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颜料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颜料,透明性,偶氮染料,硬脂酸,水合,亚胺,锦鲤。
颜料红论文文献综述
颜杨,何超雄,周起雄,黄明瑜,叶南飚[1](2019)在《基于Moldflow评价注射成型材料中颜料红254的耐剪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颜料红254(PR 254)是一种高性能有机颜料,其分子空间结构会在强剪切作用下被破坏而产生变色,需保证实际注塑时的剪切应力低于临界值。从颜料红254的变色机理入手,基于一系列注塑实验并结合Moldflow模拟分析,建立了颜料颜色、注射速度、剪切应力叁者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出该颜料变色临界剪切应力为1.316 MPa。基于该方法,模拟计算得出另一款使用PR 254材料变色的注射速度为130 mm/s,与实测变色射速140 mm/s接近,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可为模具设计和配方优化提供定量参考依据,有利于降低注塑试料成本,提高开模成功率。(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孙璐璐,赵晓祥,白恒,程晨[2](2018)在《微嗜酸寡养单胞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对颜料红23的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活性污泥中分离培养一株好氧脱色菌株,将其应用于偶氮染料的生物降解和固定化研究。经过16SrDNA基因测序表明,该菌株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 sp.),其在35℃、120r/min条件下培养18h后对颜料红23的脱色率达90%以上,脱色方式以生物降解为主。以质量分数为1.5%的海藻酸钠溶液为固定化载体,质量分数为5%的FeCl3溶液为交联剂,接种4%的微嗜酸寡养单胞菌悬液制备固定化菌球,结果表明,最佳投加量为5g,培养18h后对颜料红23的脱色率可达89%。由此表明该菌株及固定化菌球在印染废水处理行业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曹瑞春,魏先福,王琪,张辉[3](2018)在《C.I.颜料红31的亲水化改性及其在水性油墨中的应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C.I.颜料红31的亲水性,使之更加适用于水性油墨,在颜料生产的偶合过程中选用2-羟基-3-萘甲酰基-(4′-氯-2′,5′-双甲氧基)苯胺(色酚AS-LC)参与2-羟基-3-萘甲酰基间硝基苯胺(色酚AS-BS)偶合剂的制备,并与3-氨基-4-甲氧基-苯甲酰苯胺(红色基KD)的重氮产物进行偶合反应,制得水性C.I.颜料红31。接触角、SEM、色光、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色酚AS-LC改性的颜料样品晶体形貌可由长条状转呈圆片状,其用量为5%(mol)时,可使颜料与水之间的接触角降至53.4°,粒径及粒径分布明显变窄,具有最佳的亲水性能。色酚AS-LC与色酚AS-BS的共偶合会使颜料色样偏向红色和蓝色,但色差(ΔE)较小,值为0.52。氮气氛中加热至270℃颜料晶体开始分解,达到了耐高温颜料的标准。制备成水性油墨并测试其易分散性、流变性能及相关印刷适性,结果显示均明显优于未经水性化改性的C.I.颜料红31。(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志群,王贤丰,杨妍[4](2017)在《高透明性C.I.颜料红166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高透明性的C.I.颜料红166的制备技术。通过在酰氯化时添加一定量脂肪酸,生成混合酰氯后与对苯二胺进行酰胺化,可以得到具有高透明性、高着色强度的红色偶氮缩合颜料。对其颜料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分析了其晶体性能。(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17年01期)
耿艳芳,赵晓祥[5](2017)在《颜料红23对锦鲤的毒性及对部分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偶氮染料颜料红23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将锦鲤(Cyprinus carpio)分别暴露于5个质量浓度的颜料红23溶液中,设1个对照组,进行96 h-LC_(50)急性毒性试验,测得其半致死质量浓度(96h-LC_(50))为255.38 mg/L。测定了颜料红23对锦鲤鳃、肝脏及肌肉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颜料红23对锦鲤鳃中AKP和ACP活性的影响趋势相反,AKP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诱导效应,ACP则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效应;颜料红23对锦鲤肝脏组织中AKP、ACP活性的影响趋势相同,均表现为抑制效应;在锦鲤肌肉组织中,AKP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ACP表现为抑制—诱导—抑制效应。AKP和ACP在鱼体抵御偶氮染料毒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志群,王贤丰,杨妍[6](2016)在《高透明性C.I.颜料红166的制备及应用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高透明性的C.I.颜料红166的制备技术,通过在酰氟化时添加一定量脂肪酸,生成混合酰氟后与对苯二胺进行酰胺化,可以得到具有高透明性、高着色强度的红色偶氮缩合颜料。该颜料在胶印墨、溶剂墨上表现出透明性好,着色强度高及光泽度好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5)
