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云[1]2003年在《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新闻传播具有社会管理功能,这是由新闻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新闻传播的这一功能,既要得到理论的印证,更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地发挥。本文从宣传传播学和管理学的视角出发,先是介绍了新闻传播的历史起源及其基本构成要素,接着从理论和事例上说明新闻传播具有社会管理功能,最后,在紧扣当今现实,吸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新闻传播社会管理功能如何充分发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曾志云[2]2008年在《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新闻传播具有社会管理功能,这是由新闻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所具有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的这一功能,既要得到理论的印证,又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地发挥。本文从传播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从理论和事例上说明新闻传播具有社会管理功能。
张宏莹[3]2014年在《中西方对外传播话语权制度建构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社会是由若干相互竞争且半自主的制度秩序所构成。制度是一种权力关系,社会制度的功能体现在其权力行使中。新闻制度因其“社会介质”的制度特性而成为社会整体制度冲突与互动的平台。在对新闻制度的社会行为结果作出解释时,一方面要考量新闻制度本身的制度自主性所产生的制度效率,同时更需将其与社会制度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优先加以评估才具有足够的阐释力。本文将影响新闻制度行为结果的社会制度权力关系因素主要概括为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叁要素。新闻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新闻制度自身的权力因素将共同作用于新闻话语的制度化形塑过程以及结果。对外传播话语权是新闻制度对国家话语的建构结果。话语权建构是处在特定制度情境即社会权力关系中的新闻制度,通过话语建构来行使其制度权力、建构社会现实的过程。话语的制度建构过程是制度(权力关系)运用话语(符号权力)建构社会想象和社会认同,并通过制度化、职业化和一体化的实施,最终实现社会现实建构的过程。新闻制度是话语权建构过程的实施者,也是话语权建构结果的决定因素之一社会制度权力的行使是指权力关系通过社会现实建构来实现其社会生活的“普遍存在”,权力的行使者运用制度权力建构“普遍真理”并框架社会行为。所谓“普遍真理”,意即社会权力的“知识”框架,是社会制度权力的拥有者(民族国家或群体)建构、传播以供人们应用的一整套社会标准和规范体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情境中,话语实践的权力关系模式形成了正式的“知识”系统,新闻制度既是知识系统的参与建构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介质系统,话语的建构过程亦是知识系统的框架过程。基于对制度行为的效果评估,本文建构了较为广泛的新闻制度分析框架,将新闻制度与整体社会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起纳入影响话语权建构这一社会行为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的概念框架中,用以评估新闻制度的有效性,同时也解释了新闻制度的社会权力关系对制度行为的影响。中西方新闻制度的差异,究其根源是中西方新闻制度理论原则的根本差异。在中西方对外传播话语权制度建构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新闻制度的原则差异决定了其话语建构过程和结果的根本差异,其中话语冲突是政治制度根本差异的最显着符号表征。对新闻事件和新闻话语的接近是制度权力话语再现的主要元素,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对外传播媒体的新闻话语分析验证了中西方社会制度优先权力顺序的差异以及权力垄断程度和媒介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外传播话语权建构差异的制度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新闻的社会制度权力关系模式的差异,它导致了新闻制度权力的制度偏好与差异,其中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对新闻话语生产功能的促进和抑制是话语建构差异的最显着制度影响因素。通过对中美两国媒体的政治话语进行内容分析,本文系统证明了经济驱动型的美国新闻制度与政治驱动型的中国新闻制度在新闻话语基调和新闻图式使用中呈现的显着差异。商业化的汹涌浪潮正在逐渐消减中西方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外传播中的新闻话语功能也呈现国际融合的趋势,然而受政治制度影响的中西方新闻话语框架差异却几乎未曾改变。对外传播话语权的制度建构是新闻制度对话语生产的专业化和制度化建构过程。按照社会结构二重性的观点,建构中国标准的新闻专业化权力即新闻知识系统的制度化,以及从国家介入的角度,建立更具制度分配优势的话语传播新机制,将是我国媒体在激烈竞争的国际传播中提升对外传播话语权的制度优化路径。
裴艺蒙[4]2017年在《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文中提出新闻传播的构成要素决定了新闻有着重要的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一理论由西方学者率先提出,并受到了国内外众多新闻传播研究学者的关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只有对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进行充分的研究,给予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足够的重视,才有可能将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充分利用起来,使新闻传播真正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当前新闻界相关理论学者对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的研究讨论和研究成果较少。
张诗曼[5]2016年在《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渠道,对社会的发展、居民信息的获取以及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发挥好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以新闻传播工作的实际特点为依据,探究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进而为新闻传播工作职能的最大化提供相关参考。
魏少华[6]2017年在《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社交媒体是基于Web2.0技术平台,用户可以实现浏览、下载、上传、分享、评论、即时通讯、在线交友等功能的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既具有社交功能又具有信息发布的媒体功能。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是指社交媒体中关于话题的所有功能。"话题"功能是社交媒体社交功能和媒体功能的集中体现。本研究从巴赫金、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哈贝马斯等人的"对话理论"的视角,对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进行了关注和研究。根据对话理论,一种真正的"对话"表现在以下几点:对话首先是人与人关系的建立;社会需要一个自由对话的"公共空间";对话的双方需要具有"主体间性"关系;对话既具有"向心力",又具有"离心力";对话中的"大型对话"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复调"对话;在对话中"复调"与"狂欢"成为平等对话的表现。依据"对话理论"的主要观点,研究中把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分为:网民群分功能;网络社区构建功能;话题发布功能;话题聚合、发现功能;话题传播与扩散功能;话题讨论、互动功能等六大功能。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是对对话理论观点的实践与诠释。论文根据每一种"话题"功能与"对话理论"观点的对应性,分章节论述了该"话题"功能在社交媒体中的发展运营状况及对新闻对话的影响。文章从第叁章到第八章,依据第二章中对社交媒体六大功能的划分,对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的"对话性"进行了分析。论文分析了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的技术表现对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的影响。Web1.0时代,大多数人以及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网络内容的构建权利,如同传统媒体时代一样,主要掌握在有技术权限和话语权限的部门和机构以及少数个人手中。