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论文_郭亚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果戈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俄罗斯,彼得堡,东正教,狂人,性心理,乌克兰,诗学。

果戈理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琪[1](2019)在《“狂人”形象的真实性与寓言性——以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文本分析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小人物"形象产生于俄国,这样一个新的文学形象的出现,使得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有了新的创作素材。而这样的"小人物"进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也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小人物"形象。在中俄两国间值得注意的两部作品就是果戈理与鲁迅创作的相同名字的小说《狂人日记》。本文旨在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文本来对"狂人"形象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狂人"形象不同的属性,即真实性与寓言性。而产生这两种性质的原因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形成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田嘉辉[2](2019)在《论果戈理《彼得堡故事》中的城市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果戈理"彼得堡书写"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和主题。在测绘圣彼得堡的"心灵地图"时,果戈理交替运用全知叙述者的远景勾勒和借人物想象、感受主观描摹两种手法。让读者在领略首都绚丽景致、多样风采的同时,也觉察到了繁荣表象下那荒诞诡谲的异象。同时,果戈理又将"城市意象"作为贯穿各篇的草蛇灰线,使原本独立的故事连缀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而整部作品中所包蕴的"人与荒诞世界之关系"的哲思,更成为了现代性的先兆。(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林精华[3](2019)在《果戈理的尴尬:“乌克兰作家”或“俄罗斯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果戈理以创作乌克兰故事题材的作品出名,但当他试图在《与友人书简》中坦承自己的观点时,却招致激烈的批判甚至否定。俄国人把他定位为俄罗斯经典作家,使他的乌克兰身份尤其是晚年对乌克兰的诉求无法得到彰显。(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李舒琼[4](2019)在《从《外套》看果戈理悲喜交融的写作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幽默讽刺大师的果戈理,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的独特艺术风格。小说《外套》鲜明地体现着果戈理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语言诙谐幽默,人物行为怪异,结局奇幻,对人物的命运揭示异常深刻。果戈理这种悲喜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其小说具备了独特的魅力。(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徐晓宇[5](2019)在《42岁与伊万之死》一文中研究指出果戈理古怪的性格、奇特的性心理状况、后十年思想的转变、《死魂灵》第二部的焚毁以及绝食自尽这些未解的问题与事件共同构成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果戈理之谜。42岁与伊万之死是两则彼此相关的、涉及作家创作与生平的、奇特的现象。作家死于42岁,在其书信中这一年龄均与死亡相关,而在其创作中这一年龄又与婚姻及爱情相关。