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院附属外国语中学李晓婷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注重以下几种操作,一是注重书面的测试,忽视了其他测试手段。二是注重容易量化的评价目标,忽视不易量化的评价目标,如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三是注重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四是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五是注重分数名次,忽视起点与进步。这些实际的操作反映了我们对学生评价仍然保持传统的做法。这样的评价体系惟一的“优势”,也只不过说我们的学生最擅长考试,这往往会引发出严重的后果:我们的学生会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实践能力,最后会造成把杰出的人才荒废。
不说“很好,坐下”
在新课程改革春风的沐浴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的教学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似乎是教师在自编自导自演,学校的公开课评价大多数也是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对于学生活动的关注最终也是落在了这位教师的身上,尽管这其中与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组织能力、教师教学设计等分不开,但是如果说要全面分析评价的话,课堂中的学生的一举一动更应该是我们关注关心的中心环节。因此,我在平时的上课中就着意于学生的表现。首先上课之前的备课一定要备学生,预想他们在课堂中可能会有哪些表现;在上这节课之前提前布置一些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积累摘抄。其次在上课这一中心环节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他们对这节课的兴趣不大,那么就变换授课内容,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调节气氛,让游戏中出错的同学讲述课本中的某一个内容,或是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主人家的位置。最让我自己得意是我让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从不简单的说“很好,坐下”,而是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再挖掘。如在《故乡》一课中,我问学生“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学生也许就会回答一个词“希望”,当他回答完后,我不会说“很好,坐下”,而是继续问他“怎样的一种希望呢?”他会说“对新生活的希望”,“希望明确吗?”“一种渺茫的希望”,“只有希望一种心情吗?”“怀有对闰土等人的失望、迷惘、无奈而产生的一种对新生活的美好的但自己尚不明确的希望。”我对于学生的回答往往采取这种穷根究底的方法,直到他自己能够回答为止。哪怕他回答得不是很好,只要教师适当引导,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回答出自己的答案。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一个,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学生的想法加入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呢?
“为何只有五棵柳树?”
对于文言文的讲解,大多数教师以讲解文意为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教师在安排学生的文言文预习中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但仍然是以翻译为主,加之学生手头的参考书有许多,因此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更多的是照参考书宣科,所以我在安排文言文的学习时,鼓励学生们尽量提一些教参上没有的问题,对于这样问题的提出,学生们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倍增,感悟徒生,教师也会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如在《五柳先生传》的学习中,我的一位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五柳先生门口只有五棵柳树?难道真的没有其它树了吗?为何陶渊明称自己是五柳先生,而不是五槐或是五杨先生?”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以前,我们一定会认为这位学生是在找茬,或者是智力有问题,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智力有毛病的学生,而且平素里也一直尊敬师长,所以他的提问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为老师的我却提不出来,难道是陶渊明随意的一笔吗?那为何偏选了柳树?这其中是否也包含了陶渊明的一些思想。
带着这个问题,我问了许多老师,查阅了许多资料,终于明白“五柳”是有托喻的。第一、不直书姓名,以第三人称的立场来写,表示其客观性。况且文中多自赞的言语,故以不知名的人来代表文中主角,可以脱离自卖自夸的嫌疑,如此一来正与文章里“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相匹配。第二、魏晋时代重门第,作者对这种动辄夸耀自己门阀的风气极端嫌恶,所以不写出姓字和家世。这也可以说是对时代风气一种无言的抗议。第三、“五柳”的“柳”是有其象征含义的。自古以来,“柳”在中国文学上就占有一席地位,每每为诗人雅士、骚人墨客所钟爱。因为柳的树形优美,树姿自然,枝条柔软下垂,树叶青翠碧绿,这一切正是象征着作者的恬适、潇洒,不受羁绊。
看似一个很滑稽的问题,其中却恰恰包含了陶渊明心中的重组的世界:他不再驰骋於时空之外,也不受形体物欲的束缚限制,他那自由独立的个体,心灵大智慧的告解,总算在自己的诗文中得到返朴归真。
所以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哪怕在旁人看来是低级可笑的,但其中或许就包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这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是有益无害的啊!
“你的文章再修改修改,可以发表了”
每一位教师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批改作业,有的甚至用来批改作业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其它的教学时间,有可能的话还会占据上课和自习的时间。我不赞成这种教学工作,有些时候我们良好的愿望根本达不到学生内心的世界,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徒劳无功。也许是语文课的特殊性,我在刚开始批改作业时,也遇到这样的困惑,感到学生们做完语文作业之后根本不看,你批的对与错他们根本不关心。后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了解到,他们更喜欢老师的评语。于是我改变了以往的布置作业的方式,我只布置三种作业形式。一是硬笔书法作业,二是积累摘抄作业,三是日记写作。我在这些作业的批改中,将重点放在了评语上面。如“王羲之的书法就是这样练就的!”“昨天的故事,今天的你,成功的路就在脚下。”“作业做得真不错,如果上课也能说出你的想法,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的。”“你的文章再修改修改就可以发表了”……
这些评语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并不难,难的是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在评语中与他们沟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总结了我的评语特点:赞美长处,引起学生成功的体验;理解宽容,引起学生信任的体验;推心置腹,引起学生反思的体验;鼓励进步,引起学生自信的体验;体贴入微,引起学生关爱的体验;开导劝诫,引起学生自律的体验;亲切交谈,引起学生平等的体验;名言警句,引起学生激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