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向信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全播出,全频带扫描,HFC,主动运维
正向信号论文文献综述
余启林[1](2019)在《安全播出保障之正向通道信号监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的正向通道信号监控系统,基于全频带扫描技术对正向信号进行实时的扫描和监控,确保正向信号的安全播出,同时优化网络承载能力,为未来业务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有线电视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邵凯,宿建丽,刘骞文,赵晓云[2](2018)在《微小RNA-152正向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参与脂肪细胞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微小RNA(mi R)-152表达改变,探讨其在脂肪细胞分化和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观察mi R-152表达改变,检测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和a P2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0 d、3 d、6 d和9 d,mi R-152表达量6 d达到峰值;PPARα、PPARγ和a P2均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分析6 d内均与mi R-152的表达呈正相关(r=0.958,0.667,0.697,P<0.05);6~9 d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完成。结论 mi R-152正向调节PPAR信号系统参与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是肥胖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田延臣[3](2018)在《过氧化氢氧化BZR1正向调控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氧(ROS)是植物在进行有氧代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当植物遭遇逆境胁迫时,活性氧会在体内大量积累,并对蛋白质、DNA、脂质造成氧化伤害,引起细胞损伤,所以长期以来活性氧被认为是一类毒害分子。然而,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活性氧尤其是其中的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还可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但是其中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过氧化氢如何与其它激素信号和环境信号交叉互作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分子机理并不清楚。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手段,对H202与BR交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究。我们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R诱导植物体内H2O2的积累。外源BR处理后,在野生型Col-0以及BR缺失突变体rot3-2中会积累H2O2,但在BR不敏感突变体bri1-116中H2O2的含量没有改变。此外,NADPH氧化酶抑制剂Diphenylene iodonium(DPI)与BR同时处理时,BR不能诱导植物中H2O2的积累,说明BR通过BRI1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诱导H202的产生,并且这个过程依赖于NADPH氧化酶的活性。2.BR促进细胞的伸长需要H2O2。为了探究H202在BR介导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利用H2O2合成抑制剂DPI以及H2O2含量较低的遗传材料CAT2-Ox,rbohD rbohF研究H2O2对BR信号转导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DPI处理导致植物对BR促进细胞伸长的响应降低,并且随着DPI浓度的升高,最终会导致植物对BR不敏感。为了验证DPI的抑制效果是由于H2O2含量降低引起的,我们在DPI处理时加入H2O2再分析植物对BR的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H2O2可显着提高DPI引起的植物对BR不敏感。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结果,我们利用H2O2含量降低的遗传材料CAT2-Ox和rbohDrbohF分析植株对BR的响应。结果显示这些H2O2含量降低的遗传材料在下胚轴伸长实验中都表现为BR弱敏感。这些结果说明,H202缺失抑制植物对BR的响应,而BR促进植物细胞伸长需要H202。3.H202促进BR诱导的细胞伸长不依赖BIN2。BIN2是BR信号通路中的负调控因子,依赖其激酶活性,BIN2可以磷酸化不同的底物参与多种信号途径。最新的研究表明,B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负调控因子BIN2的激酶活性能被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抑制。而且,NO和H202有时会作用于同一目的蛋白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为了验证H202是否通过调节BIN2的活性参与BR信号转导途径,我们利用GSK3蛋白家族的抑制剂Bikinin、氯化锂以及BIN2和其同源基因BIL1/2的缺失突变体bin2b1l bil2分析H202对下胚轴伸长的影响是否跟BIN2相关。结果显示,即使在BIN2以及其同源基因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当H202水平降低的时候BR诱导的机体响应依然会受到抑制。此外,我们利用BZR1缺失与BIN2相互作用区域的转基因材料BZR1 △DM-Ox、BZR1功能获得突变体bzr1-1D和BZR1同源基因BES1功能获得突变体bes1-D分析缺失H202后的下胚轴表型。实验结果显示,在H202缺失的条件下,它们的下胚轴伸长被显着抑制。我们还分析了H202和BZR1在根中的分布模式,发现H202和有活性的BZR1具有类似的分布模式,这一结果说明二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共定位基础。所以我们得出结论H202在BR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位点位于BIN2的下游,可能通过BZR1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4.H202促进BZR1的转录调控活性。