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医源性原因与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杨晨,杜厚坤,张囡囡[1](2021)在《多腔多囊式皮试液配制装置改进研究》文中认为临床应用抗生素需要进行皮肤敏感试验。传统皮试液配制过程具有过程较为烦琐、效率低、浓度不准等问题。本文对试验装置进行了适当合理的改进设计,使用专用四腔四囊袋,以求提高配制效率、提升皮试液精准度,为临床一线应用抗生素实践提供依据。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性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2](2021)在《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文中指出腹腔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诊治涉及外科、重症医学、感染、检验、临床药学等多个学科,包括局部病灶处置、病原学检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因感染导致的全身各系统异常状况纠正等过程,具有特殊性及复杂性。本共识参考国内外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经验,以问题为导向,以循证为基础,对急性阑尾炎、上消化道穿孔、下消化道穿孔、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重症急性胰腺炎、胰瘘、胆瘘、吻合口瘘、内镜诊治后消化道穿孔等外科常见腹腔感染的诊断、病原学检测、外科及抗菌药物治疗等临床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并根据证据等级提出诊治相关的推荐意见,旨在规范外科常见腹腔感染的诊疗行为,在临床决策、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及指导,以提高诊治水平并改善患者预后。
衣首静[3](2020)在《泰安渿河中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传递规律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杆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其数量庞大,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引起人和动物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临床上,β-内酰胺类药物被作为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的重要选择,其滥用致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大肠杆菌的出现,其耐药性强,且耐药基因能够由质粒介导发生水平传递,因此,其危害值得关注。水环境作为耐药基因获得、传递及储存的理想环境,同时,水也是其污染源头、载体及抗菌药物滥用的承担者;人类开放性伤口一旦通过与水体接触被水中产ESBLs菌株感染,将导致预防和治疗上的极大困难,因此,其研究意义不容小觑。城市河流是贯穿城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河流水环境以及水质情况,对维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为调查城市河流-泰安市渿河(贯穿城区)中产ESBLs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耐药性及其耐药性传递规律。于2018年3-5月,从泰安地区城市河流-渿河,采集272份河水样品,通过药物筛选培养基培养,PCR扩增,双纸片表型确证试验,分离鉴定产ESBLs大肠杆菌;通过平板凝集试验对其进行特定血清型O157:H7检测。选取当地人医兽医临床常用的14种药物,采用Kirby-Bauer法测定耐药表型;利用PCR技术对16种耐药基因及I类整合子进行检测。采用PCR技术进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分型(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确定其分型情况,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比对分析。通过接合试验,探究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传递规律。本研究共分离了88株产ESBLs大肠杆菌,阳性率为32.4%,未发现O157:H7特定血清型。耐药表型结果显示,菌株多重耐药率为59.1%,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均为10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1.1%;耐药基因检测出blaTEM、qnrS、AacC2、aac(6’)-Ib-cr、oqxA、OXA、AacC4阳性,携带率分别为94.3%、33.0%、29.5%、12.5%、11.4%、6.8%、5.6%,高达97.7%的菌株携带耐药基因,59.0%的菌株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耐药基因;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26.1%,包含7种不同的基因盒结构。其中,dfrA17-aadA5阳性率最高为13.6%,dhfrA12-aadA2、dfr17-aadA5携带率为3.4%,dfrA12-aadA2携带率为2.2%,dhfr12-aadA2、aadA5、dfrA27-aadA16携带率为1.1%。MLST分型检测出47种ST型,其中包含4个克隆复合群(clone complex,CC),ST38为主要分型占13.6%,并发现ST131两株;ERIC-PCR将88株菌分为51个基因型。接合试验结果显示,接合率为83.0%(73/88),72.6%(53/73)的接合子耐药谱变窄,4.1%(3/73)的接合子耐药谱变宽,11.0%(8/73)的接合子耐药谱未改变,12.3%(9/73)的接合子丢失一种或多种耐药表型并获得一种或多种耐药表型,接合后,接合子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头孢噻吩的耐药率仍较高;供体菌所携带的七种耐药基因均发生了水平传递,blaTEM、OXA、qnrS、oqxA、AacC2、AacC4、aac(6’)-Ib-cr耐药基因转移率分别为84.9%、100%、45.8%、62.5%、61.9%、33.3%、62.5%。本研究首次完成了泰安市城市河流-渿河中产ESBLs大肠杆菌流行情况调查,并对其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转移情况进行了探究,发现河流中产ESBLs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可发生水平传播,对城乡居民具有警示作用,对规范和限制抗生素使用及当地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对维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具有参考意义。
王文娟,李承新[4](2019)在《药物诱导性荨麻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物诱导性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的因药物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诱发的疾病,临床中需依据详细的病史、准确的药理知识以及体内外实验进行辅助诊断。该病最常见的诱发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破伤风抗毒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等。由于我国传统医疗的特点,中成药诱发该病的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治疗首先是停用可疑致病药物,轻中度反应口服抗组胺药物即可,而重度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则需要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组胺药物等联合治疗。明确致敏药物并尽可能避免再次使用同类及交叉反应药物是预防治疗的关键。
