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针茅论文_张晓琳,翟鹏辉,黄建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针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解,种群,速率,草原,典型,核磁共振,根系。

大针茅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琳,翟鹏辉,黄建辉[1](2019)在《降水和氮沉降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地羊草和大针茅叶片碳交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我国北方半干旱草地进行春季增雪、夏季增雨和施氮处理,通过监测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Stipagrandis)的光响应曲线,以期探讨降水和氮沉降对半干旱草地叶片碳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增雨(100mm)分别提高了羊草和大针茅最大光合速率,提高了气孔导度和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温度;但春季增雪(25mm雪水当量)对以上各指标的影响不显着;施氮(10g·m~(-2))显着提高了羊草叶绿素含量,但对以上各指标影响均不显着。本研究表明增水和施氮对关键物种叶片碳交换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叶片光合生理特性以及土壤微环境实现。(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闫敏,左合君,张晔,常宏[2](2019)在《锡林浩特草原大针茅返青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物候被认为是环境条件、季节和年际间变化最直接、最敏感的综合指示器,也是农牧民确定播种、收割、放牧的重要依据,研究植被物候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已成为热点科学问题。为探明典型草原区牧草返青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典型草原区优势植物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锡林浩特草原2014-2017年大针茅返青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返青期芽、叶的生长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对大针茅返青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锡林浩特草原大针茅返青期主要集中于3月下旬至4月下旬,且返青期芽、叶生长始期缓慢、盛期较快、末期平缓。(2)1971—2017年锡林浩特草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波动较大,呈递减趋势,较历史时期相比平均提前4.2 d·(10 a)~(1)。(3)大针茅返青过程中,气温与降水为主导因子,4月与春季气温、春季降水与大针茅返青显着相关,其中气温为决定性因子,降水为影响性因子。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决定了返青的开始,最高气温与春季降水的多少决定了返青的快慢。该文确定的锡林浩特草原大针茅返青时间及其生长特征可为典型草原区物候期的预测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得到的影响大针茅返青的关键气象因子对典型草原区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与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国龙[3](2019)在《大针茅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针茅草原是欧亚草原区里东部特有的一种丛生禾草草原,是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区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类型。本研究以大针茅典型草原6种主要植物(大针茅、糙隐子草、知母、羊草、银灰旋花、黄囊苔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单物种和物种间混合的叶和根凋落物分解实验以及基于单物种功能多样性指标的测定来阐明凋落物物种丰富度及功能多样性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揭示大针茅草原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研究成果对于预测大针茅草原群落水平凋落物的真实分解状态和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单物种凋落物分解中,叶片与根凋落物的质量剩余率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前期下降较快,后期较平缓。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叶片与根凋落物的各个时期的分解速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各物种的叶片与根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分解最快的银灰旋花和知母,最慢的是糙隐子草。(2)42种混合凋落物组合中,叶片混合凋落物有36组产生了非加和效应,其中协同作用达到了33组,拮抗作用有3组,其余6组产生了加和效应;根混合凋落物组合中产生加和效应的达到了27组,有15组产生了非加和效应,主要集中在叁种植物的不同组合中,包括9组协同作用和6组拮抗作用。凋落物混合产生的非加和效应对叶片的影响比根更加明显。(3)植物物种数量的增加,对叶片凋落物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分解速率与单物种相比有一定的增加,但对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影响不显着。(4)叶片和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部分形态和化学性状的群落加权平均值和功能分散度呈现出(正或负)相关性,表明叶片和根凋落物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功能多样性对叶片和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有着密切的影响。此外,叶片凋落物的混合分解效应与叶片的部分形态与化学性状的群落加权平均值呈现出相关性,与各个性状的功能分散度相关性不显着;而根的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功能多样性与凋落物混合分解效应的相关性基本上都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2)

