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论文-栾启涛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论文-栾启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普伐他汀,强化抗血小板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栾启涛[1](2019)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采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指数)。结果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为(21.19±5.06)分, MMSE评分为(15.56±3.06)分, mRS评分为(4.06±0.94)分, BI指数为(62.68±5.16)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21.36±4.84)分,MMSE评分为(15.64±3.09)分, mRS评分为(4.04±0.98)分, BI指数为(62.74±5.28)分;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10.54±2.13)分, MMSE评分为(23.59±2.29)分, mRS评分为(1.24±0.21)分, BI指数为(84.43±7.15)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16.61±2.66)分, MMSE评分为(19.88±2.08)分, mRS评分为(3.31±0.82)分, BI指数为(72.26±6.06)分;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MMSE评分、mR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MMSE评分及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5期)

李睿博[2](2019)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以其高致死性和致残性,成为了威胁我国城镇及乡村人口健康的首要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生活、经济负担。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重要手段,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用于轻型卒中得到了国际上多个指南的推荐,但对于NIHSS评分>3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目前临床实践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尚未取得共识,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研究。目的:临床观察研究在NIHSS评分<1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55例,对照组患者共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第1天给予氯吡格雷300mg,随后第2-90天给予氯吡格雷75mg 1次/天,同时第1-21天给予阿司匹林100mg 1次/天。对照组:第一天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随后第2-90天给予阿司匹林100mg 1次/天。入院当时、第7天、第14天、第21天对入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通过NIHSS评分的减少程度来判断疗效。观察并对比所有患者治疗90天内的新发缺血性卒中、临床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7天、14天、21天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显着优于治疗之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5例患者在接受治疗7天、14天、21天时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内,所有患者中共有11例再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观察组有2例(3.64%)发生卒中,对照组有9例(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观察组2例患者(3.64%),对照组2例(4.00%)(观察组患者有1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血管性死亡的例数为1例(1.82%),对照组为1例(2.0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90天内,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总数2例(3.64%),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总数2例(4.0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NIHSS评分<1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发病后观察期间神经功能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降低90天内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也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强化抗血小板组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出血风险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顾寒英,何文绮,刘鸣,王泰蓉[3](2018)在《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服用普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观察组服用普伐他汀、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每日一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检测和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并用NIHS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和NIHS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因此,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李琛琛,朱婕[4](2018)在《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T2DM患者的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体内循环呈高凝状态,其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风险也较正常人群高达数倍[1]。因此,临床上治疗T2DM并发AMI患者的原则是强化抗血小板聚集,而目前各项临床指南主要是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本文来源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葛丽,李小刚[5](2018)在《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强化降脂治疗轻型卒中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对轻型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疗的56例轻型卒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28轻型卒中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常规剂量他汀治疗,研究组28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及强化他汀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行NIHSS评分,并对比总有效率。结果治疗之后,研究组28例轻型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对于治疗轻型(NIHSS≤3分)脑卒中有明确的疗效,且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06期)

丛莎莎,田萍[6](2016)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AMI并发T2DM患者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常规组,各40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方案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LT及PAF水平,检测LVFS、SV、LVEF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PLT及PAF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LVFS、SV、LVEF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AMI并发T2DM的患者,可提升改善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改善血管血栓情况,恢复血管功能,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糖尿病新世界》期刊2016年17期)

