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调控论文_仇吉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化学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理化学,疏水,纳米,入渗,微结构,性质,生物。

物理化学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仇吉川[1](2018)在《无机纳米材料构建物理/化学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能和可从成年人体内提取等优点,作为种子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干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中。然而,如何调控干细胞的命运,尤其是调控干细胞的定向分化,以实现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一直是相关应用的难点,也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在人体内,每种细胞都处于一种叁维动态微环境中,微环境中的细胞外基质、细胞间相互作用、可溶性生长因子、机械刺激等提供的特定物理、化学和生物信号影响并决定着细胞的贴壁、迁移、自我更新和分化等多种行为和功能。因此,模拟体内天然细胞外微环境内物理、化学、生物信号调控干细胞命运成为植入体研究、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共识。近年来,利用纳米材料体外构建特定的物理、化学微环境来模拟天然细胞外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命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用纳米材料构建细胞外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命运有以下几点优势:一,人体内细胞天然处于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构成的微环境中如细胞外基质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纳米纤维,模拟这些纳米环境自然会产生对干细胞行为和功能的影响;二,细胞丝状伪足以及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可以接收到细胞外纳米结构的信号;叁,纳米材料尤其是无机纳米材料构建的物理、化学微环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容易实现对干细胞命运的长期调控;四,纳米材料一般通过接触作用对与之接触的细胞产生影响,对其他细胞影响较小,这种作用方式有利于实现对不同位置上的干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行为;五,具有多种形貌、结构的纳米材料尤其是无机纳米材料大大丰富了构建细胞外微环境的多样性,为更好的调控干细胞的命运提供了更多策略。因此,过去十几年来,由纳米材料构建的纳米地貌、机械强度、化学成分等微环境在调控干细胞命运尤其是干细胞的分化上表现出来了巨大优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大多数相关研究仍然集中在二维平面模型上,虽然效果较好,但很难转化为实际临床应用中的复杂的叁维材料模型中。其次,在植入体和组织工程领域应用中,往往需要构建空间上变化的物理、化学微环境以实现不同位置上的干细胞向不同方向的分化。比如当植入材料在体内接触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时,需要植入体在与不同组织接触处可以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相应的细胞以实现与周围组织更好的结合。纳米材料与细胞的接触作用为实现这种空间可控的干细胞分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然而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当分散的纳米颗粒进入干细胞微环境中时,会被干细胞内吞并影响干细胞的行为和功能。然而这种纳米材料与干细胞的内吞作用对干细胞命运的影响的相关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如何利用这种作用实现对干细胞命运的可控调控以及理解其背后的机理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旨在探索利用无机纳米材料在叁维支架内构建物理、化学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命运的新策略。并试图利用其构建在空间上变化的物理、化学微环境,以接触作用的方式实现对不同空间内的干细胞命运的不同调控。同时,试图研究纳米材料与干细胞发生内吞作用时对干细胞命运的调控并其调控机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构建纳米地貌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定域定向分化通过水热法在导电玻璃、硅片、金属钛片、二氧化钛陶瓷以及叁维多孔泡沫钛等材料表面垂直生长了一层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其中单根纳米棒长度约为1.5 μm,直径约为100nm,整个阵列密度约为36根每平方微米。通过细胞活性实验证实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细胞骨架染色和扫描电镜证实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构建的纳米地貌微环境可以促进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生长更多的丝状伪足并增强其贴壁能力。