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萍[1]2008年在《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对个体的毕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就自主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基本特征、国内外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现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决定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堂教学。提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的程序是: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自学教材内容,自学检查,小组讨论,教师重点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节。学生从学习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讲解者为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资源者和评价者等角色。通过两个月的课堂实践,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证明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化课堂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最后笔者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探讨。
刘红莉[2]2008年在《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修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传统的英语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模式,这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为了扭转这种形势,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其中明确表示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时少,而且课堂人数多的弊端,教师要想利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从新生入手,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可以受益终身。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与目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阐述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教育理论上的支撑。第叁部分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四部分为实践研究,对辽东学院非英语专业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了解了他们对英语自主学习的态度,使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更有针对性。第五部分从技术和情感层面上提出了英语教师可以具体操作的课堂教学策略。
崔雅萍[3]2011年在《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学习则伴随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与发展。要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解决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要从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模式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其目标是帮助学习者考虑并重视影响他们学习的各种因素,找到最适合自己特点和学习环境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好,并使学习者能够承担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本论文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内部认知与自主能动性的培养、对其元认知学习策略、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其自主学习及其在自主学习中动机策略的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作用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健全自主学习的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解决大学英语教学“建构缺失”状态对教学和学习所造成的问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以此达到英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多让学生参与教学,创造出和谐、愉悦的互动学习气氛,以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个性化学习,从根本上消除学习的被动因素和被动局面。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当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满足他们不同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只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教授给学生。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也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学生学会或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新知识重新编码理解,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学生可以明白自己的知识是如何建构的、自己对新知识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建构性的,学习是呈现积累性的,主张目标定向的学习。知识既不来自学习的主体(学生)也不来自学习的客体(环境),而是来自两者的结合。学生通过建构自己对事物的现象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已有知识信息与其他信息相互关系,在保持已有知识信息的同时,能够处理并理解新的知识信息。因此,积极主动的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学习。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并获得所希望的成果时,学习才是成功的。学习的目标形成于学习过程之中,与学习过程中真实任务有关,在学生和教师、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的互相作用里产生。在变化发展的学习过程里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完成任务达到最终目标,并评定自己在达到目标中取得的进步。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有所转变。教师应扮演六大角色:学习引导者、目标确定者、资源提供者、学习促进者、困难帮助者、成效评估者。他们对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本文认为,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其元认知策略及其在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其自我监控能力与自我评估能力,并在教学中创设不同学习途径、倡导互助合作式学习、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等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内部认知,培养与发展其内部认知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叁个方面。一是在论文的主题定位上进行创新。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是在论文理论运用方面进行的创新。使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强,更具有学术价值。叁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上,认为学生的创新性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性转化为创新能力,这样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总之,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应建立并强调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推进各种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学会自行构建知识的意义,学会学习,学会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顾世民[4]2013年在《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涉及的课程要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课程要求》的相关教学原则进行了反思,并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促进自主学习的发生提出了建议。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二章和第叁章):对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回顾(详见第二章),对国内外“外语自主学习”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发现几乎所有关于“外语自主学习”的定义都忽视了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因素,分析了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的视角,论证了“学习与环境”的关系,主张把“主动营造和利用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能力”作为定义外语自主学习的维度,把“外语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具有的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和能力,包括主动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责任的意愿、能够有效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并能主动营造和利用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掌握目标语的能力”。“主动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责任的意愿和有效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能力”是影响外语自主学习实现程度、与学习者自身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我们称之为“外语自主学习的内部指向性条件”(the internal factors of foreign languageautonomous learning),把“对外语自主学习可能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称为“外语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foreign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简称“外部指向性条件”/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factors)。外语自主学习的内部指向性条件和外部指向性条件共同决定了外语自主学习的实现程度(详见第叁章)。把利用“外部指向性条件”的能力作为定义自主学习的一个维度,是本研究的第一个创新点,其意义在于:有助于教育政策的制定机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执行机构和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建设,主动改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外部指向性条件”涉及很多因素,如,社会文化因素、教育价值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课程设计、师资水平,等等,本研究结合《课程要求》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讨论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框架下优化自主学习“外部指向性条件”的原则和方法。第二部分(第四章):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视角出发,指出以往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往往只关注语言需求,对学习者的重视不够。我们主张把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纳入需求分析和语言课程设计之中,提出“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individual-based curriculum principle)。其主要内涵是,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对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性差异予以关注,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语言基础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宗旨是,创造和改善外语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优化课程自身的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以合适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是本研究的第二个创新点,也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第叁部分(第五章至第八章):以“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为参照,对《课程要求》进行了反思,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相关要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本研究的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内容和观点简述如下:“第五章,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通用英语、通识教育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Purposes,简称ESP)是构成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叁个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议利用学习资源平台同时提供通用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学校和教师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使大学英语学习兼有“学习方式个性化”和“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双重特点,实现个性化学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为自主学习提供课程条件。