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赵胜荣[1]2005年在《黄瓜、甘蓝主要病虫害预报及绿色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目以上海地区黄瓜、甘蓝(卷心菜、花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报技术;通过对防治技术的研究,提出黄瓜、甘蓝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技术,达到既保护生态平衡又能持续控制病虫害的目标,实施效果显着。 1.基本掌握了上海地区黄瓜、甘蓝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和消长规律 调查明确了上海地区黄瓜上霜霉病、白粉病、瓜绢螟和甘蓝上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的发生和消长规律。 2.在作物系统水平上,对害虫和天敌进行调控 测定了小菜蛾危害与甘蓝产量损失的关系,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应用的防治指标;开展了秋甘蓝害虫综合防治体系研究,发展了一套简单实用、便于农民接受的害虫管理策略。 3.改进并发展了上海黄瓜、甘蓝主要病虫害预报技术 总结整理了黄瓜上白粉病、瓜绢螟和甘蓝上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常年已积累的测报数据,并进行了测报预警等级参数模式化。更新与改进了上海地区黄瓜、甘蓝主要病虫害测报预警技术。 4.形成了黄瓜、甘蓝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操作规程 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选择性较高的农药,形成了黄瓜、甘蓝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保护蔬菜生产,促进蔬菜产品的安全。 5.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在上海松江等区县主要黄瓜、甘蓝生产基地建立示范点,累计示范推广6540hm~2。化学农药用量下降60%以上,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着,并已在上海产生经济效益7613万元。

叶一强[2]2005年在《南宁市叶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报道了南宁市郊叶菜类蔬菜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动态、苋菜害虫群落结构动态、几种不同蔬菜间、混种和生物农药对主要害虫的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 1.明确南宁市郊蔬菜基地叶菜上发生的害虫40种,有害动物5种;常年普遍严重发生为害的害虫7种,包括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菜粉蝶、黄曲条跳甲、桃蚜、萝卜蚜等。对芥菜系统调查表明,小菜蛾、黄曲条跳甲周年均可发生为害,而甜菜夜蛾发生为害期为4~12月;发生数量大小依次为:黄曲条跳甲>小菜蛾>甜菜夜蛾;叁种害虫种群数量的消长均属双峰型,小菜蛾发生峰期出现在1~3月和5~6月,以5月数量最大,黄曲条跳甲发生峰期现于4~5月和9月~次年1月,以5月和11月数量最大,甜菜夜蛾在6~7月和10月发生量较大。空心菜上害虫种类和发生数量少于十字花科蔬菜,但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甘薯台龟甲,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期为6~7月,甘薯台龟甲在8~9月发生数量较大。生菜、波菜、茼蒿菜等除11月偶有甜菜夜蛾发生外,基本上无害虫为害。2004年逐月用速测卡检测南宁市安吉蔬菜基地芥菜和空心菜的农药残留量,芥菜超标率50%以上,空心菜只有1次超标。调查发现为害白菜类的1种螟蛾(Loxosteg sp.)是叶菜上新出现的害虫,在局部菜地发生严重,需要引起重视,以免演变为主要害虫。

朱华, 陈占伟, 陈广泉, 薛保国, 黄志龙[3]2015年在《甘肃高台县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台县设施蔬菜综合防治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该地区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发生特点及原因进行调查,并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形成一套适合高台县实际、便于推广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提高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周学杰[4]2009年在《温州市主要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温州市蔬菜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常年种植蔬菜面积达110余万亩次,由于蔬菜品种繁多,常年种植,季节转换快,因此各种病虫害发生复杂,交叉危害时间长,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为了保障蔬菜生产,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只有开展对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才能准确指导农民防治蔬菜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此本研究采用室内饲养、田间笼养和田间观测以及诱集工具的筛选和诱集观测等方法,对温州市露地蔬菜主要虫害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野螟的发生情况和年生活史进行研究;同时通过系统观测大棚温湿度变化特点和定期病害调查,对温州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黄瓜霜霉病、番茄灰霉病的发病情况和发病条件进行研究。拟揭示温州市主要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为病虫害预测预报提供技术途径。本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野螟年生活史、发生规律、不同世代天数;组建了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明确不同世代不同虫态死亡率、种群趋势指数、关键虫期和死亡原因分析;明确了豆野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2、提出了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斜纹夜蛾卵块在所有密度下它的空间分布型均为均匀分布,低龄幼虫具有较高聚集度,经过扩散后,高龄幼虫的聚集度下降,幼虫总体虫龄偏大时,其空间分布型由聚集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卵块调查以Z字形和棋盘式为佳。低龄幼虫以双对角线、平行线调查法为佳。高龄幼虫以Z字形为佳。葱田甜菜夜蛾低龄幼虫、高龄幼虫的田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分布,并提出不同误差要求条件下的最适抽样数。3、分析影响四种害虫田间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采用发育历期法、有效积温法对四种害虫进行短期预报,结合灯下蛾峰和产卵期情况,采用查蛹法进行中期预报。根据发蛾高峰预测田间发生程度,采用种群趋势指数对斜纹夜蛾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4、通过对叁种测报工具观测分析,确定以使用方便,节工省时,横向比较准确的“佳多”新型虫情灯作为监测蔬菜害虫的主要工具。5、明确了黄瓜霜霉病和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以及影响发生流行的主要气候因子,提出预测预报参考因子和制定发病程度分级标准,提出预测预报主要调查方法。

