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尤其需要热心

记者,尤其需要热心

一、记者,特别需要热心肠(论文文献综述)

吴祉键[1](2020)在《框架理论视域下主流媒体“英雄”叙事与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提出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大特色,本文所聚焦的“英雄人物”报道是典型人物报道四个话语内涵(即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平凡人物报道)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深度探讨我国主流媒体对于英雄形象的媒介塑造以及现代英雄主义的宣传叙事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本文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人民日报》相关英雄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其2012年—2019年发布的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案例分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报道中呈现的具体新闻框架和倾向进行梳理研究,最终总结归纳了《人民日报》自十八大以来英雄报道基本叙事框架模式,从事件建构的句式选择、英雄事件建构的情节选择、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等方面总结英雄叙事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案例推断出所形成的英雄形象特点。论文指出当前英雄报道存在的问题,如叙事架构模式化、英雄脸谱化现象严重;过度煽情与拔高可能消解崇高、影响受众对英雄的印象认知等。并总结反思上述问题,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张晓贞[2](2020)在《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解是教育的目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是实现理解的前提和保障。理解不是简单地“知道”和“了解”,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逆向设计”的优势将评价贯穿教学始终,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忽略评价、忽视理解的弊端,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深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理解为设计准则并致力于理解的实现,但是将其应用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比较少见,那么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能否适用于语文教学以及该如何应用,将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理解性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了解理解性教学的研究现状;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Ub D理论的教学模式,并在概括出Ub D理论理解为先、重在迁移、逆向设计等特征的基础上理清了Ub D理论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行动研究的要求,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具体来说,选取研究者所在的实习学校某高中进行行动研究,研究对象为研究者的实习导师许老师所带的一个班级,许老师则为本研究的合作研究教师。本研究遵循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模式,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和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两个环节的内容,进一步验证Ub D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切性。其中,教学设计严格按照Ub D理论中的逆向设计三阶段进行设计,从阶段一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到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再到阶段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每一阶段都经过研究者的数次打磨,从中可以归纳分析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行动过程共计五轮,每一轮教学实施后都会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在改进中不断走向成熟。根据行动研究过程,研究者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学生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以下结果:教学设计需要反复修改,教学目标应基于理解,评估证据应贯穿始终,教学活动应促进迁移;教学效果受多方面制约,教师在课堂实施中应注意转变角色,营造学习情境,善于互动问答,鼓励“移情”与“洞察”,倡导自评与他评,关注学生反馈,督促学生省思;学生表现良好,自身能力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有所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经过总结得到以下结论:Ub D理论能够融入语文教学的,但是在施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Ub D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习体验,促进教学变革。在此结论基础上,通过归纳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并结合Ub D理论的特征,对教师、学校和后继相关研究者提出践行Ub D理论的相关建议,并在文末展望了Ub D理论的教学实践。

樊晶晶[3](2019)在《审视南京与回望东坝 ——鲁敏小说中的“城”与“乡”》文中认为城乡冲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创作主题。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世纪以来的城乡书写不同于“新感觉派”笔下纸醉金迷的都市描摹,也不同于鲁迅、沈从文等作家笔下的写实性叙述或者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书写,而是将其放在城乡快速转型的文化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时代意蕴和审美价值。而“70后”作家作为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其城乡书写具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即常常以客观冷静的写作姿态描摹小人物的命运,且以一种审视悲悯的态度对待都市文明的变异和传统乡土的落败景象。鲁敏作为“70后”作家中的一员,其笔下的城乡书写不仅展现了作家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入探测与挖掘,还蕴含着作家对城市文明和乡土文化的反思与思索。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视点,以鲁敏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和乡村两个截然不同的审美文化空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小人物的精神状态,并且试图挖掘鲁敏城乡书写背后所隐藏的作家对社会转型中城市与乡村的独特思考。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对鲁敏其人其作进行概述,并对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及对本论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进行阐述。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选取了鲁敏小说书写的两大题材,即“城”与“乡”,来进行比较研究,并从南京生活的隐秘书写、乡土东坝的诗意建构、鲁敏小说的审美意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以“南京”为背景的都市小说,并对现代化进程中都市人的生存困境、人性浑浊下沉的部分、精神救赎之路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剖析,从而突出在物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精神层面的孤独与困惑以及寻求自我拯救的悲剧性命运。其次,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系统分析以“东坝”为背景的乡土小说,并从东坝风情、理想人性、乡土文化三个方面细致分析东坝乡土小说所蕴含的韵味,从而凸显作家对传统乡村淳朴民风和善良人性的赞美与向往。最后,运用叙事学、语言学、空间叙事等相关理论知识探讨鲁敏小说城乡书写的审美意蕴,并从城市和乡村两个审美文化空间、多变的叙述视角以及叙述语言三个方面细致论述,从而凸显鲁敏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对特定文学空间、艺术形式的美学追求。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将此前正文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整合和归纳,总结了鲁敏小说城乡书写的价值与局限,并对鲁敏未来的文学创作表示肯定与期待。鲁敏的城乡书写充盈着作家对社会、时代、人性的深入观照与反思,凸显出其对纯文学的自觉坚守。作为当代文坛的新秀,她始终以一种慈悲宽容的态度对待城乡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始终以一种温婉细腻的言说方式为我们提供一条感知时代、感知人性复杂面的有效途径。

