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贫困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贫困,理论,贫困人口,马克思,内生,动力,习近平。
贫困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谢丹丹[1](2019)在《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的驱动要素探析——基于扎根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正规创业是指在非正规经济中实施的创业活动,在缓解区域贫困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的驱动要素,文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贫困地区10位非正规创业者进行半结构访谈,通过编码方式构建非正规创业的驱动要素模型。在理论上丰富了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的理论;在实践上为为非正规创业者的适时转型提供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34期)
王海湾,蔡朝宇[2](2019)在《空间理论视角下的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是导致贫困地区无法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之所以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贫困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在我国整体的社会空间结构中贫困地区往往位于空间结构的发展边缘,在减贫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受到空间错位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的相关减贫扶贫政策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从空间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空间理论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其内生动力,进而达到减贫脱贫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周卫娟[3](2019)在《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与扶贫实践为现实依据,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将反贫困工作提升至战略高度,体现了精准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维,强调了反贫困工作中人的主体作用,对指导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宝良,郭其友[4](2019)在《因果关系的实地实验与新实证发展经济学的贫困治理之道——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迪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叁位经济学家因为对减轻全球贫困的实验方法所做的突出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从实地实验方法和贫困问题的具体研究两个方面对他们的突出贡献进行述评,得到四个主要的结论:第一,在对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于因果关系实证研究之异同的基础上,阐明实地实验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有着相同的基本原理,并且都面临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的争议。第二,实地实验作为因果关系推断的工具在经济学实证研究中有着特别的优势,应该将其纳入经济学家因果关系分析的工具箱中;此外,实地实验可以作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有效工具,应该予以推广。第叁,他们对贫困问题所进行的实地实验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这一点值得肯定。特别是,在机制设计或者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细节的设计非常重要,必须仔细加以考虑。第四,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发展思想到现代发展经济学的演化历程及中国扶贫的实践来看,他们将贫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使得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视野过于狭窄,发展经济学应该回归和重视经济发展机制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伊敏[5](2019)在《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贫困问题就一直存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统治者及知识分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关注贫困问题,而我国对于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也在历史发展中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国内对于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叁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扶贫思想的研究,二是对中国近现代贫困与反贫困思想的研究,叁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贫困与反贫困思想的研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的反贫困理论是当前学术界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以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为核心,系统梳理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及主要内容,以此来对中国贫困研究的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林陈桐,吴国清[6](2019)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精神扶贫: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研究——基于《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扶贫是习近平长期领导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基础上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不能以获得最多的物质享乐为准,而要考量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乡村的被动扶贫模式,使扶贫对象深陷精神困扰之中,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潜能。习近平在《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脱贫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阐述"志智双扶"的正向作用,扶贫要唤醒贫困村民的主体性思维,重塑贫困主体可行能力。基于《资本论》中非物质的反贫困理论,对精神扶贫进行探究,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焦伟伟,张艳新,郑少鑫[7](2019)在《基于ISM模型和能力贫困理论的河北省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河北省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政策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随着政策的深入,也出现了返乡创业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民缺少优秀项目、政府监督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了扶持政策的有效实施。本研究基于能力贫困理论,从农民和政府2个方面分析现阶段河北省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应用ISM模型对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创业成本高,经营风险大;农村资源有限,技术水平落后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建立后续保障机构,降低农民创业风险;利用各项技术平台,发动人才与农民联手创业等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机会,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1期)
宁甜甜,吴宁[8](2019)在《习近平贫困治理理论的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和鲜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的贫困治理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的贫困治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贫困治理理论始于知青的特殊经历,发于长期在地方主政的探索积淀,成于成为领导核心后,是集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前瞻性于一体的科学体系,对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世界减贫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玲,朱海雪,陈宣霖[9](2019)在《义务教育人力资本发展评估——基于反贫困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期,具有"非替代性""、基础性""、高回报性"特征。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构建了包含"身体健康"、"非认知能力"和"认知能力"3个维度16个指标项目的义务教育人力资本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引入"人力资本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的方法,对西部某贫困地区6个区县的义务教育人力资本发展水平进行测算,验证评估工具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西部该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各指标项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发展水平,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诊断、评估、分析我国义务教育人力资本的总体状况、不同区域和群体间的分布、形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赵龙[10](2019)在《马克思贫困理论视阈下教育扶贫的功能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间,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是党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有韧性的大格局扶贫体系日益完善。马克思贫困理论从社会制度、资本剥削、生产力、能力与知识四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贫困现象。中国拥有解决贫困问题的制度优势,而能力与知识欠缺则是当前致贫的主要因素,需要教育扶贫精准发力加以解决。在马克思贫困理论视阈下,厘清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功用,保障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收关,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S1期)
贫困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是导致贫困地区无法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之所以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贫困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在我国整体的社会空间结构中贫困地区往往位于空间结构的发展边缘,在减贫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受到空间错位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的相关减贫扶贫政策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从空间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空间理论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其内生动力,进而达到减贫脱贫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贫困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谢丹丹.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的驱动要素探析——基于扎根理论[J].价值工程.2019
[2].王海湾,蔡朝宇.空间理论视角下的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周卫娟.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新乡学院学报.2019
[4].李宝良,郭其友.因果关系的实地实验与新实证发展经济学的贫困治理之道——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经济理论贡献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
[5].伊敏.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6].林陈桐,吴国清.乡村振兴视角下精神扶贫: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研究——基于《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7].焦伟伟,张艳新,郑少鑫.基于ISM模型和能力贫困理论的河北省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
[8].宁甜甜,吴宁.习近平贫困治理理论的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和鲜明特征[J].叁明学院学报.2019
[9].李玲,朱海雪,陈宣霖.义务教育人力资本发展评估——基于反贫困理论视角[J].教育研究.2019
[10].赵龙.马克思贫困理论视阈下教育扶贫的功能定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