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蚊母论文-段小祥

中华蚊母论文-段小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蚊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蚊母,内生真菌,生物活性,次级代谢物

中华蚊母论文文献综述

段小祥[1](2019)在《叁峡库区耐淹水植物中华蚊母内生真菌多样性,生物活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大坝建成后,叁峡库区形成了夏季水深145 m,冬季水深175 m,长2000km,面积300 km~2新的水力波动带,它形成了叁峡库区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分布独特的生态条件。许多野外实地调查表明,由于无法适应淹没时间的倒转、洪水持续时间的延长以及新的水力波动带(垂直高度达到30 m),大部分坝前河岸植被正逐渐消失。一般来说,在淹水条件下,植物对氧气和光的获取有限,从而产生过量的活性氧(ROS),这被认为是阻碍淹水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在淹水条件下,植物被迫经历氧化途径,它们通常会形成由一些抗氧化酶和特定代谢物组成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将这些过量的ROS转化为对自身无害的物质,以保证自身不受侵害。作为共生体,在淹水条件下内生真菌可以产生抗氧化剂,阻断活性氧的连锁反应,帮助寄主植物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作出反应。毫无疑问,天然的抗氧化剂对人类健康也至关重要。此外,由于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及抗生素耐药性导致的超级细菌的新出现和快速进化,基于更安全可靠的植物内生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和新型药物的研究至关重要。药用植物中华蚊母(Distylium chinense)具有极强的耐淹水能力,属于金缕梅科珍稀和常绿灌木,是叁峡库区特有植物。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华蚊母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与开发还尚不深入,国内外均未见到中华蚊母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相关报道。基于此,我们以叁峡库区代表性植物中华蚊母内生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验室前期分离得到的154株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并对所有菌株进行抗氧化、抗微生物和抗癌活性筛选,得到广谱活性菌株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DR10-1,进一步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54株中华蚊母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154株内生真菌分别属于2个亚门,6个纲,9个目,13个科,27个分类群。27个分类群中包括1个目、6个属和20个种。它们分别为间座壳目(Diaporthales spp.);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间座壳属(Diaporthe sp.)、异茎点霉属(Paraphoma sp.)、黑团孢属(Periconia sp.)、耙齿属(Irpex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炭角菌(Xylaria venosul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根担子菌(Mycorrhizal basidiomycete)、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赭绿青霉(Penicillum ochrochloron)、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丝核菌(Rhizoctonnia bataticola)、盘状叁毛孢菌(Robillarda sessilis)、鬼伞菌(Coprinellus xanthothrix)、大伏革菌(Phlebiopsis crassa)、猪苓菌(Polyporus umbellatus)、Diaporthe longicolla、黄囊耙齿菌(Flavodon flavus)、撕裂蜡孔菌(Ceriporia lacerta)和艾瑞丝间座壳菌(Diaporthe eres)。其中,从门的水平分析,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种群,一共有132株内生真菌,占菌株总数的85.7%;从纲的水平分析,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优势菌纲,一共有75株内生真菌,占菌株总数的48.7%;从目的水平分析,葡萄座腔目(Botryosphaeriales)为优势菌目,一共52株内生真菌,占菌株总数的33.8%;从分类群的水平分析,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和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为优势分类群,分别有38和36株内生真菌,占菌株总数的24.7%和23.4%。结果表明,中华蚊母内生真菌在数量、分布和种群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2、对154株内生真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包括抗氧化活性、7种病原微生物的抗微生物活性以及2种癌细胞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至少表现出一种生物活性的菌株为153株,占总菌株的99.4%。