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食生理生态论文_李烟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摄食生理生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幼体,菲律宾,吸收率,扇贝,节律,消化系统,秋季。

摄食生理生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烟亮[1](2011)在《鱤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相关生理及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状况影响着其整个生活史,本论文对影响鱤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状况的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1鱤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利用形态学对孵化后一月龄内鱤消化系统发育进行了形态学特征研究,并利用解剖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孵化后6、12、18、23、30及60日龄鳃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1日龄鳃出现排泄孔;3日龄肠道前端形成管腔,为内源性营养阶段;5日龄鱤开口摄食浮游动物,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转为外源性营养阶段;20日龄鳃开始摄食鱼类,并在腹部出现细小鳞片,进入稚鱼期,其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趋于复杂;60日龄鱤肠道中段呈现“Z”型结构,管壁变厚,肠绒毛密集,纵环肌发达,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明显增强,肝胰脏充满大部分体腔。鳃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过程与食性转变紧密适应。试验2鱤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相关器官的异速生长研究。通过对23日龄内鳃每天固定时间采样、显微拍照、可量性状数据测量及分析,对孵化后22日龄内鱤摄食相关器官的异速生长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头长未出现生长拐点;躯干长和尾鳍长分别在鱼体全长为15.5mm和14.7mm时出现生长拐点,拐点前均呈等速生长,拐点后躯干长进入慢速生长阶段,尾鳍长转为快速生长;尾部长、体高、口宽、眼径、吻长及胸鳍长分别在鱼体全长为15.4mm、13.1mm、10.6mm、13.7mm、14.4mm及9.5mm出现生长拐点,拐点前均呈快速生长,拐点后尾部长和吻长仍为快速生长,体高和眼径转为等速生长,口宽和胸鳍长转为慢速生长。在所有研究的可量性状中胸鳍最早出现生长拐点,标志其在鳃早期发育中的重要性。试验3鱤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节律及日摄食率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通过24h内连续采样(每次采样间隔2h)及食物团分析,对鱤仔鱼早期、仔鱼晚期及幼鱼期叁个阶段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仔鱼早期及仔鱼晚期全天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但早晨及黄昏饱满指数相对较高;幼鱼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属白昼摄食型,19:00时饱满指数最高;早期仔鱼、晚期仔鱼及幼鱼的日摄食率分别为52.42%、18.72%及9.42%,随个体发育,日摄食率逐渐降低。试验4幼鱤对饵料鱼规格的选择性研究。以不同规格的鲜活鲮鱼作为饵料鱼,在自由选择摄食情况下,对30尾体长在8.92~30.96 mm之间的幼鱤摄食鲮鱼的规格(的选择性研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鲮鱼平均体横截面积(BA)与鱤口面积(MA)拟合的(关系)方程为:BA=0.108+0.1741ogc MA(R2=0.802, n=30);鲮鱼平均体长(AL)与鱤体长(BL)拟合的方程为:AL=-1.618+1.6531ogeBL(R2=0.851, n=30);鲮鱼体长范围(RL)与鱤体长(BL)拟合的方程为:RL=-5.821+2.4991oge BL (R2=0.795,n=30);最小鲮鱼体长、最大鲮鱼体长与鱤体长之比(SR、LR)均随鱤体长增加呈下降趋势,与鳃体长(BL)拟合的方程为:SR=1.419BL-0.803(R2=0.926, n=30), LR=0.184+0.527/BL (R2=0.161, n=30)。(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5-22)