王蕾[5](2019)在《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文中指出犬中耳炎(Canine Otitis Media)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耳道感染,严重时会影响患病犬的听力。由于不同地区犬中耳炎病原菌的分布不同,使临床用药缺乏针对性。因此,本实验调查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病的发病情况,采集病犬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每株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确定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病原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同时对典型临床病例进行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筛选治疗方案,为本地区犬中耳炎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石河子地区4个动物医院接诊的96例中耳炎患病犬进行发病情况调查,主要通过问诊和现场调查患病犬的年龄、患病时间、品种、性别和单双耳的发病情况等,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无菌采集病犬中耳分泌物进行培养,分离,对培养的细菌进行病原学、生化鉴定及PCR鉴定,并对病原菌进行1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合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患犬中耳炎典型病例采用对因与对症的治疗方案,记录并观察治疗结果。结果: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发病情况与患病犬的品种、年龄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多个年龄和品种的犬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中耳炎,低于3岁的犬发病率较高,7岁以上犬的发病率比较低。38月份是犬中耳炎的高发病时间,122月份的发病率较低;在品种上,长毛犬、趴耳犬及耳道狭窄的犬较其他品种的犬易发生中耳炎;犬中耳炎发病常表现为双耳同时发病,单侧耳道发生的情况偏少。此外,中耳炎的发生与性别无关。在该研究中共分离出112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得到48株,占总的分离菌株数的42.8%,其次是链球菌32株,占28.6%,18株假单胞菌占16.1%,大肠杆菌14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2.5%。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主要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阴性病原菌主要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4种菌都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在10例临床病例的治疗中,根据病因不同,采取了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4例经诊断为犬耳螨与细菌性中耳炎混合感染病例,使用组方(1)包括福来恩驱虫滴剂配合犬耳净(主要成分庆大霉素等)等药治疗;6例经诊断为细菌性中耳炎病例,组方(2)使用的是氟苯尼考甲硝唑滴耳液,9例患病犬都痊愈。结论:本地区犬感染中耳炎的优势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的优势菌对氟苯尼考、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经典型病例治疗,使用犬耳净、氟苯尼考甲硝唑滴耳液等药物取得良好的疗效,试验结果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李成君[6](2018)在《痰火方治疗热证型脑梗死并发肺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痰火方治疗热证型脑梗死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观察痰火方对热证型脑梗死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改善情况,NIHSS评分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影响,探讨痰火方治疗热证型脑梗死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药治疗热证型脑梗死相关性肺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青岛市黄岛区中医院和海慈医疗集团脑病科住院患者64例,对照入选标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原则,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33例,治疗组患者31例。对照组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4)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火方口服或鼻饲。两组治疗时间均以14天为疗程。临床试验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肺炎相关指标(T、WBC、CRP、PCT)、NIHSS评分及肝肾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改善率为93.55%,对照组改善率为84.8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组间比较,P=0.003<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改善: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组内比较,两组P=0.000<0.01,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组间比较,P=0.02<0.05,两组之间有差异,且治疗组积分(9.03±6.37)低于对照组(13.18±7.48),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3.NIHSS评分: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组内比较,P=0.000<0.01,说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组间比较,P=0.56>0.05,说明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没有差异,但治疗组(6.29±3.41)低于对照组(8.06±3.67),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4.肺炎相关指标:在肺炎相关指标(T、WBC、CRP、PCT)方面,对照组PCT、T、WBC和CRP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0<0.01,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治疗组T、WBC、CRP、PCT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00<0.01,说明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以上表明两组经治疗后肺炎相关指标(T、WBC、CRP、PCT)均能好转,但两组治疗后WBC、CRP、T、PCT组间比较无差异,说明两组经治疗后疗效相当。5.药物安全性:两组治疗前后ALT、AST、BUN、Cr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两组对肝、肾功能均无产生明显影响。结论:痰火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提高热证型脑梗死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肺炎相关指标。