具体说来,99株内生真菌表现出显着的抗氧化活性,占总菌株的64.3%;153株内生真菌至少对一种测试病原体表现出了抗微活性,占总菌株的99.4%;27株内生真菌至少对一种测试癌细胞表现出了抗癌活性,占总菌株的17.5%。3、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DR10-1表现出最广谱的生物活性,包括显着的抗氧化活性,IC_(50)值为2.79±0.04μg/mL;对所有7种测试微生物均表现出了抗微生物活性;对2种癌细胞均表现出了抗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4、对广谱活性菌株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DR10-1进行扩大的液体发酵,对其乙酸乙酯层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经过反复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薄层制备层析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综合运用~1H-NMR、~(13)C-NMR、~1H-~1H COSY、DEPT、HMBC、HM QC等波谱技术,并与相关文献对比,鉴定了这个24个化合物的构型。包括4个新化合物,分别为倍半萜烯irpexlacte A,呋喃环衍生物irpexlacte B、irpexlacte C、irpexlacte D和2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倍半萜烯irlactin E;倍半萜3β-hydr oxycinnamolide;甾醇类stigmasta-4,6,8(14),22-tetraen-3-one;叁萜类20β-hydroxyd ammara-23-en-3-one;苯环衍生物hydroperoxide,2,5-dihydro-5-methoxy-2,5-dimeth yl-2-furanyl、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1,2-dibutyl ester、1,2-benzenedicarboxyl ic acid,1,2-bis(2-ethylhexyl)ester、1-phenyl-(4'-hydroxy)-n-nonanone、4-hydroxybe nzaldehyde、p-hydroxyl-benzoic acid;含氮化合物indole-3-carboxaldehyde、indol e-3-carboxylic acid、indole-3-carboxamide、3-(3-methyl-1-oxo-2-butenyl)]1H indol e、β-carboline、4-tert-butyl-2-(4-methoxyphenylamino)phenol、bis(1,2-dihydro-2,2,4-trimethylquinolin-6-yl)isophthalate;多元环衍生物5-(tert-butyl)octahydro-1-benzo furan;脂肪族长链化合物1,2,3-propanetriyl tris(hexadecanoate)。5、对4个新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微生物活性以及对肝癌(SMMC 7221)、结肠癌(SW-480)、乳腺癌(T47D和MDA-MB-231)的抗癌活性评估。结果表明,4个新化合物表现出中等抗微生物活性,MIC值在23.8和35.4μM之间,化合物irpexlacte A和irpexlacte D表现出显着的抗氧化活性,IC_(50)值分别为2.50和5.75μM,推测它们可能在帮助清除耐淹水植物中华蚊母体内过量的ROS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个新化合物没有表现出抗癌活性。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菌株DR10-1次级代谢物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是开发新的活性药物的有效来源。上述结果表明,中华蚊母植物蕴藏着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同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中华蚊母植物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这为新药的筛选提供了丰富的真菌资源。另外,对广谱活性菌株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DR10-1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结果显示内生真菌DR10-1具有丰富的代谢物,表现在结构多样、生物活性多样,这为天然活性药物提供了宝贵的真菌可持续资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李雪霜,冯紫薇,吕朦朦,邓张双,贺海波[2](2014)在《中华蚊母内生菌混合培养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蚊母叶子内生菌不经分离纯化,直接在固体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培养40天后,经乙酸乙酯萃取浓缩,过正相色谱、反相色谱、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分离得到五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方法确定该五个化合物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一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为一新的多羟基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3为简单的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4和5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场:天然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期刊2014-11-21)

