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球化学论文_张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地球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球化学,生物,土壤,机理,绿岛,营养盐,低氧。

生物地球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祥[1](2019)在《硒的生物效应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富硒土壤、富硒农产品的研究越来越多,如何开发利用富硒土壤,培植富硒农产品成为当下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土壤中硒的形态、价态及植物吸收硒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阐明硒生物有效性在土地质量调查中对于富硒农产品开发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32期)

杨毅,张耀之,李秀颖,曾祥峰,宋玉芳[2](2019)在《脱卤球菌纲(Dehalococcodia Class)在有机卤化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脱卤球菌(Dehalococcoidia,Dia)纲是绿弯菌门下属八大纲之一.迄今为止,脱卤球菌纲中包含3个能进行严格厌氧有机卤化物呼吸的菌属:脱卤拟球菌(Dehalococcoides,Dhc)、脱卤单胞菌(Dehalogenimonas,Dhgm)及尚未正式命名的Candidatus"Dehalobium".当前关于脱卤拟球菌和脱卤单胞菌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有机氯污染场地中富集或者分离出来的菌株方面.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能进行有机卤化物呼吸的脱卤球菌纲微生物不仅仅只存在于污染物产地,在各种环境(如海洋、淡水、陆地)中也能经常被检测和鉴定到.但脱卤球菌纲微生物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尚未被完全揭示.本文旨在介绍和讨论被低估且未被充分研究的脱卤球菌纲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其潜在的生态学功能,从而引起研究人员更广泛的关注,鼓励跨学科研究来揭示这一类特殊微生物在有机卤化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陈雪刚,吴斌,郑豪,樊炜,叶瑛[3](2019)在《台湾近海热液体系独特的生物及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地处西太平洋构造活动带,近海发育了多处热液活动,其中最典型的为龟山岛和绿岛热液体系。本文对海峡两岸在龟山岛和绿岛热液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周边生物体的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龟山岛热液喷出流体具有全球最低的pH(1.52),富含重金属元素和CO2等酸性气体,是周围海水中有色溶解有机质的来源;绿岛具有全球热液中最低的溶解有机碳浓度(14μmol/L),且具有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喷口周边分布了较为罕见的自然硫烟囱体和硫磺球。喷口的高毒性、高酸性热液改变了热液区生物体如螃蟹的生活习性和解毒机制。热液区的主要活跃菌群为参与碳、硫和氮代谢途径的γ-和ε-变形菌。主要生物质合成以硫还原和硫氧化的化能无机自养型生物为主,微生物硫代谢促进了热液系统中的微生物能量流动和元素循环作用。某些热液生物采用繁殖期迁徙的机制应对高毒性、高酸性热液环境。在热液活动的胁迫下,这些微生物产生了新颖独特的代谢产物。此外,龟山岛和绿岛热液体系还受到了潮汐、台风和地震等灾害性事件的影响。台湾近海热液体系的研究对认识热液地球化学循环、探讨热液的生态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黄习知,李一伟,刘笔峰,吴金水[4](2019)在《土-水微界面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循环理论认为化学成分和微环境条件都控制其稳定性。然而,受限于土壤微环境的不透明和异质性,土壤-水界面(SWI)上连续观察有机质的性质和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还存在巨大挑战。我们发展了一种新颖的SoilChip方法~([1])(用溶液培养均质土壤微阵列)模拟有机质在SWI的生物地球化学动态过程。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离子刻蚀技术,我们发现有机质逐渐固定在SWI洋葱多层结构中:多糖在表面上含量丰富并随着深度(从表面到~130nm)逐渐减少,而蛋白质和脂质呈相反趋势。这种多层结构形成主要机制是:1)通过吸附逐渐形成厚的矿物-有机质复合物;和2)活的和坏死多层结构的微生物细胞壁。此外,我们还发现溶液中溶解的营养素(尤其是N)的生物利用度在21天内逐渐降低。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微团聚体中有机质的进行物理保护,SWI的多层微生物-有机-矿物结构也可以保护大量的营养化合物免受酶的分解,进而促进特定有机质在微环境中保存。(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吴川,安文慧,薛生国,江星星,崔梦倩[5](2019)在《土壤-水稻系统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具有不同渗氧能力基因型水稻对土壤砷结合形态、水稻根表铁膜、砷吸收的影响以及不同根际氧化还原条件对土壤砷形态、水稻砷积累、砷转运载体表达的影响,分析了硅的不同施加量对水稻砷吸收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从土壤铁矿物氧化和还原两个方面总结了根际铁循环对砷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对砷污染土壤修复的潜在价值,以期为最终降低水稻砷吸收提供理论参考。