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反应论文_王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交联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交联,丙烯酰胺,淀粉,聚乙烯,马铃薯,拉德,甲基。

交联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娇[1](2019)在《美拉德蛋白交联反应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橡胶(NR)是一种对于工业领域非常重要的聚合物,因为其应用广泛,产品应用于医药、实验室、化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从橡胶树上采集的新鲜胶乳含有约25%~35%的橡胶成分,5%的非橡胶成分,其余为水分。非橡胶成分,例如蛋白质和磷脂,不仅分布在乳清中,还分布在橡胶颗粒表面。覆盖于橡胶颗粒表面的蛋白质-磷酯层受到特别关注,因为它们可以提高天然橡胶胶乳胶体稳定性。被吸附的蛋白主要成分最可能是α-球蛋白和橡胶蛋白。分子结构分析表明,NR(本文来源于《橡胶参考资料》期刊2019年05期)

刘珂[2](2019)在《热处理、交联反应对马铃薯淀粉性质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马铃薯淀粉和蜡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干热处理、湿热处理和交联反应对其进行变性处理,并对比研究叁种处理方式对不同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在pH=7、温度为110℃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干热处理(0.5 h-2.5 h),结果表明干热处理对两种淀粉在结构和理化性质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原淀粉颗粒表面光滑,随着干热时间的延长,马铃薯淀粉的形貌和偏光十字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蜡质马铃薯淀粉表面出现了凹坑,部分颗粒十字中间出现空洞;干热处理使得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都增大;一方面,干热处理使淀粉结构疏松,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直链淀粉链与碘形成单螺旋络合物的能力,两种作用相结合导致干热处理对两种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大;干热处理使两种淀粉的晶型均由B向A转化,结晶度逐步减小,但是对蜡质马铃薯淀粉的影响较马铃薯淀粉的大;干热处理降低了两种淀粉的糊化温度,糊化焓值也在随着干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马铃薯淀粉的峰值黏度随着干热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而蜡质马铃薯淀粉的峰值黏度随着干热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大,另外变性处理后的样品热糊稳定性差,抗剪切能力变差;马铃薯淀粉的RS含量高于蜡质马铃薯淀粉的,干热处理增强了两种淀粉消化性。两种淀粉在25%的水分下于100℃、110℃、120℃、130℃和140℃下反应2.5h,进行湿热处理反应,研究发现湿热处理后的部分马铃薯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现象,而部分蜡质马铃薯淀粉则出现凹坑和破碎现象,偏光十字均有部分减弱;湿热处理使马铃薯淀粉颗粒难以膨胀,膨胀度和溶解度均有大幅下降,湿热处理后的蜡质马铃薯淀粉虽然也难以膨胀,但在95℃时颗粒大幅度膨胀并溶解,使得此时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均高于原淀粉;湿热处理使两种淀粉的晶型均由B晶型转向A晶型,结晶度逐步减小,但马铃薯淀粉更耐湿热处理;湿热处理提高了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了淀粉的峰值黏度,但马铃薯淀粉变化幅度却比蜡质马铃薯淀粉的变化幅度大,崩解值和回升值都在降低,说明其耐剪切力增强,稳定性增大;湿热处理降低了两种淀粉消化性,但蜡质马铃薯变化幅度更大。为了对比研究物理变性和化学变性对两种淀粉的影响,添加了占淀粉干基质量的0.01%-3%的交联剂(叁偏磷酸钠:叁聚磷酸钠=99:1)。研究发现交联反应并未对马铃薯淀粉和蜡质马铃薯淀粉的表面结构和偏光十字造成明显的影响;随着交联剂添加量增加,淀粉的沉降积先和原淀粉的沉降积相差不大,而后逐渐减小,交联度是和沉降积负相关的;在交联剂添加量较低时,其膨胀度和溶解度和原淀粉相差不大,增大交联剂的添加量时,溶解度和膨胀度大幅度降低;交联反应均降低了两种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交联反应并未改变淀粉的晶型,相对结晶度变化不大;交联反应使淀粉的起糊温度有所升高,糊化焓降低,而峰值黏度出现先升高后下降而后不糊化现象,在低交联度时峰值黏度升高,高交联度时峰值黏度下降,此趋势和干热处理相同,而湿热反应就如同高交联反应;交联反应对马铃薯淀粉的消化性影响不大,却降低了蜡质马铃薯淀粉的消化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0)

