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扰耦合论文_王亚飞,赵彦晓,杨玮,李学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串扰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输线,矩阵,微带,光纤,加速度计,侧壁,超导。

串扰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飞,赵彦晓,杨玮,李学华[1](2019)在《耦合传输线信道传输矩阵建模及串扰抵消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互连系统中传输线上的串扰问题,基于电磁耦合理论,研究了耦合传输线信道传输矩阵的性质,建立了以下两种情况的耦合传输线信道传输矩阵模型及其矩阵分解形式,分别是:(1)考虑受扰线两边各一条相邻微带线对受扰线的串扰;(2)考虑受扰线两边各两条相邻微带线对受扰线的串扰.给出了上述两种情况下基于耦合传输线信道传输矩阵分解形式的串扰抵消方案,并利用仿真工具ADS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信号抖动和失真大幅下降,串扰抵消效果良好,并且第二种情况下的串扰抵消效果优于第一种情况.该结果说明了在基于耦合传输线信道传输矩阵进行串扰抵消时,考虑两边各两条相邻微带线的串扰效果较好,对保持高速信号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洪军,许明明,武云龙,徐勇[2](2019)在《纯电动客车线束电磁耦合串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纯电动客车产生的线束耦合串扰问题,搭建低压对低压和高压对低压的耦合测试台架,结合理论推算以达到量化耦合电压值的目的,对纯电动客车高低压线束的布置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客车技术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续朋,潘中良[3](2018)在《基于多线耦合的互连串扰延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半导体的生产技术进入纳米级,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集成度不断被提高。由于互连线之间的间距被迅速缩少,故互连线的耦合串扰效应已经严重影响了VLSI的整体性能。首先,提出一个叁线耦合的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结合了耦合电容和互感电感;其次,在该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解耦技术和ABCD参数矩阵的方法构造一个精确计算叁线耦合的互连串扰延时模型;此外,还对比和分析了双线耦合和叁线耦合的延时性能;最后,研究互连间距对串扰延时的影响。实验数据结果显示,采用非并行布线规则和增大互连间距均能有效降低串扰延时,提出的多根互连线的串扰延时模型和Spice仿真结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聂睿瑞[4](2017)在《一种基于微波传输带耦合模型的电路板线间串扰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传输带中的电荷变化会导致电流产生相应的变化,而且磁通量的改变也会导致电势随之改变。传统微波传输带耦合的静态模型对于布线密集的多层电路板的建模准确率会大大降低。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微波传输带的耦合模型,可以将复杂结构的电路转化为容性和感性耦合的等效电路。利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耦合因子,其最大误差不超过10%,平均误差约为1%。充分说明这种计算方法的精度足够高。实际电路板设计时,在耦合因子固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合理的布线间距。(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7年24期)