微生物介导的铁氧化还原对砷的环境行为如砷的溶解释放、吸附沉淀、形态转化等有重要影响,而铁细菌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促进了铁的矿物相转化并耦合砷的钝化,在未来工作中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朱爱玲,曹丹丹,陈颖,郭瑛瑛,阴永光[6](2019)在《水环境中铁-汞耦合对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汞及其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全球污染物.水环境是汞重要的汇,也是汞发生形态转化与生物富集的重要场所.水环境中铁-汞相互作用对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围绕水环境中铁-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讨论并总结了含铁矿物对汞的吸附、硫铁矿物对汞的硫化、溶解性铁与含铁矿物对二价汞的还原、铁对汞微生物甲基化的影响、铁参与的甲基汞降解、铁硫矿物介导二甲基汞生成以及水稻根系铁膜对汞吸收的影响,并进一步对铁-汞耦合对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的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芳柏,李勇珠[7](2019)在《稻田体系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是地球上丰度排第四的元素,其地球化学行为作为稻田体系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大意义。铁也是植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众多生物代谢过程。十几年来,铁同位素方法在表生地球化学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铁同位素方法已被广泛地用来追踪异化铁还原、亚铁的生物和非生物氧化以及吸附、沉淀等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文章综述了水稻土铁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水稻中铁吸收转运的分子生理机制和铁同位素分馏特征和机制。水稻土在发育过程中缺损轻铁,且不同的发育过程导致土壤中铁形态、价态的改变而会形成特有的分馏特征。植物铁同位素分馏效应的研究表明,植物吸收铁的机制不同,产生的铁同位素分馏程度呈现出显着的差异。当植物以机理I的方式,即通过将叁价铁还原为二价铁再吸收铁时,植物优先吸收轻的铁同位素,且铁同位素在植物内部的分馏程度较大[-0.13‰-(-1.64‰)]。当植物通过机理II的方式,即通过螯合叁价铁,再吸收至植物体内的过程,植物优先吸收重的铁同位素,且铁同位素的分馏程度较小(-0.11‰-0.17‰)。水稻铁同位素组成不同于典型的机理II植物,水稻富集轻铁,且铁同位素在水稻植株中存在较大分馏。这可能是因为水稻在根吸收铁的过程中同时采用机理I和机理II途径,且铁在水稻内的转运过程、配体改变及价态改变等都会导致铁的同位素分馏。铁同位素方法在揭示水稻对铁元素的吸收机制方面表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文章还分别对如何将铁同位素方法结合土壤-水稻体系的土壤发育背景,以及通过制样方法的改进、结合质量平衡计算、动力学分馏、综合多个表征手段等方式来解释水稻铁同位素机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郝应龙,李崇博,安永刚,王拓,刘毅业[8](2019)在《乌鲁木齐市某蔬菜基地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乌鲁木齐市某蔬菜基地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效应分析可知,以硒含量大于等于0.4 mg/kg标准圈定富硒土壤面积约52.89 km~2,硒含量均值为0.78 mg/kg;富硒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养分元素含量适量—丰富,农作物富硒效应较好,安全性较高。通过对土壤中硒元素赋存状态分析,发现区内土壤中存在大量土壤缓效硒,潜在供硒能力较强,且对植物吸收有利的有效硒占比达4.02%;土壤中硒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总硒的含量,还与土壤pH、有机质等有一定关系;农作物中硒的含量水平可能受土壤中有效硒、总硒、有机质、pH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田丰[9](2019)在《一个新的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及对ENSO调制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显着的影响。当前,ENSO的模拟和预测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式间的差异性。