寇婷婷[3](2019)在《直链淀粉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直链淀粉作为淀粉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淀粉颗粒的偏光强度、结晶结构、淀粉糊液粘度、改性程度等多个方面会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偏光强度降低,结晶度下降,淀粉糊液粘度下降,且高直链玉米淀粉(直链淀粉含量>50%)不显示粘度。玉米淀粉由于基因的多样性导致了淀粉颗粒的多样性,常作为研究直链淀粉对某一改性方法的影响。交联改性以其较高的成本效益成为改变淀粉理化性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研究直链淀粉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可以为交联淀粉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如何将其应用于交联淀粉的理化性质的分析、测定等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交联玉米淀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玉米的交联反应机理方面,对于交联反应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玉米淀粉颗粒差异性交联淀粉的理化性质的研究涉及较少,其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淀粉之间,也存在于淀粉颗粒之间。如何将淀粉颗粒间的差异性应用于玉米淀粉的理化性质的分析、鉴别,应用于交联淀粉糊液热稳定性的分析,化学取代、淀粉乳浓度、机械剪切速率、糊化温度等因素对淀粉糊液粘度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是提高玉米淀粉应用范围的重要基础,也对推动交联改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主要以直链淀粉含量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为目标,以具有基因多样性和颗粒多样性的玉米淀粉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结合图像分析、热力学分析、粘度分析、分子结构等对交联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在部分检测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拓宽和深化了交联改性的应用领域,改善了直链淀粉含量以及交联度的检测方法,同时改善了高直链玉米淀粉异形颗粒的分离提取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离、纯化高直链玉米淀粉中异形颗粒的方法,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交联反应的反应机理分析对比了几种不同的检测交联淀粉交联度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检测交联淀粉交联度的新方法——淀粉-碘法。以A、B、C叁种结晶结构的淀粉为原料制备了不同交联剂水平(0.01、0.05、0.1、0.5、1、5、10%)的交联淀粉,随着交联剂添加量的增加,更多的直链淀粉被交联到支链淀粉分子上,游离的直链淀粉减少。通过淀粉-碘法来表征改性淀粉交联度(原淀粉和交联淀粉的淀粉-碘复合物吸光度的差值和原淀粉吸光度的比值:CL%=(A-α)/A × 100%),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可以表征0.01%和10%的交联剂水平的交联淀粉的交联度,且操作简便、适用性广。第二部分,以玉米、蜡质玉米、马铃薯和蜡质马铃薯A、B晶型,普通和蜡质两种基因类型的四种淀粉为原料,以叁偏磷酸钠、叁聚磷酸钠为交联剂研究了淀粉-碘法在检测蜡质淀粉交联度方面的应用,同时研究了直链淀粉对交联反应效率(DE=CL%/RL,交联度和交联试剂的添加量的比值)的影响。