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部公房《砂女》中“沙”的寓意

论安部公房《砂女》中“沙”的寓意

陈岩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安部公房是日本存在主义作家,《砂女》是他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小说表现出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怀,并试图思考新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作为贯穿全文隐形线索的“沙”,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本文试图从多角度解读“沙”影射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安部公房砂女沙

《砂女》讲述了中学教师仁木顺平前往沙丘采集昆虫标本,但是却被诱拐并囚禁到沙穴中,与一位寡妇生活在一起,为了生存不得不每天进行清沙工作。多次逃跑,但屡屡失败。偶然间发明了一种储水装置,这一转折让他改变了想法。而后,“砂女”由于宫外孕被抬出沙穴,村民们竟然没有把爬出沙穴的绳梯带走,然而此时的仁木竟然主动选择放弃了逃跑机会。小说的结尾,家庭法院宣判了“仁木顺平”死亡。关于以后他在沙穴的生活,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沙”或者“沙漠”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荒凉、绝望、恐惧的象征,但是安部公房在随笔《沙漠的思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对我来说,沙漠,或是沙漠般的东西,总是有一种难以言语的魅力。”

60年代的日本,工业化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分工的精细化,个人被归置在某一行业或某一个工作劳动环节,大众迅速地沦落为沙粒般群众,每一粒沙对于庞大的沙群都是渺小的的存在,只有当这些微不足道的沙粒凝聚起来汇集成庞大的沙群才能产生强大吞噬力和攻击力。个体的渺小产生产生恐惧感和压迫感,这是现代社会孤独病的表现,“沙”蕴含的孤独特质也暗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孤独。

安部公房对待孤独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人终究无法摆脱孤独,我们必须坦然接受其存在,在孤独中探索未知。正是基于这种孤独中的求索精神,作者将仁木置于与世隔绝的境地——沙穴,在与沙的博斗中,经过一番激烈挣扎和不懈探索,仁木以新的生存方式,开辟了新的生活图景。

对于沙的流动性,作品中这样描述到:“这种流动,和一年到头将人牢牢绑住的现实的郁闷相比,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啊。”与“流动的沙”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僵化、固定的现实社会。

教师这种缺少变化的职业,象征着秩序所带来的“固定”和“僵化”,“学生们一年年像河水一样从身边流去,只有教师总是必须留下来,像深埋河底的石头一样……他们感觉自己像是没有用的破烂,陷入孤独的自虐……”机械性重复着的工作让人看不到光明的前景,人存在的价值成为虚幻。

让仁木感到失望的还有冷漠自私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会嫉妒彼此,甚至告发他人的越轨行为,仁木的个人爱好——捕捉昆虫也被同事定冠上“占有欲旺盛”、“小偷小摸”等耻辱的标签。当他被警方确定为失踪时,他们竟然起了猎奇心,猜测究竟是因为男女关系自杀还是厌世自杀。仁木的遭遇揭示出了现代社会普遍的人际关系,他们仅仅关注自我的存在,对外部世界毫不在意,人们之间的理解、信任、关爱,甚至于连同情心也淹没在钢筋水泥之中。

在家庭生活中,仁木和妻子的关系也不和谐。仁木期待着的婚姻该是永远充满新鲜感和生命力,但妻子仅仅把婚姻看做一种同居生活。长期的拉锯战使他们丧失了激情,仁木慢慢意识到,虽然自己和妻子朝夕相处,但每个人都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彼此间的疏离更凸显了个体的孤独。

机械性的重复工作让仁木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面对固有的社会规则和义务,但却无力摆脱当下困境。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疏离,让他在精神上陷入孤独。这种固定、僵化、千篇一律的麻木生活,使仁木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对流动的沙充满了“无法言喻的冲击和兴奋”,所以他决定在出走捕捉昆虫,以此当做对冰冷的现实生活的暂时性逃避和反抗,并希望以此能够获得精神世界片刻的自由。

荒唐的是,他竟然企图让自己的名字能够永远地留在昆虫图鉴上,以此获得生活上的突破。然而,这种追求自我价值的方式,恰恰来源于他所反感的现实社会秩序,他在向自己内心否定的东西寻求对自己价值的认可,很显然,这个梦想有着明显的自欺性。

这时的仁木,对沙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流动性、孤独特质等表面的认识。但当他得知女人的丈夫和女儿被风沙掩埋而死,这里的人们为了对抗死亡不得不每天清沙工作,他发现正是由于沙的流动性带来了的破坏力和攻击力,沙足以腐蚀建筑物,吞没繁荣的大都市和帝国,甚至把人们推向死亡的边缘。这里的“沙”以威胁者的姿态出现,寓意着现代社会共同体的强大威慑力对个体自由的挤压。从本质上来说,沙穴和现实世界共同体对自我的威胁和排挤没有改变,仁木想要暂时性的逃离共同体的束缚才误入沙穴,寓意着人已无处可逃,如何去接受或者挣脱,是安部提出的问题。

当仁木一次又一次研究路线、设计逃亡计划,我们能够强烈体会到他的求生意识。“求生”在小说中不是获得生命权利的意义,而是获得在“现实世界”里生存的权利。“现实世界”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属性,他厌倦的身份、地位、家庭这些束缚人之物一旦被剥夺,就会让他感到恐慌,费尽心思也要去回到被自己否定的世界,实际上显示着他对社会原有共同体的无奈与妥协。

但是在与沙的抗争过程中,仁木竟然发明了能够与沙对抗的储水装置,这直接导致仁木放弃出逃的机会,选择继续重复的劳动投身到与沙的斗争中。这时的他已经认识到了沙的另外一个性质——可塑性。

此时的仁木已经认识到了想要生存下去就要顺应沙的特点,利用它的可塑性,安部运用沙的可塑性来引申出人的可塑性问题,面对生存困境和渺小荒诞的自我存在,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人生存的客观条件从而超越原来的自我,这也体现了人的可塑性所蕴含的积极的一面。

安部作品中的“沙”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可以说,认识了沙,也就认识了整个世界。主人公对沙的认识从孤独特性及流动性再到沙的破坏性及可塑性的转变,映射了他对现实世界生存困境的态度转变,即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我们无处可逃,人首先要学会在困境中利用已有的客观条件创造新的生存空间,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陈腊梅.安部公房小说的空间形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

[2]梁媛.“麦比乌斯环”上的自我寻找[D].西北大学,2013.

[3]严月英.变形视域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岩(1993.4-),女,黑龙江省双鸭山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标签:;  ;  ;  

论安部公房《砂女》中“沙”的寓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