虞轶俊[5]2004年在《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蔬菜在我国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类作物,出口创汇占种植业的第一位。十字花科蔬菜是我国蔬菜的主要品种,种植面积接近蔬菜总种植面积的一半。然而,当前,因食用蔬菜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我国出口蔬菜受阻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都与农药残留超标有关。农药的滥用已成为限制我国蔬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研究针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种类多、发生复杂、防治中过分依赖化学农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等关键问题,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发生规律、天敌发生动态、栽培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作物系统水平上提出了对害虫和天敌进行综合调控的技术体系,建立了蔬菜害虫监测与技术推广体系,有效控制蔬菜害虫的发生与为害,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控制在国家无公害蔬菜的允许标准之内,实施效益十分显着。并在下列几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 1.改进和提高了十字花科蔬菜害虫预测预报技术 调查明确了我省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将频振式杀虫灯、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应用于蔬菜害虫的预测,在蔬菜生产区形成了蔬菜病虫监测网络,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 2.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综合防治技术有新进展 引诱作物套种、选用频振式杀虫灯、昆虫性信息素等多项农业、物理和生物措施在生产上得到配套运用,保护和发挥了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筛选和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规范了无公害蔬菜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农药使用比例上升,完善了蔬菜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3.在作物系统水平上,对害虫和天敢数量进行调控,丰富了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充分考虑作物各个生长期的补偿效应,及主要害虫和天敌消长动态,提出了一套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动态行动阈值,进行防治决策,可有效发挥天敌生物的控害作用,杀虫剂用量降低到常规方法30%以上,且控制了害虫的发生,确保了蔬菜产量和质量安全。 4.制订和应用了一系列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参与了20项行业和地方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编写出版了《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对推动和规范我省及全国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5.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着该技术推广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列入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技术,3年累计应用面积21.82万hm,,蔬菜质量和产量明显提高,节省防治工本10433.0万元,挽回产量损失11.68万t,增加收入9117.6万元,共创经济效益19550.6万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着。

