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过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阿拉善预选区巴彦诺日公花岗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薄片鉴定,研究微裂隙对花岗岩力学性质的影响。首先,采用面积裂隙线密度对花岗岩中的微裂隙进行量化。根据单轴压缩下全应力–应变曲线,求取花岗岩的力学参数。研究微裂隙密度与岩石的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裂隙对花岗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有明显的影响,且存在一个微裂隙线密度阈值,当微裂隙线密度大于该阈值,和单轴抗压强度、变形模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小于该阈值,相关性很差,微裂隙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不是表现在线密度上。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袁广祥,王朋姣,张路青,曾庆利,黄志全,尚彦军,王洪建
关键词: 岩石力学,花岗岩,微裂隙,力学性质,阈值
来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年S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02269,U1704243,51704120)~~
分类号: TU45
DOI: 10.13722/j.cnki.jrme.2017.1324
页码: 2646-2653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1025K
下载量: 318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种类型微裂隙(英文)[J]. Applied Geophysics 2014(01)
- [2].基于孔与裂隙网络模型的平行微裂隙对驱油的影响规律研究[J]. 力学学报 2018(04)
- [3].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岩体微裂隙模拟[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5(03)
- [4].循环荷载下岩石微裂隙发育规律试验研究[J]. 人民长江 2016(S1)
- [5].微裂隙对工程岩体强度参数的影响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S1)
- [6].微裂隙对白云岩岩溶隧道施工的影响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04)
- [7].承压水导升过程中微裂隙扩张分析[J]. 地质与勘探 2017(01)
- [8].震源物理孕震过程的微裂隙放电模式简介[J]. 国际地震动态 2009(01)
- [9].基于微裂隙变形与扩展的岩石冻融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 岩土力学 2015(12)
- [10].岩石材料微裂隙演化的CT识别[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06)
- [11].封堵微裂隙通道技术在煤矿堵水工作中的应用[J]. 煤炭与化工 2019(05)
- [12].巴彦诺日公地段花岗岩微裂隙发育特征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3)
- [13].碱性长石中的微孔及微裂隙特征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9(02)
- [14].新型溶胶树脂浆液在孔隙-微裂隙岩层治理中的应用[J]. 煤矿安全 2012(07)
- [15].丙烯酸盐注浆材料实验研究及其应用[J]. 煤炭工程 2013(S1)
- [16].致密砂岩衰减岩石物理图板分析:储层微裂隙预测[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11)
- [17].齿状微裂隙气流和水流的LBM模拟[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9(05)
- [18].中地壳断层带内微裂隙愈合与高压流体形成条件的模拟实验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1)
- [19].低压洗井对微裂隙剪切滑移的诱导规律[J]. 城市地质 2018(03)
- [20].大理岩压溶蠕变与微裂隙愈合实验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21].岩样微裂隙分布与单轴压缩破坏关系模拟研究[J]. 中国煤炭 2016(08)
- [22].煤岩细观结构信息提取与三维构建[J]. 煤矿开采 2009(01)
- [23].孔隙压力对微裂隙低渗透介质变形的影响实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11)
- [24].基于声学数据反演定量评价致密砂岩储层微裂隙应力敏感性新方法[J]. 岩土力学 2017(02)
- [25].软弱结构面对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影响[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5(01)
- [26].微裂隙对灰质泥岩强度的影响分析[J]. 人民长江 2013(22)
- [27].模拟在地质物体中微裂隙变形对其温度变化的影响[J]. 煤矿安全 2011(03)
- [28].沁水盆地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的煤岩学控制机理[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01)
- [29].某含软弱夹层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研究[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4(06)
- [30].基于煤体微裂隙演化进程的综放窄煤柱煤巷非对称支护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