徐步云[4](2019)在《大针茅与糙隐子草凋落物分解的生物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凋落物是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其分解过程受到广泛关注。草原凋落物的分解不仅通过释放矿质养分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而且也是草原碳素周转的重要过程,调节着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因此在质量和分子水平上深入理解草原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对于精确评估和预测草原土壤中植物性有机质库的大小和周转速率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大针茅草原是我国温带草原中最典型的草地类型,本论文选取大针茅典型草原的优势植物大针茅和糙隐子草为研究对象,建立单种和两物种混合的叶与根凋落物室内分解实验,分析在分解的第0、30、50、70、120天凋落物的质量丢失情况。采用核磁共振和结合脂的提取技术阐明大针茅和糙隐子草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分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凋落物分解过程在分子与质量水平上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在同种植物中,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明显大于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受到湿度的显着影响,且叶片与根混合凋落物的质量分解和全碳、全氮的释放过程均存在加和效应;C/N越低,凋落物分解速率越大。(2)随着分解过程的进行,大针茅与糙隐子草叶和根凋落物的角质素、软木脂、O/N-烷基碳(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芳香性减小;结合脂类生物大分子的分解过程不受碳链长度及官能团类型的显着影响。(3)大针茅与糙隐子草根凋落物的软木脂单体浓度变化与质量损失呈显着指数相关,表明软木脂单体在分解初期容易分解,在分解后期分解过程趋于平稳,因此,当假定两种植物的根凋落物的生物标志物与其质量分解过程同步时,来源于根凋落物的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周转速率可能被低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24)

鲍雅静,曹明,李政海,郭鹏,张靖[5](2019)在《羊草与大针茅根系构型对水分梯度响应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草(Leymus chinensis)与大针茅(Stipa grandis)是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两大建群种,也是内蒙古草原的重要优良牧草。选取锡林郭勒草原以大针茅和羊草为优势种的围封草场为研究样地,通过原状土柱移栽,进行了两年的水分梯度控制实验(150、300、450、600 mm),分别模拟当地年降雨量由干旱年到是湿润年的变化情况,分析比较羊草种群和大针茅种群地上高度和根系构型对水分梯度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相比大针茅种群,羊草种群对水分梯度的响应更敏感,随着水分梯度的增加,羊草地上高度和根系直径显着增加,根系长度和根系深度显着减少;而大针茅的地上高度和根系特征各项指标均没有显出与水分梯度的相关性,显然大针茅比羊草更能适应干旱生境。在干旱条件(模拟年降雨量150 mm处理)下,大针茅种群地上高度达到峰值,生长状况良好;羊草种群则采用地上个体小型化,地下主根变细,分叉,向土壤深层扩展的生长策略。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化的气候将导致大针茅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增加,反之羊草种群则会随着气候湿润化而占据更大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苏日高格,姜超,吴新宏,孙世贤,石红霄[6](2018)在《不同载畜率对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点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点格局分析理论,使用成对相关函数并选择完全空间随机模型,结合大针茅种群地上数量特征,对不同载畜率下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予以分析。结果表明:(1)除平均枝条密度外,大针茅种群整体数量特征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平均高度、平均分盖度、地上现存量干重和重要值在轻度载畜率最高,在重度载畜率最低。(2)放牧条件下的大针茅种群空斑总面积显着高于未放牧(P<0.05),种群领地面积、分布密度和领地密度显着低于未放牧(P<0.05)。(3)在中等载畜率条件下,大针茅种群分布格局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趋于均匀分布,在其他载畜率条件下呈随机分布模式。由上述结果得出,与未放牧相比,大针茅种群对放牧的适应性表现为:轻度载畜率下,在空间上采取收缩策略,以株丛个体内部调节为主;中度载畜率下,种群在空间格局上仍以聚集分布为主,种群数量特征上无显着变化;重度载畜率下,空间上由集聚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株丛数量调节失灵,导致斑块破碎化。(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德平,陈万杰,李雅男,赵天启,张峰[7](2018)在《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对大针茅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刈割对典型草原建群植物大针茅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通过随机区组实验,在测定大针茅性状(生殖高度、营养枝高度、产量)和种群营养物质含量(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基础上,对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时间下大针茅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显着降低大针茅产草量,在各刈割处理中,大针茅在中度刈割时产量最高;刈割显着增高大针茅粗蛋白,中低留茬大针茅品质较好;随刈割时间推后,大针茅产草量显着上升,但大针茅粗蛋白显着下降;建议大针茅8月中旬刈割,留茬5cm。(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业》期刊2018年02期)