富淳[4](2019)在《网络媒体中的东北人媒介形象研究 ——基于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新闻报道》文中指出本文选取了人民网和新浪网中2014年到2018年中有关东北人的新闻报道,对于东北人报道情况进行分析,运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建构类目,从报道数量、报道类型、报道主题、报道来源、消息来源以及报道态度等角度出发,试图发现在此期间中的媒体所塑造的东北人的媒介形象。另外结合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影响东北人形象呈现的因素加以思考,探讨在受不同力量互动和制约下,媒体塑造的东北人形象如何,并试图对东北人媒介形象形成的现状进行深层归因。在对比分析中发现人民网在报道中过于集中正面宣传会造成的新闻失全、失语现象。新浪网的报道中存在新闻真相滞后,内容深度不足;存在炮制舆论热点的倾向;消息来源不够规范,新闻质量不高;媒介素养不足,主题报道失衡等问题。因此笔者从东北人自身形象、组织形象以及媒体报道三方面进行东北人媒介形象的建构路径分析。

王弘宇[5](2018)在《三谈教材注音之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变调、轻声、儿化是语音教学的三大难点,难在读音的或然性上。对这三个困扰教学的经常性问题,教材有责任根据语言文字规范和语言教学规律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以"案例与解说"的形式阐述教材注音与词典注音的不同,提出教材注音的理念和教材注音的原则。

张柠[6](2018)在《三城记》文中指出卷一沙龙一2006年年初,我们的主人公顾明笛,从上海东山公园管理处辞职,把人事档案放到市第二人才交流中心,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一年他26周岁。也正是这一年,顾明笛突然决定离开上海,要出去闯荡一番。顾明笛祖籍江苏句容,祖父辈开始定居上海。母系姓竺,祖籍浙江上虞,外祖父竺燕生年轻时就到了上海,推销绍兴绸缎,生意正要发达起来的时候,上海就解放了。因为还没有发大

王俊[7](2018)在《冷与热的交织人生——缅怀“高铁院士”王梦恕》文中研究指明9月20日,着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逝世,享年81岁。低头钻隧道做工程,学冷学问,坐冷板凳;抬头面对话筒,能针砭时弊,对热点问题有问必答,对需要帮助的人一副热心肠。这位曾说出"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的"高铁院士",有着冷与热的交织人生。冷学问:让隧道施工不死一个人

张誉千[8](2018)在《都市类报纸中快递员群体新闻的话语分析 ——以2013年~2017年的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电商行业的兴盛,在改变了大众消费模式的同时也带动了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快递员群体的人数已经超过百万。面对这样一个近些年来才逐渐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快递员群体,其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突显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被大众媒体关注,尤其是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报道特点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号召力和传播力,因此从都市类报纸出发研究大众媒体如何报道快递员群体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2013年~2017年间《齐鲁晚报》、《现代快报》、《钱江晚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所报道的405篇关于快递员群体的新闻为样本,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使用话语分析和内容分析对都市类报纸报道快递员群体的新闻进行深入挖掘。首先通过对报道体裁、新闻主题、报道数量、发布时间、报道字数和报道所呈现的人物类型进行分析,展现都市类报纸中有关快递员群体新闻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从结构性特征和内容特点、语境与实践等方面进行考察,对都市类报纸关于快递员群体新闻报道的话语建构特点进行总结。研究发现,都市类报纸在建构快递员群体新闻的话语时在结构性特征上呈现出标题口语化、情节故事化、善用引语和问句等特点;在微观语义结构上主要运用了“总分”和“平行”的结构;在话语表达上凸显快递员受难者形象和负面行为者形象。同时都市类报纸报道快递员群体新闻时存在快递员群体的话语缺失和所建构的快递员群体形象不完整、不准确等问题。因而,本研究认为都市类报纸在报道快递员群体新闻时应拓宽报道领域,摒弃固有的偏见,加强与快递员群体的联系,拓展快递员群体的话语表达途径。