由于热带太平洋存在的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与海洋和大气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影响ENSO的特征,因此在数值模式中合理表征这些多尺度多圈层过程对改进ENSO模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关的叶绿素年际变率、季节内变率及其与淡水通量的共同作用对ENSO的反馈等科学问题,首先发展了一个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Hybrid Coupled Model(HCM)of Atmosphere,Ocean Physics,and ocean Biogeochemistry(AOPB));该模式由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模式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相互耦合构成;其中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模式是由海洋环流模式(OGCM)与统计型大气模式(表征年际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异常)进行耦合。模式试验表明HCM-AOPB可以很好地模拟热带太平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研究海洋物理-生物间相互作用等提供有效的模式工具。在此基础上,利用HCM-AOPB模拟试验和观测资料,系统性研究了叶绿素的年际变率、热带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和叶绿素与淡水通量的共同作用对ENSO的调制效应,具体结果如下:(1)在叶绿素年际变率对ENSO的调制方面,叶绿素可以改变太阳辐射在上层海洋的穿透能力,并引发生物加热效应影响气候系统。当前生物加热效应对热带太平洋气候的影响仍不清楚,特别是叶绿素的年际变率是如何调制ENSO的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即增强还是减弱ENSO振幅)。HCM-AOPB试验表明,叶绿素年际变率可以减弱ENSO振幅约22%。具体过程是:年际可变的叶绿素显着调制穿透到混合层底的太阳辐射(Q_(pen)),进而改变上层海洋的垂向热力结构和密度层结,从而影响垂向混合等动力过程,进一步影响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并最终形成对ENSO的负反馈。在El Ni?o期间,赤道中西太平洋的叶绿素浓度减小(0.05-0.1mg m~(-3)),使得Q_(pen)增加和混合层内吸收的太阳辐射(Q_(abs))减少,这在混合层与次表层之间产生加热差异;进一步减弱上层海洋层结并增强垂向混合,从而使得次表层的冷水更易进入混合层内,间接地减弱了El Ni?o期间SST的暖异常(La Ni?a的情形恰好相反)。这一新机制与以往叶绿素直接加热效应不同(即混合层内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从而直接产生加热效应影响SST,并对ENSO产生反馈效应)。(2)在季节内尺度的生物过程对气候的影响方面,聚焦于热带不稳定波(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对海洋和ENSO的影响。我们发现TIWs引起的叶绿素扰动可以减弱TIWs的强度(约7%-9%),并进一步增强ENSO的振幅(约27%)。TIWs存在正负相交的波形扰动(SST变冷或者增暖),对应着叶绿素的增加或减小,从而可对Q_(pen)产生调制效应,进而影响上层海洋温度和密度层结;密度层结的变化减弱了涡有效位能向涡动能的转化(即斜压转化项),并最终使得TIWs的强度减弱。减弱的TIWs导致其由赤道外向赤道输送暖水的能力减弱,使得东太平洋冷舌区获得的热量减少,在La Ni?a期间SST的冷异常加剧,从而增强La Ni?a的强度,最终通过海气耦合过程形成对ENSO的正反馈。这不同于在年际尺度上叶绿素的变化对ENSO的负反馈,表明不同时空尺度的叶绿素变率对ENSO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反向的,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当前叶绿素变率对ENSO反馈所存在的争议。(3)在淡水通量与叶绿素的年际变率对ENSO的调制方面,当同时考虑两者共同影响时,它们对ENSO振幅的调制效应是非线性的。淡水通量的年际变率可以增强ENSO的振幅:在El Ni?o期间,赤道中西太平洋淡水通量增加,从而减小表层盐度和增强上层海洋层结,使得混合层深度变浅;这导致由次表层进入混合层的冷水减少,进而增强El Ni?o期间SST暖异常(La Nina期间情形恰好相反),形成对ENSO的正反馈。因此,淡水通量和叶绿素的年际变率对ENSO的影响趋向于相互抵消。但当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时,情形会完全不同:当叶绿素的年际变率所引起的生物加热效应达到某一反馈强度时,淡水通量年际变率的增大却会导致ENSO振幅的减小。这使得淡水通量强迫对ENSO的增幅效应会由生物加热的减弱效应所补偿甚至反向,从而形成对ENSO的非线性调制。这种不同反馈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解释自然界和数值模式中所广泛存在的不同过程对ENSO调制效应的差异性和敏感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发现,叶绿素所引起的生物加热效应对ENSO的反馈存在对时空尺度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并且其与淡水通量等其它过程之间的非线性共同作用使得ENSO表现出可变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杨波[10](2019)在《养马岛附近海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氮、磷、硅和氧等生源要素是海洋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要素,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随着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近海养殖业的迅猛增长,我国近岸海域