为进一步研究H202通过BZR1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我们比较分析了野生型Col-0和BZR1功能获得型突变体bzr1-1D在正常条件、DPI介导的H202缺失条件及DPI+H202条件下的转录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在正常条件下有4428个基因受BZR1调控,但其中64%的基因在H202缺失的条件下不再受BZR1调节,然而在H202重新处理后又有48%的基因开始响应BZR1的调控。进一步利用散点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DPI会抑制BZR1的转录活性,其调控能力为正常条件下的67%,而在重新施加H2O2后BZR1的转录活性恢复到正常条件下的87%。此外,我们发现,在4428个受BZR1调控的基因中,有2200个同时受DPI调节,其中有2053个基因(93.3%)以相反的表达模式受bzr1-1D和DPI的调控。这些结果表明H2O2促进BZR1的转录活性。5.H202不改变BR诱导的BZR1的蛋白稳定性、磷酸化水平和亚细胞定位。BZR1作为BR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目前报道的BZR1调控方式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修饰、蛋白稳定性调控和细胞质-细胞核定位调控。为了分析H2O2是如何促进BZR1转录活性的,我们分别在正常条件下,DPI介导的H202缺失条件下和H2O2处理条件下,分析BZR1的蛋白含量和磷酸化水平。实验结果显示,DPI和H2O2处理都不会影响BZR1的蛋白稳定性和磷酸化水平。我们进一步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处理条件下BZR1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显示,不管是在DPI存在条件下,还是在外源施加H202的情况下BR诱导的BZR1进核现象都没有改变。这些结果说明H202调控BZR1的转录活性与BZR1的蛋白稳定性、磷酸化水平和亚细胞定位无关。6.H2O2不影响BZR1的DNA结合能力。BZR1作为转录因子,DNA结合能力会影响其转录活性,因此我们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和DNA-protein pull-down两种方法分析BZR1与其靶基因启动子pDWF4和pSAUR15的结合能力是否受H202影响,这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显示,H202并不影响BZR1与pDWF4和pSAUR15结合能力。7.H202氧化修饰BZR1。H202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可以通过对目的蛋白的氧化修饰来调节其活性。所以我们推测H202可能通过对BZR1进行修饰来调控植物细胞伸长。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利用BIAM-labeling assay和Biotin-switch assay分析BZR1的氧化修饰状态。实验结果显示,H2O2促进BZR1发生氧化修饰,并且这种氧化修饰主要发生在第63位的半胱氨酸。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的结果进一步证明 H2O2 氧化修饰BZR1。我们发现外源BR的处理不仅能诱导植物体内的BZR1发生去磷酸化,还会诱导BZR1发生氧化修饰。此外,我们发现H202还诱导BZR1的同源基因BES1发生氧化修饰,并且修饰位点发生在与BZR1中Cys-63对应的第84位的保守半胱氨酸。这些结果说明H202诱导BZR1/BES1在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发生氧化修饰。8.Cys-63是BZR1发挥功能的关键位点。生物化学以及质谱分析的数据都显示Cys-63是H202修饰BZR1的重要位点,那么半胱氨酸在BZR1行使功能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为了探求这个问题,我们构建了以bzr1-1D为背景的半胱氨酸突变体转基因材料包括:bzr1-1D-Ox,bzr1-1DC63S-Ox,bzr1-1DC63,73S-Ox,bzr1-1DC91,174,240S-Ox和bzr1-1D5S-Ox。PPZ敏感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bzr1-1D-Ox,bzr1-1DC91,174,240S-Ox呈现出PPZ不敏感的表型。相反bzr1-1DC63S-Ox,bzr1-1DC63,73S-Ox以及bzr1-1D5S-Ox对PPZ的不敏感表型被明显抑制。长日照生长3周的幼苗,对其叶片表型分析结果显示,bzr1-1D-Ox,bzr1-1DC91,174,240S-Ox呈现出叶片卷曲的表型,而这种表型在bzr1-1DC63S-Ox,bzr1-1DC63,73S-Ox以及bzr1-1D5S-Ox中被显着抑制。qRT-PCR和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分析的结果显示,bzr1-1DC63S和bzr1-1D5S对下游基因的转录调节能力明显低于bzr1-1D。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发现只要是包含Cys-63位点突变就会影响BZR1的功能,说明Cys-63在BZR1行使功能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BZR1同源基因BES1的研究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Cys-84突变会显着降低BES1的功能。这些结果说明进化上保守的Cys-63对维持BZR1的功能起重要的作用。9.H202促进BZR1与PIF4、ARF6的相互作用。对基因组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H202依赖的BZR1调节基因多富集在PIF4诱导的以及IAA3抑制的基因中。而且原生质体瞬时转化实验的结果也显示,共转PIF4或者ARF6时,可以增强BZR1转录活性。因此我们推测,H202通过促进BZR1与PIF4或者ARF6的相互作用,进而增强BZR1的转录活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运用GST pull-down,rBiFC以及免疫共沉淀(Co-IP)的方法分析BZR1与PIF4或者ARF6的相互作用强度是否会被H2O2加强。结果显示,H202可以显着增加BZR1与PIF4或ARF6的相互作用,相反,突变BZR1蛋白中可以感知H2O2的半胱氨酸位点后,BZR1与二者相互作用强度被减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H202氧化BZR1可以促进其与PIF4或ARF6的相互作用,进而增强BZR1的转录活性。综上所述,BR调控植物细胞伸长需要H2O2,H202缺失会导致植物对BR不敏感。H202能氧化修饰B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BZR1,促进BZR1与其互做蛋白PIF4或者ARF6的结合能力,增强了BZR1的转录调节能力,进而调控基因表达,促进植物细胞伸长。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H202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H2O2通过氧化修饰BZR1参与BR信号转导过程也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 BR调控网络,为更好的阐明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适应的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3)