纵观作家的所有创作,婚恋意味着毁灭与死亡,要么堕入要么逃离。这说明作家在早年生活中曾历过某些震撼心灵的、涉及42岁的重要事件,由此42岁与事件的核心意义(婚恋与毁灭)在作家心中关联起来。这一事件很可能是伊万之死,因为在1819年作家弟弟伊万去世的时候,作家的父亲瓦西里刚好是42岁。而在作家早期创作的《伊万·库巴尔节前夜》与《可怕的复仇》两部涉及弑兄、乱伦要素的作品中,一共出现了叁个伊万与叁次伊万之死。作品中的伊万之死似乎与现实中的相关,是作家的一大心理症结。本文用小说中的情节反向构建作家的童年经历,假设果戈理的弟弟伊万出生之后分走了母亲对果戈理的关注与爱,由此小果戈理产生了嫉妒与憎恨,并且在幻想、梦境中杀害弟弟。随着小果戈理道德意识日渐成熟,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并产生极强的罪恶感,渴望受到惩罚与做出弥补——由此产生了作恶受罚的心理症结,日后以潜意识罪疚感的形式出现给作家带来苦闷与忧郁。与此相关,在对弟弟的态度方面,果戈理转恨为爱,并且将这种爱扩散到男性同伴身上,这是消极的自我惩罚。在对父亲的态度方面,作家吸收了父亲的威严以加强自我心理惩罚,并且在父亲死后产生了超凡的使命感,以期弥补曾经的罪过,这也是消极自我惩罚的表现。对母亲的态度方面,由于罪过出于对母亲的爱,所以他对母亲既渴望又恐惧,并将这一态度泛化到所有女性身上,导致作家惧怕女性,无法在创作中描绘女性之美。四者的关系网络在伊万之死那一年纠缠在一起,使得42岁(父亲的年龄),爱情婚姻(对母亲的爱)与死亡毁灭(父亲的惩罚)在作家潜意识中关联在一起,影响了作家的一生。在这一心理症结的影响下,作家经常感到莫名的苦闷与忧郁,这就催生出作家寻欢作乐的渴望,以便排忧解闷发泄情绪。在这一渴望的支配下作家在彼得堡构思并创作出一生中大部分作品。1836年《钦差大臣》上演后作家出国,正式将创作确定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就导致作家内心两大力量的碰撞,因为此前创作一直是作家排忧解闷最有效的手段,而使命感却是作家心理症结对自己的消极惩罚:前者与心理症结对抗,后者受心理症结支配,前者以释放个人苦闷为目的,后者以造福同胞为目的。两相结合,便造成了作家创作困境的根本原因。1842年《死魂灵》出版之后作家的后续创作并不顺利,不能完成使命引发极强的恐惧,导致心理症结反复发作——此前作家通过寻欢作乐来缓解,而此时他认为自己内心不够纯洁,于是强迫自己苦修以克服心灵的各种嗜欲。此时作恶受罚的心理症结已经压倒了寻欢作乐的渴望。作家后十年就在上述创作怪圈中痛苦地徘徊。直到42岁那一年作家的心理症结再次爆发,42岁的心理关联让他觉得这是自己命定的一年,寻死的愿望占了上风,最终烧书绝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家创作的目的在于排忧解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将自己的心灵深入带进作品之中,使人物具有自己心灵的特点,安排他们在文本世界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与激情之恶相关的情境。因而可以根据激情(CTpacTb)的不同形式以及主角的结局来划分作家的所有作品。作家的创作进程与其从小到大的心灵发展进程同步,最早期的创作反映了五岁之前的娶母幻想,激情表现为带有一定乱伦色彩的炽烈爱情,这类创作以圆满的婚姻结局;随后1829年到1835年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作家道德观念形成之后自我惩罚的心灵阶段,激情表现为带有一定乱伦色彩的炽烈爱情、性欲、物欲并泛化为各种嗜好,陷入爱情与欲望之中的主角非死既疯;从1835年开始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作家成年之后面对婚姻莫名的心灵恐惧,激情弱化为各种小的嗜好,主角最终都脱离了可能到来的婚姻;最后一个阶段则贯穿作家创作始终,只包含叁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反映了作家与自身罪恶和解的渴望。四大分类中,第二类直接反映了作家心理症结的根源,是作家的自我暴露与苦闷的直接释放。在深度带入心灵的同时,作家又需要保持自身与人物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在人物中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时就需要使用各种伪装和隐藏的手段。而这些手段,便构成了作家创作的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8-01)

