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热极限论文_周璐璐,蒋军成,潘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热极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限,表面活性剂,亚稳态,电导,乳液,乳状液,液体。

过热极限论文文献综述

周璐璐,蒋军成,潘勇[1](2017)在《基于定量构效关系预测烃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过热极限温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原理(QSPR)对烃类有机物及其衍生物的过热极限温度(SLT)进行研究,实现了通过分子结构预测过热极限温度的过程,通过遗传算法(GA)筛选出与过热极限温度关系最为密切的分子描述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预测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55,说明模型具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并且对模型进行了应用域(AD)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王万召,王杰[2](2014)在《采用限定记忆极限学习机的过热汽温逆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极限学习机随着学习次数增加增益矩阵慢慢趋于零、学习算法逐渐失去修正能力而出现"数据饱和"的问题,提出了限定记忆极限学习机算法。该算法在学习过程中每增加一个新数据信息,就去掉一个旧数据信息,权值的学习只依赖于限定个数的最新数据信息,从而避免出现"数据饱和"。通过分析隐含层数据矩阵的特点,利用分块矩阵计算方法推导了限定记忆极限学习机在线学习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参数时变的过热汽温对象逆模型的辨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克服"数据饱和"问题,提高计算精度,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过热汽温对象逆建模算法。(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黄德胜,金慧芬,肖衍繁[3](2006)在《微乳液的制备及其过热极限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测定电导的方法,确定了30℃时正庚烷/正丁醇/Span80+Tween80/水体系,km(质量比,正丁醇/Span80+Tween80)=0.5、1.0和2.0的微乳形成的范围,并绘制成微乳液拟叁元系统的相图。基于此,用气泡柱法分别测定了km=0.5、1.0;we(质量比,乳化剂/正庚烷)=0.1~0.9不同条件下刚形成微乳和增溶水量最大时微乳之过热极限。实验表明,微乳液的过热极限几乎不随增溶水量而变,这与乳状液过热极限随增溶水量增大而升高存在明显的不同。本文还测定了在we=0.4,km=0.5时,辅助乳化剂(醇类)分别为正丁醇~正辛醇微乳的过热极限,发现随着直链醇的碳原子数增加而微乳液的过热极限也随之升高。(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2006年06期)

杨翠[4](2006)在《二元烃的混合物过热极限的测定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注射法测定了常压下烯烃与烷烃以及烯烃之间共十种二元混合物的过热极限。对于烯烃与烷烃以及烯烃之间的二元混合物的过热极限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未见国内外相关报道。通过实验测定发现,大多数二元体系的过热极限呈现很强的规律性。在理论方面,本文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做了详尽的推导和计算。在热力学方面,本文选用RK方程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及计算。结果发现:选用RK方程计算的二元烃混合物的过热极限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在动力学方面,本文引用了动力学计算公式中两个最重要的参数------表面张力(γ)和饱和蒸气压( pV )的纯液体和二元液体的计算公式。这为采用动力学理论计算二元液体混合物的过热极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验证明,采用本文所引用的计算表面张力和饱和蒸气压的计算公式再结合动力学的过热极限公式计算出的二元混合物的过热极限值对于大多数的二元体系与实验值也有良好的吻合性。最后,本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发现了烃的二元混合物过热极限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同时,通过对RK方程计算的过热极限值与实验值的比较以及动力学理论计算的过热极限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充分说明了选用RK方程计算过热极限和动力学理论计算过热极限的公式是能够较为准确描述物质过热极限的公式。(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2-01)

徐瑞平[5](2005)在《晶态铝的过热极限及其涨落形核》一文中研究指出熔化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相变过程。实验表明,液态金属容易出现低于熔点不凝固的过冷现象,但在其逆过程——熔化过程中,却难以发现固态金属高于熔点而不熔化的过热现象。Dacges等人将Ag粒子包覆在Au中,观察到了晶态Ag可在高于其熔点24K的温度下维持1min不熔化之后,过热的极限温度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 本文对金属过热现象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了概述,较为详细介绍了近二十年来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进展,通过对典型的材料—固态Al的分析和计算,给出了一个固态Al新的过热的热力学极限T_m~G和一个新的过热动力学极限T_m~F。 类似于Fecht和Johson的“等熵点”理论,我们给出了等压条件下的Al晶体过热的“等Gibbs函数点”T_m~G≈1.16T_m,这是一个特定条件下Al晶体熔化的一个温度上限,它明显地有别于其它的热力学上限。 在不考虑表面、界面、杂质和品格缺陷的情况下,对晶体的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我们认为,晶体中液相形核的过程更接近于一个等容的热力学过程。在这一前提下,对Al晶体过热的动力学极限进行了计算,给出动力学极限温度为T_m~F≈1.11T_m。 新的Al晶体过热的热力学极限T_m~G和新的动力学极限T_m~F,将丰富我们对于晶体过热现象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8)