魏永杰[2](2007)在《方斑东风螺幼体摄食的生理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斑东风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水经济贝类,近年来养殖规模日益增大,苗种供不应求。开展方斑东风螺幼体摄食的生理生态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研究方斑东风螺幼体摄食适宜的光照条件,我们设计了实验讨论了光照强度对幼体活力和摄食的影响,以及光照周期对幼体摄食节律的影响。以太阳光作光源,观察方斑东风螺幼体分别在15、150、1500和11700 lx等光强条件下的活力状况,结果显示幼体沉底率与光照强度呈“S”型曲线关系。以日光灯作光源,光照强度对摄食率影响的两次实验结果显示,0-10000 lx光照强度范围内,摄食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升高(P<0.05),但在光照强度超过2000 lx时摄食率不稳定。分别测定幼体在清晨、中午、傍晚和子夜四个时段的摄食率,研究其摄食昼夜节律。第一次试验中186 lx弱光与黑暗条件下,幼体的摄食率昼夜变化趋势一致,且与第二次试验中持续黑暗和12 h/12 h正光照周期处理的结果基本一致,即清晨时摄食率最高,傍晚时摄食率最低。光照条件对摄食昼夜节律影响的第二次试验中,12 h/12 h反光照周期对摄食昼夜节律的影响比较大,其摄食率在子夜最高,中午最低。持续1000 lx光照条件时,幼体1d内摄食率无显着变化(P >0.05)。光照条件与昼夜节律对幼体的摄食率影响有交互作用(P <0.05)。关于方斑东风螺幼体对饵料的选择性,我们设计实验讨论了幼体在不同饵料密度和不同饵料配比时的饵料选择性。103、104和105cells/ml湛江叉鞭金藻体积当量叁种密度的混合藻液中含有基本相同比例的湛江叉鞭金藻、青岛大扁藻和无纹环沟藻,分别用这叁种密度混合藻液投喂给壳长725±61.24μm的幼体,测定试验前后各种藻的浓度,计算幼体对各种藻的摄食选择性。结果显示,幼体的摄食选择性随着饵料密度的提高而加强。两种混合藻液分别按等细胞数量浓度和等颗粒有机碳含量混合湛江叉鞭金藻、盐生杜氏藻、青岛大扁藻和无纹环沟藻四种大小不同的单细胞藻,将这两种混合藻液投喂给610.83±50.29μm至858.33±90.10μm不等5种大小的方斑东风螺幼体,以及按等细胞(或颗粒)体积混合湛江叉鞭金藻、盐生杜氏藻、青岛大扁藻、Φ20μm的聚苯乙烯树脂颗粒和无纹环沟藻的混合液投喂给大(1015.29±77.25μm)小(575.12±45.71μm)两规格的幼体,比较不同大小幼体对不同配比混合液中各种微粒的摄食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幼体优先选择混合液中体积比占绝对优势的微粒组分;当混合液中各组分体积含量接近时,幼体优先选择大小合适的颗粒;不同大小的幼体最适合饵料颗粒大小不同,大个体幼体的最适饵料粒径更大,范围更宽。水体中溶解物质对幼体摄食是否有影响,我们研究了藻类营养盐和胞外产物对幼体摄食率的影响。给平均壳长654.58μm的幼体分别投喂6组的聚苯乙烯颗粒(10μm,相同浓度),营养盐浓度达到标准f/2营养盐浓度的0、0.001、0.01、0.1、1和10倍,结果显示不添加f/2营养盐的实验组幼体摄食率最高;0.001、0.01、0.1、1倍f/2营养盐浓度的四实验组建没有显着差异,但四者幼体摄食率显着低于无营养盐对照组,显着高于10倍f/2营养盐浓度的实验组(α=0.95)。幼体对培养了69d的湛江叉鞭金藻摄食率比对分别培养了18d和36d的湛江叉鞭金藻摄食率显着高(P <0.05),证实湛江叉鞭金藻胞外代谢产物能促进幼体摄食。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湛江叉鞭金藻和小球藻离心过滤液对其摄食有促进作用,青岛大扁藻和无纹环沟藻离心过滤液对摄食有抑制作用,而盐生杜氏藻和亚心形扁藻离心过滤液对幼体摄食则没有显着影响。在对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消化酶活性的研究中,我们将方斑东风螺的早期发育从早期面盘幼体到变态后15d的稚贝分6个阶段,分别测定各阶段蛋白酶(P)、脂肪酶(L)、淀粉酶(A)和纤维素酶(C)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体发育的推进,蛋白酶比活力逐渐减小,脂肪酶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则在变态前逐渐增加,而变态后逐渐减小。比较A/P和(A+C)/(P+L)两种指标指示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过程中的食性变化,提出(A+C)/(P+L)用于指示方斑东风螺食性变化更合理、准确。综合比较幼体发育各阶段四种消化酶活性,发现在面盘幼体向稚贝变态期间幼体消化能力最弱,与幼体的变态过程有关。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贝类具有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该酶在东风螺对纤维素分解中占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7-07-01)