李广秋,袁建喜[7](2018)在《输血超敏反应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输血是临床急救和防止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随时都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可能。本文对输血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概况、病因学、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研究表明,血浆蛋白及血浆蛋白衍生物的输入、血小板输注、过敏体质和特应原是输血超敏反应的重要病因学;该反应的病机可分为经典Ig E介导和其他机制(非Ig E抗体)介导的输血类过敏反应;发生反应后应立停输血,使用生理盐水通畅静脉输液,使用抗组织胺药物缓解反应程度。深入研究发生机制,开发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对减少发生率、提升诊断率,改进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查大慧[8](2018)在《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构建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护理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提供工具。应用指标体系评价护理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护理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现状,探索护理人员在实施安全注射中的薄弱环节,为管理者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规范性,促进临床安全注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一:构建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22名护理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并分析他们对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所应包含具体内容的意见与建议,在半结构式访谈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形成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进而对来自于全国各地的18名护理管理专家、护理教育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为便于管理者使用,制订《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分表》。研究二:检验《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分表》的信、效度,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甲医院及某二甲医院护理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结果研究一: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专家的意见达到一致。两轮函询的专家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00%、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23、0.919。第二轮函询一级、二级、三级指标(观测点)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3、0.202、0.278(P<0.01)。最终形成涵盖“保障患者安全”、“保障护士安全”、“保障公众安全”三个维度,包括三级结构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观测点)21项。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制订了《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分表》。研究二:关于《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分表》的信、效度检验,经逻辑分析显示,评分表的内容效度良好;重测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评分表的重测信度较高(r=0.788,P<0.01);评定者间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评分表的肯德尔和谐系数W值为0.93,x2值为8.37,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对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甲医院及某二甲医院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总分为(34.89±3.30)分;“保障患者安全”维度总分为(25.59±2.52)分,“保障护士安全”维度总分为(5.82±1.73)分,“保障公众安全”维度总分为(3.48±0.59)分;三级指标(观测点)中得分较高的项目为“Ⅲ-19避免发生锐器伤;若发生锐器伤按照锐器伤处理流程处置”(1.99±0.16分)、“Ⅲ-12选择合适注射部位”(1.97±0.21分)、“Ⅲ-9查对医嘱正确”(1.97±0.17分),得分较低的项目为“Ⅲ-4配置药液前和(或)注射前、后进行手卫生”(0.98±0.78分)、“Ⅲ-10注射前、中、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腕带信息”(1.21±0.42分)、“Ⅲ-17禁止双手回套针帽,若必须复帽,应使用单手技术”(1.24±0.95分)。结论1.构建出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并制订了《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分表》,评分表的信、效度良好,为科学评价护理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提供了依据。2.对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甲医院及二甲医院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在实施注射中,“手卫生”、“锐器伤预防”及“查对”为薄弱环节,提示管理者应提高重视并加大力度改进,以规范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提高临床安全注射质量。