窦祎凝,秦玉海,闵东红,张小红,王二辉[4](2017)在《谷子转录因子SiNAC18通过ABA信号途径正向调控干旱条件下的种子萌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谷子(Setaria italica L.)具有显着耐旱性。研究旨在通过反向遗传学方法分析并鉴定在干旱条件下影响植物萌发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为研究作物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的调控机制创造条件。【方法】使用Clustal X 2.0和MEGA 5.05软件对谷子SiNAC18蛋白序列及其同源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SiNAC18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通过瞬时转化的方法分析SiNAC18蛋白亚细胞定位;在拟南芥中过表达SiNAC18,分析SiNAC18的生物学功能;分析SiNAC18在转基因拟南芥中可能控制的下游基因。【结果】SiNAC18全长1 074 bp,编码由357个氨基酸组成的亲水性蛋白,分子量约为38.8 k D;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iNAC18属于NAC转录因子家族第Ⅰ组的NAP亚组,与拟南芥基因At NAC29同源性最高;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iNAC18与其他物种包括水稻、拟南芥、大豆和玉米中同源性最高的NAC类转录因子蛋白的N端都具有A、B、C、D和E这5个保守结构域,蛋白C端具有高度多态性,证明SiNAC18的N端序列与其结合下游基因启动子元件相关;real-time PCR结果显示,SiNAC18在干旱(PEG)、ABA、高盐(Na Cl)及过氧化氢(H2O2)处理条件下的表达量明显上升;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iNAC18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基因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ABA和PEG胁迫处理下,SiNAC18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种子的萌发率存在明显差异:在正常生长条件下,野生型拟南芥WT和SiNAC18转基因拟南芥的萌发率基本一致,在PEG浓度为10%和15%的MS培养基上,SiNAC18转基因拟南芥的萌发率显着高于WT。在2和5μmol·L-1 ABA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的萌发率显着低于WT;下游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ABA信号途径相关基因At RD29A,脯氨酸合成相关基因At P5CR和At PRODH以及过氧化物酶基因At PRX34在SiNAC18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量高于WT中的表达量,表明SiNAC18通过调控这些下游基因影响转基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萌发率。【结论】谷子NAC类转录因子基因SiNAC18可能通过ABA信号途径、氧化胁迫调控等途径正向调控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萌发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6期)
王丽美[5](2017)在《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介导的TNF-α调控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骨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动态的组织,在营养、激素、机械等刺激下不断更新。成骨细胞是一种间充质来源的细胞,它在骨组织形成和维持骨稳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成骨细胞参与骨组织的构成,维持骨结构的完整,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成骨相关蛋白,形成细胞外基质,调节骨的矿化;另一方面,成骨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或者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调节破骨细胞的分化及活性。成骨细胞功能的异常参与了人类多种以骨改建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研究病理状态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牙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牙菌斑为始动因子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它的特征病理改变之一是牙槽骨吸收。牙周致病菌入侵后将引发机体中一系列炎症介质的表达,激活宿主的免疫炎性反应过程,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促炎细胞因子TNF-α已被证实是牙周炎病理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它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TNF-α对破骨分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明确,但是,TNF-α对成骨分化的作用尚存在很大争议。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TNF-α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的成骨分化,体内实验也证实TNF-α对骨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有学者发现TNF-α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成骨细胞、牙髓干细胞(DPSCs)的成骨分化。TNF-α与其受体结合后能够激活多条通路,这些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调节成骨分化。在牙周炎的发展过程中,炎症过程的持续时间和作用强度差别较大,而TNF-α等炎性介质的水平不断起伏变化,牙槽骨破坏的静止期和活动期交替进行。骨折对骨改建也有很大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TNF-α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了骨再生的过程,对骨折愈合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明确不同强度的炎症环境对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生物学基础,对于进一步了解炎症过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指导开发新的牙周病治疗手段尤为重要。