王玲玲[3](2006)在《栉孔扇贝秋季苗种的培育及生长发育和摄食生理生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10年来,夏季频繁发生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学者不断进行相关研究,但至今为止,尚未找到有效的控制其大规模死亡的方法。栉孔扇贝一年有两个产卵高峰期,一个在秋季,一个在春季。由于传统的春季育苗生产的栉孔扇贝(以下简称春苗贝)经过一年的生长,次年6月壳高可达到5-6cm以上,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性腺极易成熟并排放精卵,而排放后的扇贝体质较弱,难以抵抗随之而来的夏季高温的影响,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死亡;而秋季育苗生产的栉孔扇贝(以下简称秋苗贝)到次年6月,性腺不会达到完全成熟,扇贝不会因性腺排放而发生体质下降的现象,加强了其抵抗夏季高温等不良影响的能力,可能比较容易度过夏季高温期。本实验通过秋季苗种培育,得到栉孔扇贝的秋季苗种,秋苗贝经暂养越冬后,次年到海区养成,观测养成阶段秋苗贝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成活率,特别是夏季高温期时扇贝的生长和成活率,目的是检验秋苗贝这一换季生产的栉孔扇贝是否可以安全度过来年的夏季高温期。同期对秋苗贝性腺发育情况及其夏季高温时秋苗贝的摄食情况进行了观测,以期为秋苗贝可安全度夏提供理论依据。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栉孔扇贝秋季苗种的培育2004年9月下旬,在红岛蛤原良种有限公司进行了栉孔扇贝秋季人工育苗试验并取得成功,在24m3水体中共培育出壳高904μm-1296μm稚贝2.2×106粒。其幼虫发育过程与春季苗种幼虫基本一致,只是由于秋季育苗中水温是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而春季常温育苗中水温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导致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有所不同。从试验结果上来看秋季苗种幼虫的生长发育速度要快于春季苗种,秋季育苗比春季育苗具有育苗时间短的特性。2.秋苗栉孔扇贝中间培育和海区养成(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6-05-28)

董波,薛钦昭,李军[4](2000)在《环境因子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生理生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 1 998年 1— 6月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方法对采自胶州湾潮间带的菲律宾蛤仔 (以下简称蛤仔 )进行摄食率、清滤率和吸收率的测定。结果表明 :(1 )蛤仔摄食率和清滤率随着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增大 ,而单位重量的摄食率和清滤率随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减小 ,它们之间呈幂函数关系。 (2 )底质对蛤仔摄食生理影响的实验表明 :铺砂可以显着地提高蛤仔的摄食生理指标。 (3)在一定的饵料浓度范围内 ,摄食率和清滤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呈幂函数关系。当饵料浓度达到一定值后 ,清滤率迅速下降 ,而摄食率只略微有所下降 ,基本上保持平稳不变。这说明蛤仔可以通过调节清滤率来稳定摄食率。 (4)蛤仔吸收率和饵料浓度及个体大小无明显相关性。 (5)水温 1 5℃ ,投喂小球藻的条件下 ,实验结果显示蛤仔 [壳长 (3.53± 0 .0 2 )cm、软体部干重 (0 .41± 0 .0 2 )g]产生假粪的阈值为2 .1 6mgPOM /L。(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0年06期)