高峰[9](2017)在《论因果关系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的适用》文中研究说明医疗损害鉴定概念的提出与《侵权责任法》中规定医疗损害责任有密切关系,启动医疗损害鉴定是法官解决审判中遇到专业性问题的主要方法。鉴定意见经常成为法官裁判的最重要证据,医疗损害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往往是专业鉴定中的难点。论文运用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选择医疗损害鉴定案例,从法律和医学两个角度对鉴定中因果关系判定规则进行研究。医疗损害鉴定中因果关系是事实因果关系,判定规则应选用必要条件规则、重要因素规则、盖然性规则。医疗损害鉴定不是纯粹的事实因果关系鉴定,医学鉴定专家也有自已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判断,虽然法律因果关系是法官判决的范畴,法律因果关系中“法规目的说”、“可预见说”等理论为法官的适用,但是,最终还是要从医学专业角度来指出法规目的指向内容和合理医生应当预见的损害范围。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应当清晰的表述鉴定专家的分析推理过程和定责理由。通过法庭质证,为法官公平有效率的整体考量和裁判提供依据。本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是对两大法系侵权行为法中因果关系理论的梳理,归纳因果关系的功能,分析医疗侵权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特点。第二章内容是医疗损害鉴定中因果关系类型化实证,厘清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的作用机制和逻辑关系,主要有简单因果关系、共同因果关系、连锁因果关系、助成因果关系。第三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医疗损害鉴定中事实因果关系判定规则的选用注意事项。检讨鉴定中适用法律因果关系理论的可能性和应把握的原则。此外,对鉴定分析意见中出现的过错代替因果关系、超委托范围鉴定、不当选用因果关系认定规则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对策。
郭建[10](2017)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学技术化的加深和医学专科化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越发凸显。医疗上的"高消耗和低效益",医疗服务费用急剧攀升,而医疗品质却在逐渐下降,医务人员的工作越来越忙、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却越来越少等,这一切让很多人对现代医学产生了质疑,也使现代医学的发展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和危机。现代医学技术异化问题不仅是我国医疗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本研究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考察了临床医学实践中常见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具体事例,例如诊断指标的数字化和过度客观化、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现象、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抗生素滥用、精神科药物滥用、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手术的过度使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以及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等,并深度解析了由异化而带来的危害,如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医疗辐射暴露、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物化、医学边界模糊、医学主体变更、医生综合判断能力下降、女性生育自主权的剥夺等,从而体现出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第二部分,本研究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技术哲学和生物医学等多学科,运用技术异化理论、社会建构论、唯物辩证法、利益理论、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等多种理论,具体从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深入探讨了现代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分,本研究从技术控制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想中汲取营养,在生态学和系统观的启发下,在理论层面探索出若干条应对和预防医学技术异化的方法或策略。本研究认为医学技术异化既具有自发性,又具有人为性,自发性的异化现象由医学技术的反自然性、价值负载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所决定,技术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医学技术异化现象是医学技术化的一个必然后果,而人为性的异化现象又告诉我们医学技术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或消除。医学科技的主体是人,任何技术如果忽视人类的个性,丧失了真正为人类服务的本质,只追求单向度的技术目标,就会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探讨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哲学层面反思其消解的路径,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医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本质,完善医疗改革顶层设计,也可以规范医学技术的合理使用,稳步推动医学科技的健康发展。
二、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医源性原因与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医源性原因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多腔多囊式皮试液配制装置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分析 |
1.1 抗生素应用现状 |
1.2 抗生素所致过敏反应 |
1.3 抗生素应用规范 |
2 材料与方法的改进 |
2.1 所需用物 |
2.2 装置介绍 |
2.3 配制方法 |
3 改进方式优点分析 |
3.1 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
3.2 操作便捷,浓度精准 |
3.3 降低玻璃微粒污染 |
3.4 节约成本,现配现用 |
4 未来展望 |
5 结语 |
(3)泰安渿河中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传递规律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大肠杆菌基本概况 |
1.2 抗生素 |
1.2.1 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
1.2.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1.3 耐药性 |
1.3.1 耐药性分类 |
1.3.2 耐药机制 |
1.3.3 抗性基因的转移特点 |
1.4 ESBL定义与类别 |
1.4.1 ESBL类别 |
1.4.1.1 TEM型 |
1.4.1.2 SHV型 |
1.4.1.3 CTX-M型 |
1.4.1.4 OXA型 |
1.4.1.5 其它类型ESBLs |
1.4.2 ESBL表型检测方法 |
1.4.2.1 表型确证试验 |
1.4.2.2 双纸片扩散法 |
1.4.2.3 克拉维酸法琼脂法 |
1.4.2.4 E-test法 |
1.5 大肠杆菌分子分型方法 |
