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霞(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1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240-02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酮替芬与孟鲁司特纳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从而为临床提供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科住院并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在综合治疗的同时,一组应用酮替芬治疗,另一组应用孟鲁司特纳,并维持用药三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孟鲁司特纳组其咳嗽及肺部喘鸣音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酮替芬组,一年内再发作次数也明显少于酮替芬组。结论孟鲁司特纳做为一种新的白三烯效应阻断药物,其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和预防反复发作效果优于酮替芬。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酮替芬孟鲁司特纳
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科临床很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以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和咳嗽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喘憋明显甚至呼吸衰竭,少数患儿数年后发展为哮喘,如何使患儿发作时病情减轻,病程缩短,发作次数减少,我们比较近两年,毛细支气管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纳或酮替芬,观察其治疗效果,为临床寻找一个更好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8例反复发作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科住院并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所有患者短期内(一个月内)反复发作二次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入院时均于一个月短期内反复发作毛细支气管炎两次以上。年龄:5到19个月。男43例,女26例。
1.2分组方法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酮体芬治疗组37例,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11.8±2.3)个月;孟鲁司特组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0.7±2.1)个月。两组间的性别构成与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发作频度和病情轻重及病程无差异。
1.3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以常规综合治疗,如抗感染抗炎,平喘化痰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分别辅以酮替芬和孟鲁司特纳治疗,酮替芬组给以酮替芬一日二次,一次0.5毫克,孟鲁司特组给以孟鲁司特一日一次4毫克,睡前服,均维持治疗三个月,观察住院期间咳嗽、肺部喘鸣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观察一年内反复发作次数。
1.4结果
酮替芬组和孟鲁司特纳组临床及一年内再发作次数比较(x-±s)
1.5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组间比较用t检验。
2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既往又称喘憋性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以喘憋和双肺的喘鸣音为主,如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感染可损害呼吸道上皮细胞,导致炎性反应的发生,并刺激机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呼吸道高反应性,而这种呼吸道的高反应性可在感染恢复后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当有冷空气的刺激或再次感染时很容易引起反复的类似哮喘样的喘息发作。
白三烯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和从促进局部炎症性介质释放导致气道平滑茎挛和气道高反应,并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的聚积及激活,进一步损伤粘膜,加重炎症。有研究报导在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及其它病因导致喘息患者的血清及肺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2],而孟鲁司特纳主要通过与存在于各种细胞膜表面的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结合,使半胱氨酰白三烯的致炎效应被中断,从而减轻粘膜水肿,减少气道分泌物,以缓解平滑肌痉挛,减少炎性细胞在气道壁的浸润,从而改善气道高反应性[3]。
酮替芬为抗组织胺药,它可以抑制支气管周围粘膜下肥大细胞及血液中嗜酸粒细胞释放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从而降低支气管的敏感性,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缓解Ⅱ、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促进B受体数量和功能的恢复、中枢镇静、减轻过敏递质和化学刺激引起的支气管茎挛,抑制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拮抗过敏原、组胺、乙酰胆碱等引起的支气管茎挛。
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在临床很常见,既往多应用酮替芬预防其发作,而近年孟鲁司特纳较多应用孟鲁司特纳阻断白三烯的致炎效应,得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对比酮替芬和孟鲁司特纳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发现孟鲁司特纳治疗和预防其反复发作,效果明显好于前者。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1-1200.
[2]黄维建.支气管哮喘临床诊疗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47-248.
[3]辛淑君,李志辉,张丽环等.孟鲁司特纳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嗜粒细胞及半胱氨酰白三烯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学,2008,3(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