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烟气流动论文_黎琳,龚剑,熊鑫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火灾烟气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烟气,隧道,火灾,地铁,温度,坡度,区间。

火灾烟气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黎琳,龚剑,熊鑫鹏[1](2019)在《单曲率隧道火灾中的烟气流动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运用ANSYS FLUENT软件对曲线公路隧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深入分析了不同火源功率、曲率和通风风速影响下的隧道纵轴面和横截面的烟气蔓延规律,且对拱顶以及人高区域沿程烟气温度和CO浓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结果表明:隧道内拱顶和2 m高度处烟气温度和CO浓度随功率增大而升高,但通风风速2 m/s时,随着功率的增加,火源下游拱顶CO浓度逐渐减小;通风风速大于3 m/s时,下游拱顶烟气温度和CO浓度随着曲率增加而减小,而对于2 m高度处,火源下游烟气温度和CO浓度随着曲率增大而增大,这一规律与通风风速为2 m/s时正好相反;随着风速的增加,烟气温度和CO浓度越低;曲线公路隧道横向浓度不再呈现对称分布,且横断面右上角浓度略大于左下角。(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夏蕊[2](2019)在《地铁火灾烟气流动与人员疏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了轨道交通体系的日趋成熟,地铁作为城市发展历史上标志城市公共交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地下运行为主要模式的地铁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地铁在庞大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中的广泛应用,不但给城市环境建设带来积极效应,同时在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现了双赢。但由于地铁空间结构的局限性和相对封闭性,火灾发生时升温快、温度高、烟气大等特点,对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都容易造成严重的影响,再加上地铁系统属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公共聚集场所,应急疏散和救援活动很难展开。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地铁火灾事故更是死伤无数,这无疑也为世界人民再敲安全警钟。因此,加强对地铁火灾烟气流动规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关地铁火灾人员应急疏散问题的研究同样必不可少。本文以某叁层岛式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利用FDS软件模拟研究地铁车站站台、站台列车、区间隧道叁种不同位置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流动规律,并借助Pathfinder软件对各种火灾场景进行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实际场景中,从起火位置着火到火势蔓延烟气扩散到人员逃散是需要时间的,倘若保证人员疏散时间不超过可用疏散时间,人员的生命安全就能得到保障,事故损失也会在此程度上相应减小。本文就是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铁站进行火灾模拟,设置四种火灾场景,对火灾发生时的能见度的分布、烟气蔓延过程、温度场以及CO浓度分布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总结出火灾场景下烟气的蔓延规律,为人员疏散提供基础数据并进行人员疏散模拟,结合站内和隧道人员特征,分析计算出基于火灾的人员疏散时间。最后将疏散时间和可用疏散时间加以对比,判断该地铁站在各种火灾场景下是否满足疏散要求,再就模拟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图[50]表[14]参[65](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8)

