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复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性,蛋白质,电荷,折迭,层析,疏水,色谱法。
蛋白质复性论文文献综述
余秀娟,张如月,卢金铭[1](2017)在《脲对Flt3配体包涵体蛋白质体外复性与同时纯化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分子脲对包涵体蛋白质体外复性与同时纯化的作用。方法考察在高效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PHIC)流动相中添加脲时,不同浓度的小分子脲对包涵体蛋白重组人酪氨酸激酶配体(recombined human Flt3ligand,rhFL)复性效率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光谱技术,进一步研究目标蛋白Flt3复性前后复性效果变化与荧光强度变化的规律。结果当脲的添加浓度为3mol·L~(-1)时,rhFL的质量回收率达到33.1%,更易于恢复其天然构象及生物活性。结论添加适当浓度的脲可促进rhFL的复性与同时纯化,通过荧光光谱技术可以初步推测包涵体蛋白在复性过程中生物活性的变化,为rhFL蛋白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2期)
余秀娟,王骊丽,张如月,高一笑[2](2017)在《L-精氨酸对提高蛋白质复性与纯化率的作用及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还原变性的溶菌酶(Ly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的重组人酪氨酸激酶配体(Recombined human Flt3ligand,rhFL)为不同来源的变性蛋白,利用荧光光谱技术分析L-精氨酸(L-arginine,L-Arg)作为小分子添加剂时,蛋白质折迭液相色谱(PFLC)法对变性蛋白质的复性效果,以及变性蛋白复性过程中的复性效率、荧光强度与蛋白构象变化的规律与关系,为解决包涵体蛋白质难于复性和复性效率低的问题提供可靠的数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刘护[3](2015)在《蛋白质复性助剂设计与同电荷介质促进蛋白质复性和集成纯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折迭复性和分离纯化是生产基因重组药物和高附加值基因产品的关键步骤。本文针对蛋白质复性过程的两个关键因素(促进二硫键形成和抑制蛋白质聚集),开展蛋白质复性助剂的研究和蛋白质复性与集成纯化方法的研发。针对二硫键形成问题,从模拟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的疏水区域和正电区域出发,设计得到模拟寡肽RKCGCFF。研究表明,与传统氧化剂GSSG和短肽RKCGC相比,RKCGCFF能够更好地提高变性还原溶菌酶氧化复性的速率和收率,且对较高浓度的溶菌酶也具有较好的辅助复性的效果。分析认为,由于RKCGCFF分子中同时引入了疏水区域和正电区域,使其在结构和性质上都更加接近于PDI,因此使其在促进二硫键形成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抑制蛋白质聚集的效果,亦即类似于PDI的分子伴侣功能。针对蛋白质聚集问题,基于前人研究发现的同电荷微球能够有效抑制蛋白质聚集,且其效果与介质的电荷密度正相关的结论,本研究在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NPs)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分子(PEI)并二次修饰2-二乙氨基氯乙基(DEAE),得到一系列高电荷密度以及高比表面积的阳离子纳米颗粒。利用它们辅助带正电荷的溶菌酶的氧化复性的研究表明,高电荷密度的纳米粒子能够在极低的介质添加量时高效辅助同电荷溶菌酶的复性。与PGMA微米球相比,介质用量下降了96%。由此证实,具有高电荷密度和比表面积的纳米介质更适合应用于同电荷介质辅助蛋白质复性的方法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重组蛋白在复性中的纯化问题,本研究在琼脂糖凝胶介质(Sepharose FF)表面修饰亚氨基二乙酸(IDA),制备得到一种金属螯合介质IDA-Sepharose FF。利用IDA的负电性质和金属螯合性质,建立了一种同电荷辅助复性与集成纯化的方法,用于辅助六聚组氨酸标记的重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6×his-EGFP)包含体的复性与纯化。研究表明,IDA-Sepharose FF介质能够快速高效地辅助6×his-EGFP包含体的复性,并且在辅助复性的同时,能够吸附部分杂蛋白,具有初步纯化的效果。特别是在复性之后,通过引入少量镍离子即可实现对6×his-EGFP的特异性吸附,最终得到高收率(85%)以及高纯度(93%)的目标蛋白。进一步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接枝方法,制备得到高IDA接枝量的纳米粒子,并且发现具有高电荷密度的金属螯合纳米粒子能够进一步提高6×his-EGFP包含体的复性与纯化效果,体现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更大优势。(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王硕[4](2015)在《亲和双水相胶团萃取与荷电磁性粒子辅助蛋白质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体外复性是基因重组蛋白生产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步骤。随着基因工程和发酵技术的快速发展,重组蛋白质的种类和表达量不断提高,急需研发高效的分离纯化和复性技术。