张枭啸[5](2017)在《机载线束串扰及场线耦合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航天器中普遍采用的数据总线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载体。双绞线由于其制作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正越来越广泛的用于机载信号传输系统当中。邻近电缆以及外部场照射作为在实装过程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两种干扰源,对双绞线上信号的干扰最常见。双绞线抗干扰能力强的主要原因是其扭绞结构。但当前对双绞线串扰以及场线耦合的计算,主要针对均匀双绞线的终端条件进行分析,对双绞线本身结构关注较少。对于实装电缆,扭绞结构会由于双绞线的加工工艺、使用中与接头连接以及总线中段分支而产生变形、破坏。这种变形、破坏会导致双绞线抗干扰能力的下降。本文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在原有频域串扰以及场线耦合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新型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双绞线在多种结构不均匀条件下,在串扰以及场线耦合中的终端响应。双绞线不均匀性主要包括双绞线扭距的不均匀性、双绞线中段由于总线分支产生的人为破坏导致的芯线间距的不均匀性、双绞线终端扭绞解开导致的不完全扭绞以及芯线间距的变化。本文分别在双绞线串扰模型以及场线耦合模型中分析了上述不均匀性并代入模型计算。关于双绞线扭距不均匀性的计算,本文采用的方法为测量双绞线样本得到扭距的统计特征,然后通过随机过程得到扭距数据,再代入模型计算的方法。方便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双绞线模型的求解主要过程为:建立双绞线在坐标系下的位置模型,求解多导体系统的等效电压源/电流源,求解多导体系统的单位长度电参数矩阵,求解多导体系统的链参数矩阵,最终得到多导体系统的终端响应。单位长度电参数矩阵的求解是多导体传输线理论中的关键。本文通过解析法求解了多导体传输线的单位长度电感矩阵,并分别通过解析法和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s,MoM)求解了单位长度电容矩阵。双绞线的串扰模型是建立在二维坐标中的,本文基于级联传输线理论建立了不均匀双绞线在单线作为干扰线时的串扰模型,使用Matlab对其进行了实现。且通过实验对串扰模型进行了验证。并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双绞线结构的几种不均匀性对双绞线串扰的影响。双绞线的场线耦合模型是建立在叁维坐标中的。本文基于Agrawal模型建立了不均匀双绞线在平面波照射下的终端耦合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求解了电场在双绞线两根芯线上的等效电压源,最后将其代入级联传输线模型得到双绞线的终端响应。通过GTEM小室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双绞线结构的几种不均匀性对双绞线在平面波照射下终端响应的影响。本文提出的不均匀双绞线模型用于预测双绞线不均匀性对双绞线抗干扰能力的影响,可为机载总线线型选取以及扭绞结构人为破坏处的破坏限值界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王东远[6](2017)在《超导加速度计磁串扰交叉耦合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垂向超导加速度计具有基本噪声低、稳定性好等优点,但是在动态应用环境中,非敏感自由度的交叉耦合制约着超导加速计的实际分辨率。对于检验质量全磁悬浮的超导加速度计,检验质量在非敏感自由度的运动,会改变超导加速度计探头内部磁场分布,导致敏感自由度探测线圈的磁通量发生改变,引入磁串扰交叉耦合噪声。由于边界条件复杂,难以用理论计算的方法评估磁串扰交叉耦合效应。本文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对磁串扰交叉耦合进行了测量。实验装置参照实际超导加速度计的结构参数进行设计,以纳米位移台调整检验质量与线圈的位置姿态,通过给非敏感自由度超导线圈施加交变调制电流,模拟检验质量在非敏感轴方向运动导致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的情况;使用SQUID来测量耦合到探测回路的磁通变化,给出耦合磁通与变化电流的比值,即为磁串扰交叉耦合系数。本文测量了不同类型非敏感自由度超导线圈的磁串扰耦合系数,并且研究了成对线圈电流加载方式对耦合的影响。测量结果显示,内侧壁线圈的磁串扰交叉耦合系数在10~(-3)μWb/A量级,而外侧壁线圈在10~(-4)μWb/A量级,因此,内侧壁线圈为主要的磁串扰交叉耦合来源;当内侧壁成对线圈磁场方向相反时,能极大减小磁串扰交叉耦合。更进一步,本文利用实测耦合系数,评估了超导重力仪/重力梯度仪分别在实验室环境及航空环境下的磁串扰交叉耦合效应,为超导重力仪器的磁串扰交叉耦合抑制及检验质量非敏感轴自由度控制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胡新[7](2017)在《基于面向对象的通信系统线缆的串扰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动车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该系统中密集地布置了很多电力电子设备,及相关的多种信号线缆和电源线缆,电磁环境极为复杂,车载信号设备在运营时可能出现信号干扰等问题,尤以速度传感器信号受扰问题为典型。前人大多注重于现场测量骚扰但未能体现对行车速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速度信号线的电磁兼容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基于线缆耦合模型,重点研究速度信号线的电磁兼容问题,从理论分析、仿真建模等方面详细分析速度信号线的电磁兼容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引入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和模块化概念,打破系统原有分析模式,将面向对象的层次化建模方法应用到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中,建立层次化结构模型。根据属性和特性,每层模型又细化为许多模块。分析其中一个具体的模块时,仅仅需要考虑模块中包含对象的接口属性和相互作用关系,就可以得到此模块的电磁兼容性分析结果。重点对骚扰源模块和线缆串扰耦合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次,针对动车组通信和信号系统的线缆耦合模块,介绍了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多导体传输线方程差分求解过程,并给出了多导体传输线分布参数的推导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单线与非屏蔽线缆模型、单线与屏蔽线缆串扰模型,利用matlab理论分析受扰线的瞬态响应。并利用仿真软件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得到的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搭建测试平台,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重点研究了屏蔽线缆屏蔽层接地方式、端接负载对信号线的影响。最后,为了分析通信线缆的电磁敏感性,重点研究了脉冲群对信号线的影响。以速度信号线为实例,首先介绍了速度传感器的类型、工作原理、安装位置及安装方式。将速度信号看作可分析的数字基带信号,介绍了信号受扰的分析指标;其次依据标准建立脉冲函数模型,并用matlab给出其时域波形,利用simulink建立脉冲群干扰信号的量化仿真模型,搭建实验测试平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说明了脉冲群确实使信号发生失真;将脉冲群文件导入simulink仿真,研究了脉冲群幅值、重复频率对信号线内所传输信号的影响,从误码率和误差两方面分析仿真结果,得出了重复频率与误差呈线性关系的结论,并给出相关防护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3-01)