NF-κB信号通路已被证实是TNF-α下游的关键信号之一。TNF-αα与其受体结合后能够通过一系列反应激活细胞内NF-κB信号,从而调节靶基因的转录。研究发现,应用NF-κB的拮抗剂阻断TNF-α对NF-κB信号的活化作用后,TNF-αα对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被逆转;在ST2的成骨分化过程中,TNF-α活化的NF-κB信号通路通过抑制Runx2基因的表达对ST2细胞的成骨分化发挥抑制作用。因此,细胞内活化的NF-κB信号与TNF-α介导的成骨分化抑制作用密切相关。EphrinB2-EphB4信号通路是近年来发现的骨改建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的新通路。EphrinB2与EphB4结合后逆向信号通过ephrinB2配体传入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抑制其破骨分化;正向信号通过EphB4受体传入成骨细胞,促进成骨分化。因此,ephrinB2-EphB4信号在促进骨形成的同时抑制了过度的骨吸收,在维持骨稳态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炎症过程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过程,炎症微环境可以导致骨改建相关信号的变化。因此,炎症刺激有可能通过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影响成骨细胞分化。本实验采用不同浓度TNF-α作为不同强度炎症刺激,探讨不同浓度TNF-α刺激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并探讨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还观察了阻断NF-κB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分化及EphB4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TNF-α调控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更加深入了解炎症刺激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开发牙周病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材料和方法1.TNF-α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的研究复苏液氮中冻存的MC3T3-E1细胞,传代2次后,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用于实验。RT-PCR检测不同浓度TNF-α对MC3T3-E1细胞Runx2和BSP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TNF-α对MC3T3-E1细胞Runx2和BSP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碱性磷酸酶(ALP)测定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TNF-α处理后MC3T3-E1细胞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TNF-α处理对MC3T3-E1细胞形成矿化结节的影响并且应用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将钙离子析出后酶标仪检测溶液吸光度值从而对细胞内钙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2.TNF-α调控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信号通路研究RT-PCR检测不同浓度的TNF-α对MC3T3-E1细胞内EphB4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TNF-α处理后MC3T3-E1细胞内EphB4蛋白表达水平。构建携带EphB4 siRNA的慢病毒载体,用脂质体法包装携带EphB4 siRNA的慢病毒。慢病毒感染MC3T3-E1细胞建立EphB4基因干扰的MC3T3-E1细胞模型后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EphB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MC3T3-E1细胞内EphB4被干扰后应用TNF-α处理,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成骨相关基因Runx2和BSP蛋白表达水平;碱性磷酸酶(ALP)测定试剂盒检测TNF-α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茜素红染色法检测TNF-α对细胞形成矿化结节的影响并且应用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将钙离子析出后酶标仪检测溶液吸光度值从而对细胞内钙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用ephrinB2-fc 激活 MC3T3-E1 细胞内 ephrinB2-EphB4 正向信号后,Western blot检测TNF-α对Runx2和BSP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测定试剂盒检测TNF-α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茜素红染色法检测TNF-α处理对MC3T3-E1细胞形成矿化结节的影响并且应用十六烷基氯化吡啶将钙离子析出后酶标仪检测溶液吸光度值从而对细胞内钙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3.TNF-α调控成骨细胞内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研究Western blot 检测 TNF-α 对 MC3T3-E1 细胞 NF-κB 信号的影响;用 NF-κB抑制剂PDTC处理MC3T3-E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TNF-α对细胞p-NF-κB p65、Runx2、BSP及EphB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TNF-α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影响与对照组(0ng/mlTNF-α)相比,TNF-α处理24、48小时后,MC3T3-E1细胞内Runx2和BSP mRNA和蛋白表达在低浓度(0.1和1 ng/ml)时升高,在高浓度(10ng/ml)时明显降低;TNF-α刺激7、14天后,MC3T3-E1细胞ALP活性在低浓度(0.1和1ng/ml)时明显升高,在高浓度(10ng/ml)明显降低;TNF-αα处理28天后,细胞形成矿化结节量在低浓度(0.1和1ng/ml)时增多,在高浓度(10ng/ml)时明显减少,同时,钙含量检测结果显示MC3T3-E1细胞钙含量在低浓度(0.1和1ng/ml)明显升高,在高浓度(10ng/ml)时明显减低。2.