研究发现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蜡质淀粉的交联反应效率较高,直链淀粉分子较短的A型结晶的淀粉的反应效率比B型结晶的低,淀粉-碘法也可应用于蜡质淀粉交联度的表征。交联反应对蜡质淀粉粘度的改变更为显着,如果需要更高的粘度,交联蜡质马铃薯淀粉应该是一个更有效的选择。此外,由于交联反应过程中破坏的氢键键能与生成的交联键键能的不同导致了原淀粉与其对应的交联淀粉之间的△H值的不同。对于普通淀粉来说,破坏的氢键的键能低于新构建的交联键的键能。第叁部分,本文分别研究了以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的交联淀粉的化学键的热稳定性和淀粉糊液粘度的稳定性。首先,研究了两种不同的交联剂(叁偏磷酸钠和叁氯氧磷)制备的交联淀粉中两种不同化学键(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支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过交联后的淀粉经过不同温度的水浴处理后其淀粉-碘复合物的吸光度随着水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经过沸水浴处理一定时间的交联淀粉的吸光度和原淀粉的吸光度相近,而经过高温处理后交联淀粉仍然可以保持完整的颗粒外形。结果表明交联淀粉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是热不稳定的,而支链淀粉-支链淀粉是热稳定的。其次,研究了直链淀粉含量、化学取代度、淀粉乳浓度、机械剪切速率、糊化温度等因素对交联淀粉糊液粘度稳定性的影响。直链含量较低的淀粉(蜡质淀粉)更易膨胀并迅速变成均一的淀粉糊液。随着交联剂添加量的增加,交联淀粉的粘度先增大后减小,在适当的糊化温度喜爱,原淀粉的峰粘度和终值粘度比95℃糊化的交联淀粉高。第四部分,主要以淀粉的颗粒差异性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用光学法测玉米淀粉直链淀粉含量的方法,并采用高温水浴协同酶处理分离纯化得到异形淀粉颗粒。首先,将同一样品的同一个视野分别在自然光和偏振光下拍摄图片,拍摄条件为200 ×、曝光时间为400 ms。并利用IPP 6.0处理图像并建立两个电脑程序分别计算自然光下淀粉颗粒投射在图片上的面积积分和偏光下淀粉颗粒的偏光强度积分,并将蜡质玉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设为0,建立方程式(ACIOD=IOD*/IA*IOD/IA/IOD*/IA*×100%)以计算其它玉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用国标法计算玉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理并和光学法进行拟合对比,得到Y=-1.433-0.146X+0.018X2(R2=0.9703)。然后,用沸水浴处理不同基因型的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两种高直链玉米淀粉)不同的时间(10、30、60 min),用两种淀粉酶(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协同处理并获得耐高温、耐酶解的异形淀粉颗粒。并对异形淀粉颗粒进行交联改性和高直链玉米原淀粉进行对比,异形淀粉颗粒在37℃的膨胀力较高直链玉米原淀粉及其交联淀粉的高,且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膨胀力也随之增加。这是因为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影响到了交联异形淀粉颗粒的膨胀力,一方面是交联反应在淀粉颗粒内部随机的在无定形区将两个淀粉分子经过“架桥”作用交联在一起从而抑制了淀粉颗粒的膨胀;另一方面是磷酸基团的加入导致淀粉分子的亲水性增加,这是由于磷酸基团带有多个负电荷而具有较高的亲水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7)