“第六章,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材料”:全面系统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基础和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材料研发的影响,阐述了“能够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材料”(autonomy-facilitating teaching materials)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把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及个体差异作为教材选择、使用和研发的参考因素,这个视角在教材研究领域并不多见。“第七章,自主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程后,课程构成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陈坚林,2010:II)。本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全面整合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以及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集成式教学模式的构想,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通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壁垒,扩大学习者在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方面的选择机会,优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第八章,自主学习与教学评估”:简要回顾了形成性评估发展演进的历史,提出了“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促进学习”的形成性评估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特征,以此为参照,考察了国内与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相关的研究报告,结合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实际做法(详见附录二至九),分析了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建议。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研究中,本研究首次全面细致阐述了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和宗旨,以及形成性评估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特征。对于师资培训和形成性评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第九章):简要回顾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反思研究中的困难和不足。影响外语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众多,本研究内容只涉及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层面,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和必要。学习者自主和教师自主、学校自主的关系,社会自主学习价值观的凝结等话题还有待于研究,也是笔者近期研究的重点。
崔巍[5]2007年在《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英语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并最终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种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但由于目前大多数英语课堂常常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学过多的承担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在国外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且在国内教学实践中也有所应用,但其推行范围不广,尤其是在英语教学这一领域内几乎处于空白。本研究旨在把自主学习模式运用于英语教学中,最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发展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一批聪明的学习者。本文首先提出问题,指出初中生缺乏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现象。并对国内外自主学习的历史及现状,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的特征,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做以介绍。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并引发思考,发现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的现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没有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差。这些方面都是造成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针对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及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具备了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后,可以将它运用到其他学科,为终生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隋晓冰[6]2013年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从传统课堂走向了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2007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历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冲击,在学生、教师和环境层面都出现了一些与教改模式不协调的现象,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了教改模式的顺利实施。分析并解决这些失调问题,寻找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途径变得意义重大。基于这个目标,本文要梳理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中的不协调因素是什么?(3)这些不协调因素的表现以及产生的根源是什么?(4)解决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现象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5)怎样建设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框架?笔者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通过研读文献,利用定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其次,针对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佳木斯大学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研读校本课改文件、深度访谈及课堂观察等实际研究方法和手段,从宏观角度了解该校计算机网络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师生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总结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失调表现,按照本文界定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概念:网络自主学习课堂、PPT面授课堂、网络课程选修课堂为研究调查范围,重点从学生、教师和课堂环境叁个角度归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失调问题,分析失调的原因,挖掘影响网络教学模式成功建构的制约因素。(2012黑龙江省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作为重要佐证材料)通过实证研究,失调现象可从学生、教师、环境等叁个层面总结如下:1)学生层面的失调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效果不佳(表现为:自主学习动机偏差;元认知策略缺失;出现情感焦虑现象;自主学习外部监控缺失)。2)教师层面的失调表现为:教师的教学信念与实际教学不符;教师信息意识与信息知识不匹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失调。3)教学环境层面的失调表现为:网络教学硬件环境与改革模式不匹配;网络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个性化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与网络环境不协调;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协调,网络选修课堂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现象等。最后,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优化五项基本原则,笔者在借鉴了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实证探索,试图构建一个“以教师发展、学生自主为核心,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以此框架,笔者试图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找到优化的途径。此框架涉及教师发展、学生自主和课堂教学环境生态化叁个方面:(1)教师发展是指构建以优化教师教学观、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教学方法多元化理念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师发展框架,以此框架进一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并提出教师自主、智能化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完善机构培训以及师培内容信息化等四项重要支撑内容。(2)学生自主是指建立以优化学生自主学习观、信息素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为内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框架。笔者建议从“显性”“隐性”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外语学习理论指导、学习策略培训;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调节;提出了教师、班主任、教学管理员以及平台技术等全员参与的多元监控体系;创新地组成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群,其中主要有5种大的策略范畴和12种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分支。(3)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是指优化硬件环境建设与服务、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软件环境的理念,提出了生态融合型多元课程设置、生态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以及个性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见解。本文以教改模式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调现象为切入点,在实证与思辨的基础上力求构建一个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框架。本文研究成果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改模式的完善具有实际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针对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发展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周艳清[7]2013年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内对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英语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但是国内对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城市里的高中生,对农村初中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仍然采用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无疑不利于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案导学”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一些升学考试学科和高中阶段教学中应用较多,而在农村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较少。本研究总结了前人在自主学习和“学案导学”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调查,对湖南省茶陵县一所农村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本研究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选择了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来提高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后,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后续问卷调查,对比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后测英语成绩。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使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成绩,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学案导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精神。