邹盼盼,侯嘉祺,沈永嘉,王成云,张志刚[7](2016)在《C.I.颜料红179的晶型对其在涂料中色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C.I.颜料红179的制造过程中存在着反应步骤多、反应所需设备复杂、反应温度高、副反应多及主产物收率低等问题,为此有人在有机碱体系中对N-甲基-1,8-萘酰亚胺进行碱熔反应直接获得N,N'-二甲基-3,4,9,10-苝四甲酰二亚胺,可是它的晶型与C.I.颜料红179的晶型不一致,以致它的色光与后者也不相同。本文研究了有机碱体系中有机碱和有机溶剂对N,N'-二甲基-3,4,9,10-苝四甲酰二亚胺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铯/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邻二氯苯体系中对N-甲基-1,8-萘酰亚胺进行碱熔反应,得到的N,N'-二甲基-3,4,9,10-苝四甲酰二亚胺经颜料化加工后,其晶型与C.I.颜料红179的晶型相同,并且在涂料中的色光和着色力与C.I.颜料红179的色光和着色力接近。(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6年07期)
刘茜[8](2016)在《有机溶剂体系制备颜料红177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颜料红177(后文简称PR177)是一种高档的红色有机颜料,具有优良的流动性、遮盖力、着色力等性能,广泛应用于油墨、涂料、油漆、液晶等方面。传统的PR177的合成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高浓度酸和盐,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研究在有机溶剂体系中制备PR177,有机溶剂可以回收利用,避免了大量含酸及含盐废水的排放。本文研究的重点是Ullmann反应制备4,4’-二氨基-1,1’-二蒽醌-3,3’-二磺酸(后文简称DAS)的过程,并对DAS脱磺酸基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1、采用有机溶剂体系制备DAS,包括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体系,从反应操作的复杂性、DAS的含量和收率几方面共同考虑,在DMF:甲醇=1:2的混合溶剂中合成DAS效果较好。较佳工艺条件为:溴氨酸10g,预处理铜粉(200目),DMF:甲醇=1:2混合溶剂300g,反应温度71℃,反应时间7h,所得DAS含量73.53%,收率78.26%。2、在DMF:甲醇=1:2的反应系统中,采用添加剂可提高DAS含量和收率。添加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后文简称阳离子交换树脂)能够小幅提高粗品中DAS含量和收率,树脂与反应体系易于分离。较佳的工艺条件为:溴氨酸10g,预处理铜粉(200目),DMF:甲醇=1:2混合溶剂300g,阳离子交换树脂用量5g,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5h,所得DAS含量为81.78%,收率为84.70%。3、研究了不同的铜粉粒径对DAS制备的影响,铜粉的粒径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催化活性越强,反应可进行的程度越大,625目铜粉催化的Ullmann反应所得DAS含量和收率较高。较佳的反应条件为:溴氨酸10g,预处理铜粉(625目),DMF:甲醇=1:2混合溶剂300g,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55℃,所得DAS含量为91.56%,收率为88.43%。4、为了节省企业的生产成本,对200目铜粉进行改性,其中95%乙醇和浓硫酸联合处理铜粉的效果较好,较佳的工艺条件为:铜粉(200目)5g,95%乙醇5g,浓硫酸5g,溴氨酸10g,DMF:甲醇=1:2混合溶剂300g,反应时间7h,反应温度71℃,所得DAS含量为72.46%,收率为77.87%。5、按文献中较好的实验条件,将提纯后的DAS粗品在离子液体中进行脱磺酸基反应,实验条件及结果为:DAS 2g,[BSMIm]OTF 10g,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150℃,PR177平均收率为87.76%。(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6-30)