苏日高格[8](2018)在《不同放牧率对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针茅草原是典型草原最具代表性的草地类型之一,是我国典型草原主要的放牧草场和割草场。大针茅(Stipa grandis)作为典型草原优良牧草,具有营养价值高、易消化和被牲畜喜食的特点。本文以典型草原建群种大针茅种群特征变化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于不同放牧率条件下的变化。基于点格局分析理论,使用成对相关函数并选择完全空间随机模型,结合大针茅种群地上数量形态特征和种群结构变化特征,对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对不同放牧率的变化和适应性特征予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大针茅种群整体数量和个体叶片性状指标随放牧率的增强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平均高度、平均分盖度、地上现存量干重和重要值,在轻度放牧条件下,在所有放牧率内均达到最高,在重度放牧条件最低。自然叶宽、完全叶宽、叶长、叶高、叶干重,叶卷曲度,叶长宽比在轻度放牧水平下达到最高值,同时在重度放牧下呈现最低水平。2.轻度放牧率加剧了株丛个体的生长和繁殖拓展能力,种群数量特征优于未放牧处理。但放牧压超过临界值后,即在重度放牧率条件下,株丛个体的生长和分蘖受限,种群数量特征呈现降低。不同放牧率下不同株丛大小的大针茅种群密度,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G级和H级(株丛径5.1-9.0cm)达到最高点。随着株丛径和放牧压的增大,大针茅种群植株空心化呈增大趋势,F级(株丛径4.1-5.0cm)开始株丛空心化在所有放牧率上达到50%左右,并且各放牧率间开始产生差异。根据Godorn指数得出,大针茅种群的最稳定的情况出现在轻度放牧处理。3.放牧条件下的大针茅种群空斑总面积显着高于未放牧条件(P<0.05),而种群领地面积、分布密度和领地密度显着低于未放牧条件(P<0.05)。针茅种群在不同放牧率条件下,小尺度内均呈现聚集分布状态。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种群趋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在未放牧和中等载畜条件下,大针茅种群空间格局分布规律趋同,小尺度上聚集分布呈增加趋势。在放牧率持续增强的条件下,随机分布的空间尺度逐渐扩大。总之,大针茅种群对放牧的适应性表现为:与对照处理相比,轻度放牧率下,大针茅种群空间格局的聚集尺度降低,以随机分布模式为主,即在空间上采取收缩策略,并通过增加高度、枝条密度以及生物量进行株丛个体内部调节,重要值明显增高;中度放牧率下,种群在空间格局上仍以聚集分布为主,种群数量特征上无显着变化,重要值维持不变;重度放牧率下,大针茅种群空间上由集聚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种群特征高度、枝条密度和生物量降低,株丛数量调节失灵,产生斑块破碎化,重要值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6-01)