付少玮,曹海英,崔欣,李盛,石海芹,闫长禄,张威,郭敏[9](2017)在《我们身边的优秀工会干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北京市总工会连续开展北京市优秀工会工作者评选活动,不少踏实能干、责任心强的"娘家人"脱颖而出。有人说,工会干部就要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有人说,作为职工的"娘家人",除了要有一副热心肠,还要有份责任心……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七位北京市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展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怀柔区总工会经审办主任柴亚军把工作当成事业在工会系统,怀柔区总工会经审办主任兼职工服务中心主的柴亚军只有5年的"工龄"。可在这5年

方格子[10](2015)在《一百年的暗与光——中国麻风病降伏记录》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关于一种疾病的传说你知道麻风病吗?当我决定接手麻风村题材的写作时,遭遇到的困难和挣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前对于该病有限的了解,只是觉得它是一种传染病,恐怖,又有些遥远。似乎和人类文明史相等同,古老而神秘。"你知道麻风病吗?"带着这个问题,我随机采访过近百人,回答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麻风病会传染,很恐怖。

二、记者,特别需要热心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记者,特别需要热心肠(论文提纲范文)

(1)框架理论视域下主流媒体“英雄”叙事与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关键概念阐释
        1.2.1 关于英雄的界定
        1.2.2 英雄叙事和英雄报道
        1.2.3 主流媒体
        1.2.4 媒介形象建构和英雄形象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典型人物报道的研究
        1.3.2 关于新闻叙事学的研究
        1.3.3 关于“英雄形象”的研究
        1.3.4 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5.3 样本选择
    1.6 研究方法
        1.6.1 内容分析法
        1.6.2 框架分析法
    1.7 研究类目建构与操作
第2章 英雄报道新闻框架分析
    2.1 英雄报道内容框架分析
        2.1.1 报道时间和数量
        2.1.2 报道版面与版次
        2.1.3 新闻配图
    2.2 英雄报道新闻图式分析
        2.2.1 主要事件
        2.2.2 主人公画像
        2.2.3 结果和影响
    2.3 文本框架分析
        2.3.1 标题常用词与价值框架
        2.3.2 报道正文常用词与价值框架
第3章 《人民日报》“英雄”叙事分析
    3.1 英雄叙事的句式选择偏好
    3.2 《人民日报》英雄形象描绘
        3.2.1 “公共领域”中的英雄形象
        3.2.2 “私人视域”中的英雄形象
    3.3 《人民日报》英雄报道叙事特征总结
第4章 《人民日报》英雄叙事构架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4.1 英雄模范人物宣传报道面临的挑战
    4.2 《人民日报》英雄叙事构架的不足
        4.2.1 模式化的叙事构架必然塑造出脸谱化的英雄
        4.2.2 煽情与拔高可能消解崇高、影响受众对英雄的印象认知
    4.3 《人民日报》英雄叙事的改进建议
        4.3.1 基调上:加强报道思辨性,减少过度煽情
        4.3.2 形式上:改进报道方式,立体化呈现英雄
        4.3.3 视角上:对接时代特征,塑造带有“烟火气”的鲜活人格
结语
参考文献