以具有光滑表面的二氧化钛陶瓷为对照,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证实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促进rBMSCs的Runx-2、骨桥蛋白(OPN)和骨钙蛋白(OCN)基因水平分别上调了 4.7、2.2和3.7倍;通过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和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促进rBMSCs碱性磷酸酶(ALP)、OPN和OCN蛋白表达水平上调;通过茜素红染色证实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促进rBMSCs钙沉积水平上调。以上结果表明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构建的纳米地貌微环境可以促进r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此外,通过微纳加工技术和水热合成相结合的方法在二氧化钛陶瓷上制备了图案化分布的二氧化钛纳米棒衬底,实现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同一衬底不同纳米地貌位置上的不同程度分化,即定域定向分化。该工作为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改善接触多组织的植入体及组织工程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梯度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构建的物理化学微环境调控干细胞梯度分化将直径为200 μm的明胶微球排成密堆积阵列后,在80 ℃条件下,将羟基磷灰石(HAp)纳米颗粒悬浮液滴到明胶密堆积阵列上使其在密堆积阵列空隙内组建沉降,由于加热过程中明胶微球变粘使相邻明胶微球逐渐融合,使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在密堆积阵列空隙里的沉降组建受到限制,最终使之形成自上而下的梯度分布。然后以此为模板,制备了具有HAp纳米颗粒梯度分布的反蛋白石支架PLGA/HAp[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证实了该支架具有均匀的相互连通的多孔结构,其中孔直径为179.4±1.7 μm,连接相邻孔的窗口直径为53.9±2.3 μm。相互连通的多孔结构使PLGA/HAp支架具有高效的营养运输和代谢废物传输能力。通过micro-CT、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证明PLGA/HAp反蛋白石支架内HAp纳米颗粒呈梯度分布,支架材料的机械性能也呈现和HAp一致的梯度分布。通过活/死细胞染色证实大鼠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rAMSCs)在支架内部均匀分布,具有超过95%的存活率。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证实了PLGA/HAp支架里rAMSCs的成骨分化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以及钙沉积呈现与HAp一致的梯度表达。说明HAp纳米颗粒构建的梯度变化的物理(机械强度)、化学(矿物质)微环境,实现了rAMSCs在支架材料内呈现和HAp一致的梯度成骨分化。该支架材料将在多细胞组织工程、界面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前景。(3)微环境中石墨烯量子点内吞作用对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特点,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环境来源的石墨烯量子点进入rBMSCs微环境后会与细胞发生内吞作用并分布于细胞质中。通过细胞活性实验证实,在低浓度下(小于50 μg/mL),石墨烯量子点与rBMSCs的内吞作用对细胞活性没有明显负面影响。通过q-PCR证实浓度为50 μg/mL的石墨烯量子点促进rBMSCs的Runx-2和OCN基因水平分别上调了 13.9和9.2倍;通过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和免疫荧光染色证实50 μg/mL的石墨烯量子点促进rBMSCs碱性磷酸酶(ALP)、OPN、OCN蛋白表达水平上调;通过茜素红染色证实50 μg/mL的石墨烯量子点促进rBMSCs钙沉积水平上调。以上结果表明石墨烯量子点与rBMSCs内吞作用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出石墨烯量子点与rBMSCs内吞作用在促进r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的差异性表达的主要基因和信号通路,并根据以上基因和信号通路结果提出了影响的可能内在机制,即:细胞在吞入石墨烯量子点过程中,由于细胞自身骨架肌动蛋白的收缩与运动引起的机械压力作用通过相关信号通路导致rBMSCs的成骨分化增强。此外,通过油红染色证明了这种内吞作用对rBMSCs成脂分化没有抑制作用。该结果将会有助于拓展石墨烯量子点在干细胞标记、成像、载药以及干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无机纳米材料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和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构建的在空间上变化的纳米地貌微环境、机械强度微环境以及化学微环境,以接触作用的方式实现了对不同空间内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为改善接触多种类型组织的植入体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及修复过渡组织等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在植入体研究和界面组织工程领域均有重要应用价值。同时,本论文还研究了分散性无机纳米材料石墨烯量子点与间充质干细胞内吞作用对干细胞命运的调控及其调控机制,为理解并利用纳米材料与干细胞的内吞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11-20)

