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配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式,折页,后景,玉米,叹词,修饰语,籽粒。
组配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谊生[1](2019)在《“很/太+名/动”的形化模式与演化机制及其表达功用——兼论程度副词在相应组配中的四种功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太+名/动"形化的临界模式,包括述谓分布与陈述功能、程度促发与性状凸显、功能稳定与分化固定。演化的机制主要有相邻句位与和谐变换、转喻过渡与隐喻投射、高频类推与重新分析。表达功效主要包括效果的形象化、配合的协调化、用法的构式化。(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9年05期)
郭攀[2](2018)在《“情理组配”表述模式及相关叹词、语气词方面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过程视角"混整性情绪义→分解了的情绪、理性交织义→弱化了的分解性情绪义"的表述模式"情绪词·理性说明语-语气词"即是"情理组配"模式。它具有模式化、人性化、普遍化等多方面特征。以"情理组配"模式研究为基础,文章就叹词、语气词方面一些难决的问题重新展开研究,并得出一些新的结论:非情绪词性质语言单位情绪词化的机制为"位于或趋近‘情绪词·理性说明语-语气词’中‘情绪词’和‘语气词’典型组配位置且意义呈现出情理二方向摇摆的端倪→组配位置性同化"。情绪词化之后的语法功能为"组配",语义功能为表示情绪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8年04期)
徐姗姗,余方敏[3](2018)在《汉英时间词“前/ago/before”的组配模式与句法特征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BNC和CCL语料库,对比研究汉英"前/ago/before"的组配模式和句法特征的异同。研究发现:1)"前/ago/before"同于"时段+前/ago/before",异于"时点+前"和"before+时点";2)"前/ago/before"能充当时间状语;3)句法位置存在异同,"时段+前/ago"可在句首、句中或句末,而"时点+前"少在句末,"before+时点"多在句末。(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9期)
郝琳[4](2018)在《反喻性“A不是B”句的语篇模式和信息组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喻性"A不是B"句作为一种否定形式的隐喻句,在结构和语义上都体现出依附性。与其带有的低及物性特征相匹配,在具体语篇中用作后景,特定的语用条件下也可以充当前景。不同功能的语用分工对应于语篇组织模式的变化,语篇组织模式体现了话语编制者对多种信息整合方式的充分利用,是信息包装策略的有效实施和具体阐释。(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8年02期)
郭庆辰,张义荣,康浩冉,刘宗凯,刘洪泉[5](2016)在《美国玉米种质的引进、选系及组配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展示了美国玉米种质在中国近期玉米品种更新换代中的作用,以及形成的中外种质结合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从侧面回顾了中国玉米育种在利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外来种质资源过程中的经历和困惑,从实践的角度提出探讨和辨析外来种质血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讨论了在籽粒机收为育种目标的主题下,土×土、土×洋、洋×洋和土/洋×土/洋杂交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探讨了亚群(亚系)间杂种优势模式在实现早熟坚杆耐密型品种选育中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6年11期)
李占炳[6](2013)在《类型学视角下的定语组配模式研究——以形容词、指别词、数词、领属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考察了形容词A、指别词D、数词Num、领属语G前后置于N逻辑上的16种组合模式在实际语言(283种)中的分布情况,并从功能角度对分布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解释。研究表明,由于某些特定动因在不同基本语序的语言中所发挥的作用程度并非都一样,如OV语言比VO语言对可别度原则更敏感,而语义靠近原则在VO语言中比在OV语言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完全相和谐组配模式与完全优势组配模式并非都是分布频率最高的模式。(本文来源于《东方语言学》期刊2013年01期)
周忠眉[7](2012)在《基于最大频繁all-confidence模式的二次挖掘探讨药物模式组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方剂学难点和重点课题之一.利用all-confidence度量,挖掘最大频繁all-confidence模式.提出基于最大频繁all-confidence模式的二次挖掘方法,挖掘药物模式之间的组配规则,从而探寻药物模式之间的组配规律,辅助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并为临床组方提供规则参考.首先给出最大频繁all-confidence模式等相关的概念,其次给出基于最大频繁all-confidence模式的二次挖掘方法,最后在方剂数据库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最大频繁all-confidence模式的二次挖掘能有效挖掘大量药物模式之间的组配规则,有利于药物模式之间组配规律的探寻.(本文来源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刘鹏[8](2012)在《“知道”与“多(么)”的感叹组配模式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动词"知道"为基础衍生出的多种语用标记形式都可以与"多么~"感叹结构搭配,但产生明显不同的语用效果。"你知道"强调谈话双方之间的"同",以拉近人际距离;"(你)不知道"则突出信息共享度低,使整个句子感叹语气更浓;"(你)要知道"引导的感叹句用来对前述的观点进行解释、说明;"知道"的不同疑问式则用来提醒听话人对后续感叹句内容的重视。各种模式尽管使用频率不同,但都具有很强的"互动主观性",体现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2年09期)