龚雪莲,屈超,胡金兰[7](2016)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辅助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platelet reactivity,HPR)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五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PCI治疗且确诊为HPR的患者共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强化组(80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和高剂量氯吡格雷(150 mg/d)辅助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PR改善率、血小板聚集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强化组患者术后HPR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56/80) vs.51.25%(41/80),P<0.05];强化组患者术后30 d血小板聚集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33%±17.71% vs.48.15%±15.26%,P=0.012);两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患者术后1年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4/80) vs.7.50%(6/80),P=0.514]。结论高剂量氯吡格雷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行PCI治疗患者术后HPR,降低远期心血管意外发生风险,疗效优于常规剂量。(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朱辉[8](2016)在《氯吡格雷低反应冠心病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氯吡格雷低反应(Clopidogrel low response, CLR)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患者进行不同方案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冠脉中心行PCI治疗的服用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中,经光学比浊法(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 LTA)证实存在CLR患者180例[以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enosine diphosphate 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PLADP)>40%为截断值]纳入本研究。将入选的CLR患者随机分为叁组:A组(n=60)为常规剂量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天,持续一年;B组(n=60)为双倍剂量组,服用氯吡格雷150mg/7天,共服用30天,30天后改为75mg/天,持续服用至术后一年:C组(n=60)为替格瑞洛组,服用替格瑞洛90mg,2次/天,共服用30天,30天后改为氯吡格雷75mg/天,持续服用至术后一年;同时叁组均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叁组患者于术后第1个月,第6个月和第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临床事件;其中于第1月随访时复查PLADP及相关理化指标。一年随访主要不良事件:包括主要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次要不良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TVR)、心源性再入院。安全性事件:包括TIMI出血事件以及其他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叁组中A组有2名,B组有2名,C组有3名患者未完成一年随访,实际每组入组人数分别为58名、58名和57名。叁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心功能、吸烟史、既往史等临床资料上,以及在住院期间理化指标及冠脉造影和PCI指标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间住院期间PLADP分别为(50.75±7.06)%、(50.52±7.89)%及(52.32±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1月随访时,叁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1.40±12.88)%、(31.52±10.13)%及(19.35±1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叁组患者的1月复查PLADP均显着低于住院期间PLADP (P<0.001);叁组中,C组复查PLADP比A、B组复查PLADP降低更显着(P<0.001),而B组复查PLADP比A组复查PLADP降低更显着(P=0.001)。叁组一个月治疗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缓解率分别为42.5%、87.8%、94.7%,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B、C组缓解率明显高于A组(P<0.01)。叁组间住院期间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rachidonic acid 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PLA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3)。一月随访时各组间PLAA亦无统计学意义(P=0.182),A、B、C叁组一月随访PLAA与住院期间PLAA相比,叁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随访A组、B组和C组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6%(5/58)、5.2%(3/58)和1.8%(1/57),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叁组间支架内血栓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TVR的发生率叁组间均无显着差异(5.2%vs.3.4% vs3.5%,P=0.871)。叁组间心源性再入院发生率显着差异(P<0.001),分别为36.2%(21/58)、10.3%(6/58)和8.8%(5/57)。A、B、C叁组间大出血、小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在叁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分别为6.9%(4/58)、15.5%(9/58)和26.3%(15/57),另外C组还观察到5例呼吸困难事件,发生率比A、B两组显着升高(P=0.003)。结论:本研究发现与氯吡格雷常规剂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一个月双倍氯吡格雷维持剂量治疗或替换替格瑞洛治疗方案可降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一个月血小板聚集率、减少一年心源性再入院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大出血和小出血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王德伟,黄洁,杨海英[9](2016)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应用叁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AMI合并T2DM患者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和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事件(APTT)、纤维蛋白酶(Fg)、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每搏输出量(SV)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各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替罗非班组的PLT[(18.2±2.5)×109/L比(15.8±1.4)×109/L]及PAF[(138.6±10.2)μg/L比(61.5±3.1)μg/L]显着降低(P<0.05,<0.01);LVEF[(56.9±5.2)%比(64.2±4.6)%]、LVFS[(30.4±3.3)%比(39.8±4.5)%]以及SV[(43.2±3.4)ml比(74.5±4.6)ml]、总有效率(76.0%比96.0%)显着升高(P均<0.05)。随访半年,两组的MACE发生率以及出血率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结论:AMI合并T2DM患者接受叁重强化抗血小板的治疗疗效显着,而不良反应及预后与常规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刘蕊,赵凤强,贾奇[10](2016)在《短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片,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7 d检查凝血功能,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TIA疗效显着,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6年06期)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以其高致死性和致残性,成为了威胁我国城镇及乡村人口健康的首要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生活、经济负担。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重要手段,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用于轻型卒中得到了国际上多个指南的推荐,但对于NIHSS评分>3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目前临床实践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尚未取得共识,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研究。目的:临床观察研究在NIHSS评分<1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55例,对照组患者共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第1天给予氯吡格雷300mg,随后第2-90天给予氯吡格雷75mg 1次/天,同时第1-21天给予阿司匹林100mg 1次/天。对照组:第一天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随后第2-90天给予阿司匹林100mg 1次/天。入院当时、第7天、第14天、第21天对入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通过NIHSS评分的减少程度来判断疗效。观察并对比所有患者治疗90天内的新发缺血性卒中、临床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7天、14天、21天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显着优于治疗之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5例患者在接受治疗7天、14天、21天时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内,所有患者中共有11例再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观察组有2例(3.64%)发生卒中,对照组有9例(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观察组2例患者(3.64%),对照组2例(4.00%)(观察组患者有1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血管性死亡的例数为1例(1.82%),对照组为1例(2.0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90天内,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总数2例(3.64%),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总数2例(4.0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NIHSS评分<15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改善发病后观察期间神经功能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降低90天内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也优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强化抗血小板组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出血风险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栾启涛.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

[2].李睿博.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延安大学.2019

[3].顾寒英,何文绮,刘鸣,王泰蓉.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8

[4].李琛琛,朱婕.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5].葛丽,李小刚.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强化降脂治疗轻型卒中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6].丛莎莎,田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

[7].龚雪莲,屈超,胡金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

[8].朱辉.氯吡格雷低反应冠心病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

[9].王德伟,黄洁,杨海英.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

[10].刘蕊,赵凤强,贾奇.短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

标签:;  ;  ;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论文-栾启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