夏碧华,徐文强,王珂,黄启谷,孙小杰[4](2019)在《发泡反应对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交联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为基体,偶氮二甲酰胺为发泡剂,过氧化二异丙苯为交联剂,通过橡胶硫化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动态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悬臂梁缺口冲击试验机等对试样进行测试,并研究了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的发泡反应对其交联反应的影响及材料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加入发泡剂后,聚乙烯的交联反应呈现出黏度减小、交联度降低、力学性能减弱等现象;发泡反应对交联反应产生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9年02期)

吴新民,吴凡,王松,宋秋生[5](2018)在《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氯化聚乙烯橡胶及其水浴交联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氯化聚乙烯橡胶(CM),以二丁基二月桂酸锡(DBTDL)为硅烷水解缩合反应催化剂,研究外界环境与催化剂DBTDL存在方式对改性CM交联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改性水浴交联法是CM交联的有效方式,外界环境和催化剂DBTDL存在方式对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CM的交联反应影响显着。其中,CM体系中含有3份催化剂DBTDL的改性CM水浴交联反应速率较快,交联程度较好。(本文来源于《橡胶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廉芒芬[6](2018)在《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及其成膜时的自交联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因其性能优异且使用方便等特点,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各种自交联体系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目前应用较多的自交联体系是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N-羟乙基丙烯酰胺(HEAA)以及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己二酸二酰肼(ADH)叁种交联体系。对于NMA和HEAA,有些文献报道为高温自交联体系,而有些文献则将其在室温下使用,而且对于两者交联固化条件的差异基本未见报道;对于DAAM/ADH,尽管大家都将其作为室温交联体系应用,但是很少有人关注此体系的低温反应活性及乳液成膜的过程。为此,本论文分别采用NMA、HEAA、DAAM/ADH叁种交联单体合成了叁种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并研究了交联单体用量对乳液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以及成膜交联条件对乳胶膜性能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合成了 NMA用量从0到5%梯次变化的系列乳液,研究了 NMA用量对乳液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链转移剂十二硫醇对乳液聚合过程中NMA交联反应的影响,以及热处理对乳胶膜性能的影响。发现NMA在乳液聚合过程中就已经发生部分交联,热处理之后剩余未交联部分进一步交联;一定用量的链转移剂十二硫醇可以有效阻止聚合过程中NMA交联反应的发生,因此,NMA为高温交联单体,室温成膜的交联源自乳液聚合过程中的交联。2.合成了 HEAA用量从0到3%梯次变化的系列乳液,研究了 HEAA用量对乳液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以及热处理对乳胶膜性能的影响。发现HEAA在乳液聚合过程中不发生交联,室温下也不反应;HEAA是高温交联单体。3.合成了 DAAM用量从0到5%的自交联乳液,研究了 DAAM和ADH的用量对乳液和乳胶膜性能的影响,温度对交联反应的活性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并对乳液的成膜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DAAM/ADH为低温交联体系,-20℃条件下仍有一定的交联反应活性;成膜温度升高可以提高交联反应活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3)

盖艳娇[7](2018)在《分散剂交联反应制备碳化硅陶瓷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针对陶瓷胶态成型中存在的反应体系有毒、湿坯强度低、固化时间长等问题,提出了分散剂交联反应制备碳化硅陶瓷的新型直接凝固注模成型方法。采用聚乙烯亚胺作为分散剂,在pH=5-6添加0.2wt%的分散剂可以得到固相含量为50vol%,粘度为0.87Pa s的碳化硅悬浮体。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固化剂,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固化剂对碳化硅悬浮体粘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阐述了分散剂交联反应固化工艺的原位凝固机理。研究发现,在70oC的高温下,添加0.2wt%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碳化硅悬浮体的粘度在30min内上升至25 Pa s,可以实现其原位凝固。原位固化机理是由于高温下,固化剂可以与分散剂发生交联反应,使分散剂对碳化硅粉体颗粒的分散作用逐渐减弱,悬浮体的等电点发生偏移,zeta电位降低,悬浮体失去原有的静电空间位阻稳定,最终导致其原位凝固。通过分散剂的交联,反应产物可以在坯体中形成叁维网络结构,有效的提高坯体强度;制备的碳化硅坯体抗压强度为1.99MPa,较传统直接凝固注模成型制备的非氧化物陶瓷坯体有明显的提高。通过无压烧结和热压烧结,分别制备了相对密度为98.8%和99.3%,抗弯强度为720.34±71.42 MPa和753.93±67.89 MPa的碳化硅陶瓷。采用分散剂交联反应直接凝固注模成型工艺,可以制备高性能致密的碳化硅陶瓷,为先进陶瓷胶态成型工艺和非氧化物陶瓷的制备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4-10)