吴陆山,朱晓芬,杨宗波[3](2013)在《浅谈中华蚊母的园林应用及栽植养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中华蚊母为叁峡特有珍稀野生植物,近年来大量用于城市园林绿化。探讨了中华蚊母的基本特征,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与养护管理及病虫害的防治。(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3年05期)

吴陆山,杨宗波,朱晓芬[4](2013)在《中华蚊母的特性及繁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中华蚊母为叁峡特有珍稀野生植物,近年来大量用于城市绿化。介绍了中华蚊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特征、分布特点、园林性状和繁殖方法。(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3年04期)

王朝英[5](2013)在《中华蚊母对水分胁迫的生长及生理生化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消落带实行“冬蓄夏排”的反季节水位调度管理方式使得消落带水位呈现周期性涨落规律。由于水位的常年周期性变化,消落带土壤将反复经历从干旱状态到全水淹状态的一系列梯度性变化。冬季库区蓄水,消落带适生植物被淹没。到1月份,库区水位开始下降,7月份进入高温天气后,消落带植物由于暴露于夏季高温环境中而面临短时间轻度干旱胁迫,由此形成水淹—干旱交替胁迫现象。这将很可能打乱库岸带植物的生理节律,影响这些植物的生长与生理过程。本文以中华蚊母(Distylium chinense)为研究对象,模拟消落带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设置了对照组CK(常规供水)、持续性根部水淹组CF(水淹至土壤表面5cm)、周期性水淹—干旱组PF和全淹组TF(没顶1.8m水淹),研究了中华蚊母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生长、光合以及生理生化响应机制,探究其对周期性水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机理。与此同时,模拟叁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构建体系,设置了2种常见的中华蚊母搭配模式,中华蚊母+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ZG)、中华蚊母+牛鞭草(Hemarthria sibirica)(ZN),相较于2种常见的秋华柳搭配模式,秋华柳(Salix variegata)+狗牙根(QG)和秋华柳+牛鞭草(QN),进一步深入研究在3种不同的水分梯度(即对照组CK、水淹至土壤表面5cm组T1和全淹组T2)条件下中华蚊母生长和生理响应机制,以及与秋华柳相比较的优势。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水分胁迫对中华蚊母形态及生长的影响持续性根部水淹和周期性水淹—干旱条件下中华蚊母均会形成皮孔,使植株获得更多的02,以抵抗缺氧。持续性根部水淹和全淹条件下中华蚊母根系由棕黄色变为黑色,并逐渐枯死腐烂。水分胁迫下中华蚊母的叶色逐渐由深变浅,其中周期性水淹—干旱胁迫下中华蚊母受到的影响较小。持续性根部水淹、周期性水淹—干旱和全淹处理均导致中华蚊母的株高、地径(CF组除外)和生物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水分胁迫下中华蚊母的株高、地径(TF组除外)和生物量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CF组皮孔数量也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说明中华蚊母对持续性根部水淹和周期性水淹—干旱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2)水分胁迫对中华蚊母光合、生理的影响水分胁迫对中华蚊母的叶绿素含量产生了显着影响。中华蚊母CF组和TF组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F组的总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则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不同水分处理均显着影响中华蚊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CF、PF和TF组胞间CO2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与净光合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形成鲜明对比。在实验初期,中华蚊母各组净光合速率下降,之后逐渐趋于稳定。CF和PF组的气孔导度也呈先降低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但TF组的气孔导度则显着高于对照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中华蚊母CF和TF组的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而PF组则先升高后降低。中华蚊母CF和TF组的水分利用效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与之不同的是,PF组的水分利用效率则逐渐增加。持续性根部水淹和全淹条件下,中华蚊母的根系活力逐渐降低,而周期性水淹—干旱对中华蚊母的根系活力无显着影响。水分胁迫初期,中华蚊母各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随胁迫程度的增加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中华蚊母对各种水分胁迫做出积极响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保护酶的活性开始下降,但PF组的酶活性高于CF和TF组。水分胁迫处理下中华蚊母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显着下降。3)水分胁迫对不同搭配模式下中华蚊母生长及生理的影响以及与秋华柳的比较不同搭配模式和水分处理显着影响4种植物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但未对其株高、地径产生显着影响。不同搭配模式对各物种保护酶活性、MDA含量、O2·-含量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未产生显着影响,但不同水淹胁迫对各物种的保护酶活性、MDA含量、O2·-含量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产生了显着影响。水分胁迫下不同搭配模式中植物的保护酶活性、MDA含量、O2·-含量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有所改变,但不同的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反应不同。秋华柳与狗牙根或牛鞭草搭配种植时,秋华柳的生长缓慢,说明狗牙根和牛鞭草对秋华柳的生长产生了不良影响。中华蚊母与狗牙根搭配时,狗牙根的生物量显着降低,说明中华蚊母影响狗牙根的生长。而当中华蚊母与牛鞭草搭配种植时,两种植物均能在水分胁迫环境中生长,迅速覆盖地表,且中华蚊母和牛鞭草根系发达,对土壤有良好的固持作用,因此,中华蚊母与牛鞭草搭配组合优于其他叁种搭配组合。(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20)

廖咸康,解园元,雷凯,吴小龙,张家银[6](2013)在《中华蚊母扦插、播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蚊母是陕南地区常用的盆景材料,具有终年常绿、叶片规整、树姿优美、耐修剪的特性,以往皆采取山采方式来满足盆景制作的需求。近年来,受封山育林以及资源衰竭的影响,山采已不能完全满足盆景制作的需要。采用圃地育苗来满足中华蚊母盆景的生产已成当务之急。本项目从盆景树材育苗着手,对中华蚊母不同的育苗方法进行试验,力争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快速制作盆景的中华蚊母盆景苗抚育方案,使该树种的盆景制作从采挖野生苗转向人工集约化育苗,既有利于安康盆景快速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3年01期)