摄食生理生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方斑东风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水经济贝类,近年来养殖规模日益增大,苗种供不应求。开展方斑东风螺幼体摄食的生理生态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为研究方斑东风螺幼体摄食适宜的光照条件,我们设计了实验讨论了光照强度对幼体活力和摄食的影响,以及光照周期对幼体摄食节律的影响。以太阳光作光源,观察方斑东风螺幼体分别在15、150、1500和11700 lx等光强条件下的活力状况,结果显示幼体沉底率与光照强度呈“S”型曲线关系。以日光灯作光源,光照强度对摄食率影响的两次实验结果显示,0-10000 lx光照强度范围内,摄食率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升高(P<0.05),但在光照强度超过2000 lx时摄食率不稳定。分别测定幼体在清晨、中午、傍晚和子夜四个时段的摄食率,研究其摄食昼夜节律。第一次试验中186 lx弱光与黑暗条件下,幼体的摄食率昼夜变化趋势一致,且与第二次试验中持续黑暗和12 h/12 h正光照周期处理的结果基本一致,即清晨时摄食率最高,傍晚时摄食率最低。光照条件对摄食昼夜节律影响的第二次试验中,12 h/12 h反光照周期对摄食昼夜节律的影响比较大,其摄食率在子夜最高,中午最低。持续1000 lx光照条件时,幼体1d内摄食率无显着变化(P >0.05)。光照条件与昼夜节律对幼体的摄食率影响有交互作用(P <0.05)。关于方斑东风螺幼体对饵料的选择性,我们设计实验讨论了幼体在不同饵料密度和不同饵料配比时的饵料选择性。103、104和105cells/ml湛江叉鞭金藻体积当量叁种密度的混合藻液中含有基本相同比例的湛江叉鞭金藻、青岛大扁藻和无纹环沟藻,分别用这叁种密度混合藻液投喂给壳长725±61.24μm的幼体,测定试验前后各种藻的浓度,计算幼体对各种藻的摄食选择性。结果显示,幼体的摄食选择性随着饵料密度的提高而加强。两种混合藻液分别按等细胞数量浓度和等颗粒有机碳含量混合湛江叉鞭金藻、盐生杜氏藻、青岛大扁藻和无纹环沟藻四种大小不同的单细胞藻,将这两种混合藻液投喂给610.83±50.29μm至858.33±90.10μm不等5种大小的方斑东风螺幼体,以及按等细胞(或颗粒)体积混合湛江叉鞭金藻、盐生杜氏藻、青岛大扁藻、Φ20μm的聚苯乙烯树脂颗粒和无纹环沟藻的混合液投喂给大(1015.29±77.25μm)小(575.12±45.71μm)两规格的幼体,比较不同大小幼体对不同配比混合液中各种微粒的摄食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幼体优先选择混合液中体积比占绝对优势的微粒组分;当混合液中各组分体积含量接近时,幼体优先选择大小合适的颗粒;不同大小的幼体最适合饵料颗粒大小不同,大个体幼体的最适饵料粒径更大,范围更宽。水体中溶解物质对幼体摄食是否有影响,我们研究了藻类营养盐和胞外产物对幼体摄食率的影响。给平均壳长654.58μm的幼体分别投喂6组的聚苯乙烯颗粒(10μm,相同浓度),营养盐浓度达到标准f/2营养盐浓度的0、0.001、0.01、0.1、1和10倍,结果显示不添加f/2营养盐的实验组幼体摄食率最高;0.001、0.01、0.1、1倍f/2营养盐浓度的四实验组建没有显着差异,但四者幼体摄食率显着低于无营养盐对照组,显着高于10倍f/2营养盐浓度的实验组(α=0.95)。幼体对培养了69d的湛江叉鞭金藻摄食率比对分别培养了18d和36d的湛江叉鞭金藻摄食率显着高(P <0.05),证实湛江叉鞭金藻胞外代谢产物能促进幼体摄食。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湛江叉鞭金藻和小球藻离心过滤液对其摄食有促进作用,青岛大扁藻和无纹环沟藻离心过滤液对摄食有抑制作用,而盐生杜氏藻和亚心形扁藻离心过滤液对幼体摄食则没有显着影响。在对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消化酶活性的研究中,我们将方斑东风螺的早期发育从早期面盘幼体到变态后15d的稚贝分6个阶段,分别测定各阶段蛋白酶(P)、脂肪酶(L)、淀粉酶(A)和纤维素酶(C)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体发育的推进,蛋白酶比活力逐渐减小,脂肪酶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则在变态前逐渐增加,而变态后逐渐减小。比较A/P和(A+C)/(P+L)两种指标指示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过程中的食性变化,提出(A+C)/(P+L)用于指示方斑东风螺食性变化更合理、准确。综合比较幼体发育各阶段四种消化酶活性,发现在面盘幼体向稚贝变态期间幼体消化能力最弱,与幼体的变态过程有关。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贝类具有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该酶在东风螺对纤维素分解中占主导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摄食生理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李烟亮.鱤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相关生理及生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2].魏永杰.方斑东风螺幼体摄食的生理生态研究[D].厦门大学.2007

[3].王玲玲.栉孔扇贝秋季苗种的培育及生长发育和摄食生理生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4].董波,薛钦昭,李军.环境因子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生理生态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0

论文知识图

食物颗粒在扇贝鳃丝间转运的显微录像...褐菖鲉各体长组食物组成的聚类图不同f/2浓度下方斑东风螺幼体对悬浮颗...摄食轮轮盘部分示意图(陈彦,2003)不同饵料浓度下蛤仔的摄食率(a)、清滤率...不同饵料浓度下蛤仔的摄食率(a)、清滤...

标签:;  ;  ;  ;  ;  ;  ;  

摄食生理生态论文_李烟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