张萍[8](2018)在《废旧PVB膜片与MF树脂、CaCl_2·nH_2O的熔融交联反应及发泡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al,PVB)膜片被用作安全玻璃的夹层材料和太阳能光伏组件密封材料,由于上述行业的高速发展,PVB膜片边角废料随之大量产生。废旧PVB膜片无毒、无味,依然具有优良的绝缘性、耐寒性、耐光性和抗冲击性能等,对其进行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且能够产生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本论文分别采用叁聚氰胺甲醛(melamine-formaldehyde,MF)树脂与水合氯化钙(CaCl_2·nH_2O)作为交联剂,通过转矩流变仪及双辊开炼机与废旧的PVB膜片进行反应性熔融共混,研究了共混条件及原料配比对PVB交联结构、力学性能、流变行为和热性能的影响;考察PVB/MF交联材料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胀情况,进而探究PVB膜片的溶度参数;考察PVB/CaCl_2交联材料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以探究其解交联能力。再通过双辊开炼机将交联剂、发泡剂4,4-氧代双苯磺酰肼(OBSH)与废旧PVB膜片在较低温下共混,进一步经高温发泡而制得PVB发泡材料,分别考察发泡剂与交联剂的种类、含量对发泡材料泡孔形貌、力学性能、密度、硬度及发泡倍率的影响,初步考察了部分PVB发泡材料的吸附及缓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在转矩流变仪中可以实现废旧PVB膜片和MF树脂的熔融交联反应,并且PVB膜片与MF树脂形成的交联网络结构较为完整,在溶剂中只溶胀不溶解,通过平衡溶胀法可获知PVB/MF交联材料的溶度参数为12.1(cal/cm~3)~(0.5)。(2)利用双辊开炼机可以实现废旧PVB膜片与CaCl_2·nH_2O在非液相条件下的配位交联反应,随着交联剂CaCl_2·nH_2O含量的增加,PVB/CaCl_2交联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提高;在断裂拉伸应变保持不降低的前提下,交联材料拉伸强度与撕裂强度最高分别可达31.4 MPa和119.4 kN/m,相较废旧PVB膜片分别增加40%和83%。(3)PVB/CaCl_2交联材料在常温下与溶剂作用极易发生解交联,在DMF、环己酮溶剂中全部溶解。(4)两种交联剂均能改善PVB的发泡性质,使其泡孔减小且分布较为均匀,其中CaCl_2·nH_2O比MF的效果更好。(5)在PVB/CaCl_2发泡体系中,当CaCl_2·nH_2O含量为0.5 wt%时,控制OBSH含量不同可得到高发泡材料及低发泡材料。低发泡材料的压缩性能较好,吸收能量的能力较强;高发泡材料对植物油等的吸附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4-01)

卓倩,杨文卿,曹长林,陈荣国,钱庆荣[9](2018)在《丁腈橡胶/硫酸高铈复合材料的配位交联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水合硫酸高铈(Ce(SO_4)_2·4H_2O)为配位交联剂,采用原位法制备丁腈橡胶(NBR)/Ce(SO_4)_2·4H_2O复合材料,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溶胀平衡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硫化仪和万能试验机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e(SO_4)_2·4H_2O与NBR发生了配位交联反应,配位硫化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14.4kJ/mol;NBR/Ce(SO_4)_2·4H_2O硫化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Ce(SO_4)_2·4H_2O起配位交联和补强填充的作用。配位交联硫化体系具有配方精炼、工艺简单的优点,在特定领域将配位交联NBR替代传统共价交联NBR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06期)

胡涵昌,董霞,唐文君,姚金龙,何瑾馨[10](2018)在《多元羧酸分子结构对交联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4种分子结构不同的多元羧酸,以相同的工艺对棉织物进行免烫整理。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分子模拟,依据多元羧酸与棉织物的反应机理,探讨了影响棉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多元羧酸分子结构因素。结果表明,尽管交联度比丁烷四羧酸(BTCA)低,但是环戊烷四羧酸(cis-CPTA)和环己烷六羧酸(cis-CHHA)的刚性结构能赋予棉织物更好的免烫整理效果。丙叁酸(PCA)虽然分子体积小,易于向纤维内部扩散,但由于交联尺度不及丁烷四羧酸,因而难以赋予棉织物良好的折皱回复性能。因此,分子体积大小适中、交联尺度合适且具备一定的刚性,是高性能多元羧酸类交联剂的必备条件。(本文来源于《印染》期刊2018年01期)