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在TNF-α调控成骨分化中的作用(1)低浓度(0.1 和 1ng/ml)TNF-α 处理 24、48 小时后,MC3T3-E1 细胞 EphB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0ng/mlTNF-α)相比明显升高,高浓度(10 ng/ml)TNF-α处理24、48小时后,MC3T3-E1细胞EphB4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0 ng/ml TNF-α)相比明显降低。(2)慢病毒感染MC3T3-E1细胞后,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被干扰,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病毒感染组相比,干扰组MC3T3-E1细胞的EphB4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3)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TNF-α对MC3T3-E1细胞内Runx2和BSP蛋白表达、ALP活性和矿化结节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干扰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逆转了低浓度TNF-α对MC3T3-E1细胞上述成骨分化相关指标的促进作用。(4)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TNF-α对MC3T3-E1细胞内Runx2和BSP蛋白表达、ALP活性和矿化结节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应用ephrinB2-fc和TNF-αα处理MC3T3-E1细胞后,Runx2和BSP蛋白表达、ALP活性和形成的矿化结节数量与单独应用TNF-α处理组相比明显升高。3.TNF-α调控成骨细胞内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的分子生物学机制(1)应用10 ng/ml TNF-α处理MC3T3-E1细胞后,细胞内p-NF-κB p65水平较未处理组明显升高;MC3T3-E1细胞经PDTC预处理后加入TNF-α处理,细胞内p-NF-κB p65水平较单纯TNF-α处理组明显降低。(2)与对照组(0ng/mlTNF-α)相比,10ng/mlTNF-α 处理 24、48 小时后 MC3T3-E1细胞Runx2和BS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MC3T3-E1细胞经PDTC预处理后加入TNF-α处理,Runx2和BSP蛋白表达较单纯TNF-α处理组明显升高。(3)与对照组(0ng/mlTNF-α)相比,TNF-α处理24、48小时后MC3T3-E1细胞EphB4蛋白的表达降低。PDTC预处理后加入TNF-α处理,MC3T3-E1细胞内EphB4表达较单独应用TNF-α处理组明显升高。结论1.不同浓度TNF-α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不同,低浓度的TNF-α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而高浓度的TNF-α抑制成骨细胞分化。2.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被干扰后,逆转了低浓度的TNF-α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应用ephrinB2-fc后,高浓度的TNF-α处理的成骨细胞的成骨分化相关指标与单独应用TNF-α处理组相比明显升高。结果提示TNF-α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是通过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介导的。3.NF-κB信号的抑制剂阻断了高浓度的TNF-α对成骨细胞分化和对EphB4表达的抑制作用,提示高浓度的TNF-α可能通过活化NF-κB信号来调控成骨细胞内ephrinB2-EphB4 正向信号。(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9)
王立彬[6](2017)在《扩容稳价 中粮玉米收购传递正向信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首当其冲的一场硬仗。在改革中,中粮集团作为央企主力军“始终在市”,推动了多元购销主体入市,维护国家粮食市场稳定、确保粮农增收不逆转的同时,还实现了一定经(本文来源于《粮油市场报》期刊2017-02-14)
王心媛[7](2015)在《MST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通过促进NF-κB的磷酸化正向调控IL-17信号通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介素-17(IL-17)是一个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在多种炎性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由近年来新发现的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TH17及一些固有免疫细胞分泌。分泌IL-17的免疫细胞包括γδT细胞,iNKT细胞,NK细胞,LTi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除此之外非髓系细胞也有可能分泌IL-17。研究还发现肠道潘氏细胞可以表达IL-17,肠上皮细胞可以产生IL-17F. IL-17在不同的炎症条件下会靶向不同的组织,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形成和宿主防御的发病机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TK)24(也叫做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3[MST3])是丝/苏氨酸激酶家族的一员,该家族的分子被认为是细胞凋亡的调控因子。之前关于MST3的研究认为它参与调控细胞迁移,细胞凋亡蛋白酶依赖或非依赖的细胞凋亡。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MST3正向调控IL-17介导的信号通路和炎症因子的产生。首先我们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组织标本中,MST3高表达。接着我们用siRNA在Hela细胞中干扰掉MST3后,IL-17刺激所引起NF-κB的活化被抑制,并且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mRNA水平和表达水平也被抑制。过表达后,NF-κB的活化增强,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上升。同样地在MST3敲除的MEF细胞中,也得到了相一致的变化。于是我们认为MST3在IL-17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之后我们探索了MST3调控IL-17信号通路的具体机制。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我们发现MST3与TAK1和IKK复合物都结合。于是我们猜测MST3通过促进TAK1和IKK复合物的结合,促进IKKβ的磷酸化,进而促进NF-κB的活化。而这一猜测也通过内源性免疫共沉淀和激酶实验得到证实。综上所述,MST3是IL-17信号通路里的正向调控因子。作为支架蛋白连接TAK1和IKIK复合物,促进TAK1对IKKβ的磷酸化,从而促进NF-κB的活化,最终正向调控IL.17信号。这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靶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3-01)