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缺氧、酸化、赤潮和绿藻频发等,这对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研究近岸海域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主控因素对了解区域物质循环、环境演变、近海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学位论文以养马岛附近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2016~2017年)的连续调查,系统分析了水体营养盐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夏季底层海水低氧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同时对水体及沉积物中的碳循环过程进行研究,旨在丰富对人类活动影响下近岸海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以期为区域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结果和认识:(1)养马岛附近海域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养马岛附近海域水体营养盐浓度相对较低,其中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_4~(3-))浓度符合一类海水标准。受到复杂的水文和生化条件的影响,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规律不明显。调查期间,DIN主要以硝酸盐(NO_3~-)为主,占DIN浓度的28%~74%(平均为58%),其次是铵盐(NH_4~+),占DIN浓度的21%~64%(平均为38%)。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和富营养化状态指数结果显示,研究海域水体处于潜在贫营养化(I)水平和中等营养化状态。与营养盐有所差异,海水中溶解氧(DO)、无机碳(DIC)、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以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SOM)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在5~11月,海水DO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季节变化特征,其最小值出现在8月底层海水。在夏季,研究海域出现底层水体低氧现象,其低氧区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其生消特征如下:底层水体低氧现象在6~7月开始萌生,至8月出现大面积DO<94μmol L~(-1)的低氧区,9月低氧现象消失。同样的,表层海水DIC也随季节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最小值出现在8月,而底层海水DIC的季节变化特征与之相反。空间分布而言,海水DIC整体(除3月外)呈现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在5~11月,研究海域整体上是大气CO_2的净源,其向大气释放CO_2的通量分别为7.95±6.94(5月)、3.58±3.56(6月)、18.98±10.26(7月)、12.34±11.85(8月)、27.94±21.21(9月)和4.77±2.93 mmol C m~(-2) day~(-1)(11月);而3月则是净汇,从大气中吸收CO_2的通量为3.25±6.04 mmol C m~(-2) day~(-1)。与海水DO的季节变化相反,海水DOC、CDOM及SOM的最高值出现在8月。空间分布来看,夏季海水CDOM以及秋季SOM含量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征;而春季和夏季SOM含量呈现远岸高于近岸的分布特征。(2)控制养马岛附近海域生源要素变化的关键过程养马岛附近海域生源要素(海水营养盐、DO、DIC、DOM及SOM)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到复杂的物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然而不同生源要素,其主控因素有所差异。对于海水营养盐,浮游植物繁殖、大气沉降、与邻近海域水体交换、有机质分解、贝类养殖活动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是影响其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河流淡水输入对营养盐的贡献相对较小。营养盐收支结果显示,海水DIN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和养殖贝类排泄,分别占总DIN的49.3%~63.5%(平均为56.4%)和27.4%~38.1%(平均为32.8%);海水PO_4~(3-)主要来源于养殖贝类排泄和沉积物释放,分别占总PO_4~(3-)的51.5%~54.4%(平均为53.0%)和23.6%~25.0%(平均为24.3%);而DSi主要来源于沉积物释放,占总DSi的94.7%~95.0%(平均为94.8%)。此外,每年约41.3×10~6~74.7×10~6(平均为58.0×10~6)、4.74×10~6~5.03×10~6(平均为4.89×10~6)和205.5×10~6~206.3×10~6(平均为205.9×10~6)mol的DIN、PO_4~(3-)和DSi转化为其他形式(被浮游植物、藻类等吸收、通过贝类收获移除等)。对于底层水体DO,温盐跃层和海水锋面的形成是低氧维持及发展的重要物理条件。研究海域温盐跃层在夏季(6~8月)出现,秋季消失。在空间分布上,水体层化的密集区与底层低氧区分布基本吻合。DO收支实验结果表明,底层水体有机质的耗氧分解是低氧形成的主要生化因素,占总耗氧的84.6%,而沉积物耗氧占15.4%。