交联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马铃薯淀粉和蜡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干热处理、湿热处理和交联反应对其进行变性处理,并对比研究叁种处理方式对不同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在pH=7、温度为110℃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干热处理(0.5 h-2.5 h),结果表明干热处理对两种淀粉在结构和理化性质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原淀粉颗粒表面光滑,随着干热时间的延长,马铃薯淀粉的形貌和偏光十字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蜡质马铃薯淀粉表面出现了凹坑,部分颗粒十字中间出现空洞;干热处理使得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都增大;一方面,干热处理使淀粉结构疏松,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直链淀粉链与碘形成单螺旋络合物的能力,两种作用相结合导致干热处理对两种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大;干热处理使两种淀粉的晶型均由B向A转化,结晶度逐步减小,但是对蜡质马铃薯淀粉的影响较马铃薯淀粉的大;干热处理降低了两种淀粉的糊化温度,糊化焓值也在随着干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马铃薯淀粉的峰值黏度随着干热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而蜡质马铃薯淀粉的峰值黏度随着干热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大,另外变性处理后的样品热糊稳定性差,抗剪切能力变差;马铃薯淀粉的RS含量高于蜡质马铃薯淀粉的,干热处理增强了两种淀粉消化性。两种淀粉在25%的水分下于100℃、110℃、120℃、130℃和140℃下反应2.5h,进行湿热处理反应,研究发现湿热处理后的部分马铃薯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现象,而部分蜡质马铃薯淀粉则出现凹坑和破碎现象,偏光十字均有部分减弱;湿热处理使马铃薯淀粉颗粒难以膨胀,膨胀度和溶解度均有大幅下降,湿热处理后的蜡质马铃薯淀粉虽然也难以膨胀,但在95℃时颗粒大幅度膨胀并溶解,使得此时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均高于原淀粉;湿热处理使两种淀粉的晶型均由B晶型转向A晶型,结晶度逐步减小,但马铃薯淀粉更耐湿热处理;湿热处理提高了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了淀粉的峰值黏度,但马铃薯淀粉变化幅度却比蜡质马铃薯淀粉的变化幅度大,崩解值和回升值都在降低,说明其耐剪切力增强,稳定性增大;湿热处理降低了两种淀粉消化性,但蜡质马铃薯变化幅度更大。为了对比研究物理变性和化学变性对两种淀粉的影响,添加了占淀粉干基质量的0.01%-3%的交联剂(叁偏磷酸钠:叁聚磷酸钠=99:1)。研究发现交联反应并未对马铃薯淀粉和蜡质马铃薯淀粉的表面结构和偏光十字造成明显的影响;随着交联剂添加量增加,淀粉的沉降积先和原淀粉的沉降积相差不大,而后逐渐减小,交联度是和沉降积负相关的;在交联剂添加量较低时,其膨胀度和溶解度和原淀粉相差不大,增大交联剂的添加量时,溶解度和膨胀度大幅度降低;交联反应均降低了两种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交联反应并未改变淀粉的晶型,相对结晶度变化不大;交联反应使淀粉的起糊温度有所升高,糊化焓降低,而峰值黏度出现先升高后下降而后不糊化现象,在低交联度时峰值黏度升高,高交联度时峰值黏度下降,此趋势和干热处理相同,而湿热反应就如同高交联反应;交联反应对马铃薯淀粉的消化性影响不大,却降低了蜡质马铃薯淀粉的消化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联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娇.美拉德蛋白交联反应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J].橡胶参考资料.2019

[2].刘珂.热处理、交联反应对马铃薯淀粉性质的对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寇婷婷.直链淀粉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夏碧华,徐文强,王珂,黄启谷,孙小杰.发泡反应对线型低密度聚乙烯交联反应的影响[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9

[5].吴新民,吴凡,王松,宋秋生.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氯化聚乙烯橡胶及其水浴交联反应的研究[J].橡胶工业.2018

[6].廉芒芬.自交联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及其成膜时的自交联反应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7].盖艳娇.分散剂交联反应制备碳化硅陶瓷及其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8

[8].张萍.废旧PVB膜片与MF树脂、CaCl_2·nH_2O的熔融交联反应及发泡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8

[9].卓倩,杨文卿,曹长林,陈荣国,钱庆荣.丁腈橡胶/硫酸高铈复合材料的配位交联反应研究[J].材料导报.2018

[10].胡涵昌,董霞,唐文君,姚金龙,何瑾馨.多元羧酸分子结构对交联反应的影响[J].印染.2018

论文知识图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分子内链转...双邻苯二甲腈树脂固化过程中异吲哚啉...样品的AFM表面形貌水性UV聚合物的空间交联结构废渣不同添加量对低温柔度影响树枝状高分子60-63的结构图

标签:;  ;  ;  ;  ;  ;  ;  

交联反应论文_王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