张诗雅[8]2015年在《课堂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聚焦于课堂有效教学问题领域的有效学习指导策略,从单向度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研究转向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全方位研究,并注重对教与学的实践逻辑路向和过程展开研究。课堂有效学习指导策略研究的前提假设是: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生长点、原动力和目标诉求是有效学习,有效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能学、会学和乐学的基础之上,而能学、会学和乐学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因此,以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课堂有效学习为根本宗旨,并为教师的课堂有效指导提供策略成为本研究的逻辑追求。本研究的展开基于两条线索:一条为明线,即教师的课堂有效学习指导;一条为暗线,即学生的课堂有效学习。有效学习的研究方法、路径、过程和结果直接影响和牵制有效学习指导的研究方法、路径、过程和结果;有效学习指导策略的提出直接服务于教师课堂指导实践,进而作用于课堂学习并促成学习的有效和高效。因此,论文的研究逻辑和框架包括绪论、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有效学习与学习指导的关系、有效学习与学习指导分析框架的建构、有效学习与学习指导现状的调查及存在问题的归因、学习指导的针对性策略设计与建构以及结束语,共八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论文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学理论和自我理论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有效教学及有效学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阐释和界定了“有效学习”、“学习指导策略”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厘清了课堂有效学习与学习指导之间的影响关系。2.通过对有效学习影响因素模型、有效学习整合设计模型、学习评价系统的体系结构、学生“主动”学习模型的系统分析、对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合理整合,提出了课堂有效学习分析框架和有效学习指导分析框架,构建了课堂有效学习结构参照系,该参照系包括: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掌握学习方式、管理学习过程和自我评价学习五个维度。上述五个维度分别由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解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方案、获取学习资源、整合学习资源、评估学习资源、选择学习资源、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协作角色、服务角色、II领导角色、协调角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总时间、分配时间、调整进度、目标导向、资源驱动、方式维持、成果反思、评估学习资源利用率、评估学习方式可行度、评估学习进展度和评估学习目标达成度等30个度量标尺构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课堂有效学习指导项目参照系,该参照系的指导项目以有效学习结构为依据,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选择学习资源、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管理学习过程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学习五个维度和相应的30个度量标尺构成。4.为了验证本研究提出的课堂有效学习分析框架和有效学习指导分析框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了验证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笔者于2014年9月对问卷进行了小样本的预测。用SPSS1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和结构信度分析,最终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框架,调查数据也较好地拟合了本研究构建的课堂有效学习结构参照系和学习指导项目参照系。5.通过前测,发现量表设计存在的问题,对相关指标和问卷进行重新修订后,分别在上海、广州、郑州选定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18所学校进行了第二次调查。用SPSS1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变量的差异比较分析。具体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学生的课堂有效学习结构由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掌握学习方式、管理学习过程和自我评价学习五个因子构成;(2)学生的课堂学习现状存在普遍的低效隐患,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才能实现;(3)教师的课堂有效学习指导项目由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选择学习资源、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管理学习过程、和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学习五个因子构成。(4)教师的课堂指导现状存在严重的低效和无效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教育教学研究者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才能实现。6.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和处理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低效和教师的课堂学习指导低效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归因分析,并根据归因的结果提出了依据有效学习指导项目参照系的学习指导策略。
王璐[9]2017年在《归因论视角下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关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传统情境下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高中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国家近十年来的发展目标。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影响其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如Zimmerman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体、行为、环境叁者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既要重视学习者本身,也要重视学习环境对自主学习者的影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韦纳的归因论切实的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考虑,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高中英语学习方面更具有参考价值和辅导作用。笔者将归因理论设置为研究视角,利用归因理论中内外部因素对学习成败的影响,来分析与引导当前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总结学生的归因倾向,并寻求学生行为的原因。本文旨在研究四方面内容:高二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当前高二学生的英语学习归因倾向;高中生归因倾向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归因论能否引导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对象为高二学生,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本文设计问卷包含两方面内容,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和英语学习归因倾向调查。以归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获得有效数据进行分析。问卷调查发现,高中生普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不同性别的同学在自主学习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在生源地方面,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存在差异;成绩方面,成绩偏下的同学更侧重于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成绩优异者更注重内部因素。在归因方面,学习者更倾向于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在性别上,除了能力归因,其他各项没有显着的差异;生源地方面,城市学生更倾向于能力归因,农村学生则选择运气归因;成绩方面,成绩优异者倾向于内部归因,成绩较差者倾向于情境归因。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与内部归因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学习动机关系显着。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提出了关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建议,帮助学生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周芬芬[10]2007年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双语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与世界各圈在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具备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外语(在我国当前主要指英语)日常交际的能力,更要求大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具备专业外语素养和专业外语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开设双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和亮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高校试图通过大量运用外语(当前主要指英语)进行学科教学以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目标的教育。它以外语应用为目标,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诸如双语环境缺乏、双语师资不足、双语课程与教材的选择不当、双语教学方法应用以及结果评价方式欠妥等问题,从而导致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发展步伐缓慢,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迫切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寻求一套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具体可操作的双语教学策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它较好地说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崭新的认知学习理论。本文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探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本质和定位,以高校的双语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双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可以采用支架式策略、抛锚式策略以及随机进入式策略等教学策略,以期促进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杜建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 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刘红莉.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3]. 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 崔雅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4]. 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 顾世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5].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崔巍.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 隋晓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7].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运用[D]. 周艳清. 闽南师范大学. 2013
[8]. 课堂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D]. 张诗雅.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9]. 归因论视角下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研究[D]. 王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双语教学研究[D]. 周芬芬.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英语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学习理论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