蒋元涛[8](2016)在《线缆串扰耦合模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系统之间和设备之间的互连空间越来越小、互连结构越来越复杂、互连线缆越来越多,大量线缆的相互串扰使得有限空间中的电磁环境变得异常复杂。为了保证电子电气系统和设备的正常运行,研究线缆的耦合特性已经成为工程电磁兼容问题中一个重要方向。对线缆耦合的计算和仿真也是电磁兼容预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线缆串扰的频域耦合模型方法,对耦合模型的求解有以下几个过程:提取模型的分布参数、建立模型的方程、求解方程、模型的扩展、复杂模型的简化。本文分别从传输线理论、BLT方程以及线束等效简化方法叁个方面研究了无耗多导体传输线、屏蔽线以及多导体传输线网络频域上的串扰耦合问题。多导体传输线的分布参数的计算是建立串扰耦合模型的基础,本文在数值方法即矩量法的基础上分别进一步研究叁种典型线缆结构的分布电容矩阵的收敛性及对称性问题,分析匹配点的选取原则,给出匹配点的最佳分配方案。基于分布参数以及多导体传输线方程,通过模量解耦和链参数方法给出针对不同终端条件下的方程的解。推导单线与屏蔽线耦合公式并建立耦合模型。运用传输线理论,在管道和节点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多导体传输线网络的导纳方程。分别使用仿真和并搭建实验平台验证上述模型方法的正确性。推导频域多导体传输线的BLT方程、频域屏蔽线BLT方程,进一步研究了线缆网络的BLT超矩阵方程并给出改进的散射超矩阵的构造方法,将超矩阵方程其应用于典型线缆网络包括树形网络、星形网络和环形网络。最后在裸线线束简化基础上,调整等效步骤建立带绝缘介质的线束的等效简化串扰模型。进一步研究并建立了线束网络的等效简化模型,给出了等效简化步骤,并用传输线理论和BLT方程验证了上述模型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简化方法在满足一定精度情况下可大大降低计算时间和计算内存。(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31)

苏晓,虞君彪,朱志高,唐琪,周忠元[9](2016)在《城轨车辆并行走线的串扰耦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ST软件对城轨车辆多根电缆并行走线进行仿真及分析,分析了四线共面和长方体布线形式以及四线中不同的电流方向对敏感电缆中串扰电压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发现,改变布线形式以及电流流向能够显着降低敏感电缆中的串扰电平,为工程实际提供了一种易于实现的低串扰布线形式。(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温明妍,郑斯文,林桢,任国斌[10](2014)在《孔辅助六芯光纤模式耦合及串扰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模式耦合理论系统地研究了空气孔辅助六芯光纤的耦合特性。特别考虑了非临近纤芯对互耦合系数及自耦合系数的作用,分析了光纤结构参数变化对耦合系数、串扰及模场面积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调整光纤的结构参数,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横截面,有效降低纤芯间耦合,在保持低串扰(-30 d B以下)的前提下,实现较大的单芯有效面积(120~150μm2)。(本文来源于《光电技术应用》期刊2014年06期)

串扰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纯电动客车产生的线束耦合串扰问题,搭建低压对低压和高压对低压的耦合测试台架,结合理论推算以达到量化耦合电压值的目的,对纯电动客车高低压线束的布置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串扰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飞,赵彦晓,杨玮,李学华.耦合传输线信道传输矩阵建模及串扰抵消效果分析[J].电子学报.2019

[2].王洪军,许明明,武云龙,徐勇.纯电动客车线束电磁耦合串扰研究[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9

[3].续朋,潘中良.基于多线耦合的互连串扰延时模型[J].现代电子技术.2018

[4].聂睿瑞.一种基于微波传输带耦合模型的电路板线间串扰计算方法[J].电子世界.2017

[5].张枭啸.机载线束串扰及场线耦合计算研究[D].东南大学.2017

[6].王东远.超导加速度计磁串扰交叉耦合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7].胡新.基于面向对象的通信系统线缆的串扰耦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8].蒋元涛.线缆串扰耦合模型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

[9].苏晓,虞君彪,朱志高,唐琪,周忠元.城轨车辆并行走线的串扰耦合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6

[10].温明妍,郑斯文,林桢,任国斌.孔辅助六芯光纤模式耦合及串扰特性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14

论文知识图

周期抖动眼图[L387瞄述了周期抖动对...串扰耦合系数串扰耦合噪声抑制的比较耦合传输线结构传输矩阵级联模型传输线结构

标签:;  ;  ;  ;  ;  ;  ;  

串扰耦合论文_王亚飞,赵彦晓,杨玮,李学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