丁晓蕾[6]2008年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戴小枫[7]2003年在《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农业生物灾害每年造成了巨大损害,常年发生灾害面积超过30亿亩次,损失粮食15%、棉花25%以上,严重制约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危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是一个综合性和专业性密切结合的复杂问题。为此,作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多种方法,从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不同层面和方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研究。 本项研究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探讨21世纪农业发展新时期中国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战略问题,重点在以下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一是系统的分析了国际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论文以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为重点,从农业减灾、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现代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等多角度对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草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研究与应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分析,对与植物保护技术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重点的回顾、总结和评述,对当前国际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动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提出了生物技术应用空前加速、数字化发展全面渗透、技术的环保性和效益性要求更加严格、GMO安全性和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问题异军突起、“一地多灾”综合灾变机理研究已现端倪、区域性多对象多目标可持续控制势在必行等国际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是首次提出了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在系统回顾、总结分析国际植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凝练出带头学科交替拉动和科学革命质变起爆的植物保护科学发展模式,需求牵引的单个技术更迭与科学先导的技术体系综合发展等植物保护技术发展规律,给出了未来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生物技术一马当先,高新技术多点起爆,互作机理核心支撑,4部引擎联合驱动,全面推进植物保护科学技术革命,建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支撑的新型植物保护科学技术体系”的模式和发展道路。 叁是综合性地提出了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优先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和系统阐述了生物农药、环境相容化学农药、农业转基因安全和危险性外来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等“4部引擎”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以及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在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关键技术等不同技术层次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优先方向是有害生物一作物互作机理研究、生物农药创制、环境相容化学农药开发、农业转基因安全和危险性外来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等五大领域;针对植物保护科学技术自身特点、发展规律和我国现状,提出了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下,未来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中应始终把握和坚持“4个紧密结合”的原则,即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基础研究、基础性工作紧密结合,前沿高技术与传统常规技术紧密结Z‘ 四是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从组织制度和体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问题纳入国家生物安全整体战略的发展新观念,提出了成立农业生物灾害国家管理委员会,建立官方植保官制度,改革我国农林动植物有害生物检疫检验管理体制,建立农业生物灾害公共危机应急控制制度和机制,完善动植物有害生物预防控制测报系统,加强动植物有害生物防灾减灾保障系统建设。 2.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在完善和建立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中,提出新建立“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法”、“官方植物保护官试行条例”、“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法”、“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法”等法规,以及修改和补充“农业法”、 “环境保护法”、“对外贸易法”、“国家公共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等政策建议。 3.从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角度,研究提出了坚持农业生物灾害的社会公益性质不动摇、农业科研公益性定位不动摇、农业科研基地国家投资主体地位不动摇、农业科学技术的完整体系不动摇、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渠道和机制不动摇、坚持政府对公共产品实行积极干预的方针,坚持国家目标与市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用好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改革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现有的支持方式、增加国家财政对植物保护技术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投入等政策建议。 4,在国家科技政策建议中,针对一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保障支撑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一个中心五大基地”(即植物保护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基地、农业应用微生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研究基地、农业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评价研究基地、新型农药创制基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基地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创新能力建设)的布局和建议,以此为基础建设以国家植物保护科研基地为核心、区域性植物保护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和网络的国家植物保

李劲峰[8]2009年在《温州无公害蔬菜全程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是农业科技工作者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本文以温州市大众消费的蔬菜品种(黄瓜、甘蓝、番茄)为研究对象,对无公害蔬菜全程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番茄的氮钾元素主要是在中后期吸收,磷、钙、镁、硼主要是中前期吸收。番茄对N、P、K、Ca、Mg营养元素的吸收容量(生育期养分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养分吸收量),均在盛果-果实膨大期为最大值,它是番茄吸收养分数量最多和吸收速度最快的时期,此期必须供给足够的营养条件,这是达到高产优质的重要时期。(2)黄瓜幼苗期对N、P、K的吸收速率不高,幼苗以根系和茎叶生长为主,需N较多。初花期以后到盛采期的吸收速率越来越大,同时其干物质积累也显着提高。因黄瓜需要较多的N、K,因此在施肥时要注意各营养元素的施肥比例。(3)甘蓝植株体内氮和钾在生长初期较高,随着作物生长逐渐降低,但磷含量在全生育期变化较小(4)蔬菜中硝酸盐含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且在低温和冷冻储藏条件下,蔬菜中硝酸盐含量降解速率较快。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出现了亚硝酸盐含量的消长变化。本文对温州市蔬菜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也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定了综合防治措施。总结了研究成果推广叁年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示了研究成果全面推广的美好前景。