胡裕滔[2](2017)在《基于EDCs-NHS调控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性能修复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胺薄层复合反渗透膜因其高截留率、低能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浓缩、废水深度处理、海水淡化和家用纯净水制备等领域。但是,膜污染和性能劣化则是目前制约聚酰胺反渗透膜的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聚酰胺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改性和性能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采用EDCs-NHS活化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羧基,原位接枝氨基磺酸、二乙醇胺和哌嗪叁种含氨基的小分子功能单体,调控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提高膜对特征污染物的抗污染性能;原位接枝丝胶大分子,对性能劣化的聚酰胺反渗透膜进行修复研究,探究活化剂浓度、EDCs-NHS比例、反应pH值和丝胶浓度等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表面Zeta电位、静态水接触角等表征手段研究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化学结构、表面荷电性、亲水性和粗糙度等物理化学性质,通过错流渗透实验评价估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长期稳定性能和抗污染性能。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EDCs-NHS活化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羧基,可成功实现表面原位接枝小分子含氨基单体二乙醇胺、氨基磺酸和哌嗪,实现对膜表面荷电特性、亲水性的调节,在提高膜抗污染性能的同时,不影响膜分离性能。(2)表面接枝氨基磺酸,同步提高膜表面亲水性和电负性,Zeta电位由原膜的-46.82mV提高到为-55.49mV(pH=7),接触角由36.1°降低至27.6°,显着提高膜对牛血清蛋白的抗污染能力,膜通量恢复率由原膜的87.7%提高到94.6%;表面接枝二乙醇胺,在提高膜表面亲水性的同时降低膜表面电负性,Zeta电位降低至-29.53mV(pH=7),接触角降低至21.9°,亲水性提高,显着提高了聚酰胺反渗透膜对海藻酸钠的抗污染性能,通量恢复率由原膜的87.8%提高到99.4%;表面接枝哌嗪,膜表面亲水性基本保持不变,而膜表面电负性明显降低,Zeta电位降低至为-16.49mV(pH=7),膜对海藻酸钠和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的抗污染性能明显提升,但对牛血清蛋白的抗污染性能明显减弱。(3)EDCs-NHS处理性能劣化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可使膜的脱盐率从93.5%提升至95.0%,与劣化膜相比,处理膜的ATR-FTIR图谱1660cm~(-1)与1490cm~(-1)的峰面积比提高了10%,表明EDCs-NHS能成功活化膜表面的羧基并与氨基反应形成酰胺。而用大分子丝胶对膜进行进一步处理,与丝胶物理涂覆膜相比,ATR-FTIR图谱1660cm~(-1)与1490cm~(-1)的峰面积比提高了15%,表明EDCs-NHS可同时活化膜表面的羧基与丝胶分子的氨基发生酰胺化反应,并将复合膜脱盐率进一步提升至97.0%。长期运行实验表明,修复膜具有良好的性能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7-11-30)