Web2.0的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颠覆了 Web1.0网络传播的模式和理念,它开放了网络内容构建的权限,普通用户成为社交媒体内容的贡献者和构建者。所以,与其说Web2.0是网络技术的革新,不如说是网络传播理念的变革。社交媒体中的"话题"功能让其平台中的话题变成了一条让用户彼此相连的纽带,在"六度分隔"理论的支持下,实现了人与人的汇聚、"群分"功能。在社交媒体中,人与人实现了对话关系的建立,实现了网络中人与人的相遇。社交媒体的"话题"系统具有网络社区的构建功能,让话题平台中的人们通过话题系统组成不同的社区。这种社区有管理者和管理规则,人与人的联系相对多元、松散,但彼此又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这种网络社区具有自由进入、自由讨论的特点,使网络社区具有了对话理论中的"公共空间"的部分属性。但是,在网络社区中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共生其中,且公共话题讨论的参与者由于年龄、学历严重分化,造成其"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实现了用户在技术上的平等赋权,人与人在社交媒体中实现了表达权限的对等,用户"主体性"得以体现,使得用户之间开启了"主体间性"对话。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关于话题的对话与互动表现出强大的个体性特点,既有对热点话题的强大"向心力",同时又具有多元主题、多元表达,以"去中心"为特点的"离心力"。社交媒体中的话题讨论呈现出主体多元、主题多元、话语表达多元的"复调"状态。匿名掩盖下的网络讨论,出现了众声喧哗的"狂欢"状态。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的"复调"与"狂欢"状态,给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在于它让信息传播回归了多元对话式传播;消极影响则是信息"狂欢"常带来谣言传播、网络暴力、信息茧房等各种问题,对受众认知形成新的干扰。总之,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对公共讨论、网络公共空间的构建和新闻传播等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问题。
杨赟[7]2015年在《新闻传播视域下的社会管理功能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闻传播视域下发挥社会管理功能,需加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自律,提高新闻传播者的社会道德素养,将新闻传播与社会管理进行结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从本质上而言,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社会管理功能,这是由新闻传播的构成要素以及社会性质所决定的。社会管理功能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在新闻传播的影响中,社会管理功能得到良性发展。每一种生产工具都与社会管理有着联系,
王飞[8]2017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传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创造了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时代的进步,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革,也前所未有地显现了既有政治传播的缺陷和不足,促使我们面对挑战而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改进政治传播的方式,努力把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提升到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相匹配、与人类政治文明相融合的新境界。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既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梳理概括,也存在着传播的难题亟待破解。本文围绕前述缘由,尝试从理论背景,历史演进,主要任务,难题及破解理路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论述,努力构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认识模型。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论证了政治传播在政党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现了传播媒介在政治传播演进中的规律,论证了新闻信息和媒介意见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列宁创造性地阐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问题,将个人言论自由问题与遵守党的纪律问题结合起来,指出了衡量党报党性原则的标准就在于党纲、党章、党的策略决议和组织经验四个方面。他还提出,政治传播不是无目的的灌输,而是有针对性的灌输,这种"针对性"主要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自发性"问题,它需要传播媒介发挥榜样引导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将政治传播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赋予了政治传播中国化的含义,即对内宣布和对外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建立了适合于国情的面向不同大众的分层传播组织,形成了以报纸、期刊为主要载体,以红军政治传播为辅助手段的特色传播网络,为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打赢和国民党的宣传战争奠定了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边缘到中心的反转。建国以后,党继续强化运用党报等新闻宣传工具,在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同时,又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的形势,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形成了从宣传鼓动、新闻报道到创新融合这样的传播格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逐渐表现为政治理论传播、政党和国家形象塑造、动员和沟通民众叁大形态。面对着媒介融合改变了我国传媒业既有的传播格局和生存方式,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与冲突,迫切需要新型主流媒体担负起价值沟通与共识达成的桥梁职能。党通过聚焦政治任务,培养传播精英人才实现传播主体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党媒新版图的构建也在逐步形成,对外传播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媒介公信力不断回归,舆论引导力得到强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政治传播受众普及化、年轻化、群体化和网络化的转变,适时地作出了调整,使党的政治传播观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实现了有效对接。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西方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愈加明显,如何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需要政治传播发挥重要作用。当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主要体现在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互动不够,传播能力和传播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提出的新要求。破解目前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困境,应从受众对事物真相的需求、对改进叙事方式的需求、对重塑媒介话语的需求、对参与传播过程的需求出发,做到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念,增强传播效果的关注度、认同度。同时,也要科学地认识政治传播自身的规律,特别是它的核心——政治信息传受规律,探索传播途径从单一的组织、人际到组织、人际与新兴媒介的结合,推动政治传播主体从单一的政党主体到中国共产党主导、社会主体补充,努力培育和积极发挥"社会"乃至个体作为主体的政治传播功能,使其成为与政党互补且良性互动的政治传播主体。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完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使命中,我们应以勇于革新的态度,改革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治传播,改变现有对外政治传播覆盖面缺漏和势能弱化的情势,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人类政治文明形成共振的着力点,强化对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准诠释与传播。