冯傅祎,Misbakhova,Diana[6](2019)在《果戈理《狂人日记》教学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大师果戈理被称为"灵魂绘手",俄罗斯教师会选择他的《狂人日记》作为初中的"公开课"进行教学。通过梳理《狂人日记》的教学流程,总结出俄罗斯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生成性和情境性以及倡导探究方式的教学特色,以期对中国文学课堂教学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期刊2019年06期)

徐晓宇[7](2019)在《致命的42岁——探究果戈理之谜的新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果戈理死于42岁,这一年龄在《施蓬卡》《狂人日记》及《鼻子》叁部小说中反复出现,都与主角的婚恋相关。而婚恋要素在作家的创作中具有一贯而独特的模式,即爱情、婚姻等于毁灭,男主角陷入其中非死即疯,必须及时逃离。与创作相对,作家终身未婚,爱情对其来说是毁灭的力量。因而42岁、爱情婚姻、毁灭死亡叁要素或许在作家心里形成关联,影响了作家一生。(本文来源于《现代传记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宋胤男[8](2019)在《一生爱恨纠缠:瓦·罗赞诺夫评果戈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果戈理研究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罗赞诺夫文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罗赞诺夫关注果戈理的美学问题、宗教哲学问题和社会革命问题。他阐释了果戈理创作中的非现实主义特征,同时也承认了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本质。他剖析了果戈理生命晚期的精神状态,指责教会在人的精神救赎方面的无能与失责。罗赞诺夫从文学的社会功能角度解读果戈理的作品影响,革命之后,他对果戈理的态度由革命前的"反对"变成了"反思",并最终与其和解。(本文来源于《中国俄语教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旭[9](2019)在《沙罗夫小说《返回埃及》的记忆诗学与果戈理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沙罗夫的小说《返回埃及》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二十世纪俄罗斯复杂历史背景下果戈理家族的命运变迁。小说涵盖广阔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其诗学特征具有复杂的多层次性和隐喻性。本文试图以记忆诗学为出发点,从言语形象、历史记忆和人的信仰价值叁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诗学特征进行整体把握。(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午言[10](2019)在《画像,或一种注解——评特朗斯特罗姆《果戈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果戈理[瑞典]特朗斯特罗姆外套破旧得像狼群。面孔像大理石片。坐在书信的树林里,那树林因轻蔑和错误沙沙响,心飘动像一张纸穿过冷漠的走廊。此刻,落日像狐狸潜入这国度,转瞬间点燃青草。空中充满犄角和蹄子,下面那马车像影子滑过我父亲亮着灯的院子。彼得堡和毁灭在同一纬度(你看见倾斜的塔中的美人了吗)在冰封的居民区像海蜇漂浮那披斗篷的穷汉。这里,那守斋人曾被欢笑的牲口包围,而它们早就去往树线以上的远方。人类摇晃的桌子。看外边,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北岛译)(本文来源于《星星》期刊2019年08期)

果戈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是果戈理"彼得堡书写"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和主题。在测绘圣彼得堡的"心灵地图"时,果戈理交替运用全知叙述者的远景勾勒和借人物想象、感受主观描摹两种手法。让读者在领略首都绚丽景致、多样风采的同时,也觉察到了繁荣表象下那荒诞诡谲的异象。同时,果戈理又将"城市意象"作为贯穿各篇的草蛇灰线,使原本独立的故事连缀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而整部作品中所包蕴的"人与荒诞世界之关系"的哲思,更成为了现代性的先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果戈理论文参考文献

[1].郭亚琪.“狂人”形象的真实性与寓言性——以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文本分析为中心[J].青年文学家.2019

[2].田嘉辉.论果戈理《彼得堡故事》中的城市意象[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3].林精华.果戈理的尴尬:“乌克兰作家”或“俄罗斯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19

[4].李舒琼.从《外套》看果戈理悲喜交融的写作特点[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徐晓宇.42岁与伊万之死[D].南京大学.2019

[6].冯傅祎,Misbakhova,Diana.果戈理《狂人日记》教学评介[J].中学语文教学.2019

[7].徐晓宇.致命的42岁——探究果戈理之谜的新线索[J].现代传记研究.2019

[8].宋胤男.一生爱恨纠缠:瓦·罗赞诺夫评果戈理[J].中国俄语教学.2019

[9].刘旭.沙罗夫小说《返回埃及》的记忆诗学与果戈理传统[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9

[10].午言.画像,或一种注解——评特朗斯特罗姆《果戈理》[J].星星.2019

论文知识图

果戈理-果戈理像果戈理,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果戈理大街某旅馆《死魂灵》-果戈理果戈理大街旁的教堂果戈理大街局部

标签:;  ;  ;  ;  ;  ;  ;  

果戈理论文_郭亚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