(2)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紧随时代发展的需要
        2.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
        3.革新教学思路的需要
        4.开展深度学习的需要
    (二)已有研究现状
        1.理解教学的相关研究
        2.基于UbD理论的教学研究
        3.基于UbD理论的语文教学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UbD
        2.理解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UbD教学模式概述
    (一)UbD理论的发展
    (二)UbD理论的特征
        1.理解为先
        2.重在迁移
        3.逆向设计
    (三)UbD理论的教学思路
        1.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2.以基本问题架构学习
        3.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4.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5.制定规范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说明
        1.研究对象
        2.研究人员
        3.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观察法
        4.访谈法
        5.测验法
    (四)研究流程与进度
        1.研究流程
        2.研究进度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1.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2.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1.第一次行动
        2.第二次行动
        3.第三次行动
        4.第四次行动
        5.第五次行动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教学设计的结果与讨论
        1.教学目标应基于理解
        2.评估证据应贯穿始终
        3.教学活动应促进迁移
    (二)课堂实施的结果与讨论
        1.转变教师角色
        2.营造学习情境
        3.善于互动问答
        4.鼓励“移情”与“洞察”
        5.倡导自评与他评
        6.关注学生反馈
        7.督促学生省思
    (三)学生表现的结果与讨论
        1.学生能力有所提升
        2.学生兴趣有所增强
        3.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行动研究结论
        1.UbD教学模式能够融入语文教学,但是面临挑战
        2.UbD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习体验,促进教学变革
    (二)UbD理论的实施建议
        1.对教师的建议
        2.对学校的建议
        3.对后继相关研究者的建议
    (三)UbD理论的教学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C 行动研究前测试题
附录 D 教学设计
致谢

(3)审视南京与回望东坝 ——鲁敏小说中的“城”与“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鲁敏及其创作简介
    鲁敏小说研究综述
    论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都市生活的隐秘书写
    第一节 都市人的生存困境
        一、底层市民的贫乏人生
        二、中产阶级的困顿世界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性忧思
        一、现代人的精神“暗疾”
        二、“爱是不可能的”
    第三节 “逃离”式的精神救赎
        一、逃往异地
        二、角色转换
        三、选择自杀
第二章 乡土东坝的诗意建构
    第一节 纯净古朴的东坝风情
        一、自然天成的乡土环境
        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第二节 明亮宽容的人性形式
        一、小而珍贵的“善”
        二、本能欲望的肯定
    第三节 乡土文化的倾情依恋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传统
第三章 鲁敏小说的审美意蕴
    第一节 别具一格的空间叙事
        一、文学空间的迁移
        二、空间场景的转换
        三、心理空间的拓展
    第二节 多重叙述视角的选用
        一、内聚焦叙述
        二、无聚焦叙述
    第三节 散文化的叙述语言
        一、语言的诗意美
        二、语言的空白艺术
结语:城乡书写的价值与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网络媒体中的东北人媒介形象研究 ——基于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新闻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必要性
    1.4 文献综述
        1.4.1 媒介形象研究
        1.4.2 东北人文献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内容分析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东北人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呈现分析
    2.1 样本选择及类目建构
        2.1.1 样本选择
        2.1.2 类目建构
    2.2 东北人媒介形象的建构
        2.2.1 人民网、新浪网报道数量统计
        2.2.2 人民网、新浪网报道体裁统计
        2.2.3 人民网、新浪网报道主题统计
        2.2.4 人民网、新浪网报道来源统计
        2.2.5 人民网、新浪网消息来源统计
        2.2.6 人民网、新浪网报道倾向统计
    2.3 东北人媒介形象呈现特点分析
        2.3.1 正面形象:“乐天派”、“行动者”、“热心肠”
        2.3.2 负面形象:“暴力者”、“关系户”、“保守者”、“欺骗者”
第三章 东北人媒介形象建构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
        3.1.1 人民网在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3.1.2 新浪网在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3.2 东北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成因分析
        3.2.1 政治话语下的形象呈现
        3.2.2 经济话语下的形象呈现
        3.2.3 化话语下的形象呈现
        3.2.4 社会话语下的形象呈现
        3.2.5 刻板认知影响下的模式化报道
        3.2.6 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新闻框架作用
第四章 东北人媒介形象建构提升路径
    4.1 东北人自身建构方面
        4.1.1 加快角色转变,个人重新定位
        4.1.2 提升个人素质、展现积极正向形象
    4.2 组织工作者建构方面
        4.2.1 加强宣传倡导,树立典型人物
        4.2.2 提升应对舆论策略机制,引导正向舆论
    4.3 媒体报道宣传方面
        4.3.1 加强对外流人才引导,注重科学的议程设置
        4.3.2 提升把关人媒介素养与责任意识,减少模式化报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三城记(论文提纲范文)