梁艳[9]2012年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闻事业一直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党员和群众的功能。在9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的新闻媒体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和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宣传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发展实际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思想。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不仅要传播信息、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思想、观念和主流价值,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概括而言,我国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是指,媒体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传递思想文化价值观,引领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凝聚社会共识。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是做好一切新闻工作,发挥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前提,要按照新闻价值标准选择新闻事实,按照新闻传播特点,采用合适的传播手段,进行思想文化价值的传递。最终目的是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研究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主要从教育功能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功能的发挥机制、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因素等方面入手,在更广泛的层面,探讨在全球化和新媒体大发展的当下,如何着力加强我国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从党的新闻事业创立起,党的新闻媒体就注重发挥教育功能,并根据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的,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逐步形成了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思想,为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时期,虽然文化大革命中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曾一度被误用,但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为突破思想禁锢、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思想也更加成熟和完善。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给我国媒体生态、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同时,正是由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的全球化快速传播,“地球村”成为现实,让中国新闻媒体没有选择地处于全球化语境之下。但随之而来的、未加筛选的海量信息和多元舆论泥沙俱下,可能对媒介素养缺乏的受众造成错误的引导,对全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弘扬造成不利影响。而且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给人们提供更多媒体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低俗化、过度娱乐化、价值导向混乱等问题。当代,媒体已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工具,成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推手。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进步,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扩展,其教育功能日益突显,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主体,然而媒体自身却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究其原因,在理论上没有明确把“教育功能”作为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是导致实践上偏差的一个重要认识根源。本文从历史和现实背景出发,梳理党的新闻事业史上的媒体教育功能理论,总结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媒体面临的挑战,为正确发挥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引言部分是对“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这一课题的总体阐述,从研究缘起到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论述了问题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第一章是对新闻媒体及其教育功能等核心概念的理论说明,论述了新闻媒体作为“教育者”的必然性和独特性,以及新闻媒体发挥教育功能的特点与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进行了理性审视,分析了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影响及发挥机制,并引用《感动中国》的案例来说明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第二章运用唯物史观,对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进行了历史考察,以时间为线索分阶段地进行梳理,对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变迁、发挥途径和效能等进行了反思和评价,概括性地总结了不同历史阶段对教育功能的不同认识与实践操作。从建党初期,新闻媒体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启蒙民众,形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优良传统;到革命战争时期,新闻媒体成为党的重要武器,核心宣教内容紧紧围绕斗争需要,为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其革命性充分契合了战争年代的需求;到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将主要宣教内容转为经济建设;再到新世纪新阶段,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党所面临的新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新闻媒体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叁章分析了不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性质、功能发挥的途径、效能及内在机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分析了西方媒体对于教育功能的理解,详细分析了它们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教的各种手段。例如,通过制作电视节目进行儿童教育;通过制作知识性节目进行科普教育;通过互联网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通过制作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等。由于追逐商业利润的本性和媒体“眼球经济”的特性,西方媒体往往向受众传播一些无良或有害信息,面对这种情况,西方国家不是主要从纠正新闻传播媒体入手,而是从教育受众入手,通过学校教育等形式向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让受众自己产生免疫力。在认清西方媒体真面目的同时进行反思,为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借鉴和参照,避免走弯路。另外,在对西方媒体由于本身意识形态局限而存在先天弊端充分认识的前提下,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西方媒体在发挥教育功能上的特点、优势、问题和不足。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国后,我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历史性变革的同时,也给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带来了巨大挑战。