赵佶[8](2014)在《同步正向MOSFET驱动器无需信号变压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凌力尔特公司(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推出高效率副边MOSFET驱动器LT8311,该器件在隔离式同步正向转换器中无需原边控制就可工作。LT8311采用独特的预测模式,通过在副边检测信号以控制同步整流,无需信号变压器实现原边至副边通信。这种模式减少了组件数量和解决方案尺寸。LT8311在3.7V至30V输入电压范围内工作,并与LT3752/-1等主端IC一起使用。完整的正向转换器可在至的输入电压范围内工作,(本文来源于《半导体信息》期刊2014年02期)
陈克清[9](2011)在《一.两型TNF-α正向信号与脂筏关系的探讨 二.TNFR1及其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和pTriEx4.0载体多克隆位点的改造以及叁聚体突变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脂筏是存在于细胞生物膜上的特殊微区,富含胆固醇、鞘脂等脂质,并负载着相关蛋白,如GPI锚定蛋白、小窝蛋白( caveolin)等。它是一种动态结构,漂浮在无序的细胞膜脂质双层中。由于其特殊的生化组成和特性,脂筏被认为是细胞膜上多种生物学活动活跃进行的结构域,其为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提供募集平台,在信号转导、细胞骨架重建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NF-α首先以跨膜的形式(tmTNF-α)表达在细胞表面,经TNF转化酶的作用,被剪切释放出分泌型TNF-α(sTNF-α),两型TNF-α的作用不尽相同。前期工作提示tmTNF-α的-47位半胱氨酸是棕榈酰基化位点,tmTNF-α部分定位在脂筏内,但tmTNF-α介导的胞毒效应与脂筏的关系尚不清楚。此外,TNFR1也有部分定位在脂筏内,sTNF-α与脂筏内外的TNFR1结合,传递的信号是否一致也尚不清楚。为明确两型TNF-α与脂筏的关系,从利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脂筏结构和用脂筏破坏剂破坏完整的脂筏结构两方面入手,研究脂筏在两型TNF-α介导的正向信号中的作用。其主要结果如下:1.破坏靶细胞的脂筏可增强sTNF-α介导的杀伤,却抑制tmTNF-α的胞毒效应:本课题组前期实验中,以脂筏破坏剂MCD破坏HeLa细胞(靶细胞)的脂筏,可显着增强sTNF-α的胞毒效应(p<0.01),却明显抑制tmTNF-α的杀伤作用(p<0.05)。为了进一步说明两型TNF-α作用的变化是脂筏引起的,而不是MCD本身的影响,我们用另一种脂筏破坏剂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ygen oxidoreductase,ChOx)处理靶细胞,结果显示,靶细胞用胆固醇氧化酶处理后,其效应与MCD一致,脂筏破坏后使sTNF-α的胞毒效应增加约44% (p<0.01),而使tmTNF-α的胞毒下降约30% (p<0.05)。提示脂筏在两型TNF-α的胞毒效应中发挥不同作用,脂筏可促进tmTNF-α对靶细胞的胞毒作用,而抑制sTNF-α的杀伤作用。2.破坏脂筏导致效靶细胞的粘附受抑制,从而阻断tmTNF-α的胞毒作用:用MCD(10mM)破坏HeLa细胞(靶细胞)的脂筏45min后,发现粘附在HeLa细胞上的效应细胞-T24细胞(稳转野生型tmTNF-α,tmTNF-α-pIRES2-EGFP)明显减少,由约100个细胞/视野下降至约30个细胞/视野。提示效靶细胞间粘附下降是导致MCD阻断tmTNF-α的胞毒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即脂筏促进tmTNF-α的胞毒作用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效靶细胞间的粘附作用。3.破坏脂筏使sTNF-α介导的生存信号通路NF-κB活性下降:观察脂筏破坏前后对sTNF-α介导的生存信号-─NF-κB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经sTNF-α(400ng/ml)作用30min,MCD未处理组与MCD处理组相比较,ELISA检测HeLa细胞的NF-κB活性明显下降,且western blot显示NF-κB的抑制因子ΙκB-α表达增加,胞核中的p65表达水平明显减少。由于NF-κB活化介导生存信号,提示脂筏破坏后,可抑制NF-κB活化介导的生存信号,从而增强sTNF-α的胞毒作用,即脂筏抑制sTNF-α的杀伤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促进sTNF-α介导的生存信号NF-κB的活化。4.破坏脂筏使sTNF-α介导的凋亡信号TNFR1内化增加: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转染TNFR1和抑制内化突变体Y236A-TNFR1的293T细胞在未刺激下绿色荧光蛋白主要在膜上表达; sTNF-α刺激后,转染TNFR1细胞绿色荧光蛋白在胞浆内有明显聚集和表达,转染Y236A-TNFR1基本仍在膜上表达。提示sTNF-α可以导致TNFR1的内化,Y236A-TNFR1-pEGFP-N1质粒构建成功,可抑制TNFR1的内化功能。sTNF-α作用于TNFR1,既可激活NF-κB通路介导生存信号,也可介导杀伤信号。转染TNFR1组,其sTNF-α的杀伤率明显增加一倍(p<0.01),而转染抑制TNFR1内化的Y236A-TNFR1质粒组,其杀伤率与对照组无差别,仅为19.3% (p<0.01)。提示sTNF-α的胞毒由TNFR1内化介导。为观察脂筏破坏后sTNF-α的胞毒增加是否与TNFR1内化有关,用MCD预处理高表达TNFR1的THP1细胞,再用sTNF-α刺激1h,流式细胞仪检测胞膜表面TNFR1的表达,发现脂筏破坏后,膜上TNFR1表达下降34% (p<0.05),荧光显微镜检测证实了这一结果,sTNF-α作用于转染TNFR1-pEGFP-N1的293T细胞时,脂筏破坏后内化的TNFR1比未破坏组明显增加。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D破坏脂筏并不影响细胞内总的TNFR1表达。提示脂筏破坏可使sTNF-α介导的TNFR1的内化增加,结合胞毒实验,进一步提示脂筏破坏后sTNF-α的胞毒增加的另一机制是TNFR1内化增多,从而增强杀伤信号,即脂筏抑制sTNF-α的杀伤作用机制之二是通过减弱杀伤信号,即减少TNFR1的内化。5. sTNF-α和tmTNF-α分别促进生存或死亡分子募集至脂筏内:用sTNF-α和tmTNF-α分别刺激HeLa细胞10min,提取脂筏,进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TNF-α可导致其下游生存信号分子TNFR1、TRADD、RIP和TRAF2向脂筏内聚集,tmTNF-α则可募集凋亡信号分子TNFR1、TRADD、FADD和Caspase-8至脂筏内;而非刺激状态下这些信号分子主要分布在脂筏外。