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心线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索,资本主义,中心,中国,经济,财政,近代。
中心线索论文文献综述
徐建生[1](2019)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学界提出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开始促进近代史研究的突破和新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众多学者对该命题的讨论一波叁折,产生了同意、反对和另提建议叁类意见;近代化(经济现代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外国资本的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演变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或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都曾被视为中心线索。这些观点既以经济史实为依据,又切实贯穿于诸多研究硕果之中;其讨论也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开放式态势。这正是这场学术讨论促进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转型和发展的价值所在。(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范建鏋[2](2019)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共和国财政70年的中心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从最初"胜利的困境"走向今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共和国历经艰难曲折。与经济发展相伴随,70年来,共和国财政所走过的历程,也清晰地呈现出其独特的脉络。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征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明晰的线索:财政从"集中力量办大事"、助力新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逐步过渡到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协调发展,再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瞄准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其间走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各时期独有的财政发展特征。本文基于对学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和相关论述的提炼,旨在简要勾勒70年来共和国财政发展与演进的基本脉络,总结以往发展经验,为未来我国财政制度发展的可能走向及其趋势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9年13期)
陈伟[3](2019)在《重写中国现代美学史:逻辑起点、中心线索与内在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撰写中国现代美学史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难点,即如何确定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内在动力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中国现代美学史叙述和阐释的科学性和被认可度。现在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美学史论着没有意识到这些难点并试图解决它,因而在论述起点、人物取舍及理论基石上,似乎见仁见智,没有客观的标准。只有先确定了逻辑起点、中心线索与内在动力,中国现当代美学研究才有更好的未来。(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徐建生,常旭[4](2018)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心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基础问题之一。对此,经济史学者进行过多次讨论,形成了多种观点,有近代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外国资本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演变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等。总体来看,各种说法基本上是围(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2-04)
崔旭阳[5](2017)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整体大环境相比之前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因此,关于我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定论在新形势下也势必要重新接受检验。研究认为,现如今学术界出现的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演变看作我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观点比较到位。这种观点能很好地体现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特征,能够全面客观地解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现象,进而促进我国学界更加深入地开展近代经济史的分析工作。(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36期)
朱冠艾,王仕松[6](2017)在《列宁党建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群众观为中心线索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宁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从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活的联系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他提出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应纯洁党员队伍、注重党员质量;在作风建设上党的舆论宣传应贴近群众,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在制度建设上应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集体领导原则的联动效应。列宁党建思想为当前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刘青[7](2015)在《“放脚”与“铐手”——评汪敬虞教授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敬虞教授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这本书,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作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研究的中心线索,对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发展水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评估,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堪称研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力作。该书在研究方法、叙述方式、文字表达等方面也很有特色,有很多创新之处。(本文来源于《开封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周祖文[8](2015)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长期以来有着"进步"论和"沉沦"论两种观点,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于这两种观点的阐发与辩驳,以及对近代史问题的重新思考引发了近代经济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争论。在汪敬虞提出把"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之后,诸多近代经济史家都卷入到论争之中,演成蔚为壮观的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讨论热潮。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讨论对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转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仍然促使学者去探讨和反思。(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5年06期)
米运生,罗必良,曾泽莹[9](2015)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中心线索、重点变迁与路径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既有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有伴随着时代变迁而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传统"二元"论或"叁元"论既难以完整涵盖其主要内容,也不能准确反映变迁过程中的重点转移。"一个中心、叁个基本点"的新视角,则能较好解决上述问题。在不同时期,应始终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这个中心;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革的重点则依次是"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农户土地的用益物权"和"市场主导的社会服务"。未来改革重点则是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围绕农地用途、经营主体准入、食品安全、生态补偿等完善微观规制和扶持政策。(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5年02期)
刘克祥[10](2013)在《汪敬虞先生对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特殊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史学大师汪敬虞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汪公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60余载,废寝忘食,奋力开拓,教书育人,着述丰硕,桃李成林,无论学术研究,还是道德文章,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汪公艰辛探索、确立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曲折历程和特殊贡献,更是值得大书一笔。"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的"中心线索"命题,最先是严中平先生提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严老主持《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集体编写时,在编写组内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核心问题",应该作为贯穿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条"红线",并在组内外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当时因编写工作尚未真正开始,讨论比较空泛,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后因政治运动而中止。"文革"结束后,项目再次上马,但由原来30万字的高校经济系本科教材,改为多卷本专着,并决(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中心线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从最初"胜利的困境"走向今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共和国历经艰难曲折。与经济发展相伴随,70年来,共和国财政所走过的历程,也清晰地呈现出其独特的脉络。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征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明晰的线索:财政从"集中力量办大事"、助力新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逐步过渡到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协调发展,再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瞄准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其间走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各时期独有的财政发展特征。本文基于对学界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和相关论述的提炼,旨在简要勾勒70年来共和国财政发展与演进的基本脉络,总结以往发展经验,为未来我国财政制度发展的可能走向及其趋势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心线索论文参考文献
[1].徐建生.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讨论[J].晋阳学刊.2019
[2].范建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共和国财政70年的中心线索[J].经济研究参考.2019
[3].陈伟.重写中国现代美学史:逻辑起点、中心线索与内在动力[J].江西社会科学.2019
[4].徐建生,常旭.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之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5].崔旭阳.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讨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7
[6].朱冠艾,王仕松.列宁党建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群众观为中心线索的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刘青.“放脚”与“铐手”——评汪敬虞教授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15
[8].周祖文.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讨论[J].兰州学刊.2015
[9].米运生,罗必良,曾泽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中心线索、重点变迁与路径取向[J].江海学刊.2015
[10].刘克祥.汪敬虞先生对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特殊贡献[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