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娟
〔摘要〕每一片自然景物,都可以读出一个感情丰富的心灵世界。现实生活中同样的秋景,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可能风格迥异、悲喜不同,因为他们描写景物的同时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换句话说每一片独特的自然景物,都可以读出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故都秋景独特深刻朱自清喜欢荷塘的月色,他享受的是片刻的宁静;陆蠡尤喜爱绿色的枝叶,他追求的是自由和幸福;杜牧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他爱的是秋的绚丽色彩;刘禹锡喜欢“晴空一鹤排云上”,他爱的是秋的生机盎然;郁达夫喜欢“蓝朵的牵牛花”、”疏落的秋草”,他爱的是故都的浓厚秋味———清、静、悲凉。在教完人教版必修二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悟:老师教学生学习阅读写景抒情类散文,就要让学生明白每一片独特的自然景物,都是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这一点与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相似),了解了郁达夫独特的内心世界,自然就能领会出郁达夫笔下抒发的对故都的浓厚秋味———清、静、悲凉的爱。
1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的秋味体现在:“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等景物。这些景物都是衰败、凋零之景,透露出萧索悲凉的气息;泡浓茶、青天、驯鸽的飞声、静坐、细数、都市闲人、扫帚的丝纹等,透露出的是清静、悠闲、落寞的情感;蓝朵、落蕊、淡绿微黄等冷色调的词语,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寂。这些景物都寄托着作者孤寂凄凉的情感,但作者又多次流露出对笔下景物的喜爱之情,这是郁达夫的独特之处,也是郁达夫之所以是郁达夫的主要原因。
2郁达夫为什么喜爱如此清、静、悲凉的秋借助萧瑟凄凉的景物抒发孤寂惆怅等哀伤之情的散文诗歌比比皆是,但同时表达出对萧瑟凄凉的景物的喜爱之情的人却很少,这就是郁达夫的独特之处。郁达夫为什么喜爱如此清、静、悲凉的秋味?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不可回避的方法之一,所以,这种独特的情感离不开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2.1独特的心灵世界。郁达夫2岁丧父,全家祖孙6人,靠母亲一人支撑,妈妈饿死,姐姐被送去当童养媳。家中贫苦艰难的生活,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之后少小离家,外出求学,使他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化不开的感伤和眷顾。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也造成他独特的抑郁性格和气质。所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里充满了凄清和忧伤,他认为“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上有快乐两字”。郁达夫说:“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过去集》),“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有自传的色彩的”(《奇零集》)。郁达夫所说的“自叙传”色彩的实质是什么呢?那就是作品中作家心灵世界、作家独特个性的体现。
2.2独特的创作理念。在文学创作上,郁达夫强调“文学的感伤源于作家主体心灵的感伤”。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感伤的气质。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里,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忧郁感伤的气质是很明显的。忧郁美是郁达夫一贯的艺术追求。一般人表达对秋的喜爱之情,大多喜欢秋的绚丽色彩、收获成熟,很少喜爱秋的悲凉意味。郁达夫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提出:“把古今的艺术总体积加起来,从中间删去了感伤主义,那么所余的还有一点什么?”正因如此,颓败、感伤在郁达夫的内心世界并无贬义,相反,倒成了审美选择、艺术情感的创作底色。所以,他才把对秋的喜爱之情落在“一椽破屋”、“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等衰败、凋零的景物上。
2.3复杂的写作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27年又因意见分歧毅然离开“创造社”。1933年由于柔石等人被杀,国民党加强对郁达夫的监视与迫害,为了躲避迫害,他移家杭州;同时郁达夫的家庭生活也出现了危机,移家杭州也是为了躲避他人对其妻子的追求。此时的他工作不顺,生活失意,又深感爱情难得,也加重了他本已自卑的抑郁心理。此外,1934年,日本占领东北,窥视中原,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原因在郁达夫心里也投下忧虑孤独冷落的阴影。所以他提出“把古今的艺术总体积加起来,从中间删去了感伤主义,那么所余的还有一点什么?”的看法也就合情合理了,由此可看出只有悲凉、感伤的东西才能入到郁达夫眼里,才能打动郁达夫的心灵。
所以,《故都的秋》中描绘的独具特色的北国秋景,是郁达夫心灵世界的体现,是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郁达夫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凉的情韵,秋实是淡绿微黄的,但却在字里行间透出喜爱和赞美之情。即使在郁达夫那个时代,故都北京的秋天,明艳之色有,繁华之境在,“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一笔带过;只选取萧索凄凉的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风、秋雨等景物,客观地说,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但根本原因还是作家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那些著名风景都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符合作者心灵世界忧虑冷寂的特点。那些著名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物色彩太明艳、环境太热闹,难以与作者的心境吻合。
教学生学习阅读写景抒情类散文,与诗歌鉴赏有相似之处,如果撇开作者其人不管,学生的理解很容易产生偏差。如果我们教学时能让学生真正明白每一位作家笔下的独特的自然景物,都寄托着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