(7)冷与热的交织人生——缅怀“高铁院士”王梦恕(论文提纲范文)

冷学问:让隧道施工不死一个人
辟冷径:改变中国百年来隧道修建工法
热点人物:屡遭争议, 依旧敢言
热心肠:亲力亲为, 助困解危

(8)都市类报纸中快递员群体新闻的话语分析 ——以2013年~2017年的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新闻话语分析研究概况
        1.2.2 国内新闻话语分析研究概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都市类报纸对快递员群体报道的整体情况
    2.1 研究设计
        2.1.1 样本选取
        2.1.2 类目建构
        2.1.3 信度检验
    2.2 报道的总体情况
        2.2.1 数量变化与时间节点相关
        2.2.2 报道篇幅多为中短篇
        2.2.3 报道体裁以人物和事件通讯为主
        2.2.4 消息来源呈现多样化
        2.2.5 新闻主题突出职业情况
        2.2.6 呈现的人物形象存在差异性
3 都市类报纸中快递员群体新闻的结构性特征
    3.1 宏观语义结构与新闻图式
        3.1.1 标题的口语化与数字的使用
        3.1.2 情景故事化呈现浓厚“人情味”
    3.2 微观语义结构
    3.3 修辞
        3.3.1 使用问句突出情感倾向
        3.3.2 引语增强报道的真实性
4 都市类报纸中快递员群体新闻的内容特点
    4.1 突出“辛苦”、“尊重”与“隐患”
    4.2 快递员受难者和负面行为者形象凸显
    4.3 涉及行业发展及产业经济的内容较少
5 都市类报纸报道快递员群体的语境与实践分析
    5.1 话语表达的多元化趋势
    5.2 快递员群体话语权缺失
    5.3 快递员群体形象刻板化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编码表

(9)我们身边的优秀工会干部(论文提纲范文)

把工作当成事业
工会干部要用“真情”暖人心
让更多职工了解什么是工会
做好工会工作, 提高修养是关键
当好职工的“贴心姐姐”
温暖融进职工心
做党和职工的“连心桥”

(10)一百年的暗与光——中国麻风病降伏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关于一种疾病的传说
    你知道麻风病吗?
    与一种可耻的疾病狭路相逢
    不能与人分享的秘密
    麻风侵袭下的女子
        1
        2
        3
        4
第二章偏见之殇
    祈祷与礼佛能消除罪孽吗?
    隔离或是逃离
    被轻视的生命
    回不去的故乡
第三章没有国界,只有慈悲
    天堂里的梅医生
    我来自遥远的国度
    我只是一个医生
    在此安睡
第四章道不尽百年沧桑事
    草棚岁月
    我曾经有过的三十八年
    不要温顺地走进良夜
    永不言悔?
    提灯女神的微笑
第五章麻风村的故事
    孩子,愿你的世界充满温情和爱
    爱是你我
    苦与难
    在残废和残疾之间
    我想表达感恩
    他们,手执不灭的信念担当
第六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再也没有传染
    从青衿,到白首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四、记者,特别需要热心肠(论文参考文献)

  • [1]框架理论视域下主流媒体“英雄”叙事与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吴祉键. 吉林大学, 2020(01)
  • [2]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D]. 张晓贞. 河南大学, 2020(02)
  • [3]审视南京与回望东坝 ——鲁敏小说中的“城”与“乡”[D]. 樊晶晶. 河南大学, 2019(01)
  • [4]网络媒体中的东北人媒介形象研究 ——基于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新闻报道[D]. 富淳. 广西大学, 2019(01)
  • [5]三谈教材注音之问题[A]. 王弘宇. 第十三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 2018
  • [6]三城记[J]. 张柠. 当代, 2018(06)
  • [7]冷与热的交织人生——缅怀“高铁院士”王梦恕[J]. 王俊.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8(10)
  • [8]都市类报纸中快递员群体新闻的话语分析 ——以2013年~2017年的报道为例[D]. 张誉千. 武汉大学, 2018(06)
  • [9]我们身边的优秀工会干部[J]. 付少玮,曹海英,崔欣,李盛,石海芹,闫长禄,张威,郭敏. 工会博览, 2017(12)
  • [10]一百年的暗与光——中国麻风病降伏记录[J]. 方格子. 江南, 2015(06)

标签:;  ;  ;  ;  ;  

记者,尤其需要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