提示sTNF-α以脂筏为平台募集抗凋亡复合物TRADD-RIP-TRAF2,介导抗凋亡信号,抵抗杀伤;而tmTNF-α则以脂筏为平台募集凋亡复合物TRADD-FADD-Caspase-8,传递凋亡信号,介导杀伤。结论:脂筏作为信号转导平台,在两型TNF-α的胞毒效应中发挥不同作用,脂筏可促进tmTNF-α对靶细胞的胞毒作用,其机制为:脂筏参与效靶细胞的粘附,从而促进tmTNF-α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同时,tmTNF-α在脂筏内可募集凋亡信号TRADD-FADD-Caspase-8,以介导凋亡和杀伤信号。脂筏可抑制sTNF-α的杀伤作用,其机制为:脂筏一方面可使sTNF-α介导的生存信号─NF-κB活化上调,另一方面还可使sTNF-α介导的凋亡信号─TNFR1的内化减少,且sTNF-α以脂筏为平台募集抗凋亡复合物TRADD-RIP-TRAF2,介导抗凋亡信号,从而使靶细胞抵抗杀伤。一.TNFR1及其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TNFR)包括TNFR1和TNFR2两型,相对分子量分别为55kD和75kD的蛋白质。TNF-α只有与两型TNFR结合,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sTNF-α通过TNFR1的胞浆结构域募集不同的信号复合物介导细胞生存或凋亡。tmTNF-α也可以通过TNFR1诱导胞毒效应,由于tmTNF-α是锚定在细胞膜上的II型蛋白,通过细胞与细胞接触介导细胞凋亡,其与TNFR1结合后诱导的凋亡信号途径可能不同于sTNF-α。本项目拟通过TNFR1胞浆段的内化区( internalization domain, TRID, 235-243aa)、中性鞘磷脂酶区(neutral sphingomyelinase domain, NSD, 338-348aa)和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 DD, 356-441aa)叁个功能结构域来研究TNFR1介导tmTNF-α凋亡的信号途径。采用RT-PCR法获得TNFR1全长基因,重迭PCR法分别获得抑制内化的Y236A-TNFR1、缺失中性鞘磷脂酶的ΔNSD-TNFR1及缺失死亡结构域的ΔDD-TNFR1基因。然后,将TNFR1全长及突变基因定向克隆到pEGFP-N1载体,为后续细胞生物学提供实验工具。二.pTriEx4.0载体多克隆位点的改造在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中,需要将相同的目的基因克隆到不同功能和特点的表达载体上。使用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每更换一次载体,都要从头构建,需经历PCR扩增,酶切,连接,转化,鉴定和DNA测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PCR引物合成及DNA测序分析耗时较长,且PCR扩增目的片段时,会出现碱基突变和缺失,容易导致分子克隆的失败,这无疑会加大工作量,影响实验顺利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同一的目的基因在不同的表达载体快速切换,本课题组设计了一套载体改造方案。其基本策略是:以pEGFP-N1的多克隆位点(multiple clone site, MCS)替换需改造质粒pTriEx 4.0的原有MCS。因pEGFP-N1的MCS很短,不方便酶切回收的操作,故在其EcoRI处先插入一段238bp的小片段,再用此延长的MCS取代需被改造载体的MCS,将延长的238bp小片段切除后即构建成功。叁.Δ115-118-tmTNF-α-pIRES2-EGFP-XhoI突变体的构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是一种作用广泛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α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该家族成员虽然生物学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中的氨基酸序列的46-58、119-130、150-157等区域高度同源(保守结构域);另外它们必须以同源叁聚体形式与其相应受体结合才能介导生物学效应。前期工作已证实tmTNF-α三聚体的形成与氨基酸序列中高度保守序列有关,因此,我们进一步推测tmTNF-α保守序列邻近的氨基酸是否也影响TNF-α三聚体的形成,从而影响tmTNF-α的生物学效应。本课题采用重叠PCR方法将119-130保守序列邻近的115-118位氨基酸缺失,并将突变体分别克隆和亚克隆至pcDNA3.0和pIRES2-EGFP-XhoI载体,然后,将Δ115- 118-pIRES2-EGFP-XhoI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做后续细胞生物学实验,为tmTNF-α分子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对tmTNF-α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部分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 TNFR1及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1.1 TNFR1及突变体重组体的构建:以THP1的cDNA为模板,用RT-PCR法获得TNFR1全长基因,用XhoI和BamHI对目的基因和pEGFP-N1载体进行双酶切,并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DH5α,通过卡那抗性挑选阳性克隆。以TNFR1- pEGFP-N1为模板,用重迭PCR法获得Y236A-TNFR1-pEGFP-N1、ΔNSD-TNFR1- pEGFP-N1和ΔDD-TNFR1-pEGFP-N1叁个突变体。1.2阳性克隆的鉴定:通过菌落PCR及上述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初步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进一步DNA测序分析,确认除预期突变外,无任何其它点突变,移码及缺失突变。2. pTriEx 4.0载体改造2.1 pEGF-N1/238重组体的构建:以tmTNF-α-pcDNA3.0为模板,PCR扩增238bp的片段,并在此片段两端引入EcoRI酶切位点,对此PCR产物和pEGFP-N1载体同时进行EcoRI单酶切,将酶切产物回收纯化后,经T4DNA连接酶连接,使238bp插入pEGFP-N1载体原有的多克隆位点中,以构建MCS延长238bp片段的pEGFP-N1载体(pEGFP-N1/238),将连接产物转化DH5α感受态细菌,挑选阳性克隆。以菌落PCR初步筛选阳性克隆,并经EcoRI酶切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GFP-N1/ 238)经酶切后得到约238bp的目的片段,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表明pEGFP-N1载体多克隆位点的成功延长。2.2 pTriEx 4.0/MCS-238重组体的构建:以pEGFP-N1/ 238为模板,PCR扩增已延长238bp的MCS片段(将其命名为MCS-238),并在MCS-238上下游两端分别引入NcoI和EcoR81I双酶切位点(下游引物还引入His标签)。对PCR产物和pTriEx 4.0载体分别进行双酶切,对酶切回收产物以T4DNA连接酶进行连接,转化DH5α感受态细菌,挑选阳性克隆。