陈易[9](2012)在《英汉动结式中“V+R_(AP双)”组配模式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聚焦在范畴化原型理论框架下,对比分析英汉动结式中动词和双音节形容词补语的组配模式及其制约问题,尤其关注英汉动结式中双音节形容词做补语的语义选择性限制异同及其缘由。本研究致力于解决以下叁个问题:(1)哪些双音节形容词可以进入英汉“V+R_(AP双)”动结式?(2)哪些动词可以进入英汉“V+RAP双”动结式?(3)英汉“V+R_(AP双)”动结式组配制约存在哪些异同且原因何在?研究发现:第一,英汉语中能够进入动结式“V+R_(AP双)”的双音节形容词均受到[±生命性],[±自控性],[±自发性],[±褒义性]四种语义限制。第二,英汉语中能够进入动结式“V+R_(AP双)”的大部分动词都具有持续性。第叁,英汉动结式中“V+R_(AP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表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并非所有双音节形容词与动词组配成为动结式;其次,两种语言中某些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动结式组配能够做到一一对应。第四,英汉动结式中“V+R_(AP双)”之间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形容词及动词语义制约和范畴模式上。首先,英语中双音节颜色形容词及拟声词能够进入动结式,而汉语中这两类词均不能够进入动结式;其次,英语中能够进入动结式的双音节形容词不具备褒义趋势,而汉语中这种趋势极其显着;最后,英语双音节形容词的范畴模式较简单,相比之下汉语双音节形容词形容词的句法范畴模式较为复杂。总之,英汉动结式“V+R_(AP双)”组配模式的共性与个性的缘由如下:首先,取决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法总是从基本范畴出发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因此,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是双音节形容词使用频率低,单音节形容词使用频率高,使得单音节形容词成为动结式补语的形容词中的典型成员,具有原型性,而双音节形容词成为边缘成员,具有边缘性;其次,相较于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语义更具体,语义容量缩小,范畴层次更高,其句法组配能力相应更呆板;最后,取决于英汉两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取向。(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2-01-10)
李剑锋,邓毅,王晶,马春敏,范金红[10](2011)在《基于折页模式与折页单元组配关系的折页机工作效能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折页模式的描述格式,根据印张折痕的位置关系及变向特性对折页模式进行了分解,将复杂折页模式分解为了一系列平行折的顺次组合。结合平行折研究了折页模式与折页单元之间的组配关系,归纳了折页模式与折页单元的组配规则。以JDF定义的85种常用折页模式为参照,提出了一种基于折页模式与折页单元组配的折页机工作效能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1年15期)
组配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程视角"混整性情绪义→分解了的情绪、理性交织义→弱化了的分解性情绪义"的表述模式"情绪词·理性说明语-语气词"即是"情理组配"模式。它具有模式化、人性化、普遍化等多方面特征。以"情理组配"模式研究为基础,文章就叹词、语气词方面一些难决的问题重新展开研究,并得出一些新的结论:非情绪词性质语言单位情绪词化的机制为"位于或趋近‘情绪词·理性说明语-语气词’中‘情绪词’和‘语气词’典型组配位置且意义呈现出情理二方向摇摆的端倪→组配位置性同化"。情绪词化之后的语法功能为"组配",语义功能为表示情绪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配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张谊生.“很/太+名/动”的形化模式与演化机制及其表达功用——兼论程度副词在相应组配中的四种功用[J].汉语学习.2019
[2].郭攀.“情理组配”表述模式及相关叹词、语气词方面的问题[J].华中学术.2018
[3].徐姗姗,余方敏.汉英时间词“前/ago/before”的组配模式与句法特征对比研究[J].戏剧之家.2018
[4].郝琳.反喻性“A不是B”句的语篇模式和信息组配[J].汉语学习.2018
[5].郭庆辰,张义荣,康浩冉,刘宗凯,刘洪泉.美国玉米种质的引进、选系及组配模式探讨[J].分子植物育种.2016
[6].李占炳.类型学视角下的定语组配模式研究——以形容词、指别词、数词、领属语为例[J].东方语言学.2013
[7].周忠眉.基于最大频繁all-confidence模式的二次挖掘探讨药物模式组配规律[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刘鹏.“知道”与“多(么)”的感叹组配模式考察[J].文学界(理论版).2012
[9].陈易.英汉动结式中“V+R_(AP双)”组配模式对比研究[D].宁波大学.2012
[10].李剑锋,邓毅,王晶,马春敏,范金红.基于折页模式与折页单元组配关系的折页机工作效能分析方法[J].包装工程.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