张湾,孙璐璐,赵晓祥[9](2016)在《1株颜料红23脱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色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浓度梯度驯化,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株颜料红23高效脱色菌ZW 4,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好氧菌株为原壁菌(Prototheca sp.)。研究脱色菌ZW 4好氧条件、120 r/min对颜料红23最适的脱色条件。结果表明,菌株最适宜的脱色条件为酵母粉浓度为1.0%、接种量为5%、p H值为7.5、温度为35℃、盐度小于2%,在此条件下,将浓度为100 mg/L的颜料红23溶液好氧培养18 h,脱色率接近90%。对ZW 4降解产物进行紫外光谱分析发现,菌株脱色机制主要为生物降解脱色;经毒性试验表明,脱色后的颜料红23毒性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肖博[10](2016)在《水合氧化铝包覆C.I.颜料红170膜层形貌控制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颜料表面无机包覆处理,能够将有机颜料色彩鲜艳、品种繁多、色谱齐全、色调明亮、透明度高、光敏性优良、毒性低等诸多优点与无机颜料高的抗紫外性能、耐高温性能和耐溶剂性能等性能进行结合,获得具有两者优点的新型有机-无机复合颜料。论文利用Al_2(SO_4)_3水解过程,将Al_2(SO_4)_3水解产生的水合氧化铝包覆于C.I.颜料红170表面,通过控制工艺条件获得具有不同包覆层形貌结构的包膜颜料,并解析膜层形貌结构与产物性能的关系。具体研究工作如下:研究了无机水合氧化铝包覆C.I.颜料红170的过程。探究了包覆预处理条件对颜料红170分散性能的影响,以及包覆剂添加方式、Al_2(SO_4)_3的添加量、包覆pH、包覆温度对包覆层形貌结构的影响;获得了点状、絮状和膜状叁种不同水合氧化铝膜层形貌结构的包覆产物;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Zeta电位粒径检测仪、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紫外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粉末X射线衍射光谱、热重分析仪(TGA)等对包覆前后颜料红170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合氧化铝包覆膜层形貌结构与包膜颜料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合氧化铝包覆颜料红170可以显着提高产物的紫外漫反射性能、耐高温性能和耐溶剂性能,并且随着水合氧化铝包覆层完整性及厚度的提高,颜料红170紫外漫反射性能、耐高温性能和耐溶剂性能也随之提高,这说明水合氧化铝包覆层的完整性和厚度是影响有机颜料紫外漫反射性能、耐高温性能和耐溶剂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6-01-01)
颜料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活性污泥中分离培养一株好氧脱色菌株,将其应用于偶氮染料的生物降解和固定化研究。经过16SrDNA基因测序表明,该菌株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 sp.),其在35℃、120r/min条件下培养18h后对颜料红23的脱色率达90%以上,脱色方式以生物降解为主。以质量分数为1.5%的海藻酸钠溶液为固定化载体,质量分数为5%的FeCl3溶液为交联剂,接种4%的微嗜酸寡养单胞菌悬液制备固定化菌球,结果表明,最佳投加量为5g,培养18h后对颜料红23的脱色率可达89%。由此表明该菌株及固定化菌球在印染废水处理行业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颜料红论文参考文献
[1].颜杨,何超雄,周起雄,黄明瑜,叶南飚.基于Moldflow评价注射成型材料中颜料红254的耐剪切性能[J].塑料工业.2019
[2].孙璐璐,赵晓祥,白恒,程晨.微嗜酸寡养单胞菌的分离培养及其对颜料红23的降解[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曹瑞春,魏先福,王琪,张辉.C.I.颜料红31的亲水化改性及其在水性油墨中的应用性能研究[J].高分子通报.2018
[4].张志群,王贤丰,杨妍.高透明性C.I.颜料红166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J].染料与染色.2017
[5].耿艳芳,赵晓祥.颜料红23对锦鲤的毒性及对部分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
[6].张志群,王贤丰,杨妍.高透明性C.I.颜料红166的制备及应用性能评价[C].第十四届染料与染色学术研讨会暨信息发布会论文集.2016
[7].邹盼盼,侯嘉祺,沈永嘉,王成云,张志刚.C.I.颜料红179的晶型对其在涂料中色光的影响[J].涂料工业.2016
[8].刘茜.有机溶剂体系制备颜料红177的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16
[9].张湾,孙璐璐,赵晓祥.1株颜料红23脱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脱色性能[J].江苏农业科学.2016
[10].肖博.水合氧化铝包覆C.I.颜料红170膜层形貌控制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