毛全兴[3](2016)在《碳纳米点物理化学性质调控及其生物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纳米点是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具有易于制备和功能化、可调控的光学性质、低的细胞毒性、不易被免疫系统攻击等特点,在催化、化学传感、生物成像、发光器件等研究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开发碳纳米点的制备方法、对其表面进行有效的功能化、调控碳纳米点的物理化学性质,对阐述碳纳米点的发光机制并推动碳纳米点深入参与生物成像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围绕调控碳纳米点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荧光性质、亲水/疏水性质),在碳纳米点的制备及其生物成像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论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生物成像技术在实际研究和医疗诊断中的应用,概述了生物成像研究中常用的荧光探针,以及碳纳米点的分类与发展。同时介绍了调控碳纳米点荧光性质的研究工作,概述了碳纳米点在纳米传感器、生物成像以及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此外,简要介绍了离子液体在碳纳米点制备中的应用。论文第二章研究了离子液体功能化修饰对于提升碳纳米点生物相容性的作用。在生物成像实际研究中,常常需要使用较高浓度的荧光探针以保证成像分析质量。尤其体内成像时,为了降低注入体内荧光探针的体积,更需要在较高探针浓度条件下进行。因此,提高碳纳米点生物相容性是碳纳米点应用分析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首先以葡萄糖胺为碳源,以聚乙烯亚胺(PEI)和二乙烯叁胺(DTM)为钝化剂,通过微波法制备了氨基化的碳纳米点(Amide-CNDs),并以离子液体1-羧甲基-3-甲基咪唑氯盐为表面修饰剂,通过羧基和氨基之间的共价偶联作用制备了离子液体修饰的碳纳米点(IL-CNDs)。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方法测试了两种碳纳米点的细胞毒性。在Amide-CNDs浓度为1 mg mL-1时,HeLa细胞存活率为80%左右;经离子液体修饰之后,碳纳米点的浓度增大至10 mg mL-1时,细胞存活率仍保持在75%左右。这说明经过离子液体修饰后,碳纳米点的生物相容性得到显着提升,能够保证较高浓度碳纳米点条件下的生物安全性。细胞成像实验的结果显示,Amide-CNDs和IL-CNDS进入细胞后,可观察到蓝色通道(激发和发射波长为330-380/420 nm)和绿色通道(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为450-490/520 nm)的荧光,证明所制备的碳纳米点可以实现多色荧光成像。论文第叁章以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溴制备了荧光性质可调的碳纳米点,并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纳米点表面具有短链烷基和芳环结构。表面的芳环结构在碳纳米点浓度增加时发生聚集形成共轭电子域,使碳纳米点表现出浓度依赖的荧光发射性质。当碳纳米点的浓度从0.12 mg mL-1增加到8.0 mg mL-1,最大荧光激发/发射波长从360/450 nm红移至480/540 nm。固体荧光光谱表明,碳纳米点在近红外区域也可以发射荧光。这一性质使碳纳米点适于作为生物成像的荧光探针。与此同时,碳纳米点表面的短链烷基和芳环结构使其具有疏水性质,易于同细胞膜发生相互作用,进而通过网格蛋白调控、穴陷蛋白调控和被动扩散等多种途径,在1分钟之内进入细胞。这一性质大大缩短成像实验操作前处理时间,降低碳纳米点与生物样品长时间相互作用导致荧光猝灭的概率。有机染料共定位实验发现,碳纳米点主要分布在溶酶体中,说明其具有成为细胞器靶向探针的应用前景。进一步实验表明,碳纳米点可以标记HeLa细胞,MCF-7细胞和A549等癌症细胞,具有成为广谱型细胞成像荧光探针的潜力。活体成像实验发现,碳纳米点通过静脉注射进入小鼠体内之后,可在其肝脏部位观察到明显的荧光信号,表明碳纳米点可以实现活体荧光成像分析。论文第四章以碳纳米点亲水/疏水性质为研究对象,通过一步水热法处理疏水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实现调控碳纳米点亲水/疏水性质的目标。当反应体系中存在磷酸、乙醇和离子液体时,可以同时制备得到亲水碳纳米点和疏水碳纳米点。两种碳纳米点的产量可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磷酸和乙醇的摩尔比(0-1.72)进行有效调节。当反应体系由磷酸和离子液体组成时,产物全为亲水碳纳米点;当反应体系中仅有离子液体时,得到的产物全部是疏水碳纳米点。结构分析表明,亲水碳纳米点表面分布有羧基、羟基等亲水性基团,而疏水碳纳米点表面则主要分布着疏水的六氟磷酸根。亲水碳纳米点和疏水碳纳米点的最大荧光激发/发射波长分别是360/440 nm和430/510 nm。细胞成像实验结果表明,亲水碳纳米点标记的HeLa细胞可在340 nm和495 nm激发时发射蓝色和绿色荧光,而疏水碳纳米点标记的HeLa细胞可在550 nm和595 nm激发时发射明亮的红色荧光。本章所制备的亲水碳纳米点和疏水碳纳米点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在生物荧光成像和标记研究中显示出优良的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10-08)