杨振翠[9]2005年在《白银市日光温室蔬菜土传病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1、2003~2005年对白银市两县(靖远、景泰)两区(平川、白银)8个乡20多个村的日光温室蔬菜土传病害进行调查,通过田间症状观察、室内PDA常规分离培养和黄瓜诱捕,查清土传病害种类15种,基本掌握了其分布和为害。主要病害是辣椒疫病、甜瓜疫病、茄子疫病和茄子黄萎病,后两种病害常混合发生,发病率为18%~22%,辣椒疫病发病率平均达40%,甜瓜疫病发病率为16.3%,损失严重。掌握了土传病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为土传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2、通过对辣椒疫病、茄子黄萎病等4种主要病害的系统观察和普查,基本掌握了这些病害的发病进程和影响发病的因素(栽培措施、生态管理、品种抗病性),为病害的预测预报、栽培免疫提供了理论依据。3、试验筛选出了辣椒抗病砧木辣砧1号:茄子抗病砧木CRP刺茄和托鲁巴姆;西瓜抗病砧木青砧1号南瓜。经与优良接穗嫁接,抗病性大大提高。盛果后期发病率分别下降77.79%~86.67%、80.91%~89.87%和100%,分别增产80.59%~102.48%、13.48%~17.28%和37.49%。抗病、增产效果显着。因此选用抗病性强、亲合力好的砧木进行嫁接,是防治日光温室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4、较系统地进行了太阳能高温消毒日光温室土壤防治土传病害试验,明确了以下叁点:(1)不同土层地温日变化。覆盖区5cm地温日变化范围为35.5~50.2℃,平均42.1℃,比对照区高7.1℃;24h地温≥40℃的时数达到13.87h,其中≥45℃以上的时数达到7.82h。而对照区≥40℃的时数仅为6.1h,且均低于45℃。覆盖区20cm土壤地温日变化范围为36.5~42.9℃,平均39.7℃,比对照区高7.3℃,24h地温≥40℃的时数达到11.9h,而对照区24h地温均低于35℃。该温度可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菌。(2)防病效果。利用7~8月份日光温室休闲期对温室土壤进行太阳能高温消毒30d以上,对茄子黄萎病、茄子疫病和甜瓜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100%。经跟踪调查,太阳能高温消毒的温室连续两年没有土传病害发生。高温消毒后厚皮甜瓜增产18.6%~47.7%.(3)太阳能高温消毒后土壤有机质降低0.32%,速效钾的含量增加100mg/kg,提高了作物抗病性。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钙也有所增加,缓解了土壤中钙元素的缺乏。这项研究为土传病害发生严重、轮作倒茬困难的日光温室提供了价格低廉、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此项工作在国内未见有系统研究报道。5、化学药剂防治土传病害结果。用98%溴灭泰(溴甲烷)在定植前密闭熏蒸土壤,对第一茬甜瓜疫病的防治效果达100%,对第二茬茄子黄萎病的防效达95.86%,防效十分显着,且药效可持续一年。但溴甲烷不仅成本昂贵,不易推广,而且毒性高,从无公害的角度出发,不宜大面积推广。茄子黄萎病可用50%菌必治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连续3次灌根防效达65.5%以上;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和69%安克锰锌水分散颗粒剂连续3次灌根防治甜瓜疫病的效果达60%以上。而采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和69%安克锰锌水分散颗粒剂同胶泥混合涂抹根茎部对甜瓜疫病的防效可达74%以上。这表明在抗病品种缺乏、栽培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化学药剂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有力措施。6、生态防治。日光温室厚皮甜瓜采用安装滴灌、大沟覆草、后墙张挂反光幕、严格控制温湿度的生态管理措施,甜瓜疫病发病率降低85.62%,保产效果达到39.63%。7、提出了白银市日光温室蔬菜无公害生产土传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加强日光温室土传病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和生态管理,大力推广高效益果菜类蔬菜嫁接防病技术。在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示范区采用药剂消毒和太阳能消毒相结合,辅助交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进行灌根和涂抹根茎部,将土传病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陈有辉[10]2004年在《贺州市蔬菜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作者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与机构人员和农民一起就贺州市蔬菜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1、贺州市蔬菜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是蔬菜种植适宜区;蔬菜生产已基本形成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格局;蔬菜生产已成为贺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近年发展有滞缓趋势,主要原因是病虫害加重,部分菜农减少了种植面积。 2、蔬菜的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等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处于发展较低水平。 3、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加工流通滞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其中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是制约贺州市蔬菜生产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4、病虫害严重、菜农缺技术和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农药是造成贺州市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5、贺州市现阶段发展蔬菜生产的关键措施是多渠道增加蔬菜生产投入,强化蔬菜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蔬菜,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笔者就贺州市如何改善行政措施确保蔬菜生产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旨在为蔬菜生产的健康发展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也希望为政府和农业等决策部门制定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瓜、甘蓝主要病虫害预报及绿色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D]. 赵胜荣. 浙江大学. 2005

[2]. 南宁市叶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D]. 叶一强. 广西大学. 2005

[3]. 甘肃高台县设施蔬菜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J]. 朱华, 陈占伟, 陈广泉, 薛保国, 黄志龙. 中国园艺文摘. 2015

[4]. 温州市主要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D]. 周学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5].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D]. 虞轶俊. 浙江大学. 2004

[6].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7]. 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D]. 戴小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8]. 温州无公害蔬菜全程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劲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9]. 白银市日光温室蔬菜土传病害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 杨振翠. 甘肃农业大学. 2005

[10]. 贺州市蔬菜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有辉.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设施蔬菜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