金慧芬[6](2003)在《微乳液的制备及其过热极限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电导的方法,绘制了以下七个体系的拟叁元相图:正庚烷/正丁醇/Span80+Tween80/水,km =0.5,1,2(质量比,醇/剂= km);正庚烷/异丁醇/Span80+Tween80/水,km =0.5;正庚烷/正丁醇/CTAB/水,km =1;正庚烷/正丁醇/Span80+ CTAB /水,km =1;正庚烷/正丁醇/Tween80+ CTAB /水,km =1;测取了燃油微乳化燃烧所需要的w/o型透明微乳区域,根据实验所测数据,对于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乳系统,随着醇表面活性剂质量比的提高,所形成w/o型微乳区域随之变小。相同的醇剂质量比,由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w/o型微乳区域较非离子的大。用电导仪测量了上述微乳液系统的电导,发现无论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还是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系统都存在明显的“渗滤电导”现象,但二者又有区别: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 的w/o型微乳,在“渗滤电导”出现之前其电导基本上不变;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旦形成微乳,其电导将随增溶水量增大而上升并达最大值,随后电导随增溶水量增大而下降。当乳化剂在油相中的质量分数we在0.30~0.75时会有粘稠的液晶相出现,此时电导会出现最小值。用气泡注射法测定了上述除正庚烷/正丁醇/ Span80+Tween80/水,km=2;正庚烷/正丁醇/ Tween80+CTAB/水,km=1之外微乳液系统的过热极限,另外还测定了当乳化剂在油相中的质量分数we=0.4,km=0.5时正丁醇~正辛醇各个体系的过热极限。实验得出,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微乳液的过热极限随之上升。当使用同一种醇及醇/剂质量比一定下,微乳液的过热极限几乎不随其增溶水量增大而变。另外,使用碳原子数不同直链醇时,随着碳原子数增加微乳液的过热极限也随之升高。目前,微乳液过热极限数据,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到有报导,所以本文的工作填补了微乳液系统过热极限数据的空白,为燃油乳化燃烧实用化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3-12-01)

周少祥,胡叁高,宋之平[7](2003)在《流体亚稳定状态和理论极限过热温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分子平均自由程的概念引入流体亚稳定状态和理论极限过热度的分析研究,根据分子平均自由程和流体表面张力等特性,分析了气泡生长与分子直径、表面张力的本质关系,得出了流体的理论极限过热温度为其临界温度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金慧芬,李松林,庞炜,肖衍繁[8](2003)在《正烷烃-表面活性剂-水的乳状液过热极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滴注射法测量5种正烷烃(C6-C10)-表面活性剂-水制成乳状液的过热极限温度。结果表明,乳状液的过热极限温度随着表面活性剂含量增大而降低,含量大于某一数值后,过热极限温度趋于稳定。说明吸附在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有利于沸腾核的形成。另外,随着乳化时的起始水油比例增大过热极限温度随之升高。(本文来源于《化学工业与工程》期刊2003年05期)

芮玉兰,韩利华[9](2002)在《普遍化的对应状态法预测混和物的过热极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普遍法的对应状态原理,建立了预测多元混和物的过热极 限温度的理论方法。用此法预测了6种二元混和物的过热极限温度, 理论值与实验值及动力学理论预测值都符合很好。(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王克强,孙献忠[10](2000)在《液体混合物过热极限的理论探讨及其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稳定性原理 ,用热力学方法探讨了液体混合物的稳定性 ,发现液体混合物过热极限对比温度与对比压力间存在着普适规律 ,据此提出一种计算液体混合物过热极限的理论方法和用于化工计算的简便方法 .对二元液体混合物和叁元液体混合物的 2 93个数据点的计算结果表明 ,液体混合物过热极限预测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 .(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4期)

过热极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常规极限学习机随着学习次数增加增益矩阵慢慢趋于零、学习算法逐渐失去修正能力而出现"数据饱和"的问题,提出了限定记忆极限学习机算法。该算法在学习过程中每增加一个新数据信息,就去掉一个旧数据信息,权值的学习只依赖于限定个数的最新数据信息,从而避免出现"数据饱和"。通过分析隐含层数据矩阵的特点,利用分块矩阵计算方法推导了限定记忆极限学习机在线学习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参数时变的过热汽温对象逆模型的辨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克服"数据饱和"问题,提高计算精度,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过热汽温对象逆建模算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热极限论文参考文献

[1].周璐璐,蒋军成,潘勇.基于定量构效关系预测烃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过热极限温度[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王万召,王杰.采用限定记忆极限学习机的过热汽温逆建模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

[3].黄德胜,金慧芬,肖衍繁.微乳液的制备及其过热极限的测定[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6

[4].杨翠.二元烃的混合物过热极限的测定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6

[5].徐瑞平.晶态铝的过热极限及其涨落形核[D].河北师范大学.2005

[6].金慧芬.微乳液的制备及其过热极限的测定[D].天津大学.2003

[7].周少祥,胡叁高,宋之平.流体亚稳定状态和理论极限过热温度[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

[8].金慧芬,李松林,庞炜,肖衍繁.正烷烃-表面活性剂-水的乳状液过热极限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3

[9].芮玉兰,韩利华.普遍化的对应状态法预测混和物的过热极限[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

[10].王克强,孙献忠.液体混合物过热极限的理论探讨及其预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论文知识图

正已烷与正庚烷混合物在不同压力下的~#...过热极限温度随增溶水量的变化...刚透明及增容水量最大时过热极限液体混合过热极限式(12)计算值Tl...正庚烷的过热极限与环境压力之间...含水乙醇乳化燃料过热极限Fig....

标签:;  ;  ;  ;  ;  ;  ;  

过热极限论文_周璐璐,蒋军成,潘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