第四章着眼于当下,概括了全球化语境及特征,考察了全球化与新媒体发展给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带来的挑战。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影视作品等引进条件放宽,媒体领域逐渐开放,人员流动带来的价值观摩擦碰撞等。同时也注意到了伴随挑战的诸多机遇,进而分析我国新闻媒体在全球化语境下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在价值观方面对西方的价值渗透认识不足,内容方面的娱乐化、同质化严重,国际影响力低等。从而对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情况进行了深入、全方位的自省。同时,面对受众民主诉求增强、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公众道德堪忧的现实,研究如何发挥媒体的教育功能。第五章是全文的结尾和结论部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从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从主管媒体的党委宣传部门、媒体自身、全球化语境下的报道、理论研究以及新闻教育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增强党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本章是从全局的视角对增强我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提出建议,因为规范媒体行为不仅仅是媒体本身的职责,还涉及到宣传、监管等部门,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新闻媒体教育功能弱化的问题,就要从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入手,加强新闻传播人才的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教育等。本章不仅有应对上面章节提出的“挑战”的一般的规律性对策,更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对策;既有对新闻媒体提出的导向上的要求,又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议;既有侧重对内报道方面的措施,更有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思考;既有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分析,又有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探讨。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其内在体现与追求,同时又是坚持与大力弘扬的必然目标。我们研究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新闻媒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公共生活,融入公民共同情感体验,融入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带动者、示范者。发挥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承担研究、宣传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要强调党对主流媒体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主流价值观念贯穿到媒体工作的全过程之中,改进工作方法和宣传方式,增强传播效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媒体自身的教育功能,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和事例进行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被广大受众所接受、掌握和认同。本论文从教育功能这个点切入,反思了当今新闻媒体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对策。当然,在篇幅有限的文章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笔者也没有这个奢望,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和点滴见解,抛砖引玉,引起业界和学界对新闻媒体教育功能这个问题的重视,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看到更多对这一问题的真知灼见。
陈一收[10]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舆论引导提高到执政能力建设的突出位置进行战略性部署,明确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舆论引导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长期以来,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为人民解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优良作风,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积淀具有长远指导意义。但随着时代场景的切换和历史条件的变迁,当前,中国的政治情势、经济形势、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发生巨大变化,促使整个舆论生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的舆论引导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剧烈的挑战,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呈现出一些与国内外形势发展不符合、与党提升执政能力的要求不适应的地方,存在着亟待克服的弊端。实践上的挑战亟需理论提供科学指导和指引,彰显深化理论研究、提升理论研究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论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立场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以寻求党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的理论支撑和理论渊源为起点,研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党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舆论引导的思想理论观点的“运用性创造”成果,总结回顾党在实践层面“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舆论引导实践的成效与经验教训,在观照和镜鉴国外在舆论管理方面成败得失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党的舆论引导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困境,以宏观上的原则、目标、理念与微观上的举措、方法相结合为追求,从党的执政理念等价值理性层面探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策略性路径,从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工具理性层面提出技术性对策。
参考文献:
[1].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D]. 曾志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J]. 曾志云. 学术探索. 2008
[3]. 中西方对外传播话语权制度建构的比较研究[D]. 张宏莹. 武汉大学. 2014
[4].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J]. 裴艺蒙. 电视指南. 2017
[5].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J]. 张诗曼. 西部广播电视. 2016
[6]. 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D]. 魏少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7]. 新闻传播视域下的社会管理功能探究[J]. 杨赟. 新闻战线. 2015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D]. 王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9].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D]. 梁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10]. 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D]. 陈一收.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标签:新闻与传媒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交平台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舆论论文; 全球化论文; 时政论文; 话语权论文; 社交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