苏俊凯[3](2019)在《西安某岛式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流动模拟与排烟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下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地铁里程迅速增长,但时有发生的地铁事故所造成的惨痛教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铁事故中大部分是由地铁火灾造成,研究地铁火灾烟气流动规律,采取有效的排烟措施保护人员安全是降低火灾危害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地铁站台中部火灾烟气蔓延问题,通过FDS软件建立地铁站物理模型,设定火灾发生时采取的不同排烟模式,通过单一排烟模式及混合排烟模式对地铁站台中部火灾烟气排烟效果数值模拟,并借助于后期可视化处理,揭示了不同排烟模式下地铁站台中部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及相关影响人员逃生因素的变化,为火灾发生时采取不同排烟模式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当地铁站台中部发生火灾时,无排烟模式下烟气流动和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变化。结果表明:无排烟模式下,烟气可蔓延至站厅层,同时站台层内积聚的烟气使得站台水平高度1.6m处温度、CO浓度、能见度严重威胁逃生人员安全,仅凭无排烟不能满足人员逃生需求。(2)当地铁站台中部发生火灾时,单一排烟模式下烟气流动和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变化。结果表明:单一排烟模式下,仅车站公共区排烟模式满足人员逃生需求。车站隧道排烟模式及区间隧道推拉式排烟模式下人员逃生所经区域因能见度低不能满足人员逃生需求,双拉式区间隧道则因楼扶梯口处向下气流流速过大而影响人员逃生速度。(3)当地铁站台中部发生火灾时,混合排烟模式下烟气流动和影响人员疏散的因素变化。结果表明:混合排烟模式能够很好的满足人员逃生需求。其中车站公共区与车站隧道区联合排烟模式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烟气对人体造成的危害。(4)对楼扶梯口处向下气流对烟气蔓延的影响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楼扶梯与挡烟垂壁的相对位置会对站厅层向站台层流入的空气流速大小和方向产生影响,造成站台内烟气分布不均。楼扶梯口断面处很难全部达到1.5m/s的向下气流速度,但只要保证挡烟垂壁下沿处的向下气流速度大于1.5m/s就可阻止烟气进入站厅层。(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范晶[4](2019)在《纵向通风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温度场及烟气流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属于地下半封闭的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国内外学者在隧道火灾烟气蔓延、温度分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不同类型隧道的基本结构、通风模式、火灾规模有所差异,导致温度场和烟气流动变化规律也不相同。纵向通风作为地铁区间隧道重要的通风方式,是地铁区间隧道火灾发展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针对纵向通风条件下的地铁区间隧道的火灾温度场和烟气流动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以西安市某一地铁区间隧道为模型,采用相似性原理,建立原始模型和小尺寸模型的相似性关系,并搭建1/10的小尺寸实验台,实验测试了不同火源功率和通风速度的燃烧和烟气蔓延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纵向通风会改变火源燃烧形态和火源下风侧烟气流动状态,造成烟气层厚度和火焰面积增加;当纵向通风速度为0.6 m/s、0.8 m/s、1.0 m/s时,火焰倾角分别为35°、45°、55°。采用FDS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不同火源功率和通风速度条件下的地铁区间隧道顶棚热辐射变化、温度场、烟气流动速度等,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纵向通风能降低隧道顶棚温度和热辐射,同时加强烟气的流动速度;通风速度为1.0 m/s相比速度为0.6 m/s,火源附近温度降低约60℃,其他区域降幅约30℃,相比无通风条件下,温度降幅约80~120℃;纵向通风为1.0 m/s,烟气速度大小为1.25-1.45 m/s。结合小尺寸实验和模拟结果,建立了纵向通风条件下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温度在顶棚位置的衰减模型,并得到通风速度与衰减系数的关系式;在已有的隧道火灾实验数据基础上,对烟气逆流长度和火源功率进行无量纲处理,拟合出了火灾逆流长度和火灾临界风速预测修正模型,分析了与几种经典模型的区别。结果表明:修正的烟气逆流长度预测模型高于几种经典预测模型,实验得到的火灾临界风速与几种经典模型的误差低于5%;结合前人火源功率为2~10 MW的实验数据得到了更具有普适性的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临界风速模型。论文研究为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和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廖湘娟[5](2019)在《水下V形坡隧道火灾烟气温度与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下隧道坡度大、坡形为特殊的V形坡,导致隧道内的烟气运动更为复杂,烟气控制更加困难。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水下V形坡隧道内的烟气温度分布及蔓延特性开展研究,得到了水下V形坡隧道合理控制烟气的关键性参数。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建立了自然通风条件下V形坡隧道顶棚下方烟气温度纵向衰减预测公式。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不同坡形隧道内的温度及流速分布,结果发现V形坡隧道的烟气温度衰减速度介于单坡度隧道上下游之间,利用量纲分析得出V形坡隧道的无量纲温升参数服从指数函数分布,与无量纲火源功率呈0.6次方的指数关系,与隧道坡度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关系。(2)阐明了火源位置对V形坡隧道双坡耦合作用下烟气竞争的影响机理。通过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得出烟气从火源侧隧道端口排出,大量空气从非火源侧端口流入,结合烟气蔓延长度及质量流量分布,隧道内的烟气运动可分为双坡控制区、过渡区、单坡控制区,火源距变坡点的高度大于2.1m时,烟气运动处于单坡控制区;过渡区时火源侧排出的烟气质量流量最大,无量纲质量流量与无量纲火源功率的0.3次方成正比,与隧道坡度成正比。(3)构建了双坡耦合作用下V形坡隧道的临界风速计算公式。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同一纵向风速下不同坡形隧道在不同火源位置下隧道内的流速及温度分布规律,并确定了不同坡形隧道的临界风速值,利用量纲分析得出V形坡隧道的无量纲临界风速与无量纲火源功率的1/3次方成比例,与火源距变坡点距离的-0.021次方成比例,与隧道坡度的0.21次方成比例关系。(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丁厚成,朱庆松,郭双林,胡莹莹[6](2019)在《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对人员疏散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火灾动力学理论以及隧道火灾的特点,利用FDS软件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B型地铁列车中部起火、并在区间隧道内就地疏散的条件下,两侧车门同时开启和一侧车门开启时对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的影响,得出两种情况下纵向疏散平台处的能见度、温度、C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两种情况下火灾烟气对人员疏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侧车门同时开启时,在150 s出现危险状态,而一侧车门开启时,在100 