1.5.1 脉冲场凝胶电泳 |
1.5.2 多位点序列分型 |
1.5.2.1 ST131 型大肠杆菌 |
1.5.3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 |
1.5.4 多位点可变重复序列分析 |
1.6 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
1.7 水环境中的耐药基因 |
1.8 耐药性研究新视角 |
1.9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中所用菌株 |
2.1.2 试验所用试剂及试剂配制 |
2.1.3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泰安市渿河中产ESBLs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 |
2.2.1.1 样品的来源及采集与处理 |
2.2.1.2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方法 |
2.2.1.3 产ESBLs大肠杆菌确证试验 |
2.2.1.4 大肠杆菌O157:H7 血清型测定 |
2.2.2 泰安市渿河中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 |
2.2.2.1 耐药表型试验 |
2.2.2.2 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 |
2.2.2.3 I类整合子检测 |
2.2.3 产ESBLs大肠杆菌分型研究 |
2.2.3.1 ERIC-PCR分型方法 |
2.2.3.2 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 |
2.2.4 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传递的研究 |
2.2.4.1 接合试验 |
2.2.4.2 接合子初步筛选标准 |
2.2.4.3 疑似接合子鉴定试验 |
2.2.4.4 接合子结果分析 |
2.2.4.5 接合子耐药表型检测方法 |
2.2.4.6 接合子耐药基因检测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泰安市渿河中产ESBLs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 |
3.1.1 泰安渿河中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3.1.2 产ESBLs表型确证结果 |
3.1.3 大肠杆菌O157:H7 血清型测定结果 |
3.2 泰安市渿河中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结果 |
3.2.1 耐药表型结果 |
3.2.2 耐药基因测定结果 |
3.2.3 部分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相关性分析 |
3.2.4 I类整合子检测结果 |
3.3 产ESBLs大肠杆菌ERIC及 MLST分型结果 |
3.3.1 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
3.3.2 构建最小生成树分析结果 |
3.3.3 ST型与国内人源大肠杆菌ST型对比分析 |
3.3.4 MLST、耐药表型、耐药基因、I类整合子列表综合分析 |
3.3.5 ERIC-PCR分型结果 |
3.4 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传递的研究结果 |
3.4.1 接合试验结果 |
3.4.2 接合子耐药表型测定 |
3.4.3 接合子耐药基因转移结果 |
4 讨论 |
4.1 泰安城市河流—渿河河水中产ESBLs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 |
4.2 河水中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
4.3 ERIC分型与MLST分型 |
4.4 体外耐药性传递的研究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4)药物诱导性荨麻疹(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 |
2 发病机制及分类 |
2.1 免疫机制 |
2.2 非免疫机制 |
2.2.1 非甾体类抗炎药 |
2.2.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诱发血管性水肿 |
2.2.3 接触性荨麻疹 |
3 诊断 |
3.1 根据病史判断其为免疫性或非免疫性 |
3.2 药物变态反应的实验室诊断 |
3.2.1 体内试验 |
3.2.2 体外检测和特异性诊断 |
4 预防与治疗 |
4.1 详细询问病史,防患于未然 |
4.2 停用致敏药物 |
4.3 药物治疗 |
4.4 脱敏 |
4.5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
5 小结 |
(5)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犬中耳炎的临床概况 |
1.1 犬中耳炎的概念 |
1.2 犬中耳炎的病因 |
1.3 犬中耳炎的病原 |
1.4 发病机制 |
1.5 犬中耳炎的症状 |
1.6 犬中耳炎的诊断 |
1.7 犬中耳炎的治疗 |
2 本研究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目的意义 |
2.1 发病情况调查 |
2.2 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
2.3 病原菌的药敏性分析 |
2.4 犬中耳炎的临床治疗 |
2.5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犬中耳炎发病情况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年龄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2 不同月份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3 不同品种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4 单/双侧耳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2.5 不同性别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
3 讨论 |
3.1 犬中耳炎发病与年龄的相关性 |
3.2 犬中耳炎发病与季节的相关性 |
3.3 犬中耳炎的发病与品种的相关性 |
3.4 犬中耳炎多为双耳发病 |
3.5 犬中耳炎发病与性别无关 |
试验二 犬中耳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 |
1.1 材料来源 |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设备 |
1.4 分离用培养基 |
1.5 生化鉴定 |
1.6 四种菌的16Sr DNA引物序列 |
2 方法 |
2.1 病料的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3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
2.4 生化鉴定 |
2.5 PCR扩增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初步鉴定结果 |
3.2 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
3.3 菌液PCR扩增结果 |
4 讨论 |
试验三 犬中耳炎病原菌的药敏性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来源 |
1.2 培养基 |
1.3 药敏纸片 |
1.4 试验器材 |
2 试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
2.1 药物敏感性试验 |
2.2 判断标准 |