张泽[9](2018)在《大针茅群落蒸发、蒸腾及蒸散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在草地生态系统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蒸散是草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本文采用野外试验与模型数据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微型蒸渗仪(Micro-Lysimiter)和水同位素分析仪(LGR-WVIA)方法,对大针茅群落蒸发蒸腾进行了观测和蒸散拆分研究,同时对大针茅群落蒸散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不同拆分方法进行评价的同时得到大针茅草原群落蒸散以及组分的耗水特征,为草原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大针茅群落的蒸腾、蒸发观测方法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微型蒸渗仪和稳定同位素方法拆分结果非常接近,尤其在白天11:30-14:30的中午时段,其分割误差在-0.005~0.066之间,误差极小,拆分结果可信;说明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蒸散通量的拆分,该方法的精度是可以被接受的。(2)大针茅群落在5-9月生长季群落蒸散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7月中旬达到最大值,整个生长季T/ET为80.71%,说明该地区植物蒸腾是群落主要的耗水途径。(3)利用水汽廓线系统对大针茅群落野外原位连续观测及分析显示:蒸发蒸腾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δ_V由于同位素分馏效应,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降雨事件、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是影响蒸发蒸腾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δ_V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4-20)

王保林[10](2018)在《大针茅典型草原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各分量变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量子仪实测了大针茅典型草原植被类型关键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值,分析了入射PAR、冠层反射PAR、透射PAR、土壤反射PAR与FPAR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射与透射PAR呈较标准正弦曲线变化、而冠层反射与土壤反射PAR呈不太平滑的正弦曲线变化,最大值均出现在中午12:30左右;FPAR曲线开口方向与PAR的开口方向相反,呈较标准的余弦曲线变化,最小值出现在中午11:30左右;且日均FPAR值可用一天内的上午9:30或下午14:30的瞬时值来替代;NDVI、LAI与FPAR均呈线性关系,且R~2分别达到0.87、0.7。(本文来源于《青海草业》期刊2018年01期)

大针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被物候被认为是环境条件、季节和年际间变化最直接、最敏感的综合指示器,也是农牧民确定播种、收割、放牧的重要依据,研究植被物候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已成为热点科学问题。为探明典型草原区牧草返青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典型草原区优势植物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锡林浩特草原2014-2017年大针茅返青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返青期芽、叶的生长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对大针茅返青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锡林浩特草原大针茅返青期主要集中于3月下旬至4月下旬,且返青期芽、叶生长始期缓慢、盛期较快、末期平缓。(2)1971—2017年锡林浩特草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波动较大,呈递减趋势,较历史时期相比平均提前4.2 d·(10 a)~(1)。(3)大针茅返青过程中,气温与降水为主导因子,4月与春季气温、春季降水与大针茅返青显着相关,其中气温为决定性因子,降水为影响性因子。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决定了返青的开始,最高气温与春季降水的多少决定了返青的快慢。该文确定的锡林浩特草原大针茅返青时间及其生长特征可为典型草原区物候期的预测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得到的影响大针茅返青的关键气象因子对典型草原区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与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针茅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琳,翟鹏辉,黄建辉.降水和氮沉降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地羊草和大针茅叶片碳交换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2].闫敏,左合君,张晔,常宏.锡林浩特草原大针茅返青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9

[3].张国龙.大针茅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

[4].徐步云.大针茅与糙隐子草凋落物分解的生物化学特征[D].内蒙古大学.2019

[5].鲍雅静,曹明,李政海,郭鹏,张靖.羊草与大针茅根系构型对水分梯度响应的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2019

[6].苏日高格,姜超,吴新宏,孙世贤,石红霄.不同载畜率对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点格局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8

[7].王德平,陈万杰,李雅男,赵天启,张峰.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对大针茅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草原与草业.2018

[8].苏日高格.不同放牧率对典型草原大针茅种群特征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9].张泽.大针茅群落蒸发、蒸腾及蒸散观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10].王保林.大针茅典型草原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各分量变化规律分析[J].青海草业.2018

论文知识图

大针茅-大 针 茅大针茅群系的群落生态系列图羊草+大针茅群落地上部分的能量...羊草和大针茅样地净辐射(a)、土...大针茅群系的分布大针茅群落生长季KeelingPlot曲...

标签:;  ;  ;  ;  ;  ;  ;  

大针茅论文_张晓琳,翟鹏辉,黄建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