s出现危险状态,同时疏散平台处的温度、CO浓度普遍较高,能见度较低;相比之下,地铁列车发生火灾时,两侧车门开启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该研究可为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和紧急救援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丁立斌,程志刚[7](2019)在《竖直开口船舶舱室火灾烟气流动蔓延特性理论和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竖直开口舱室船舶油池火灾为研究对象,在溢流烟气流动蔓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溢流烟气点源简化模型;采用火灾仿真软件FDS对舱室火场重构,对竖直开口处烟气流动特性以及邻舱内火场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点源简化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消防界(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何勇军,郭蓉[8](2019)在《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流动规律分析及烟气控制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流动的规律,提出了高层建筑防排烟的措施,对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徐湃,邢荣军,蒋树屏,殷杰[9](2018)在《均匀风量集中排烟隧道火灾烟气流动分析与足尺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火灾集中排烟系统集纵向和横向排烟模式的优势,应用愈加广泛。然而在排烟过程中,大量烟气易从离风机较近的排烟阀排出,极大降低了排烟效率并浪费了能源,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均匀风量集中排烟模式的概念,通过调节排烟阀开启角度,使各排烟阀排烟量均匀一致,最大限度的将高温烟气由火源附近的排烟阀排出。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以排烟道内烟流为控制体,建立均匀排烟模式下关于排烟阀流速、排烟量、排烟阀开启角度和排烟风机风压关系的理论预测模型并求出解析解;同时,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为原型,建立世界最大断面尺寸沉管试验隧道,开展足尺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均匀风量排烟系统能够通过控制排烟阀开启角度平衡各排烟阀排烟量实现高效排烟的目的;提出火灾时应开启火源最近处排烟阀且在满足烟气流速限值的情况下,控制排烟阀开启数量,既能缩短烟气蔓延范围又能实现有效节能;均匀排烟模式下,各排烟阀排烟量均匀一致,排烟阀开启角度呈逐渐增大趋势,离火源越近排烟阀开启角度越小。最后,以10 MW火灾为例,通过足尺试验验证均匀风量集中排烟烟气运动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成维川,龚成钰,周汝,权众林,诸徳志[10](2018)在《坡度对城市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隧道坡度对隧道火灾的影响,本文利用火灾模拟软件FDS来探究隧道坡度为0°、2.5°、5°、7.5°、 10°、12.5°、15°下的烟气流动规律和临界风速,并在前人公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坡度的增加,上坡隧道的临界风速减小,下坡隧道的临界风速随着隧道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第30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年会暨第12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火灾烟气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了轨道交通体系的日趋成熟,地铁作为城市发展历史上标志城市公共交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地下运行为主要模式的地铁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地铁在庞大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中的广泛应用,不但给城市环境建设带来积极效应,同时在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现了双赢。但由于地铁空间结构的局限性和相对封闭性,火灾发生时升温快、温度高、烟气大等特点,对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都容易造成严重的影响,再加上地铁系统属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公共聚集场所,应急疏散和救援活动很难展开。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地铁火灾事故更是死伤无数,这无疑也为世界人民再敲安全警钟。因此,加强对地铁火灾烟气流动规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关地铁火灾人员应急疏散问题的研究同样必不可少。本文以某叁层岛式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利用FDS软件模拟研究地铁车站站台、站台列车、区间隧道叁种不同位置发生火灾时的烟气流动规律,并借助Pathfinder软件对各种火灾场景进行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实际场景中,从起火位置着火到火势蔓延烟气扩散到人员逃散是需要时间的,倘若保证人员疏散时间不超过可用疏散时间,人员的生命安全就能得到保障,事故损失也会在此程度上相应减小。本文就是基于上述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铁站进行火灾模拟,设置四种火灾场景,对火灾发生时的能见度的分布、烟气蔓延过程、温度场以及CO浓度分布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总结出火灾场景下烟气的蔓延规律,为人员疏散提供基础数据并进行人员疏散模拟,结合站内和隧道人员特征,分析计算出基于火灾的人员疏散时间。最后将疏散时间和可用疏散时间加以对比,判断该地铁站在各种火灾场景下是否满足疏散要求,再就模拟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图[50]表[14]参[6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灾烟气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黎琳,龚剑,熊鑫鹏.单曲率隧道火灾中的烟气流动数值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夏蕊.地铁火灾烟气流动与人员疏散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3].苏俊凯.西安某岛式地铁站台火灾烟气流动模拟与排烟模式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4].范晶.纵向通风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温度场及烟气流动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5].廖湘娟.水下V形坡隧道火灾烟气温度与流动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6].丁厚成,朱庆松,郭双林,胡莹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对人员疏散影响的数值模拟[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7].丁立斌,程志刚.竖直开口船舶舱室火灾烟气流动蔓延特性理论和仿真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19

[8].何勇军,郭蓉.高层建筑火灾烟气流动规律分析及烟气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19

[9].徐湃,邢荣军,蒋树屏,殷杰.均匀风量集中排烟隧道火灾烟气流动分析与足尺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8

[10].成维川,龚成钰,周汝,权众林,诸徳志.坡度对城市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的影响[C].第30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年会暨第12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18

论文知识图

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示意图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示意图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示意图站厅火灾烟气流动过程示意图基于Star-CD的某船机舱火灾烟气流动基于Star-CD的某船机舱火灾烟气流动

标签:;  ;  ;  ;  ;  ;  ;  

火灾烟气流动论文_黎琳,龚剑,熊鑫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