道上方的乳突上嵴与棘孔连线的延长线在小脑幕缘的交点(B点)与滑车神经入小脑幕处距离约1.96±0.72(0.24-3.68)mm。结论:改良颞下经岩前入路对于以鞍区后方、小脑幕切迹前间隙、桥脑前池、岩斜区、脑干腹外侧都有良好的显露。可以最小的脑损伤、尽可能少的手术并发症,来达到最大范围的显露。既切除病变,又能避免周围血管、神经的损伤,保留了正常脑组织的生理功能。因此,我们认为改良颞下岩前入路是解决上述区域病变最佳的手术入路选择之一。①改良颞下经岩前入路能很好的显示岩斜区的病变,其显露范围在斜坡中上段,两侧达内听道,前达海绵窦后份,后达小脑幕游离缘后2/3。②对颧弓的离断可增加对岩斜区的暴露视角12度。③Labbe's静脉皮层段、硬膜内段游离,可增加颞叶抬起的程度约1cm。④改良颞下经岩前入路主要是通过在硬膜下磨除Kawase's叁角的骨质,获得对岩斜区的显露。⑤改良颞下经岩前入路对岩斜区上2/3肿瘤有手术距离短、先断肿瘤基底、可减轻对耳蜗等重要结构损伤的优势。⑥改良颞下经岩前入路是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有效选择,能有效显露瘤颈,避免穿支动脉的损伤。⑦新的定位方法有利于滑车神经入小脑幕处的定位。叁、前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目的:前颞下锁孔入路是对经典颞下入路的改良。此入路可通过显微镜、神经内镜,对鞍上、岩斜区结构进行观察。本实验通过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探讨该入路的显露范围,并进一步讨论手术操作要点,为提高手术操作水平、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后可能的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材料与方法:使用5例动脉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依据颞下锁孔入路的方法,模拟手术入路。在显微镜、神经内镜下观察术野的暴露、辨认解剖标志、并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小脑幕缘、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脑干外侧的最大显露长度,对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所有标本均显露出小脑幕游离缘、床突上段颈内动脉及其分支、滑车神经、叁叉神经、动眼神经、视交叉后部、垂体柄上段、后床突、基底动脉远段及其分支等结构。②动眼神经—后交通动脉间隙:动眼神经显露长度12.15±2.26(7.26-23.31)mm,后交通动脉分支数4-12支;③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支间隙:颈内动脉显露长度7.76±2.42(5.20-10.51)mm。④大脑后动脉—丘脑穿动脉间隙:大脑后动脉显露长度8.34±1.15(6.34-11.23)mm。⑤颞下锁孔入路显露视神经的长度约11.95±0.72(8.23~13.68)mm,显露中脑的宽度约6.96±0.72(5.24-8.67)mm。结论:①前颞下锁孔入路在小骨窗下,利用显微镜能很好的显示视交叉后区、岩斜区的病变。②行前颞下锁孔入路,术前需明确的定位病变,并熟悉入路的解剖,才可以更好的显露岩斜区、视交叉后区的病变。③神经内镜应与其它显微技术相配合,以更好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05)

