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张妍

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张妍

(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甘肃兰州7410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方法:研究标本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460例实验室送检标本,综合分析送检标本检验情况,对比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送检标本中微生物检出率为79.57%,其中血培养标本、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检出率均较高,但是失误率则为17.39%,从80例检验失误样本中可以看出,出现失误的原因较多出现在运输与存储方面,分别占据33.75%与31.25%。结论: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检查过程中可以发现整体的阳性检出率不高,失误率较为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行规范化处理,提升微生物检验技术,逐渐完善检验规范性,为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R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072-01

随着感染性疾病的多样化发展,病菌的种类进一步提升,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的检验中占据的位置更加重要,可以为疾病诊断创造更加可靠的依据,使得疾病判断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在进行判断之后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使得治疗更加具有优势。在进行微生物检验过程中不同检验方法对阳性率存在一定的影响,需要对这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1]。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展开分析,详细的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标本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460例实验室送检标本,其中196份呼吸道标本,212份血培养标本、52份粪便标本。采用回归性分析的方式对标本进行分析,检验过程中检验设备、检验人员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在送检标本采集结束后,将送检样本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实验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对不同样本采用不同的细菌培养模式,并使用科学的仪器设备对病原菌进行测定,分析样本中细菌阳性率,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2]。

1.3观察指标

对于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以及失误原因进行分析,阳性率采用发生例数与总例数进行对比的方式,失误率则通过不同失误原因发生概率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检验,P<0.05。

2.结果

2.1不同标本微生物检出率比较

送检标本中微生物检出率为79.57%,其中血培养标本、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检出率均较高,但是失误率则为17.39%,详见表1。

表1不同标本微生物检出率比较

2.2检验失误原因分析

80例检验失误样本中:样本采集失误为13例,样本运输失误为25例,样本存储失误为27例,实验操作失误为15例,可见出现失误的原因较多出现在运输与存储方面,分别占据33.75%与31.25%,而样本样本采集失误占据16.25%,实验操作失误为18.75%。

3.讨论

微生物检验是进行疾病判断较为重要的指标,可以快速对产生疾病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适宜的治疗措施,节省治疗时间。但是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因此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受到影响,使得准确率不足,需要对检验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升检验的阳性率[3]。上文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送检标本中微生物检出率为79.57%,其中血培养标本、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检出率均较高,但是失误率则为17.39%,从80例检验失误样本中可以看出,出现失误的原因较多出现在运输与存储方面,分别占据33.75%与31.25%。原因分析为: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是检验过程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存储方面,运输过程中标本不同需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节结合样本不同制定不同的存储方方法,采用科学的运输规范,注意对运输人员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存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规避,保证样本使用的规范性,并且在运输之前注意进行基础存储工作,保证样本在进入运输环节样本到达检验的要求;同时在进行存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实际工作中结合检验项目等进行适宜的运输方式的选择,以保持整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存储方面的规范性存在不足的问题,例如血液、尿液等标本虽然在日常存储中重视温度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对于放置器皿的选择存在忽视的情况进行改进,充分的考虑到样本在不同环境下的特异性,对不同的样本采用规范化的存储流程,使得样本整体保存更加科学;最后需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尽量采用更加科学的实验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的规范,定期进行规范性培训等工作,并对先进的实验技术与方法进行学习,及时改进落后的实验方法,对误差原因进行分析,使得试验的整体流程更加的科学,保证检验的阳性率[4]。并且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于标本的采集标准也需要进行完善,在源头上对检验的准确性进行保证,进而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理想的依据,保证疾病治疗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检查过程中可以发现整体的阳性检出率不高,失误率较为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行规范化处理,提升微生物检验技术,逐渐完善检验规范性,为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5]。

【参考文献】

[1]乔相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04):177-178+181.

[2]李丽,王玖红.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4):39-40.

[3]阎莉范.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流行病学分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69-70.

[4]贺爱民,陈文萍.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2):119-120+123.

[5]杨安芳.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流行病学分布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1):1893+1895.

标签:;  ;  ;  

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分析张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