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安岳642350)
【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比较组,两组采用不同的穿刺置管术,比较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6.7%、6.7%,显著优于比较组的86.7%、2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穿刺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B超引导;静脉穿刺置管术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032-02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linicaleffectofultrasound-guidedaxillaryveincatheterization.Method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60casesofaxillaryveinpunctureandcatheterizationofpatientsastheresearchobject,andrandomlypidedintoexperimentalgroupandcomparisongroup,twogroupswithdifferentpunctureoccurred,thesuccessrateofpunctureandcomplicationswerecompared.ResultThesuccessfulrateandcomplicationrateofthestudygroupwere96.7%and6.7%respectively,which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ofthecomparisongroupof86.7%,23.3%,andP<0.05,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ConclusionUndertheguidanceofBultrasoundguidedaxillaryveinpuncture,thesuccessrateofpunctureishigh,and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islowafterthepuncture,soitisworthyof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Bultrasonicguidance;Venipuncturecatheterization
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在背阔肌下缘处,由肱静脉延续而来,至第一肋骨外侧缘处向上续于锁骨下静脉[1]。腋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到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途径。本文通过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了简要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实施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比较组,每组各30例。比较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46.5±1.5)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45.8±1.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右测腋静脉入路穿刺,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建立静脉通道,肌注咪唑安定5mg,患者呈仰卧位,剔除腋毛并消毒皮肤,铺无菌巾,比较组采用颈内静脉盲穿置管术,手术医师根据经验,取锁骨中线下5cm,再往外2cm,与皮肤呈30~45°或绷紧腋窝皮肤,将左手食指放在腋动脉博动最强点,做好标记,用利多卡因在标记处进行局部麻醉,针尖刺入皮肤后注射器带负压,穿刺进针角度呈45°,针尖指向患者的内后方,边进针边回抽,抽到注射器顺利回血,左手固定针体,右手送入引导钢丝约20cm,退出穿刺针,送导管12~13cm,退出导引钢丝,用肝素水封管,固定导管,贴保护膜;实验组则采用B超引导腋静脉穿刺置管术,超声探头消毒,探头涂上耦合剂并罩无菌保护套,探头在腋顶部下方4~6cm臂侧处横切面上找到腋静脉的位置,确定腋静脉的走向和深度,将探头转为纵切面,明确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穿刺点周围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皮肤表面再次涂布碘伏溶腋代替无菌耦合剂,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针。穿刺及置管方法同上比较组,穿刺置管成功共经超声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缝合固定导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30例比较组患者中,有26例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实验组患者中,有29例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7%,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优于比较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比较组中,2例血肿,2例误碰神经,3例误穿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实验组中,1例血肿,1例误穿动脉,无误碰神经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比较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所示。
表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3.讨论
超声能够清晰的显示人体内部组织结构,超声波的指向性能够对病变进行相当准确的定位,而且能实时观察组织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其准确性和安全性是其他影像手段不可比拟的。超声引导穿刺,就是在实时超声影像的监视和引导下,避开重要脏器及较大的血管神经,将穿刺针准确地穿入病变组织内进行治疗或通过吸出、切割出少量细胞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穿刺后还能立即对穿刺部位及穿刺路径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出血等现象,用最短的时间加以处理,避免引起更加严重的并发症[2]。腋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到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途径,具有以下优点:①腋静脉位置固定,成功率高;②位于锁骨下方,发生损伤时容易压迫止血;③穿刺途径有肋骨阻挡不担心误穿胸内脏器;④穿刺全程在胸壁外,深度不超过胸膜顶不易造成血胸气胸;⑤腋静脉与腋动脉之间有前斜角肌不易损伤动脉;⑥左右腋静脉均可穿刺。
本次实验中,比较组采用传统静脉定位穿刺置管术,实验组则采用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比较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嵩,王健,等.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05:516-518.
[2]罗毅,黄振宇,等.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3,04:765-768.
[3]谭永实,马媛媛,吴志峰.探讨彩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07):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