汤文龙,邱书奇[8](2015)在《侧颅底显微外科解剖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颅底外科学是与神经耳科、神经外科密切相关的新兴边缘学科,由于颅底区域解剖结构纷繁复杂,所以深入的了解颅底各区域的叁维解剖关系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本图谱的特点是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充分的融合了神经外科和耳鼻咽喉科两个学科的各自优势,并在整本书中贯穿一个思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毛仁玲,刘晓东,杨德林,徐启武[9](2015)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临床提供海绵窦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避免海绵窦手术中颈内动脉及分支的损伤。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3例(46侧)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和拍摄。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大致呈"~"形,位置固定,其主要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垂体被膜(McConnell)动脉的出现率分别为100%、86.9%和17.4%。岩舌韧带、岩尖、后床突、颈动脉沟、前床突等解剖结构与颈内动脉存在相对固定的解剖关系。海绵窦内颅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海绵窦下动脉及脑膜垂体干。结论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的出现率高、位置相对固定,在临床手术的定位、记录和分段中可作为标志点。从颈内动脉的近端到远端,相对固定的5个解剖结构在海绵窦手术中可作定位标志。手术在游离海绵窦内颅神经时,应尽可能先在颈内动脉找寻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循其主干到分支,明确找到供血动脉后再操作。(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正敏[10](2015)在《面神经解剖和病理生理[耳显微外科2007版(四十四)]》一文中研究指出1面神经分段为表达面神经临床诊断、解剖变异、血供特点和手术入路便利,可人为地将面神经分段。1.1面神经各段区面神经可分成4个段区:颅内段、内听道段、颞内段和颅外段。1.1.1颅内段起自脑桥下缘橄榄体和脑桥、小脑之间,长12~14 mm,进入内听道,运动根在第Ⅷ脑神经内侧,间以中间神经。1.1.2内听道段长8~10 mm,在内听道内。其下为听神经,在横嵴上方,纵嵴(Bill隔)之前抵内听孔。(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显微外科解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面神经脑桥小脑叁角段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解剖关系,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显微解剖参数。方法:成人头颅标本,经口咽至斜坡暴露脑干腹侧面,经脑干腹侧面对面神经脑桥小脑叁角段及周围诸结构进行显微测量。结果:面神经与脑桥分离点至面神经实际出入脑干处、内耳门距离为(6.08±0.85)mm、(11.55±1.11)mm;前庭蜗神经与脑桥分离点至前庭蜗神经实际入脑干处、内耳门距离为(6.86±0.91)mm、(10.20±1.19)mm。面神经实际出入脑干处、面神经与脑桥分离点位于舌咽神经出入脑干处、前庭蜗神经与脑桥分离点、绒球内侧缘内侧,是面神经减压重要区域。面神经实际出入脑干处至舌咽神经出入脑干处、前庭蜗神经与脑桥分离点、绒球内侧缘距离分别为(2.12±0.44)mm、(6.32±0.76)mm、(5.65±0.99)mm。面神经与桥脑分离点至舌咽神经出入脑干处、前庭蜗神经与脑桥分离点、绒球内侧缘距分别为(5.95±0.70)mm、(1.18±0.53)mm、(2.98±0.73)mm。结论:面神经实际出入脑干处、面神经与脑桥分离点与血管压迫关系密切,空间位置较深,是术中减压和避免损伤的操作重点。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绒球可作为术中快速定位面神经脑桥小脑叁角段进行减压的重要标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微外科解剖论文参考文献

[1].刘铭波,李保龙,叶伟德,胡伟,梁勇.■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移植的显微外科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2].代飞虎,董吉荣.经脑干腹侧至面神经脑桥小脑叁角段的显微外科解剖[J].解剖学杂志.2018

[3].王涵,王玉海.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J].解剖学杂志.2018

[4].肖湘君,刘鸣江,廖辉文,刘昌雄,王郑钢.游离趾甲皮瓣嵌合第2趾骨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的显微外科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7

[5].王政.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

[6].张依生,孟镔,宋峰亮,储博书,崔英健.第1跖背动脉显微外科解剖类型观察和临床意义[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6

[7].徐志明.侧颅底颞下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6

[8].汤文龙,邱书奇.侧颅底显微外科解剖图谱[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5

[9].毛仁玲,刘晓东,杨德林,徐启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外科解剖[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

[10].王正敏.面神经解剖和病理生理[耳显微外科2007版(四十四)][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

论文知识图

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显微外科解剖尺神经显微外科解剖后颅窝显微外科解剖--图1后颅窝显微外科解剖--图2后颅窝显微外科解剖--图3后颅窝显微外科解剖--图4

标签:;  ;  ;  ;  ;  ;  ;  

显微外科解剖论文_刘铭波,李保龙,叶伟德,胡伟,梁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