本文研发了一种新型亲和双水相胶团系统用于蛋白质分离,以及两种荷电磁性纳米粒子用于辅助同电荷蛋白质复性。双水相胶团萃取是一种简单、快速的生物分离技术,但是选择性较低。本文开发了一种新型亲和双水相胶团系统,以提高其分离选择性,系统研究了该系统的性质及其蛋白质分离纯化性能。首先,通过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14(TX-114)上偶联亚氨基二乙酸(iminodiacetic acid,IDA)基团合成了可螯合镍离子的表面活性剂TX-Ni,研究了TX-Ni与TX-114混合溶液的性质。结果表明,二者在溶液中形成了混合胶束,但是由于空间位阻较大和静电排斥作用,TX-Ni的加入不利于胶团的形成,并且抑制了胶团间的聚集。加之IDA基团极性大、水化能力强,使系统的浊点温度随TX-Ni含量的增大而升高;无机盐对浊点的影响则符合Hofmeister离子序列,可以通过加入亲液离子降低浊点,使萃取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将亲和双水相胶团系统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研究了带有六组氨酸标签的重组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溶菌酶在亲和双水相胶团系统中的分配行为。研究发现,亲和双水相胶团系统对富含组氨酸的蛋白质具有高选择性,在TX-Ni的摩尔分率由0增大至0.1时EGFP的分配系数从0.6增大到12.4,提高了20倍。p H和盐浓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显着,说明亲和作用在萃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将该亲和双水相胶团系统用于细菌裂解液中萃取EGFP,终产物纯度可达70%,收率大于80%。近年的研究表明,表面修饰有聚电解质的聚合物微球能够有效抑制同电荷蛋白质的聚集,从而辅助蛋白质复性。由于微球粒径越小、电荷密度越高,辅助复性的效果越好,本文致力于研发高电荷修饰密度的磁性纳米粒子。以N,N,N-叁甲基-3-(2-甲基烯丙酰氨基)-1-氯化丙铵([3-(methacryloylamino)prop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MAPTAC)和甲基丙烯酸(methacrylic acid,MAA)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在Fe3O4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聚电解质。研究表明,制备的阳离子磁性纳米粒子Fe3O4@PMAPTAC和阴离子磁性纳米粒子Fe3O4@PMAA可以具有较高的电荷密度,对蛋白质的静态吸附容量较高。因为颗粒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较强,聚合物链较长时才能获得好的辅助复性效果。同时,荷电磁性纳米粒子可以用外加磁场进行快速分离与回收利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高文,高向东,陆小冬,徐晨[5](2015)在《蛋白质层析柱复性及工艺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复性工艺的研究一直是重组蛋白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稀释复性法和透析复性法的蛋白损失较大、复性得率不理想,而层析柱可以完成复性同时纯化,并能在高蛋白浓度条件下得到较高的复性率,有利于规模放大,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复性工艺。就层析柱复性工艺进行了归纳,包括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疏水相互作用层析的复性,并对其复性原理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从复性工艺的有效性、优越性以及对于规模化生产的适用性叁个角度论述复性工艺的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余林玲[6](2013)在《聚合物接枝荷电介质的蛋白质吸附和辅助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接枝的离子交换色谱(IEC)介质比传统非接枝介质具有更高的吸附容量(Q)和传质速率(D),但其高容量吸附和快速传质机理还不清楚。本文围绕聚合物接枝的琼脂糖离子交换介质的性能和应用,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研究了葡聚糖接枝对γ球蛋白在IEC和混合模式作用色谱(MMC)介质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IEC中,Q值和D值均随葡聚糖接枝量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带电葡聚糖层提供叁维吸附空间有利于蛋白质吸附,葡聚糖层存在静电耦合等作用促进传质。在MMC中,Q值随葡聚糖接枝量增加而降低,而D值与接枝无关。这是由于疏水性较强的葡聚糖链相互结合导致接枝层塌缩,对传质无贡献。而且塌缩的葡聚糖层屏蔽了部分MMC配基,不利于蛋白质吸附。针对葡聚糖接枝介质中离子交换配基同时存在于接枝层与基质表面上的问题,本文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离子交换容量(IC,100–1220mmol/L)的聚乙烯亚胺(PEI)接枝介质,以单独研究接枝层在蛋白质吸附中作用。结果表明,存在一个临界IC(cIC),Q值和D值在IC>cIC时快速增大。IC>cIC时,PEI链以其最少位点与琼脂糖连接,灵活的PEI链向孔内空间伸展,且临近的PEI链间距足够近使之彼此能够通过链振荡发生接触。因此,伸展的PEI链提供叁维吸附空间,有利于蛋白质吸附;邻近的PEI链可通过链的摆动传递被吸附蛋白质而促进传质,即发生“链传递”作用。