夏季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是底层水体耗氧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海水中的碳酸盐体系受到水团的物理混合、温度变化、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因素显着影响。在夏季(6~8月),高初级生产力导致表层海水DIC含量降低。此外,DIC在底层含量明显高于表层,这主要是底层水体有机质氧化分解所导致;在6月、7月和8月,底层水体中约42.5、62.5和62.4μmol kg~(-1)的DIC可能来自有机质的分解,分别占DIC浓度的1.91%、2.77%和2.83%。对于海水CDOM,其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和微生物分解。在表层约11.6%~35.2%的CDOM来源于浮游植物。对于CDOM荧光组分,浮游植物对类蛋白组分C1和C2的贡献分别为9.0%~37.4%和9.1%~37.4%,而对类腐殖质组分C3和C4的贡献为7.8%~18.7%和11.4%~19.9%。底层水体有机质的分解是类腐殖质组分C3和C4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C3组分,底层有机质分解在7~9月分别贡献了9.1%、18.7%和48.5%;对于C4,底层有机质分解在6~9月分别贡献了14.6%、16.3%、18.0%和26.6%。表层水体初级生产力高低和底层水体DO的浓度是影响SOM保存的主要因素。在夏季,表层高初级生产力及底层海水低DO条件共同控制SOM的保存;秋季和春季上覆水体有机质的供应量相对夏季较少,加之底层水体DO含量较高,这有利于有机质的耗氧分解,致使SOM含量相对较低。海水中营养盐可通过控制初级生产进而影响自生有机碳(AOC)的积累。夏季表层海水NO_3~-对AOC的保存影响最为明显,可能是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在秋季,NO_3~-和DSi对AOC储存的影响显着,而PO_4~(3-)对春季自生有机质储存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生物地球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脱卤球菌(Dehalococcoidia,Dia)纲是绿弯菌门下属八大纲之一.迄今为止,脱卤球菌纲中包含3个能进行严格厌氧有机卤化物呼吸的菌属:脱卤拟球菌(Dehalococcoides,Dhc)、脱卤单胞菌(Dehalogenimonas,Dhgm)及尚未正式命名的Candidatus"Dehalobium".当前关于脱卤拟球菌和脱卤单胞菌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有机氯污染场地中富集或者分离出来的菌株方面.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能进行有机卤化物呼吸的脱卤球菌纲微生物不仅仅只存在于污染物产地,在各种环境(如海洋、淡水、陆地)中也能经常被检测和鉴定到.但脱卤球菌纲微生物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尚未被完全揭示.本文旨在介绍和讨论被低估且未被充分研究的脱卤球菌纲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其潜在的生态学功能,从而引起研究人员更广泛的关注,鼓励跨学科研究来揭示这一类特殊微生物在有机卤化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地球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祥.硒的生物效应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9

[2].杨毅,张耀之,李秀颖,曾祥峰,宋玉芳.脱卤球菌纲(DehalococcodiaClass)在有机卤化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陈雪刚,吴斌,郑豪,樊炜,叶瑛.台湾近海热液体系独特的生物及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学报.2019

[4].黄习知,李一伟,刘笔峰,吴金水.土-水微界面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动态监测[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吴川,安文慧,薛生国,江星星,崔梦倩.土壤-水稻系统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6].朱爱玲,曹丹丹,陈颖,郭瑛瑛,阴永光.水环境中铁-汞耦合对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9

[7].李芳柏,李勇珠.稻田体系中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9

[8].郝应龙,李崇博,安永刚,王拓,刘毅业.乌鲁木齐市某蔬菜基地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效应研究[J].新疆地质.2019

[9].田丰.一个新的混合型大气—海洋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式及对ENSO调制的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10].杨波.养马岛附近海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9

论文知识图

国外新近发展的高光谱成像仪射线光电子能谱仪Fig.4....海底热液喷口的分布技术路线流程图研究区实物资料分布图表层沉积物泥质含量分布

标签:;  ;  ;  ;  ;  ;  ;  

生物地球化学论文_张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