秦洪文,刘正学,周大祥,张立冬,向丽霞[7](2012)在《中华蚊母对反季节完全水淹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叁峡水库运行方案,在实验室内将中华蚊母完全水淹30d,分析水淹对其叶片光合色素、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根系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以期揭示中华蚊母在叁峡库区新消落带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中华蚊母经完全水淹30d后,其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正常控水组处理(对照)显着降低41.78%、41.18%、41.62%、47.06%(P<0.05);根系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显着降低64.16%、41.41%(P<0.05);但叶片MDA含量和根系淀粉含量则分别比对照显着增加37.93%、145.54%(P<0.05)。完全水淹破坏了中华蚊母叶片结构,限制了其生物量积累,消耗了根部能源物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张茹琴[8](2011)在《中华蚊母新病害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柯赫氏法则对中华蚊母上发生的一种病害进行了验证,并在室内培养基上测试了4种常用杀菌剂(75%百菌清WP、80%多菌灵WP、70%代森锰锌WP和250g/L阿米西达)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病害为中华蚊母叶部的一种新病害;初步定为中华蚊母炭疽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s)。4种杀菌剂中,以75%百菌清WP抑菌效果最好,80%多菌灵WP和250g/L阿米西达次之,70%代森锰锌WP最差。(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1年24期)

刘尔云,蒲昌权,皮竞,杜婷[9](2011)在《不同浓度萘乙·吲丁对寒冬季节中华蚊母扦插成活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适宜叁峡库区寒冬季节中华蚊母扦插的萘乙.吲丁浓度,为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寒冬季节采用不同浓度的萘乙.吲丁对中华蚊母插条进行处理,并进行扦插试验。[结果]用浓度为250 mg/kg萘乙.吲丁处理后的中华蚊母枝条成活率达到85%,与其他处理有0.05水平显着差异。[结论]浓度为250 mg/kg萘乙.吲丁是提高寒冬季节叁峡库区中华蚊母扦插成活率的生长调节剂。(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3期)

李晓玲,李宁,杨进,杨文辉,陈发菊[10](2011)在《湖北中华蚊母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保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湖北省叁峡库区内中华蚊母的4个自然居群和1个迁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蚊母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8个引物共得到4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44,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F)为94%;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2,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37;总遗传多样性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Hp)为0.237 9,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386 8,高于地方特有种平均水平.5个居群总的遗传变异Ht为0.238 7,居群内的遗传变异Hs为0.212 9,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08 0,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89.2%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仅10.80%存在于居群间;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4.130 6,表明居群间有较大程度的基因交流.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中华蚊母在湖北境内主要分为两个居群组,在湖北境内的长江叁峡沿岸沿渡河、香溪、乐天溪及叁峡植物园居群聚为一大类,离长江沿岸较远的高家堰聚为另一大类.迁地保护居群叁峡植物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中华蚊母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说明叁峡植物园对中华蚊母遗传多样性的迁地保护策略是基本成功的.(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中华蚊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蚊母叶子内生菌不经分离纯化,直接在固体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培养40天后,经乙酸乙酯萃取浓缩,过正相色谱、反相色谱、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分离得到五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方法确定该五个化合物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一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为一新的多羟基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3为简单的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4和5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蚊母论文参考文献

[1].段小祥.叁峡库区耐淹水植物中华蚊母内生真菌多样性,生物活性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李雪霜,冯紫薇,吕朦朦,邓张双,贺海波.中华蚊母内生菌混合培养次级代谢产物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场:天然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2014

[3].吴陆山,朱晓芬,杨宗波.浅谈中华蚊母的园林应用及栽植养护[J].绿色科技.2013

[4].吴陆山,杨宗波,朱晓芬.中华蚊母的特性及繁殖方法[J].绿色科技.2013

[5].王朝英.中华蚊母对水分胁迫的生长及生理生化响应[D].西南大学.2013

[6].廖咸康,解园元,雷凯,吴小龙,张家银.中华蚊母扦插、播种试验[J].现代园艺.2013

[7].秦洪文,刘正学,周大祥,张立冬,向丽霞.中华蚊母对反季节完全水淹的生理响应[J].河南农业科学.2012

[8].张茹琴.中华蚊母新病害鉴定及防治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1

[9].刘尔云,蒲昌权,皮竞,杜婷.不同浓度萘乙·吲丁对寒冬季节中华蚊母扦插成活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

[10].李晓玲,李宁,杨进,杨文辉,陈发菊.湖北中华蚊母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保护策略[J].西北植物学报.2011

标签:;  ;  ;  ;  

中华蚊母论文-段小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