刘洪,沈文忠[4](2014)在《基于有序氧化物基底的复合纳米结构的综合物理化学生长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在其基础上与其他材料如化合物半导体和染料分子等结合所制备的复合纳米结构,在太阳能发电,发光材料,新型光电器件等方面亦有着广泛的应用[1-9]。本研究组在近几年以氧化钛纳米管阵列为主要对象,研究其高质量生长、形貌及微结构调控[10-13]。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通过化学浴沉积,在电场调控下,在氧化钛管阵列上生长PbS量子点,成功制备了PbS-TiO_2复合纳米结构。以其为光阳极制备量子点敏化电池,并通过对基底及生长工艺的优化,在无任何掺杂及共敏化材料的基础上获得了3.41%的转化效率。(本文来源于《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5-24)

谢海波,曹学锋,谭明乾,敬波,赵宗保[5](2012)在《离子液体中生物聚合物的溶解加工与物理、化学结构调控:胍纤维素的合成及在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木质纤维素为大自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可再生聚合物资源,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改性等特点。天然纤维素具有较高的结晶度,特别是木质纤维素中的纤维素,由于其和(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潘英华,雷廷武,高佩玲[6](2008)在《基于物理化学调控方法的水分时空分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室内人工降雨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研究物理化学调控方法实施情况下坡面土体中水分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物理调控方法可以调节降雨在坡面上的空间分布状况,在同一坡度条件下,面积比为1:2和1:1的处理的湿润锋尾部变化梯度及湿润锋深度均大于面积比为0:3的处理,且湿润锋分布的均匀程度较高。文中使用的入渗率计算公式可真实反映沿坡面各点的入渗率变化过程,入渗量计算公式可计算出降雨入渗量,且精度较高。化学调控方法由于能够维持土壤的物理结构,可以提高土壤的早期降雨入渗率,并增加入渗区上部的降雨入渗量,进而缩小坡面各点的水分分布差异。物理化学调控方法在坡面上配合使用可以提高降雨利用率,但其实际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秦淑琪[7](2006)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函授生心理状态的调控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探讨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函授生的心理状态,并做了归因分析,提出了函授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对函授生心理状态的调控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潘英华[8](2004)在《物理化学调控对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52.5%,其中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半干旱区是我国旱地雨养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天然降雨利用率低、土壤无效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利用物理化学调控方法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无效蒸发、提高降雨利用率,是黄土高原地区减少干旱、缓解水资源危机、减轻土壤侵蚀危害、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所采用的物理方法即产渗流法也是微集水种植技术的一种,它是在不改变坡地地表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在坡地上设置不同的产流面与渗流面的比例来增加局部土壤蓄水,提高雨水利用率、作物抵抗干旱能力与单位产出。土壤的降雨入渗性能是雨水利用的重要参数,快速准确地测定土壤的降雨入渗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采用的化学方法是在土壤表面施加土壤结构改良剂,结构改良剂的主要成分为聚丙烯酰胺(PAM)与磷石膏(PG)。PAM 能够很好地维持土壤结构和增加降雨入渗量,而PG 也是一种效果良好的土壤结构改良剂,两者配合使用既可起到增加降雨入渗的作用,也可使PAM 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地形和土壤条件的分析,物理化学调控方法是黄土高原地区发展雨养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有关土壤结构改良剂对土壤水动力学参数、土壤水分蒸发及土壤降雨入渗性能的影响等问题的定量研究尚比较缺乏,对物理化学方法在坡地上结合使用的研究也不多见。因此,本文以PAM 与PG 的混合物为土壤结构改良剂,以黄绵土为主要试验土壤,采用室内小土柱试验研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以人工气候室为主要试验设备,以不同高度的土柱为试验装置,研究土壤结构改良剂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通过室内人工降雨试验,研究测定降雨入渗性能的产渗流法及其入渗率计算模型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以及物理化学调控方法对坡地土壤降雨入渗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采用物理化学调控方法发展雨养农业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土壤中加入结构改良剂后,持水性能有所提高。当压力在5~1000KPa 范围内时,土壤的持水性能随压力增加而增大。改良剂的施用位置及深度对土壤持水有效性及土壤水分状况有一定影响,当改良剂施加于土壤表层时,土壤的持水性能相对较差,吸力越大,持水性越差,有时甚至出现较对照降低的现象,而当改良剂与土壤混合时,持<WP=6>物理化学调控对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ii水性能较好;土壤结构改良剂对土壤水分的水平扩散也有一定影响,各种处理的水平推进距离与时间均满足二次多项式关系。在近距离范围内,土壤水分的水平扩散基本与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用量无关。当超出一定距离(本试验中约为>6cm)后,各处理之间的差异渐趋明显;表层施加结构改良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较对照显着增加。在结构改良剂与土壤混合的情况下,PG 用量相同时,土壤饱和导水率值随PAM 用量的增加而降低。PAM用量相同时,土壤饱和导水率值随PG 用量增加而增加。这一现象进一步印证了PG 对PAM负作用的舒解作用。(2)室内土柱蒸发试验研究表明,土壤结构改良剂对水分蒸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确定PAM 与PG 的最佳组合:P2G2(PAM 用量为2 g/m2,PG 用量为200g/m2)。(3)提出了一种测量坡地降雨、产流土壤侵蚀作用条件下土壤入渗能力的产渗流法。该方法弥补了以往降雨器和双环入渗仪法的不足,可以用于测定坡地降雨/径流/土壤侵蚀等因素影响下的整个降雨入渗过程。依据水量平衡原理推导出的入渗率(入渗能力)计算模型,可以计算得到各种降雨条件下的土壤降雨入渗特性曲线,且精度较高。(4)在坡面上采用物理方法可以调控雨水的空间分布。通过产流/渗流试验,研究了雨水迭加利用的土壤水分运动与空间分布。物理调控方法的应用使得坡面上下土壤剖面的湿润锋深度差异有所降低并使坡面上部的水分入渗量增加,渗流面覆盖土壤结构改良剂可以提高土壤的前期降雨入渗率,并对坡面侵蚀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物理化学方法在坡面上的配合使用可以提高坡面的降雨利用率,该种方法为调控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提供了一条较好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4-05-20)

