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他们明确健康发展的方向、积聚服务社会的力量、鼓舞奋发向上的斗志、筑牢道德品质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04-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质量甚至是方向。因此,在大学生中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明确其健康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局面的扩大,国外各种思想文化乘机涌入国内。总的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可选择的思想文化日益增多。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想文化,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各种文化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高校是思想文化产生和传播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主义指导思想教育,关键是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重点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大学生。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教育经验,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之所以在这里强调在大学生中开展世界近现代史教育,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地开始“入世”——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世界大势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只有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全面认识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要坚持不懈地做好“三进”工作,积极
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关内容纳入进去,高校教师要给学生讲透这一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和重要意义,讲透这一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讲透这一理论体系内部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生发展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积聚其服务社会的力量。
共同理想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强民富的惟一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期,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进一步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以共同理想为导向,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党始终把“有理想”放在“四有”新人的首位。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3]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是否有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是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大局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必须做到知行统一。“知”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又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使他们从情感上和世界观的高度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目标,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帮助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制定科学的人生规划;激励他们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不断提高实现共同理想的能力和本领。“行”就是要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主动服务社会,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百折不挠。通过实践,将他们对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外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认识。基于此,就必须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不能仅满足于课堂教学,更不能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而且要将其转化成一定的学分,纳入到对学生的考核中。
三、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我发展的紧迫性,鼓舞其奋发向上的斗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的事业。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全民族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民族精神散发着日久弥新的力量,时代精神迸发出催人奋进的激情。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鼓舞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斗志的重要途径。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一步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使其从祖国源远流长、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起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起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今日大学生担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创新水平和前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紧迫性,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勇于开拓,善于创新;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涌流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搭建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平台,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党和国家未来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当然,无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兼容并蓄都是其重要特点。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宽阔胸怀,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使他们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用以丰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筑牢其思想品质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价值准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适应了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对社会道德规范提出的新要求,必将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水平。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道德价值标准却共性不足。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形成自我认同的具有共性的基本道德评价标准,
是筑牢大学生思想品质基础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明辨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扬之,则其不善者改之、弃之,促使他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范围内形成知荣而勇为、明耻而不为的好风气,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促使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树立身边的典型,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鼓励他们向榜样学习,从自我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衣着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师德水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示范,为学生带好头、引好路,使他们自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规范言行,砥砺品质。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5]更好地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4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杂志,2006(9)
5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N].人民日报,2007.5.05(01)
标签:大学生论文; 思想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