PEI接枝介质的Q值对离子强度(IS)的敏感程度低于传统非接枝介质,这是由于蛋白质可利用的孔体积随着IS增加而增加。PEI接枝介质的D值随IS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这是由于“链传递”作为一种表面扩散方式,同时依赖于蛋白质的吸附密度和吸附强度,这两个因素均与IS密切相关。在IC>cIC介质中,D值对IS的敏感程度明显大于在IC<cIC介质中。这也表明“链传递”作用的确对蛋白质在IC>cIC介质中的快速传质做出贡献。为拓展PEI接枝介质的应用,将PEI接枝介质应用于同电荷溶菌酶的氧化复性。系统研究了介质性质的影响,发现IC是影响介质辅助复性效果的首要因素,介质比表面也对复性收率有一定影响,但配基结构没有影响。在研究中还发现,Sepharose及以Sepharose为基质的阴离子交换色谱介质可微量吸附带正电的蛋白质,吸附容量可达60μg/mL。这种微量吸附是由于琼脂糖基质上残留的微量酸性基团。提高流动相盐浓度和介质电荷密度(如偶联PEI)可减弱这种吸附作用。本研究将推动聚合物接枝IEC介质的蛋白质吸附理论发展及其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06-01)
杨春燕[7](2013)在《同电荷物质促进蛋白质复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复性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药用蛋白的关键步骤。本文针对蛋白质复性过程中聚集体的形成,在已发现的同电荷离子交换凝胶介质能够抑制蛋白质聚集、辅助蛋白质复性的基础上,探索同电荷固相介质的性质对其辅助蛋白质复性效果的影响,并对同电荷聚合物辅助蛋白质复性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分散聚合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粒径的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微球,并在其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分子(PEIL/S),制备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性质的阳离子微球。将制备得到的PGMA-PEIL/S微球应用于同样带有正电荷还原变性的溶菌酶(DR-LYS)的氧化复性,考察了微球性质对蛋白复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球表面的电荷密度是影响同电荷介质辅助蛋白复性效果的关键因素,高电荷密度的微球更有利于促进蛋白质复性。此外,微球粒径越小,其辅助复性效果越好;微球的配基结构对其辅助复性的效果无影响;同电荷介质与尿素在抑制蛋白质聚集方面机制不同,二者具有协同作用。上述研究表明,同电荷微球的电荷密度与其促进蛋白质复性效果正相关,因此本文提出了二次修饰方法以提高PGMA微球的电荷密度。即在PGMA微球表面一次修饰PEIL/S后,再二次修饰2-二乙氨基氯乙基(DEAE)或PEIS。结果表明,二次修饰微球的电荷密度及BSA静态吸附容量相对一次修饰微球均有大幅提高。相对于一次修饰微球,二次修饰微球具有更好的辅助复性效果,体现在更高的复性收率和更低的介质使用量上。同时,具有更高电荷密度的二次修饰微球在复性中的盐敏感度更低,故在较高盐浓度的复性体系中也能有效地促进蛋白质复性。二次修饰微球的配基结构同样对辅助复性效果没有影响。用聚电解质代替荷电微球构建均相复性系统,对该均相的复性体系进行实时荧光或浊度测定,研究蛋白质折迭或聚集动力学,以揭示同电荷荷电介质或聚合物辅助蛋白质复性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同电荷聚合物促进蛋白质复性中,存在临界电荷比值Rc(溶液中聚电解质与蛋白质总电荷比)和临界聚电解质Mc(最低的临界聚电解质分子量),在Rc值及Mc值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促进复性效果。溶菌酶氧化折迭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同电荷聚合物对蛋白质折迭动力学无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两个机理模型解释同电荷聚合物辅助蛋白质复性的机理,并揭示Rc和Mc的物理意义。同电荷微球介质/聚合物促进蛋白质复性,主要是由于二者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蛋白质分子间疏水性相互作用引起的聚集,但这种静电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的分子内折迭无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06-01)
余秀娟,赵丽艳,张晓光[8](2013)在《体外蛋白质复性方法及小分子添加剂在复性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性蛋白质体外复性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辅助复性法包括了:稀释法、透析法、超滤法以及蛋白质折迭液相色谱法(PFLC),也有在此基础上模拟体内分子伴侣、折迭酶、人工分子伴侣、反胶束的辅助复性方法。到目前为止,在复性液中添加小分子试剂是提高体外辅助蛋白质复性效率的策略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蛋白质复性过程中聚集形式的形成,从而促进变性蛋白质向其天然和活性构象的转变。