王明祥[9](2003)在《物理、化学、生物叁种调控水质的方法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根据多年在池塘养殖生产第一线应用水质调控技术取得的经验及查阅有关较新资料,将水质调控的方法总结概括为:物理、化学、生物叁种方法,并认为在生产中是有效、实用的水质调控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水产》期刊2003年01期)

物理化学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酰胺薄层复合反渗透膜因其高截留率、低能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浓缩、废水深度处理、海水淡化和家用纯净水制备等领域。但是,膜污染和性能劣化则是目前制约聚酰胺反渗透膜的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聚酰胺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改性和性能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采用EDCs-NHS活化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羧基,原位接枝氨基磺酸、二乙醇胺和哌嗪叁种含氨基的小分子功能单体,调控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提高膜对特征污染物的抗污染性能;原位接枝丝胶大分子,对性能劣化的聚酰胺反渗透膜进行修复研究,探究活化剂浓度、EDCs-NHS比例、反应pH值和丝胶浓度等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表面Zeta电位、静态水接触角等表征手段研究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化学结构、表面荷电性、亲水性和粗糙度等物理化学性质,通过错流渗透实验评价估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长期稳定性能和抗污染性能。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EDCs-NHS活化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羧基,可成功实现表面原位接枝小分子含氨基单体二乙醇胺、氨基磺酸和哌嗪,实现对膜表面荷电特性、亲水性的调节,在提高膜抗污染性能的同时,不影响膜分离性能。(2)表面接枝氨基磺酸,同步提高膜表面亲水性和电负性,Zeta电位由原膜的-46.82mV提高到为-55.49mV(pH=7),接触角由36.1°降低至27.6°,显着提高膜对牛血清蛋白的抗污染能力,膜通量恢复率由原膜的87.7%提高到94.6%;表面接枝二乙醇胺,在提高膜表面亲水性的同时降低膜表面电负性,Zeta电位降低至-29.53mV(pH=7),接触角降低至21.9°,亲水性提高,显着提高了聚酰胺反渗透膜对海藻酸钠的抗污染性能,通量恢复率由原膜的87.8%提高到99.4%;表面接枝哌嗪,膜表面亲水性基本保持不变,而膜表面电负性明显降低,Zeta电位降低至为-16.49mV(pH=7),膜对海藻酸钠和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的抗污染性能明显提升,但对牛血清蛋白的抗污染性能明显减弱。(3)EDCs-NHS处理性能劣化的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可使膜的脱盐率从93.5%提升至95.0%,与劣化膜相比,处理膜的ATR-FTIR图谱1660cm~(-1)与1490cm~(-1)的峰面积比提高了10%,表明EDCs-NHS能成功活化膜表面的羧基并与氨基反应形成酰胺。而用大分子丝胶对膜进行进一步处理,与丝胶物理涂覆膜相比,ATR-FTIR图谱1660cm~(-1)与1490cm~(-1)的峰面积比提高了15%,表明EDCs-NHS可同时活化膜表面的羧基与丝胶分子的氨基发生酰胺化反应,并将复合膜脱盐率进一步提升至97.0%。长期运行实验表明,修复膜具有良好的性能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化学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仇吉川.无机纳米材料构建物理/化学微环境调控干细胞命运[D].山东大学.2018

[2].胡裕滔.基于EDCs-NHS调控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性能修复的探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3].毛全兴.碳纳米点物理化学性质调控及其生物成像研究[D].东北大学.2016

[4].刘洪,沈文忠.基于有序氧化物基底的复合纳米结构的综合物理化学生长及调控[C].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5].谢海波,曹学锋,谭明乾,敬波,赵宗保.离子液体中生物聚合物的溶解加工与物理、化学结构调控:胍纤维素的合成及在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上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2012

[6].潘英华,雷廷武,高佩玲.基于物理化学调控方法的水分时空分布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8

[7].秦淑琪.物理化学实验中函授生心理状态的调控策略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

[8].潘英华.物理化学调控对土壤水分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9].王明祥.物理、化学、生物叁种调控水质的方法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J].北京水产.2003

论文知识图

的发生发展机制(引自NarciCT.Gas...@IFMC-100微米管催化还原4-硝基酚...高校科技及产业基础研究(4)不同氧缺陷含量的CaMnO3的OER和ORR电...高校科技及产业基础研究(2)高校科技及产业基础研究(3)

标签:;  ;  ;  ;  ;  ;  ;  

物理化学调控论文_仇吉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