3 结果 |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2 链球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3 假单胞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4 大肠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
3.5 耐药性比较 |
4 讨论 |
试验四 犬中耳炎临床病例的对比治疗试验 |
1 材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药品 |
2 方法 |
2.1 诊断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结果 |
3.1 诊断结果 |
3.2 治疗结果 |
3.3 预防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6)痰火方治疗热证型脑梗死并发肺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中止实验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中药制备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程控制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入组情况 |
1.1 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 |
1.2 病情基线资料 |
2.治疗结果 |
2.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对照组治疗前后T、WBC、CRP、PCT比较 |
2.5 治疗组治疗前后T、WBC、CRP、PCT比较 |
2.6 两组治疗后T、WBC、CRP、PCT比较 |
2.7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2.8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 |
3.安全性评价 |
3.1 肝功能比较 |
3.2 肾功能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热证脑梗死相关性肺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相关性肺炎的认识 |
3 痰火方联合西医常规干预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语简表 |
附录 |
致谢 |
(7)输血超敏反应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输血超敏反应的病因学 |
1.1 血浆蛋白的输入 |
1.1.1 Ig A同种免疫 |
1.1.2 结合珠蛋白 (haptoglobin, Hp) |
1.1.3 Ig G和Ig M同种异型抗体 |
1.1.4 被动获得抗体 |
1.2 血浆蛋白衍生物的输入 |
1.2.1 白蛋白 |
1.2.2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
1.3 血小板输注 |
1.4 过敏体质和特应原 |
2 输血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2.1 经典Ig E介导的输血过敏反应 |
2.2 Ig G和Ig M抗体介导的输血类过敏反应 |
2.3 血小板导致的输血超敏反应 |
3 输血超敏反应的临床概况 |
3.1 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
3.2 Ⅰ、Ⅱ、Ⅲ和Ⅳ型超敏反应 |
4 输血超敏反应的预防治疗 |
(8)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核心概念界定 |
5 研究内容 |
6 研究方法 |
7 技术路线图 |
研究一 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章 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1 指标构建的原则 |
2 理论框架 |
3 文献回顾 |
4 半结构式访谈 |
4.1 研究对象 |
4.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4.3 伦理考虑 |
4.4 质量控制 |
4.5 结果 |
5 初步构建指标体系框架 |
第二章 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1 研究方法 |
1.1 成立课题组 |
1.2 专家遴选 |
1.3 函询表的形成 |
1.4 实施专家函询 |
1.5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1.6 指标筛选 |
2 结果 |
2.1 专家函询的基本情况 |
2.2 第一轮函询结果 |
2.3 第二轮函询结果 |
3 讨论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分析 |
3.3 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
4 结论 |
5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5.1 研究的创新性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研究二 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的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工具 |
5 质量控制 |
6 资料整理与数据统计分析 |
7 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10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10.1 研究的创新性 |
10.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论因果关系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的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医疗损害鉴定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
一、英美法系中因果关系理论概观 |
二、大陆法系中因果关系理论概观 |
三、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理论的功能趋同 |
四、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的功能 |
第二节 医疗侵权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特点 |
一、专业性强:医疗损害鉴定占主导。 |
二、因果关系复杂:多种原因竟合,常为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 |
三、原因力区分:医疗损害鉴定的必然内容 |
四、盖然性:医疗损害鉴定的科学依据 |
第二章 医疗损害鉴定中的因果关系类型化实证 |
第一节 简单因果关系之例证分析 |
一、“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案” |
二、讨论 |
第二节 共同因果关系之例证分析 |
一、“胆总管结石术后脑损害案” |
二、讨论 |
第三节 连锁因果关系之例证分析 |
一、“手术麻醉失误致精神障碍案” |
二、讨论 |
第四节 助成因果关系之例证分析 |
一、“骨折保守治疗后关节功能障碍案” |
二、讨论 |
第三章 医疗损害鉴定中因果关系认定实证 |
第一节 事实因果关系认定之实证 |
一、必要条件规则适用之实证 |
二、重要因素规则适用之实证 |
三、盖然性规则适用之实证 |
第二节 医疗损害鉴定中法律因果关系学说适用之检讨 |
一、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适用之实证 |
二、法规目的说在医疗损害鉴定中适用之实证 |
三、可预见性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适用之实证 |
