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观念论文_高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人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人,观念,美学,生态,列子,黔江区,系辞。

天人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高佳[1](2019)在《论前诸子时期的“天人观念”及其美学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诸子时期超越天人二元对立的"天人观念"具有深刻的美学史意义,这可通过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突破叁个方面来说明:就"发生"而言,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中国美学何时发端的问题具有澄清作用;就"发展"来说,中国古典美学之特征和基本范畴的形成、中国现当代美学之思想体系的构建等都能在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中找到渊源;就"突破"来看,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为何要超越二元对立以及如何超越二元对立均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即追寻"意义"与回到"经验"。(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樊波[2](2019)在《中国书画美学的天人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先秦哲学和美学中提取出十六大问题,揭示了"天人观念"的基本建构和审美内涵。天人观念和十六大问题实质上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结构和体系,其中意象构成乃是这一思想结构和体系的中心环节,也是十六大问题的核心命题。先秦哲学和美学这十六大问题所包含的天人观念对后世书画美学产生了整体化的深刻影响,是后世书画美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9年04期)

费晗,杨雅丽[3](2016)在《重庆市黔江区方言折射的天人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黔江区是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与风俗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在汉语方言中留下深刻印记,方言词汇记忆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知,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考察黔江区方言的词汇系统,从天气现象词汇、农业生产生活及劳动工具词汇,皆可窥见方言所折射的人们对天人关系的深刻理解。(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18期)

刘长星[4](2013)在《《系辞》的天人观念及其生态美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系辞》的"叁才"之道把人与天地看做统一的结构整体,人效法天地发展自我,也顺应着自然世界的演化循环。"生生之德"是人安身立命的自我之德,也包含着人尊重自然生命而参赞化育、与天地合德之意义。这种天人观念显现出一种现代伦理意识,即把伦理道德的范围扩大到人之外的整个自然世界。从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来看,生态美学与生态伦理的结合,更有利于改变人们以往错误的文化观念,促进生态共同体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谢疆[5](2013)在《中国传统治水思想中的天人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了我国水利开发利用的历史沿革,并诠释了现代水利人的治水理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3年04期)

王灿[6](2012)在《《尚书》天人观念与春秋战国人文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人观念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基石。作为学术上的源头性着作,《尚书》天人观念对后世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文思潮的重要思想来源。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某些思潮并非人文性质,如韩非子就发展出了君主专制意识。(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12年04期)

李纯[7](2012)在《天人观念下中国古代建筑审美特征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明从萌芽时期就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世俗建筑展开的。"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但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象天法地的切入点也随之改变。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手法从模仿"天象"到模仿"仙境",再进一步发展到建设人间秩序、追求生活品位,经历了从"象天之形"到"象天之意"再到"象天之理"的发展过程。建筑的尺度从与天接近逐渐变得亲切宜人,建筑风格从神圣庄严逐渐变为充满生活情趣。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从"天上"回到"人间"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李金玉[8](2012)在《初民的“生态保护”——万物有灵观和图腾崇拜所蕴涵的天人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当时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不自觉的、下意识的行为,是在对自然环境缺乏了解下产生的,虽然如此,它也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并启迪了后世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本文来源于《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亓琳琳[9](2011)在《论《左传》的天人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叙鬼神之事,预言祸福之期”是《左传》记事的一个鲜明特点。关于这一特点,古人多从经传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而今人则多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给以很高的评价。本文从《左传》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意图方面来思考这一特点,进而探讨《左传》的天人观念。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维护“天”之权威将《左传》大量的预言按其内在精神分为“非理性的神示预言”和“理性的君子预言”两大类,通过对各类预言的灵验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左传》试图向我们传达一种天道观念,这种天道观念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人事,从而树立起了天的权威性,让人们对“天”产生敬畏的心理。第二章以人道合于天道首先,对《左传》所极力推崇的“德”、“礼”的人道观念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左传》如何将“敬天畏神”的天道观念与“敬德隆礼”的人道观念结合起来,从而使人道合于天道。经分析得出:《左传》使“失德悖礼”与“厄运”“恪守德礼”与“幸运”联系起来,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结局的好坏用是否敬德尊礼来解释;这种以人道合于天道的努力,为人间的道德找到了依据,为人们的行为找到了规范和约束的力量。第叁章对西周天人观念的继承和发展首先,通过对西周“以德配天”的观念进行考察,得出《左传》的天人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西周的天人观念。其次,分析《左传》“礼”观念的发展,得出《左传》在理论阐释层面已经将“礼”提升到至高的位置,而对“礼”所作的这一理论提升与当时流行的“自然化”的天人观念有关。第四章时代理性曙光的闪现首先,通过《左传》中所记载的一些怀疑甚至否定神道的言行来分析《左传》天人观念的理性色彩;其次,通过《左传》一书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化”天人观分析自然哲学思维的发展对《左传》天人观念的影响。总之,关于《左传》的天人观念,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左传》对“天”的刻意强调和突出,在种种预言的奇验中传达出一种不可违逆的天意;而另一方面,《左传》又倾以全力表现德与礼的重要性,用这种人事的逻辑来思考和解释天意,从而使天意变得有道可循。在《左传》的天人关系中,“人”是核心。此外,《左传》的天人观念也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哲理意味,展示出更为新鲜、独特的一面。(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05-06)