筛选结果显示:重组质粒经NcoI和EcoR81I双酶切得到约350bp的目的片断,与所连接的目的基因大小一致,提示pTriEx 4.0/MCS-238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已将pEGFP-N1载体的MCS-238成功置换入pTriEx 4.0载体中。2.3 238bp延长片段的切除和pTriEx 4.0 His-N1重组体的构建:将pTriEx 4.0/ MCS -238重组体中的238bp延长小片段经EcoRI单酶切去除。连接转化后通过菌落PCR进行初步鉴定,经DNA测序分析显示改造后的pTriEx 4.0载体中置入的pEGFP-N1载体MCS基因序列无突变和移码,pTriEx 4.0 His-N1载体构建成功。3. tmTNF-α-pcDNA3.0影响叁聚体形成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3.1重组体的构建:以tmTNF-α-pcDNA3.0质粒为模板,用重迭PCR法缺失突变115-118位氨基酸,用BamHI和XhoI对目的基因和pcDNA3.0载体进行双酶切,并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DH5α,通过其氨苄抗性挑选阳性克隆。3.2阳性克隆的鉴定:通过菌落PCR及上述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初步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进一步DNA测序分析,证实点突变获得成功,仅在预计位点发生突变,其余核苷酸序列与野生型TNF-α序列相同。3.3Δ115-118-tmTNF-α-pIRES2-EGFP-XhoI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将荧光载pIRES2-EGFP-XhoI质粒用Bgl II和XhoI进行顺序酶切,另外将上述突变体重组质粒用BamHI和XhoI进行双酶切,取前者酶切的大片段和后者小片段用T4连接酶连接,再转化入DH5α,通过卡那抗性挑选阳性克隆。以菌落PCR筛选阳性克隆。(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1-01)
侯兵,金华君,刘文超,钱其军,吕赛群[10](2010)在《正向和反向SV40 poly(A)信号序列对上游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正向和反向SV40poly(A)信号在3种常用细胞株中对上游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为基因表达研究中载体poly(A)信号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F-Luc与R-Luc两种荧光素酶基因插入同一质粒,构建带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载体Dual-Luc。在F-Luc基因后分别插入正向和反向互补的SV40poly(A)信号序列,得到2个带有不同SV40poly(A)信号的载体Dual-Luc2、Dual-Luc3。将其分别转染常用的3类细胞株293、L-02和HeLa细胞,应用双荧光素酶标仪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报告基因(F-Luc)的表达量,以R-Luc基因的表达量作对照。结果成功构建携带正向和反向互补SV40poly(A)序列的双荧光素酶载体Dual-Luc2、Dual-Luc3;双荧光素酶标仪检测表明,在293细胞中,Dual-Luc2、Dual-Luc3的F-Luc/R-Luc比值分别为3.25±0.43、3.03±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02细胞中,Dual-Luc2、Dual-Luc3的F-Luc/R-Luc比值分别为6.16±0.39、3.8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eLa细胞中,Dual-Luc2、Dual-Luc3的F-Luc/R-Luc比值分别为1.21±0.10、0.66±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与荧光素酶检测结果一致。结论不同细胞中poly(A)信号序列对上游基因的调控作用存在差异;poly(A)信号对上游基因的调控作用主要发生于转录水平。(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正向信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检测微小RNA(mi R)-152表达改变,探讨其在脂肪细胞分化和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观察mi R-152表达改变,检测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γ和a P2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0 d、3 d、6 d和9 d,mi R-152表达量6 d达到峰值;PPARα、PPARγ和a P2均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分析6 d内均与mi R-152的表达呈正相关(r=0.958,0.667,0.697,P<0.05);6~9 d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完成。结论 mi R-152正向调节PPAR信号系统参与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是肥胖的发病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向信号论文参考文献
[1].余启林.安全播出保障之正向通道信号监控系统[J].有线电视技术.2019
[2].邵凯,宿建丽,刘骞文,赵晓云.微小RNA-152正向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参与脂肪细胞分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3].田延臣.过氧化氢氧化BZR1正向调控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D].山东大学.2018
[4].窦祎凝,秦玉海,闵东红,张小红,王二辉.谷子转录因子SiNAC18通过ABA信号途径正向调控干旱条件下的种子萌发[J].中国农业科学.2017
[5].王丽美.ephrinB2-EphB4正向信号介导的TNF-α调控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7
[6].王立彬.扩容稳价中粮玉米收购传递正向信号[N].粮油市场报.2017
[7].王心媛.MST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通过促进NF-κB的磷酸化正向调控IL-17信号通路[D].浙江大学.2015
[8].赵佶.同步正向MOSFET驱动器无需信号变压器[J].半导体信息.2014
[9].陈克清.一.两型TNF-α正向信号与脂筏关系的探讨二.TNFR1及其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和pTriEx4.0载体多克隆位点的改造以及叁聚体突变体的构建[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0].侯兵,金华君,刘文超,钱其军,吕赛群.正向和反向SV40poly(A)信号序列对上游基因表达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