第三节 几种特殊情形的因果关系认定之实证 |
一、“机会丧失”在医疗损害因果关系鉴定中的考量 |
二、超范围执业在医疗损害因果关系鉴定中的考量 |
三、侵犯知情同意权在医疗损害因果关系鉴定中的考量 |
四、介入因素影响医疗损害因果关系鉴定之考量 |
第四节 医疗损害鉴定意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建议与对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医学技术的演进及现代医学技术化 |
2.1 医学技术历史演进和医学技术化 |
2.2 现代医学技术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福音 |
2.2.1 对人类预防诊治疾病能力的提升 |
2.2.2 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大众健康状况的改善 |
2.2.3 对医疗保健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推动 |
2.2.4 对医学科学知识的深化 |
2.3 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与潜在风险 |
2.3.1 应用速度快范围广但负效应认识滞后 |
2.3.2 医学技术的协同演化 |
2.3.3 某些技术全面应用风险的隐蔽性和扩散性 |
第3章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
3.1 技术异化思想溯源 |
3.1.1 人本主义和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 |
3.1.2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异化思想 |
3.1.3 埃吕尔和温纳的技术异化思想 |
3.2 医学技术化和医学技术异化的关系 |
3.2.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概念的提出 |
3.2.2 从医学技术化走向医学技术异化 |
3.2.3 技术异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
3.3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基本特征 |
3.3.1 医学技术的主体化 |
3.3.2 医学技术的资本化 |
3.3.3 医学技术的权力化 |
3.3.4 医学技术的机械化和过度客观化 |
第4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试析 |
4.1 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异化现象 |
4.1.1 躯体疾病的过度诊断 |
4.1.2 心理疾病诊断的泛化 |
4.1.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过度依赖 |
4.2 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异化现象 |
4.2.1 药物滥用现象——以抗生素为例 |
4.2.2 高风险手术演变为常规治疗——以心血管介入手术和剖宫产为例 |
4.2.3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异化问题 |
4.3 现代医学预防技术的异化现象 |
4.3.1 健康人群的普遍性癌症筛查 |
4.3.2 基因检测技术的异化 |
4.3.3 对疫苗接种的过度推崇 |
第5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成因分析 |
5.1 从本体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
5.1.1 医学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医学影像学诊断为例 |
5.1.2 医学技术的两重性 |
5.1.3 医学本体的复杂性 |
5.2 从认识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
5.2.1 "实在论"疾病观的影响 |
5.2.2 "机械论"身体观的影响 |
5.2.3 狭隘生命观的影响 |
5.3 从方法论层面分析医学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 |
5.3.1 生物医学还原论导致人性的物化和异化 |
5.3.2 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导致医学人文精神的衰落 |
5.3.3 循证医学的过度强调导致技术僭越了医学艺术 |
第6章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反思 |
6.1 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 |
6.1.1 唯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 |
6.1.2 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 |
6.1.3 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
6.1.4 主客二分自然观的影响 |
6.2 技术控制主义对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
6.2.1 技术控制主义的兴起及对医学的影响 |
6.2.2 提倡发展和使用医学适宜技术 |
6.2.3 发展补救性技术控制医疗差错 |
6.2.4 公民有权参与医学技术精英的民主控制 |
6.3 用后现代主义视角回顾和展望现代医学 |
6.3.1 后现代主义兴起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
6.3.2 后现代主义与新人文医学的建立 |
6.3.3 后现代主义与生态医学的发展 |
6.3.4 后现代主义与中医药走向世界 |
6.3.5 后现代主义与东西方医学融合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专有名词索引 |
中外人名索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医源性原因与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腔多囊式皮试液配制装置改进研究[J]. 杨晨,杜厚坤,张囡囡.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07)
- [2]外科常见腹腔感染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性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3)
- [3]泰安渿河中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传递规律初步探究[D]. 衣首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4]药物诱导性荨麻疹[J]. 王文娟,李承新. 皮肤科学通报, 2019(06)
- [5]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D]. 王蕾.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痰火方治疗热证型脑梗死并发肺炎的临床观察[D]. 李成君. 青岛大学, 2018(03)
- [7]输血超敏反应临床研究进展[J]. 李广秋,袁建喜. 中国医学创新, 2018(09)
- [8]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 查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9]论因果关系理论在医疗损害鉴定中的适用[D]. 高峰. 东南大学, 2017(04)
- [10]现代医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哲学反思[D]. 郭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