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蛋白质的复性效率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捕捉变性蛋白质向其活性结构折迭过程的差异性变化规律,明确小分子添加剂对体外辅助蛋白质分子折迭过程的机制,推测一些小分子添加剂辅助蛋白质色谱复性过程中构象的变化规律,为解决包涵体蛋白质难于复性和复性效率低的问题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黄寿锟[9](2013)在《巯基微球协助含二硫键蛋白质体外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包涵体蛋白的体外重折迭,如何减少聚集体产生和实现二硫键正确配对是复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本文以溶菌酶和重组Y-猪肝酯酶(γ-PLE)为研究对象,向复性体系中添加巯基微球(SG-DTT),该折迭助剂与蛋白分子间通过巯基/二硫键交换反应促进二硫键的正确配对,同时使蛋白分子可逆结合于微球表面以阻止分子间的聚集作用,从而提高折迭效率。首先,通过两步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微球(SG),并与DTT反应制得巯基负载量不同(分别为4.3μmol/g、15.1μmol/g和79.7μmol/g)的叁种SG-DTT微球,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考察其协助复性效果。结果表明,巯基微球能有效提高复性收率,蛋白浓度为1000μg/mL时,溶菌酶活性收率从未加微球的58%提高到84%。当GSSG浓度为0.5mM时,巯基负载量较高的微球协助复性效果更好,复性条件为微球与溶菌酶浓度比0.5、复性温度15℃和尿素浓度2.5M。多批次复性实验证明该巯基微球可回收循环利用。其次,通过大肠杆菌发酵制备得到了重组γ-PLE包涵体。破胞离心后,每升发酵液可获得粗制包涵体2.0g,经洗涤和溶解,γ-PLE纯度达到80%。采用稀释复性,去折迭γ-PLE逐渐折迭成天然结构,氧化还原环境对复性效果具有重要影响。适合γ-PLE复性的GSSG浓度随着蛋白浓度升高而增加,还原态GSH和氧化态GSSG的比例在2-4时γ-PLE可达到较高的复性收率,γ-PLE复性时对氧化还原环境的要求要低于含4对二硫键的溶菌酶。最后,在稀释复性的基础上,将巯基负载量不同(分别为6.1μmol/g、25.2μmol/g和143.4μmol/g)的叁种SG-DTT微球用于协助γ-PLE体外复性。巯基负载量较高的微球协助复性效果较好,当其加入量为0.5mg/mL时,复性后γ-PLE活性达到1187U/L(蛋白浓度500μg/mL)和1885U/L(蛋白浓度1000μg/mL),比未加微球对照组的活性分别提高了81%和72%,且优于GSH协助复性效果,复性条件为pH9.5、复性温度15℃和尿素浓度1M。研究表明,巯基微球在含二硫键蛋白质复性过程中能有效促进二硫键的正确配对,且复性后易分离回收,是一种新型高效复性添加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孙彦[10](2012)在《蛋白质复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组蛋白质的过表达常导致其在胞内发生错误折迭和聚集,形成被称为包含体的聚集体。因此,蛋白质复性是许多基因重组蛋白质药物生产过程的重要步骤。本文简要介绍包含体提取、纯化和溶解工艺,重点阐述蛋白质复性技术,包括稀释复性、稀释添加剂、人工分子伴侣、柱色谱复性和反胶团溶解复(本文来源于《生物产业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蛋白质复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以还原变性的溶菌酶(Ly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的重组人酪氨酸激酶配体(Recombined human Flt3ligand,rhFL)为不同来源的变性蛋白,利用荧光光谱技术分析L-精氨酸(L-arginine,L-Arg)作为小分子添加剂时,蛋白质折迭液相色谱(PFLC)法对变性蛋白质的复性效果,以及变性蛋白复性过程中的复性效率、荧光强度与蛋白构象变化的规律与关系,为解决包涵体蛋白质难于复性和复性效率低的问题提供可靠的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复性论文参考文献
[1].余秀娟,张如月,卢金铭.脲对Flt3配体包涵体蛋白质体外复性与同时纯化的作用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余秀娟,王骊丽,张如月,高一笑.L-精氨酸对提高蛋白质复性与纯化率的作用及其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刘护.蛋白质复性助剂设计与同电荷介质促进蛋白质复性和集成纯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5
[4].王硕.亲和双水相胶团萃取与荷电磁性粒子辅助蛋白质复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5
[5].高文,高向东,陆小冬,徐晨.蛋白质层析柱复性及工艺评价[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5
[6].余林玲.聚合物接枝荷电介质的蛋白质吸附和辅助复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3
[7].杨春燕.同电荷物质促进蛋白质复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8].余秀娟,赵丽艳,张晓光.体外蛋白质复性方法及小分子添加剂在复性过程中的作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黄寿锟.巯基微球协助含二硫键蛋白质体外复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
[10].孙彦.蛋白质复性技术[J].生物产业技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