杨孟晟[10](2010)在《从《列子》天人观念看其思想所属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子》一书,自马叙伦《列子伪书考》问世后,其伪书身份似确乎无疑,哲学史与思想史对其均敬而远之,原因与其书真假有关。对《列子》一书反映出的哲学观念的初步探讨,有助于对《列子》思想(非《列子》成书)所属时代作出界定。《列子》一书的天人观念与魏晋时期主流学术思潮——玄学存在一定的距离。《列子》的哲学观念不同于魏晋玄学家,更近于早期的原始道家。从其天人观基本倾向来看,《列子》一书的思想渊源很古老,与后世的思想观念不相符合。今本《列子》一书文气简劲宏妙,思想首尾一贯,自成一家之言,不是后人所能凭空伪造。厘清此问题,既有助于先秦和魏晋两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史研究,更能通过从列子到张湛的思想发展过程,理清纷繁复杂的上古至中古思想文化发展线索。(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0年31期)

天人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先秦哲学和美学中提取出十六大问题,揭示了"天人观念"的基本建构和审美内涵。天人观念和十六大问题实质上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结构和体系,其中意象构成乃是这一思想结构和体系的中心环节,也是十六大问题的核心命题。先秦哲学和美学这十六大问题所包含的天人观念对后世书画美学产生了整体化的深刻影响,是后世书画美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人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高佳.论前诸子时期的“天人观念”及其美学史意义[J].齐鲁学刊.2019

[2].樊波.中国书画美学的天人观念[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

[3].费晗,杨雅丽.重庆市黔江区方言折射的天人观念[J].文教资料.2016

[4].刘长星.《系辞》的天人观念及其生态美学意蕴[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5].谢疆.中国传统治水思想中的天人观念[J].内蒙古水利.2013

[6].王灿.《尚书》天人观念与春秋战国人文思潮[J].长江论坛.2012

[7].李纯.天人观念下中国古代建筑审美特征的嬗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李金玉.初民的“生态保护”——万物有灵观和图腾崇拜所蕴涵的天人观念[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亓琳琳.论《左传》的天人观念[D].山东大学.2011

[10].杨孟晟.从《列子》天人观念看其思想所属时代[J].文教资料.2010

论文知识图

一5传统的理想风水模式(引自维丛百科)十四 柏氏伍子胥画像镜围楼造型模式与天地人合一模式重合图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3)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1)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1)

标签:;  ;  ;  ;  ;  ;  ;  

天人观念论文_高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